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及安全.doc_第1页
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及安全.doc_第2页
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及安全.doc_第3页
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及安全.doc_第4页
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及安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二、主要完成人员:赵素留、何波、赵思敏、赵骊鑫、姚美秀、赵树宝、赵若文、岳康、李忠录、李发源主要完成单位:昆明王国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三、项目基本情况1、主要技术内容:通过积极开展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储藏、安全质量品质调控等20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创新集成,突破和解决甜玉米鲜原料品质差、采后加工技术落后、标准滞后、科技含量低、保质期短、商品价值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突出问题,建立国内领先的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深加工护色、杀菌、罐藏、品质调控规范工艺技术标准、风险预警评价、可追溯质量及技术规范体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甜玉米食品罐头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提高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缩短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安全性、功能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为实现甜玉米食品产业转型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2、项目技术特点:通过开展深加工全过程控制、贮藏保鲜、护色、杀菌、质量安全技术与食品科技等20多项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获取以微电子控制护色杀菌与安全质量绿色防控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备案企业标准5项,通过国际标准认证5项,获科技成果登记6项,建立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出口型甜玉米罐头食品护色杀菌与安全质量可追溯认证关键控制技术体系,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原始性突破创新和连续性成熟创新,成功开发具有较强创新性、先进性、独特性、竞争性的绿色优质护色甜玉米罐藏食品被认定为2015年度云南重点新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纯天然性和稳定性、安全性,创新了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模式和标准,加快技术升级转型提质增效稳定发展,查新报告未见公开文献报道。SGS评价后认为:项目整体科研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护色、杀菌、罐头贮藏、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采用该技术成功开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绿色优质甜玉米高端罐头食品产业化出口拓展了欧美国际市场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继续保持项目技术在出口型甜玉米深加工领域的先进性创新性,荣获2015年中质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3、项目推广应用情况:通过加快研究实施应用示范取得良好综合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效益,建成中试生产线一条,建成出口型甜玉米绿色高产试验示范基地6个,2年来,累计新增创汇3097万美元,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9196万元,累计新增利润951万元,加工型甜玉米新品种育苗示范3500亩,绿色高产良好规范科技示范10000亩,带动辐射32500亩,促农增收11867万元,带动农户26651户,户均增收4453元,培训农户3600人次,1.63万农户(人次)参与种植业,5345人次参与加工业,项目产品100%出口到欧美市场,出口合格率100%,产销率100%,获得欧美客户长期订单突破1亿美元,科技成果在欧美国家10多个企业获得成功应用,取得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为加快甜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打造云南“绿色食品牌”起到很好的科技支撑与示范促进作用。四、候选人和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1、赵素留,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作为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罐头食品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加快加工型甜玉米新品种科技示范智能化控制护色杀菌、绿色生产、质量安全、新标准、新技术、全过程控制安全质量标准技术、信息化控制与电子信息技术、低酸罐头储藏及国际产品认证安全控制技术等20多项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组装,形成全新的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口型甜玉米罐头食品控制护色、杀菌、罐头贮藏、绿色防控、品质调控新技术路线和新模式、主持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部甜玉米绿色生产与病虫害防治、食品安全生产加工技术食品安全内控准备获备案5项,发表加快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云南甜玉米食品产业发展、加快云南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探讨优秀论文,注重技术集成明确问题导向,对第1项、第2项、第3项、第4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2、何波,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技术标准与示范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罐头食品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根据出口型甜玉米罐头食品深加工质量安全、检测认证、控制要求,从甜玉米原料种植生产栽培、加工、罐藏、检验、认证到出口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各关键环节完善集成工艺技术路线示范验证推广,并制定建立内控标准操作手册指导生产,获自主知识产权内控标准5项,发表加快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云南甜玉米食品产业发展、加快云南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探讨优秀论文,指导项目实施及产品技术开发示范,对第3项、第4项、第6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3、赵思敏,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标准控制试验示范工作,根据项目实施小组、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及监督管理小组分工完善标准化运行,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指导项目开展试验示范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获自主知识产权备案标准5项,发表加快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云南甜玉米食品产业发展、加快云南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探讨优秀论文,指导项目实施及产品技术开发示范,对第2项、第4项、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4、赵骊鑫,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智能化控制与技术集成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创新办法,结合项目实施要求,大胆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食品安全控制标准和产品认证标准HACCP危害分析控制标准对甜玉米食品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加工连续生产关键节点,导入微电子控制技术原理,制定智能化控制程序与技术集成方案组装新方法新技术,获自主知识产权4项,发表论文加快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云南甜玉米食品产业发展、加快云南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探讨优秀论文,指导项目实施及产品技术开发示范,对第5项、第6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5、姚美秀,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工艺技术标准示范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创新管理思路,按照要求完成出口型甜玉米罐头生产技术规范、加工流程、产品管理认证等关键环节进行有序、连续、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要求,制定了完善的出口型甜玉米原料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和罐头加工质量控制检测规范体系,取得良好农业规范等国际标准认证,获自主知识产权4项,发表论文加快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云南甜玉米食品产业发展、加快云南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探讨优秀论文,对第4项、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6、赵树宝,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工艺技术分析控制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果蔬种植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积极开展出口型、商品型甜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及罐头加工过程危害因子及危害程度,分析研究导入危害分析控制模式,建立全过程控制程序和操作规范,带动辐射规范化原料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试验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对第4项、第6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7、赵若文,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电子信息控制集成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根据出口型甜玉米罐头食品加工护色、杀菌及信息交流工作需要,加强电子信息、智能化控制、网络工程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护色杀菌及全过程控制与品质调控集成中试的应用示范,提高了出口型甜玉米罐头食品生产加工信息化、智能化控制水平,对第1项、第6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8、岳康,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及建设项目融资工作,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财务专业技术知识积累,按照工作分工要求,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核,节约建设投资,提高建设效益。对第4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9、李忠录,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主要负责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及产品认证工作,深入开展无公害甜玉米标准化控制技术试点示范,加快甜玉米新品种繁育、绿色生产、产品认证等各关键环节集成示范,建立了无公害标准化甜玉米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保证甜玉米质量对于生产出口高端罐头食品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对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0、李发源,围绕项目建设内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主要负责项目协调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管理,对第3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11、候选单位项目贡献:通过项目实施,加快出口型甜玉米新品种繁育技术、绿色生产栽培控制、罐头储藏、护色杀菌及全过程控制、质量安全与产品认证等20多项关键技术集成中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熟化及成果应用示范,创新了出口型甜玉米高端罐头食品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商业模式、检测标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内控标准备案5项,发表论文3篇,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缩短与国外技术差距,成功开发创新性、先进性较强的绿色优质出口型甜玉米罐藏食品被认定为2015年度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出口,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中试生产线一条,建成出口型甜玉米绿色高产试验示范基地6个,2年来,累计新增创汇3097万美元,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9196万元,累计新增利润951万元,加工型甜玉米新品种育苗示范3500亩,绿色高产良好规范科技示范10000亩,带动辐射35000亩,促农增收11867万元,带动农户26651户,户均增收4453元,培训农户3600人次,1.63万农户(人次)参与种植业,5345人次参与加工业,项目产品100%出口到欧美市场,出口合格率100%,产销率100%,科技成果在欧美10多个企业获得成功应用,获得欧美客户长期订单突破1亿美元,为加快甜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打造云南“绿色食品牌”起到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与示范促进作用。经SGS评价,项目整体科研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护色、杀菌、罐头贮藏、全过程绿色防控与保质保鲜、安全质量关键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例。项目科研成果荣获2015年中质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水稻新品种昆粳5号选育及应用”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水稻新品种昆粳5号选育及应用完成人:李荣波、魏世杰、马应从、赵国珍、田志敏、张文志、铁朝良完成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寻甸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嵩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二、项目简介“水稻新品种昆粳5号的选育及应用”项目为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立项目,品种选育的核心技术和方法是“四特性”同步鉴定与异地异季穿梭育种技术,“四特性”同步鉴定即高产、优质、耐寒、抗稻瘟病,作为单株选拔和品系选定的科学依据,贯穿于昆粳5号选育的始终;异地异季穿梭育种技术,作为鉴定试验材料适应性和抗逆性,是品种选育的重要依据。项目始于2002年冬季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在海南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前期选育,2006年昆明市农科院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立项,开展联合选育,该品种经过9年10代选育而成,于2010年底定名为昆粳5号,2011-2012年参加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2013年进行生产试验,2014年6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稻2014018号。2014-2017年昆粳5号在全省5个州市粳稻区累计推广应用86.736万亩,应用区域昆粳5号均比对照品种增产,亩增产幅度为12.3-47.8千克,4年累计新增稻谷2394.1646万千克,新增经济效益达9276.4961万元。2016-2017年昆粳5号结合稻田种养,在寻甸县和禄劝县50亩以上连片的稻田养鱼应用面积4600亩,新增经济效益934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昆粳5号稻瘟病抗性强,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累计节约农药、化肥及工时费等成本970.7万元。项目开展以来,针对项目发表科技论文7篇,其中漂浮栽培水稻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获昆明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该项目已获2016年度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7年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完成人及完成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1、完成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第1完成人李荣波,项目主持人。对项目统筹规划并立项、组织协调、开展研发工作,主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主要承担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与项目完成人经过9年10代完成品种选育并定名,组织材料申报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协助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进行省区域试验,联合完成单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并将配套栽培技术进行培训和试验示范推广。结合项目实施情况,以第一作者发表科技论文7篇,漂浮栽培水稻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获昆明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第2完成人魏世杰,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制定技术配套方案的设计、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的组织策划和筹备工作。具体承担项目技术指导、配套技术研究、收集项目进展情况和汇总分析,组织、落实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参与品种选育。发表科技论文6篇,撰写专著2部。第3完成人马应从,参与制定工作方案、工作计划、技术指导和品种选育,负责组织落实寻甸县区域内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结合项目参与撰写论文并发表3篇。第4完成人赵国珍,品种选育的主要完成人,品种前期选育的主要执行人,品种选育过程中负责抗病性、耐冷性和品质鉴定;协调州市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并参与配套技术研究和试验。多次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第5完成人田志敏,主要负责资料汇编,撰写技术总结;参与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完成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汇编。第6完成人张文志,负责项目在嵩明县的实施方案、试验设计和辖区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参与品种的部分选育工作,参与正规试验、同田对比试验,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第7完成人铁朝良,寻甸县项目的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工作计划、技术方案、实施方案起草;参与试验,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整理、分析寻甸县试验数据,并撰写技术总结。2、完成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第1完成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主持单位。联合省内3家农业部门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项目研究,争取省市各级部门资金并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经过9年10代完成水稻新品系选育,2010年底定名昆粳5号,申报参加2011-2012年云南省高海拔粳稻区域试验,2013年进行生产试验,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10年开始进行多点试验,寻找适宜种植区,通过建立州(市)、县、乡(镇)及示范户联动的推广应用方式,进行边试验边推广,并开展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2014年联合全省五个州市的农业部门对昆粳5号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中结合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稻田种养进行提质增效。截止2017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昆粳5号86.736万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项目编写昆明市粮油高产创建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