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国学学什么?9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以一种理性的心态,反思民族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总书记十八大以后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春天。现在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在今天的复兴,我们都能感同身受。然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个不同的点就是注重修身、做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了,科技强大了,军事也强大了,但是人们的道德、文明、人伦、精神、信仰扭曲变形了,三观出现了大问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之风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把做人之为人的根本的东西都丢掉了。重视修身做人,是中国的文化及国学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核心价值观。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儒家的一些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一直在强调修身做人。自天子以至庶人,修身是根本。天下的根本在国,国家的根本在人,个人的修身、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是最为重要的。这一切,都是围绕做人而展开。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孔夫子强调正人先正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好别人未必是合格的管理者,只有把自己管好了,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古人言,“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要言行一致。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讲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会有小悦悦事件,才会有彭宇案,才会有老太太摔倒了该不该扶的问题。人无信是不立的,新加坡选拔公务员,只有一个标准,即要求这个人要讲诚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品格。人要讲诚信,社会也应该讲诚信,要取信于民,不能够失信于民。2400年以前,商鞅变法,徙木立信,他不是立个人的信,他是要立政府的信。宁失千金,不失诚信,要把诚信作为第二张身份证。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羞耻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要三思而后行。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谨慎的事情有很多,要慎独,要慎微,还要慎欲望、慎嗜好。对大学生来讲,更应该慎交友。交友不慎,往往毁了人的一生。曾国藩曾讲,“人生之成败,唯在交友之贤否,不可不慎。”大学生涉世尚浅,交友时特别应该注意,先择而后交,不要先交而后择。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羞耻,感到不安。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就不会无所不为;不知耻,就会黑白颠倒,混淆是非。龚定盦讲,如果一个人知耻,这个国家和民族,它就不会受到羞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幸。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树人,何其容易,何其难。毛泽东曾经讲过,如果一个国家,有权利的人都不知耻,国家又管不了他们,天下就会大乱,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就会起来推翻政权。这就是讲了知耻的问题。品行和德行要超越财富所带来的价值人在做,天在看,离头三尺有神明。孔夫子讲要畏大人,即道德高尚的人。过去对有德行的人,有一种心存敬畏。要敬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代表的是一种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李世民贵为天子,按说什么都不怕,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是,他说,还得有敬畏,上畏天,下畏百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可以马上改,注意要有一种敬畏。诸葛亮在他临终之前给儿子写的一封信,即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封信要告诉他的儿子,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品行,德行的养成至关重要,决定了人生未来的一切。追求财富不可见利思义、唯利是图 在德和能力这方面,德行是主要的。司马光讲,德者,才之帅也。当然,现在的社会,还要打造成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独善其身,固然重要,但是最后重要的是治国平天下,还要兼济天下。我们今天追求的“中国梦”一定要落实到人民的幸福上。人民不幸福,“中国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修身做人,德是重要的。德和对财富的追求来讲,道德、德行是最重要的。德是本,财是末。追求财富没有错,但是追求财富要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唯利是图。中国老祖宗讲,天地之心,人为贵。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在强调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做人的重要性。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中国文化告诉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要节欲、寡欲、导欲。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在中国文化中,谈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讲修身、做人的问题。自天子,以至于俗人,衣食皆以修身为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伦道德的根基就是孝道 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教民亲爱,莫大于孝,人伦道德的根基就是孝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所以我们做儿女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以兽;乌鸦都有反哺之恩,羔羊都有跪乳之德。常陪伴家人、关爱父母是一种尽孝。我们把自己的学业搞好,不去做那些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事情也是尽孝。弟子规讲,“身有伤疑其忧,德有伤疑其伤”。中国的文化中如何关爱父母?第一,满足衣食住行。孟子讲,不孝有三,其中有一不孝就是养活不了父母。第二,孝敬父母,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比物质上的更为重要。孔夫子讲,孝敬父母就是色难。第三,做儿女的要知道父母亲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第四,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弟子规讲道,“兄道友,弟道功,兄弟睦,孝半终。”总之,在中国的文化中,孝道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恰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树立三观大有裨益总书记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注重读书学习的民族,重视学习,重视教育。虽然德行的养成是第一位,但是不能只有德行,没有能力。根基打牢,知识基本功打牢,靠的就是日常读书。从古到今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终身读书的人,都是博学的人,所以应该把读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孔夫子一生读书,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韩愈在师说中讲“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再聪明也得学习。打牢基础,还是要把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既要学,还要行,只有这样,做一个以后有益于社会的人。走上社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用我们的德行和知识,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学习中国的文化一点都不会枯燥,对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人生境界,会有非常大的好处。对于中国文化,我们要亲近他,感受它,通过中国文化知识的背后,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的、无限的魅力。学习中国文化学什么?学的内容应该很多,既要学它的知识,还有背后的那种人生的哲理,人生的智慧。读书的问题,修身的问题,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AI在影像诊断中的智能辅助诊断平台构建报告
- 2025年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在模具制造中的三维打印技术应用报告
- 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科学试题(含答案)
- 福建省莆田八中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营养师考试专项训练试卷:冲刺阶段营养师心理辅导技巧训练
- 2025年导游资格证考试冲刺试卷:旅游线路设计与营销策略
-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试卷:逻辑判断与推理高分解析
- 2025年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知识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心理评估专项强化
- 江苏省扬州市蒋王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秋季中小学第一学期升旗仪式22周校长演讲稿:第1周 烽火记忆照前路秋风为序启新程
- 2025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英语真题(无答案)
- 2025年高考山东卷化学试题讲评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2022森林防火道路建设基本要求
- GB/T 25146-2010工业设备化学清洗质量验收规范
- GB/T 14825-1993农药可湿性粉剂悬浮率测定方法
- GB/T 12008.7-2010塑料聚醚多元醇第7部分:黏度的测定
- 文化政策与法规(第一课)
- 最全最好的血液净化课件资料
- 寻找消失的滇缅路:松山战痕课件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