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_第1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_第2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_第3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_第4页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陈凯希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 陶瓷艺术的追求之我见 目录:中文摘要 关键词 2英文摘要 关键词 3引言 4第一章、真理篇虚幻,无常 6第二章、现实篇苦海无边 15第三章、潜意识篇心识之根末那识 19第四章、修行篇苦之因,苦之果 23第五章、艺术篇离苦之道 27结束语 28参考书目 29摘要 陶瓷艺术是本系的核心,而生活的艺术是人生的核心。或许我们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大纲里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反过头来思考我们的出发点,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本文将会先重提所谓真理,从物理化学等科学角度描绘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然后回归生活、回归人性、回归人心。了解真实世界,只是为了明白我们的资源;回归生活,回归人性是为了优化整合资源,从而获得实际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本人所声称的“艺术”。关键词真理 艺术 道德经 潜意识 AbstractCeramic Art is the core of the department, the art of living is at the core of life. Perhaps we went too far in the syllabus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had forgotten to think our starting point, all this is exactly what is the purpose.This article will first revisit the so-called truth, depicting the true face of the world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d then return to life, back to humanity, and return to the people.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only for understanding our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we could return to life, then get the practical meaning.This process is the art I claim.Key WordsTruth Art Tao Te Ching Subconscious 引言自从走上了学习美术的道路,老师就不断述说着“艺术”这个词语。我与我的同学们也不断地思考着这个词汇的含义。“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到底有什么价值?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进步,思考与反思,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艺术这个词语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释。但是我希望有更直接、更精简、更透彻的陈述可以更正确、更彻底地描绘它。当我懵懂的时候,我认为“艺术”是“美术”,当我了解前沿艺术的时候,我认为“艺术”是“表达”,是“沟通”。而现在的我彻底地变了,艺术对于我来说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有价值、最深远、最透彻的一次探索,然而结论或许看似有些悲观,但是正是这次探索,我发现了真谛,接触了真理,感受了真理,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我直言不讳,原本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赚大钱娶美女,风风光光地让家人幸福生活。当明白陶艺不可能满足我的需求的时候,我不断地看书。开始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经济学的书籍,因为我觉得这些应该能更直接的对我实现我的目标有所帮助,我看着看着了解到了所谓的成功学,那些成功人士所总结的经验。然后我又发现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比成功学更加透彻和纯粹,当然之后我还有幸了解了催眠术。这些都让我颇为自满,觉得我已经对这个社会的运行有了一定程度和独特角度的理解,踏上社会我也不再会有何惧怕。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一些笑话,虽然这是我的必经之路。我其实忘了我的根本初衷幸福快乐。然而幸福是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让我喜欢的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就可以实现的吗?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真的就会幸福快乐吗?什么才是导致幸福的原因?如果艺术不能让我的生活幸福,那为什么我要去搞所谓的艺术,如果陶艺不能给我幸福,那为什么我还要浪费我短暂的生命去搞所谓的陶艺?我最终的答案是“生活的艺术”、“生命的艺术”,这才是导致我们生活幸福快乐,人生充满价值的直接原因。第一章真理篇我接触真理,是从老子道德经开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开篇就作了明确的说明,“道”可以说道出来,但是并非是正常的说道。名字可以给他命名叫作“道”,但并非是正常的命名。因为“道”可以说是看不到、听不懂、闻不到、摸不到、尝不到、想不到的,虽然它无处不在。意思无非是告诉大家,如果大家执着于推敲文字语言和名称名相,是得不到真谛真理的。这同样也是我开篇所要提醒大家的。但是既然如此,我们如何了解道是什么,老子说的真理又是什么?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用他的智慧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理或者说真实本体、真实面貌。但是毕竟当时科学相对当今还非常落后,更别说知识的普及。人们不能理解他的核心精髓,误以为是玄学等等很是正常。但是当今世界科学已经走出了长远的发展,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发现。为了方便理解和串联所有的真理线索。在此将先举例几个国际上有定论的实验和原理,来辅助说明何为道。1德布罗意方程:1924年,路易德布罗意构造了德布罗意假说,声称所有的物质都有类波的属性。他将这个波长和动量p联系为:=h/ p。这是对爱因斯坦等式的一般化,因为光子的动量为p= E/ c(c为真空中的光速),而= c/。德布罗意的方程三年后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散射实验被证实于电子身上。阿伯丁大学的乔治佩吉特汤姆孙也将一束电子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了预期中的干涉样式。贝尔实验室的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将他们的实验电子束穿过一个晶体。德布罗意在1929年因为这个假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在贝尔实验室将电子射向镍结晶,发现它的绕射图谱和布拉格定律预测的一样。在德布罗意假说被接受之前,科学界认为绕射是只会发生在“波”的性质。这是量子力学的重要结果。 1922年,康普顿证明了光具粒子的性质,而以上实验就证明了所谓物质的粒子有波的性质,肯定了波粒二象性的学说。之后的物理学家可以使用德布罗意波长,并用波动方程来解释物质的现象。后来基本粒子也被证实有波的性质。2.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的概率密度;F*(k)F(k)/2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x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简单的说就是在同一个时间你永远无法准确测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因为万物都不是纯波或者纯物质,都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不可能同时知道速度和位置这两个数据。3.双缝干涉:图1左边的屏后面发出一连串的光波(光波为图1横线,光波同样是图2的波峰)碰到了屏,大部分被阻挡住了,但是有两个孔可以过,然后这两个孔变成了相当于是新的点光源,然后这两个孔变成了相当于是新的点光源,之所以变成了弧形,是因为光向四面八方传播速度一样,所以直线方向跑得比斜着的远一些。把波峰连起来就变成弧线了后,最关键的就是打到右边那个屏幕之后形成了明暗明暗明暗交错的纹理,那是因为有两个孔,每个孔发出的光波发生了干涉,在右边屏幕某一个点上。假如两个波都是波峰正好触及,那就是增强,就是明;如果是一个波峰一个波谷,那就是抵消,变成了暗。这就证明了光具有波的性质。但是可怕的是如果图1左面发射的不是光波是粒子,试验表明不管发射中子也好,质子也好;不管你发射中子也好,质子也好;明暗纹理照样显现。意思就是说他们也是波,也具有波的性质。图1 图24.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根据这一方程制作了原子弹)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公式,大致意思就是说,质量本身也是一种能量。这一切的一切放出来的能量就这么多,只是不断转换成各种形式。也就是佛在不增不减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一切只不过是在变化之中。根据科学界对这个世界的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都只是一场能量的波动罢了,光是波动,声是波动,我们所谓的物质也是波动,甚至于心念也只是一场能量的波动。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区别仅仅在于波动的频率不同。就像红黄蓝绿不同的颜色只是不同的频率;大声小声,低音高音,也只是频率不同。(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起十定律、秘密The secret、吸引力法则里说的心念召唤实事、实物的无数案例。用一切皆为能量来理解的话,这些都很容易被理解。)然而我们的一切认知无非是来自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接触到的、想到的。判断这一切资讯的是我们的大脑,我想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真理了,可是我们的大脑里并没有声、光、味道、我们接触的物质,我们打大脑里是一片漆黑什么其他东西都没有的。我们对一切的感知只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接受到了信息,转换成为信号传输到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的大脑再对传输来的信号进行处理罢了,这就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作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把脑袋打开,取出活着的大脑泡在营养液里,在相应的信号接收区域插上信号传输线,用电脑对大脑发出各种正确的信号,那么是否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呈现出各种声、光、味道、我们接触的物质甚至心念?是否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有一切的一切,如同我们当下真实的生活?是否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你现在眼前的这篇论文?这一切是否全都是虚假的,如同电脑输入信号一样出现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呢?其实谁都不可能可以证明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只能接受信号,而不是直接感受真实存在。虽然这个世界的一切只是一场各种各样波动,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接受到了这些波动之后,转换成的信号才是最终导致我们认识到-现在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电影黑客帝国构架的世界并不是任何幻想而就是我们的事实罢了。本篇的结论即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世界只在我们自己的脑海里,而非真正的外在世界的实相。真实的世界只是能量的波动。如同佛陀在禅定后也同样发现自己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堆飞速生生灭灭的波动波动而已。并在法句经第一:双品的开头就很明确地说道“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非常直接的就告诉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个世界只不过是我们心的产物。金刚经中最重要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阐述的同样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有为法就是指的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回过头来看道德经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说“道”是这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那我们现在就可以非常快的了解到“道”其实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一切波动能量的综合的称呼。所谓道德经其实就是老子揭示出了“道”之“德”,或者说这个至高的存在的自然法则,或者说这个“神”所展示出的“神性”。当人人都有这个程度理解的时候再读道德经,一切都将变得简单易懂。老子再也不必在七十章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庄子也不会在庄子知北游最后说“道”“在屎溺”。你是“道”,我是“道”,陶瓷是“道”,连屎尿也是“道”的一部分,也是神性的展示,也是自然法则演化的成果。老子所要教会我们的不是我们要如何向老子学习,也不是要向老子说的那么做,而是向“道”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它的法则;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因大自然的法则而诞生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体现着自然的法则,面对“道”我们如此渺小,我们又怎么可以违背自然的法则呢?这就是道德经二十五章为什么要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大地万物的法则,大地要效法宇宙虚空的法则,宇宙虚空要效法“道”的法则,而“道”要效法自然的法则。但是“道”是如何体现他的特征特性和法则或者说品德呢?“道”又有哪些特征特性呢?在此为了本文的最后结论,将简单摘取道德经中的一些必要章节,并加以说明。 道德经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说的是道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道”就像母亲一样无私馈赠我们一切之所需阳光、空气、淡水等等等等。而且从不偏袒任何它的“孩子”;就如同另一个圣人耶稣所说的,“今天阳光照在你的脸上,同样也照在你最恨的那个人脸上”。“道”是“一元”的,“不二”的;“真理”就是“一”;世界之上只有错误的认知才会呈现出多种的形态,而真相永远都只能是唯一的。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在自我知识中对“梵”也有相同观点的阐述,他认为,宇宙最高的是在就是“梵”,梵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最初存在的那一物;时间万物因“梵”而生,梵本身并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梵”是绝对、永恒的意识,“梵”是一切。“梵”没有差别与属性,他是超越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和因果;相反主体和客体,超越时空及因果关系的基础是“梵”我们的世界是“梵”的造物;自由与解脱就是通过智慧(知识)亲证“梵我合一”这一个最高真理。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又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有了对美的认知,丑恶便产生了,天下都有了对善的认知,不善与邪恶也就产生了。但是黑与白,善于恶,美与丑这一切看似“二元对立”的事物,都是没有分界线的,谁都不可能代替“道”来划分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区分这一切。然而“道”是“不二”的,它是公平对待一切众生的,不会因为任何人认为是真善美而多给一丝关爱,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认为是假恶丑而剥夺一丝权益。这就是为什么正统宗教的“神”或者“至高存在”都是“唯一”的。耶稣说的“上帝”也好,默罕默德说的“真主安拉”也好,老子说的“道”也好,印度教说的“梵”也好,佛说的空也好,本质上其实都是同一个真理(此观点为个人提出,但同样也在肯-威尔伯的一味中得到共识),不论哪个教派在形容他们的时候都说它“不曾出生不会消亡”换科学界的话语说就是宇宙的能量守恒E=mc2。而它最美妙的一个名字就叫作“真理”。 肯-威尔伯在一味的目录中(AUGUST)就说“大彻大悟意味着从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并且发现那拥抱二元对立的一味。这就是解脱,因为我们不再浪费整个生命,企图找到没有低潮的高潮、没有外在的内在、没有邪恶的善良、没有无法避免之痛苦的快乐、这样我们才能从那痛苦而又无法成真的大梦里觉醒。”正如胡茵梦在一味的译者序中所说的,在传统宗教沦为神话、教条和无从真实的呓唔,而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去我无法提供意义、价值与伦理之际,我们要如何拉拢二者,使它们相互对话?简而言之,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如何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第二章现实篇然而我们在知道了这么玄妙的真理之后,其实对我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这个公司,这个家庭,这个亲朋好友,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丝毫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还是不得不照常地起床、吃饭、工作、休息哪怕我们的智性上多么了解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堆看似毫无意义的波动波动,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成为耶稣、老子、佛陀那样的解脱者;甚至于那些发现真理研究真理的科学家也不能。我们还是同样执着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贪爱这个,嗔恨那个;不断为了得到一堆堆我们想要的波动而呕心沥血。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像哲学家一样深思一切的意义,也不需要像科学家一样深究一切的本源。我们要的只是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已。试问又有谁不想要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每天的忙碌,吃了谁都不知道的苦,付出了谁都不知道的代价,无非就是想获得幸福快乐罢了;哪怕用更多的生命去付出,哪怕回报是如此短暂。我们都会为之心甘情愿。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人生的价值要如何体现?本文到此为止,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个消极的真理罢了,而佛陀甚至告诉我们更可怕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遍在的“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没有任何一个世人逃得了这些苦难。这一切痛苦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我们所能得到的快乐却只是霎那间的感受,这霎那间的快乐面对我们的漫漫人生与无穷尽的痛苦,只是些许尘埃罢了;面对这宇宙的起伏幻化光阴,或者说连尘埃都不如,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佛存在的意义并非是来述说,我们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是应该去自杀的。而是告诉了我们痛苦的来源和解决痛苦的方法。然后让世人更加快乐地活在这个世上。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史蒂芬柯维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有一点与佛陀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我们的快乐需要像锚一样驻足在某样事物之上才行;比如某人爱钱,当他赚到钱的时候他会快乐。某人爱他的妻子,当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会快乐。某人爱他的事业,当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会快乐当然在书中他列举了满满两页,包括了所有我能想到的驻足点,功名利禄、配偶家庭、社会关系等等。然而他的结论是我们并不能把我们的快乐之锚抛在任何一项之上,而是要将我们的锚抛在原则之上。因为这一切都是会改变的,当我们把我们快乐的锚抛在那些会被改变的事物上的时候;事物它改变了,我们的快乐就丧失了,我们就会变得痛苦。而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社会中行为处事的原则,快乐的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将快乐的锚抛在不变的原则之上,那么我们的快乐就永远不会丧失。佛同样说这一切是无常的,我们的快乐之锚应当驻足于“法”。我们把我们的快乐驻足在无常的事物之上,那我们只能收获痛苦的恶果罢了。功名利禄也好,配偶家庭也好,社会关系也好,都是无常变化之中的,这个世界被我们感受到的一切都只是暂时被组合起来的能量波动罢了,凡是有组合起来的,就会有解体的一天。佛陀所说的法,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快乐的法则。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就说出了法的全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只要我们不做任何坏事,尽可能做所有的好事,自己让心清静祥和不生恶念,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安详愉悦。如果相反,那我们的平静安详愉悦必将不复存在。可是要如史蒂芬柯维或者佛陀说的那样把我们的快乐之锚驻足在原则、法则之上是何其之难。我们根本做不到放下那些已经被我所贪爱,执着的事物,也摆脱不了我们对讨厌的事物的嗔恨。我们如何可能放下当下的生活?我们的亲人、朋友、事业、社会关系、我们的这个、我们的那个或许说这个世界痛苦的怪圈就是这么牢牢地套住了我们,让我们根本一丝一毫都不能动弹。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放下这些才是等同于放弃快乐,走向一个未知的人生道路。或许到这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消极与绝望。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事实,我们只有在看清了事实之后,客观平等的接受它;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理解,不会去犯不必要的错误,才不会去走更多的弯路。然而大道又在何方呢?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只是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罢了。其实我们可以摆脱一切烦恼痛苦,只是我们陷入了“无明”(无明可简单理解为: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贪嗔的根源)的怪圈,暂时不能挣脱罢了。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如何打破这个让我们沉沦之中的痛苦恶性循环,作我们自己心的主人。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想要痛苦,成为自己心主人的人,是不会让任何痛苦烦恼伤害自己一丝一毫的。当然主人不仅仅意味着绝对的主权,也意味着绝对的责任对自己负责。第三章潜意识篇为了方便理解下一篇本论文的核心章节,在此补充一篇相关潜意识的论述。在我学习了一些相关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机缘巧合下我接触到了一个更加吸引我的领域催眠。英国医学会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高度专注的意识变动状态,它既非睡眠状态,也不是正常的清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象可以自然地、或由言语及其它的刺激产生多种不同的现象,如意识和记忆的改变、暗示性的增高,并出现一些非同寻常的反应和观念。大家对催眠误解最多的,莫过于把催眠当成睡觉来解释。催眠本身并非睡眠状态,它和睡眠是截然不同的。催眠是有意识的,处于容易接受建议的状态。催眠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觉知状态。我们每个人在一天之中都会进出许多次。例如你开车等红绿灯时, 你发呆出神了, 而忘记启动引擎上路,结果后面等侯的车群一直猛按喇叭;你上课上到一半魂飘到窗外神游, 老师的声音都听到了, 却又陶醉在自己的白日梦中,幻想着这个周末的约会情景,下课铃声一响,才发觉几乎整堂课都没有听到;你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你妈叫你吃饭却没听到;你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电影,邻座的观众打呼的声音却一点也不会干扰你。这些都是在一种自然的催眠状态,又被称为“浅度自发性催眠”。就如同冥想、恍惚和刚好要进入睡眠之前的半睡半醒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你是由潜意识心智在主导。潜意识心智是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要指挥官,在潜意识层面,储存了大多数人类基础的行为模式,潜意识的作用就像是计算机程序,键入某些线索或是刺激,结果就会产生某种行为或是反应。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催眠,正是运用此机制打开低层潜意识的黑盒子,提取细胞记忆,登上高层潜意识,开发高等情感与潜能,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催眠治疗的目的之一和冥想一样,可以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不受逻辑、时间、空间所限,能回忆任何时空发生的事情。在意识觉察到的灵光一闪间,我们可体验到刹那的直觉、智慧、创造力与透彻绵密的转化过程。所以催眠不仅可开发人的潜能与强化人格优质,更能启发内在自我康复系统。能有效运用潜意识的力量,就能开发潜能,创造美好丰足的生命。当然当代对催眠效应的定义更加广泛,催眠效应其实无时不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凡是对他人潜意识造成影响的语言和行为,都可以定义为催眠术。本章节的用意在于让大家了解催眠的力量,将引用被公认为20世纪催眠术领域领军人物的奥蒙德麦吉尔在他的著作催眠术圣经中对催眠深度的分类。他将催眠的深度分为了30个级别。 催眠深度 评分级别 表现 轻微催眠 0 1 放松 2 眼皮颤动 3 合眼 4 身体完全放松 低级深度催眠 5 眼球僵硬 6 肢体僵硬 7 全身僵硬 8,9,10 手套式麻痹 中级深度催眠 11,12 部分催眠性健忘 13,14 催眠性健忘 15,16 性格改变 17,18,19 肌肉运动错乱 高级深度催眠 20 暗示可导致完全失意 21,22 睁眼不会打断催眠状态,可收到暗示延迟影响 23,24 完全的梦游状态 25,26 积极视觉幻觉(幻象) 27 积极听觉幻觉(幻听),有系统的催眠性健忘 28 消极听觉幻觉(选择性失聪) 29 消极视觉幻觉(选择性失明) 30 超敏从此图标我们可以看到催眠术很多可怕的作用,比如性格改变、失意、幻视幻听、超敏等。其中最高程度的超敏反应假设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块烧烫的金属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肤上就会真的出现烫伤的痕迹)、行动和知觉的分裂、记忆的恢复和催眠后遗忘症等催眠状态中常规出现的现象。论述这些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潜意识才是对我们的身和心牢牢掌控的主人。如果潜意识认为你要死了,你不需要任何外界辅助便会心力衰竭而死(相关真实案例已屡见不鲜)。只要我们能良好的控制我们的潜意识,其实就可以理所应当的成为我们心的主人。第四章修行篇本篇我将通过对发生在本人身上的真实事件为引索,以身试法,阐述如何摆脱我们的不尽烦恼以及个人对其原理的剖析。就在这大四毕业前夕,本人参加了“内观”十日课程的培训。虽说是培训,但其本质上就是如同出家僧侣一样修行内观冥想术。我们完全按照南传佛教的戒定慧这三明,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不使用任何致幻剂),修习正定观息法,修习智慧内观法。戒定慧这三者相辅相成,如同三脚架,任何一条腿都不可残缺,否则修行将倾覆。持戒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不会因为破戒而失去内心的平静,也不会在禅定中受到心魔的伤害。修定是为了锻炼和得到精神的专注力和觉察力。而慧是拔出我们不尽烦恼的直接手段。虽然貌似劳师动众,每天吃斋打坐,但是每一个步骤都是必要的条件;为的就是能够改正我们潜意识的习性反应对愉悦的事物贪爱,对不愉悦的事物嗔狠。当我们观察全身感受的时候保持平等客观的心态,平等的面对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让我们的潜意识也慢慢转变成平等客观的本性。其实所有这一切的不尽烦恼与痛苦,仅仅是来自于我们潜意识(或者说前意识)的先一步判定。最简单的一个假设:有一个疯子在街上不断的对每一个人说:“你马上要大祸临头了,你马上要大祸临头了!”当然很多人会当他是疯子根本不理会他的话语,不论他说的多刺耳难听也不能撼动他们的内心。也一定会有一些人,会因此真的就陷入恐惧与烦恼;更有甚者甚至会拔出拳头伤害这个无知的疯子,即便他们也都知道这是个疯子,可理智却不能安慰他们的心灵恢复平静,任凭执着与嗔恨吞没自己的理智,并且会责怪是这个疯子的错。不是疯子有变化,也是不疯子的语言有变化,更不是那些人真的要大祸临头,而是他们的潜意识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贪爱与嗔恨。被自己的贪爱与嗔恨所吞没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还把责任推在别人头上,没有什么比这更加疯狂的事情了,即便常人都是如此。一个有理智的人,是不可能会与一个无知的疯子计较任何事情或者受他影响心智的。只要我们的潜意识没有认为这是坏的,即使我们的身体处在痛的感受之中,我们的内心也不会是痛苦的;痛与痒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只是不同的感受罢了,并不影响任何其他的一切。当然我们还是能意识的到痛这个觉受的存在,而不是麻木;同样能建立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内心的平静之中理智处理不可挽回的问题。当潜意识判定一件事物为愉悦的时候我们就起了贪爱之心,贪爱又演化为执着,当无常发生之时执着就带了不尽烦恼与痛苦;而当潜意识判定一件事物为不愉悦的时候我们就起来嗔恨之心,希望这些不如我们所愿的事物赶紧消失,从而直接产生不尽烦恼与痛苦。如同失恋一般,当巨大的痛苦觉受来临,我们的潜意识判定它为巨大的不愉悦感受的时候,我们就会被它所击垮,纵使我们的意识如何安慰自己,也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详。然而当我们能够平等客观面对一切愉悦和不愉悦感受的时候,我们虽然依旧明白这一切感受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但是我们的内心不会因此而失去平静而处在痛苦之中。如同三个小男孩都同样带着一个瓶子与十块钱,按照母亲的指示去打油,并且都在用十元钱换得一瓶油后在回家的路上打翻了半瓶(此比喻用以形容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发生)。其中一个乐观的孩子,他只看到了还剩了半瓶油,并满足的回家交给了母亲。第二个悲观的孩子则相反,他的眼中只看到了丧失了的那半瓶油,为此痛苦不已,然后那半瓶油覆水难收,再也不可能回到瓶中了,他只能在痛苦煎熬与担心母亲责怪的心情中回家把同样的半瓶交给他的母亲。而第三个修习内观的孩子,看到了剩下的半瓶油,也看到了失去的半瓶油。他不会没有因为失去半瓶油而失去内心的平静,因为世事无常是自然法则,并不是他故意使坏将油打翻;也不会因为还剩半瓶油而应此过分乐观。他能在平静之中理智思考,而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吞没,尽可能凭自己赚到那5元钱,弥补已经丧失的半瓶油。若我们的生活都能像第三个小男孩那样,那真是夫妇何求了。这才是真正生活的艺术。痛苦并不是因为外部环境事物不能如你所愿而造成的,而是你的心不平等的判定造成的,失去了平等心,自然就有了贪爱与嗔狠。就会因为贪爱而执着,因为执着而痛苦;就会因为嗔狠而直接失去心的平静。人是不可能伤害的到其他任何人的,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为肉体上的伤害并不能伤害的到那个真正的不生不灭的我,而那个无常的我,迟早是要幻灭的;而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尽烦恼只不过是他人累积下来的不平等的习性反应造成的。我们仅仅只是自己的主人,他人也仅仅只是他人自己的主人,除非我们被无明所蒙蔽才会生出被他人伤害的错觉。佛陀所要教会我们的并不是如何通过改变外部世界从而让我们获得快乐,因为那都不是导致真正快乐的因素。而是通过让我们心回归当下,让我们的习性反应恢复平等客观,从容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常。从而不再对一切愉悦的事物贪爱,不愉悦的食物嗔狠,处在永恒的平静祥和的愉悦之中。为了生命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我不得不说我们必须舍弃对陶艺错误的追求。不是陶艺错了,甚至陶艺也是神性的展示。也不是老师们错了,老师们同样是充满爱与慈悲奉献着。而是这个社会需要的陶艺错了,或者说是普遍的人心错了。我们不是因为爱陶艺而陶艺,而是为了所谓的追求、贪爱、执着如此伤害自己而已,为了成功而陶艺,为了美而陶艺,为了功名利禄等等一切而陶艺。我观照我的内心,我并不爱陶艺,我只爱我自己罢了;或许说我爱陶艺,就如同我爱神性。如果陶艺能满足我的一切,我必然会一路走下去,但当陶艺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时,我便放弃了,那只能说明我爱的是我的需求被满足,爱的是自己。而这样无非只是伤害我自己,徒增我的贪嗔痴,让我的习性反应更加丧失平衡罢了。陶艺说到底不可能会是导致任何人幸福的源泉,幸福的源泉只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第五章艺术篇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四年,或者说进入美术、艺术领域的这七年,报着实现当初我的目的,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断提升了所谓的审美,同时打开了视野面向全世界的前沿艺术与设计。然而现在看来我只是不断的伤害我自己罢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们从事的事业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