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_第1页
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_第2页
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_第3页
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_第4页
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2012届任菁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分类号: 密级: 公开 U D C : 编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任 菁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戴雨享(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学士学位 专业名称: 陶瓷艺术设计 论文提交日期 2012年5月17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2年5月24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国美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 月 日18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录摘要 关键词 2摘要 关键词(英文) 3引言 4第一章 中国唐代仕女俑概述 5 第一节 产生背景 5 第二节 制作手法 5第二章 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性语言 6 第一节 线性装饰的解析 6 第二节 线性语言在中国唐代人物画中的表达 7第三章 中国唐代不同时期仕女俑中线的装饰特点 9 第一节 流美的初唐之韵 9 第二节 飞动的盛唐之势 10 第三节 粗拙的晚唐之音 12第四章 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线的审美特征 12 第一节 尚“简” 12 第二节 会“意” 13 第三节 重“神” 14结语 15 致谢 17参考文献 18 【摘要】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陶俑艺术的繁荣。线性语言在唐代仕女俑上的运用,体现了陶俑中体、线、面的结合,尤其突出了线条在陶俑中的造型作用、辅助作用、概括能力和表现力,使唐代仕女俑更具有绘画意味。中国唐代陶俑的线性装饰意识,不仅体现在画上即作为装饰的“画线”,更体现在体上即起到辅助造型作用的“刻线”。本文以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线的运用为例,通过选取唐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概述线性装饰在唐代陶俑中的体现及其审美特征,以及线性语言在唐代人物画中的表现,并提出一些基本看法及观点。【关键词】唐代 仕女俑 线性装饰【Abstract】 The figurine of pottery , art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sculpture.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figurines. Linear language in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figurines, ref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figurines, line, surface, especially prominent lines in the figurines in the shape of a supporting role, broad capabilities and expression, so that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The figurines with painting mean. Linear decoration of the Chinese Tang Dynasty figurines consciousness is reflected not only as a decorative painting, drawing a line, but also reflects the groove in the body play a supporting modeling role.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the center 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Ladies figurines decorated as an example, the appreciation of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each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an overview of the embodiment of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ear decor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figurines, as well as the linear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figure pain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basic views and perspectives.【key-words】Tang Dynasty , Ladies figurines , Linear decoration引言唐代艺术兼容并包,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长期分裂后再造统一的强大的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宽松开明的文化艺术政策,以博大胸怀和气派,以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文学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文学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使文学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代陶俑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其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人物雕塑艺术的高峰。而唐代女俑又作为陶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很好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上对于美的观点。初唐的婉约,盛唐的华丽,晚唐的衰落,工匠们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丰富细腻的人物形象,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精神的变迁。唐代陶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章 中国唐代陶俑概述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无论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陶俑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泥土塑造出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作为装饰。当时的泥塑人像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俑”,而是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宗教观念有关。直到殷商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俑”。自此,陶制的俑开始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产生背景图1.1:秦始皇陵兵马俑秦朝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1)为代表;第二高峰出现在汉代(图1.2),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则为唐代。图1.2:汉说唱俑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享乐意识和物欲的膨胀。社会上奢侈享受,以及追求冥间的豪华享受之风愈益盛行。在这种世风的推动之下,民众的审美意识开始有所提高,陶俑艺术在此时也大放异彩,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还是创作题材或创作手法上都比先前的秦汉时期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三彩俑的出现更加丰富了陶俑的表现力和装饰语言。唐代的陶俑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自然,能够真实地反映唐王朝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第二节 制作手法唐代人物俑的制作材料主要以陶土为主,同时兼有一定数量的木、石雕刻。在制作方法上仍采用模制,通常是双模压制而成,然后再在压模的基础上加以手的捏塑造型。俑的手、髻以及手持器物另外加以捏制,衣纹的处理则以刻画为主。唐代的工匠艺人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很高,使得陶俑的姿态和表情都变化丰富而不相同,形神兼备,如图1.3。可见俑的作者既注重表现女性纯洁聪慧的内在美又不忽略其外在端庄饱满的形象。图1.3:唐女立俑上海博物馆藏从时间上看,高宗时期以前的人物俑体态还比较修长苗条,亭亭玉立,但缺乏生动之感。武周时期,人物俑造型匀称,丰满端庄,体态健美。玄宗时期崇尚以丰腴为美的美学风格,仕女俑大多面颊丰腴,身躯偏胖,神态雍容华贵。盛唐以后的人物造型虽然精致,却略显呆板,俨然不见盛唐时期的贵气。显然,唐代的陶俑艺术是伴随着社会的兴衰而发展的。第二章 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的线性语言图2.1: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第一节 线性装饰图2.2: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线性装饰即以线为主要媒介来辅助造型的表现方式,在简练生动的写意形体上运用线这一表现语言”论装饰因素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南彩虹,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线,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哲学理念,而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中国古代绘画崇尚线,十分注重线条美。“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界中的物象并不存在线,线本身即为假定的、程式的,是人们抽象和想象的结果”论装饰因素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南彩虹,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2期。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图2.1)中圆柔的曲线装饰到楚墓壁画中线的行云流水;从东晋顾恺之(图2.2)细尽连绵的“形”线到宋代梁楷潇洒淋漓的“意”线,都充分体现了自古以来艺术家们对线条美的追求和再创造。线性装饰大多是意象造型,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为抒情写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节 线性语言在中国唐代人物画中的表达唐代陶塑同唐代绘画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绘画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而雕塑技巧也随之提高。一 吴道子:吴带当风图2.4: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之二图2.3:唐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之一苏轼曾称赞吴道子的人物画“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中国画论类编上卷,余建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455页。吴道子所画人物衣纹飘举,线条遒劲,世称之为“莼菜条”,他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塑造的需要,在线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运动感,因而使人物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元代的画鉴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吴道子的人物画:“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筭停匀,莫不如意。其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如送子天王图(图2.3,图2.4),近于白描,而线条的“高测深斜”,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或飘逸,或遒丽,或劲挺,或磊落,卷褶飘带之势正体现了“吴带当风”的含义。 画像中原有的“曹家样”,“吴家样”,曹即北齐曹仲达,其笔体稠叠,衣服窄紧;吴即唐代吴道子,其笔法圆转,衣服飘举,故世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其中的“吴家样”被唐代的雕塑家们成功的运用到了雕塑作品上。二 张萱:工细劲健图2.5: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之一 早期绘画中的仕女,面瘦销而细腰,直到初唐时,仍是亭亭玉立,“柔姿绰态,尽幽闲之雅容”历代名画记,卷八,“郑法士”条。,因而能更好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同阶级的女性形象。在用笔上,已不是南北朝时期那种“钩戟利刃森森然”,而是劲健中又显露出柔和的笔意。盛唐以后,仕女画的风格有了变化,图2.6: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之二而张萱在唐代仕女画的发展上更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画家。宋太平广记上评价张萱称:“其画仕女,周昉之难伦也”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三。,认为张萱的仕女画是周昉难以伦比的。如张萱所绘虢国夫人游春图(图2.5,图2.6),线条婉转柔美,婀娜多姿,工细劲健,生动地描绘出行的丽人们的丰容姿态及其坐骑的肥硕结实。三. 周昉:衣裳劲简图2.7:唐 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衫劲简,色彩柔丽”历代名画记,卷十载。周昉在人物画中注重表现人物神态,同时体态丰满华丽。正如他自己所说:“画妇女多为丰厚”宣和画谱,卷六“周昉”条;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制作楷模,卷五;寺塔记,上,“常乐”条。这样的风格,正是宫廷生活与贵族仕女形象的再现。也如宋代郭若虚所说:“仕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仕女形象富贵丰厚,大髻宽衣”。挥扇仕女图(图2.7)是周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唐代生活中仕女理妆,挥扇的小细节。另一幅名作簪花仕女图(图2.8),用笔细劲,衣裳劲简,那纱衣透体和肌肉丰腴的描绘,展示了勾线,赋色的表现力。图2.8: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自周昉始,唐代的人物画进入顶峰。伴随着人物画的不断发展,画中人物的形态与神态也更加丰富,无论是造型样式,还是组合布局都形成了相对的定式,并逐渐为人们所认同。这些变化不光对人物画影响至深,对各类雕塑和陶俑形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人物画与雕塑,明器陶塑不仅在人物的动态、神情、体态、相貌等方面有共通之处,甚至人物的衣饰、身份的选择也非常接近。这些都能反映出唐代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及现实意义。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古代的绘画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见艺境宗白华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的。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画家用线条将自然万象收于笔下,营造他们心中的审美图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笔墨线条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蕴与情感风貌。中国古代绘画书法中线条的运用,体现出雄威劲健,秀丽细腻的特点,对唐代各个时期的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章 中国唐代不同时期仕女俑中线的装饰特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经济富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这种强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很好地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代极其丰富的审美现象和审美形态,既有六朝以来阴柔至美的余音,又有由优美向壮美过渡初唐之象;既有反映盛唐壮美气象的盛唐之音,又有体现五光十色的现实社会众美并存的中唐之响;还有表现晚唐社会落霞般优美形态的晚唐之韵。可以说,中国唐代艺术审美已达到众美灿烂,诸色皆备的程度”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编,总主编李希凡,本卷主编秦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线条的运用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但线的运用不仅仅出现在绘画的纸面上,在雕塑的立体空间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唐代的工匠们把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巧妙的运用陶俑制作当中,通过用线条作为装饰手段来强化对象的艺术表现,“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见艺境宗白华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第一节 流美的初唐之韵社会生产活动及经济在初唐(公元618712年)开始慢慢得到恢复和发展,这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图3.1:初唐 舞女俑质基础。初唐的陶俑神貌刻画细腻,风格雄健俊秀。其中女俑造型修长,清瘦刚健,同魏晋时期同类作品风格相似。人物头部偏大,整体造型比例略显失调。在制作上对于细节的处理还不成熟,比如衣纹的处理很少用及刻线去表现,甚至被忽略衣纹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区分出上衣与下装,或衣服的样式,如图3.1。图3.2:初唐双髻女俑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到了初唐中后期,女俑在整体造型上摆脱了清瘦刚健,神态恭谨的特点,开始逐渐走向风韵生动,比前期更注重表情的刻画,身姿也开始富有变化。例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件双髻女俑(图3.2),其面容姣好,修眉细目,樱桃小嘴,头梳双髻,身穿宽袖长裙。此时的女俑已经开始运用阴刻线去处理衣纹的走向,甚至有了“飞动之感”,几条飘逸流动的线,就使“飞动”之感自然的表达出来。第二节 丰腴为美的盛唐图3.3:盛唐彩绘持镜女立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在陶俑的衣纹上运用阴刻线和阳刻线的表现手法,是盛唐(公元713779年)陶俑一个比较明显的线性装饰语言特征。初唐中后期的“飞动”之势也影响了此时仕女俑的制作。这一时期的女俑体态丰腴,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虽然没有大幅度的动作,但几条流畅的线条极其简洁的处理了繁复下垂的衣纹。把绘画中的线与陶俑巧妙结合,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体态雍容华美,突出了盛唐女俑的独特韵味。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彩绘持镜女立俑(图3.3)正是盛唐时期的代表之作。女俑头梳乌蛮髻,身着嫩绿色长衫,下穿高腰曳地长裙,右手持一面带柄铜镜,身姿婀娜。不仅用彩绘的手法表现衣服的细节,也能以凸起的阳刻线条表现衣裙的垂感和质地,丰腴多姿的人物轮廓与自然流畅的衣纹线相辅相成,显得十分秀美洒脱。女俑原本表面的色彩装饰,现在已有几分脱落。正因如此,陶俑雕刻性的立体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脸部的五官的刻画,细长的眼睑,高挺的鼻梁,樱桃小嘴,柳叶眉,在表面剥落后的坯体上显得十分清晰精致。整个女俑看上去柔美多姿,空隙中的陶土本身就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图3.4:盛唐三彩女立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唐三彩”在盛唐时期迎来艺术高峰。这种装饰技法使女俑在体积的塑造基础上,同时具有绘画般的笔墨情趣。例如,三彩女立俑(图3.4)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此俑面庞丰润,双眼微眯,红唇微启,头部侧偏上扬,站姿优雅。淡黑色的长眉,轻描于脸上,如柳叶般纤长。衣裙上的衣纹使用阴线直接刻出,线条自然流畅,疏密有致,穿插关系明确,使衣裙与女俑丰满的体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却不会显得十分臃肿。三彩拱手女立俑(图3.5)多以阴刻线条为装饰。整体造型身体自然起伏的曲线体现出丽人窈窕多姿。领口、袖口及衣袖的转折处均刻有浅浅的数道线条,暗示出领口的隆起、袖口因拱起而形成的褶皱,包括衣服的质地等真实感都能从那些浅浅的阴刻线条中体味出来。女俑上的阴刻线条,不仅起到界定轮廓、装饰局部的作用,而且对整体造型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图3.5:盛唐三彩拱手女立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东山魁夷在自己的京洛四季美之旅一书中,写到一篇题为唐女人俑的文章。他是这样描写一尊唐代女俑:“从眉心到鼻子的线条,细长清秀的眼角,小巧可亲的嘴唇,脸颊和下颚,丰满的手背,纤细的指尖,这些都是很见功力的表现。由于女人俑脸上的表情和着力刻画的手部,使其丝毫不会因大大的发型,丰满的身体而产生松散的感觉,技巧实在高超”。可见唐代仕女俑的精妙绝伦不仅让国人为之震撼,更令世界为之感动。盛唐的陶俑受中国传统雕塑的影响颇多,较注重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刻画。形体隐藏在起伏的衣纹内,结合线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这与中国绘画、书法中所追求的神性韵味有相似之处(图3.6)。正如黑格尔所说:“雕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外在形象的完整,它必须把灵魂分布到各部分,通过许多部分把灵魂表现出来”。第三节 日渐衰落的晚唐图3.6:盛唐彩绘女立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晚唐(公元780907年),由于安史之乱的缘故,唐朝国力由盛转衰,陶俑艺术也随着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由雍容华贵转向纤弱柔婉。此时的仕女俑大多形态呆板单一,缺少变化,失去当年的气韵风度,略显出一丝倦态,已不见盛唐时期的雍容华贵。唐代的陶俑艺术随着社会的起落而发展着,从这些女俑的形象变化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从新生,昌盛至萎靡;一个社会从兴起,繁荣到衰落。第四章 中国唐代仕女俑装饰中线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儒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恰好促成了中国古代线性艺术的生成、完善和成熟。第一节 尚“简”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尚简的倾向也是很明显的。儒家从政治教化、人格修养的目的出发,将美与善、礼与乐统一起来,将简易作为音乐美的最高境界,提出大礼必简,大乐必易(礼记乐记)”中国线性艺术论陈龙海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简”是一贯的艺术理念。就线的表现而言,它是人们对复杂的物象世界的一种简洁化、单纯化的概括和表达。由于线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它不是物象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们长期对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理解,提炼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参与,又是一种由繁及简的艺术表达。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既是表达物象的造型语言,也是对自然形态的高度提炼、概括和组织的艺术语言。相对于色彩,体块,光影等艺术表现形式,线无疑是最具有“简”的形式体现。“线在绘画中的广泛应用与层出不穷的变化,使绘画顺利地实现了尚简的审美要求,使画家们在得势与得理的双向选择中步入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境界”中国线性艺术论陈龙海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第二节 会“意”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原始思维意会认知方式的影响,特别强调个体的体验,重视感觉感悟。在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也受到这中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图4.1)。每个人的感受力,理解力不同,在不同的感情色彩下,对艺术品的理解势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美学的一些列范畴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如出一辙”,有相当大的部分可以说是美学的老庄化,禅学化或者玄学化,它们都具有“玄妙”之味,故只能以“意会”为法,以会“意”为旨,在其中众说纷纭。图4.1:宋 梁楷李白行吟图局部所以,中国古代艺术家常用最具抽象的,单纯自由的线条去描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刚柔并济,浓淡枯润,变化多端的线条中,去体味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去感悟生灵万物的孜孜不倦。“在最纯净、最抽象的线条及其程式化中,用心去体会不言而喻的意,从有限之象通达无限之境”中国线性艺术论陈龙海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第三节 重“神”图4.2: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尚“简”、会“意” 相联系的审美趣味是重“神”。“神”是“神秘”的,因而也是抽象的。对“神”的意蕴外化,没有比线这种艺术语言更合适的了。“尽管神也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范畴,但大多都是针对精神气度、形上意蕴而言的”中国线性艺术论陈龙海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中国古代哲学对应到艺术精神上,便产生了重神的审美特征,并强调“传神”、“气韵”等等。“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宋袁文瓮牖闲评)”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杨大年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所以重“神”的审美趣味,使得中国艺术更注重对物象生命本身的活力,情感节律及精神风貌的关注(图4.2)。中国古代绘画中“以形写神”的传统观念和手法直接影响到了雕塑和墓葬陶俑的制作及风格。与传统绘画相似,中国古代雕塑家从来不在物象的“真”上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简化对于细部的真实描绘,总是在粗线条的整体形象塑造中去表现对象的内在气韵、神采。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中尚“简”、会“意”、重“神”的审美趣味。艺术家及工匠们用纯净的线条,抽象的程式来表现对万物的感受。结语线,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悟,是一种由繁及简的抽象化艺术表达。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们很会运用这一种语言去表现世间万物,以“借物言志”。随葬陶俑,是唐人在艺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门类之一,其成就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人物雕塑艺术的高峰。唐人巧妙地将“线”与“俑”结合起来,创造出大量能够集中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广阔的陶俑,唐代的艺术家及陶工们在塑造人物内在性格方面细腻深刻,善用画线表现五官,刻线表现衣纹细节,充分运用凹凸线条体现身体动态,所制作出的陶俑神态生动,各得其体,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后至盛唐时期又发明出“唐三彩”,并巧妙地装饰到陶俑之上,赋予它绘画般的笔墨情趣。当我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些仕女俑时,不禁感叹唐人制俑时的细腻用心,从指尖到唇齿,都十分耐人寻味。唐代陶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强的启迪和现实意义。一次动物陶塑课上的作业,让猫头鹰成了一直尝试探索创作的题材。虽然只是课程作业,却对这种神秘的动物有出奇的好感,但一直苦于无法有新的突破。在经过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