《高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ppt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ppt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ppt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ppt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考点 理解层级 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说,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考查范围是“常见文言实词”,所为“常见”是指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使用比较普遍,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 3考查的目标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在文中的含义”,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即结合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复词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知识梳理,一、通假字 以初高中课文中学过的通假字为准(见附录) 二、古今异义字 古今词义演变情形分下列几种 1、词义扩大;如 皮、江 、河、秋 2、词义缩小: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词义义项的减少。如 战、守、迁皆不及施 迁:古义有迁移、变换、调任、升级、贬谪、流放。这里指“迁移”。,4、词义迁移 如 汪然出涕曰。“涕” 古义指“眼泪”,今义指“ 鼻涕” 窃计欲亡赵走燕 “走” 古义“跑”“ 逃跑” 今义“步行” 去国怀乡 。“去” 古义“ 离开某地” 。今义“ 到某地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牺牲” 古义 用作祭品的牛、羊、等祭品 4感情色彩变化 如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行为偏僻性乖张。 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今义指听话、顺从。 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祥”古义有“预兆”“有吉有凶”,今义多指吉兆。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 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 寡“ 改称”少”,三、多义实词 见附录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四、复词 同义复词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词义偏重“巷” 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 只有“亡”义。“存”是衬字。,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而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少量的数量词、代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不带计量异议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副词作状语+名词。如 范增数目项王 能愿动词+名词 如 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状语 如 今王鼓乐于此 所+名词 乃书帛曰“陈胜王”,至于所罾鱼腹中、 叙述句中文娱部分找不到其他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词的位置,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 又间令吴广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表示动作行为(或待人、待物)的态度 。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使动用法 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 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 意动用法 名词必带宾语,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 看作 ”“把当做 “。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稍稍宾客其父 粪土当年万户侯,【动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惧有伏焉 使动用法 项羽杀人,臣活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闻寡人之耳者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为动用法 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 又嬴请三帅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形容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剧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 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若带了宾语,又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动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素善留侯张良 欲穷其林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使动用法 形容词处在位于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含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标示的性质和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成以其小,劣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而耻学于师 渔人甚异之,【数词的活用】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孰能一之 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活用为副词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因大号,一座皆惊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言 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解题指导,题型归纳 1、给某一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其中唯一正确的答案。 2、对四个实词分别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3、古文翻译,设置重点,常用实词为得分点。 4、对古文正确理解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句,经常有实词考查点。,方法点拨,1、带入检验法 2、识别、推断通假法 如 欲信大义于天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课文迁移法 高考题中“扬州辟从事史”,同课文中“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 4、语法分析推断法,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这三句中的“数”该怎样解释? 5、语境推断法 结合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即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和争端整篇文章的大环境。例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但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两句中的”谢“的意思。 6、成语应证法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7、语言结构推断法 追亡逐北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用“对应,被任用)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戴“对应,动词,佩戴), 8、修辞推断法。如,”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两句中都提到死的委婉说法,是委婉的修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2012年江西卷)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护:统率。帖:安定,顺从。按辔:扣紧马缰缓行。,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010年安徽卷)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ch):人名。絺绤(chx):葛布的统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2012大纲卷),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之,1、【而】 做连词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亰职,则汝朝夕侍母。,2、【何】 疑问代词 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来何操? 然则何时而乐耶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今日之事何如?,3、【乎】 语气助词 儿寒乎?欲食乎? 表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用于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用语句中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相当介词“在”,出,跳梁乎井与之上。 对、对于、给、向、跟 吾尝疑乎是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已,4、【乃】 复词。两件事时间上的顺接译为“就”“这才”等;两件事情理上相悖逆转,译为“却”“反而”等,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才”“仅仅”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臣乃敢上璧。 项王乃夫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用在判断句中,表确认。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其】 代词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秦王恐其破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汝其勿悲(表婉商)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连词其业有不精,得有不成者(表假设) 助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译),6、【且】 连词 表递进、表并列、表让步。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彼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河水清且涟猗。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 不出,火且尽。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食己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7【若】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 1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 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变法者因时而化。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方法点拨,1、代入筛选法 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获得正确答案。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对号入座法。将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结构推断法。一是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判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 5、特殊标志确认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标志作用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和“不者,若是皆且为所虏” 6、句中位置推断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决定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期,况大国乎” 。 7、上下文推断法 8、成语联想法。“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抓住“词句不离,虚实相生”的原则,树立全句意识,增强句位感。,20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期,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焦险汲深。 时尝得一琉,二寸余,赪髻全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撵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之,每饲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韖。”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跳,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因剪杀之。鱼已长丈余,浯其肉,味倍常鱼,蔽其骨于郁栖之下。 途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全现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远行,往,衣翠纺上衣,及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过,女觉邃反,逐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