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信息工程部分标准强制性条文_第1页
工程建设信息工程部分标准强制性条文_第2页
工程建设信息工程部分标准强制性条文_第3页
工程建设信息工程部分标准强制性条文_第4页
工程建设信息工程部分标准强制性条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信息工程部分 第一篇通用基础通信工程 1 电信专用房屋工程 1.1 局(台、站)址选择 YD5003-94 2.0.4 局(台、站 )址应有安全环境 ,不应选择在易燃、易爆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 近。 局(台、站)址宜选在地形平坦、地质良好的地段。应避开断层、 土坡边缘、古河道和有可能塌方、滑坡和有开产价值的地下矿藏或古迹 遗址的地方。 局(台、站)址不应选择在易受洪水淹灌的地区。如无法避开时, 可选在基地高程高于要求的计算洪水水位0.5m以上的地方。 2.0.8 局(台、站 )址选择时应满足通信安全保密、人防、消防等要求。 1.2总平面设计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500394 4.05宜将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房布置在对周围建筑物噪声影响较小的 地方 ,必要时还应采取隔音、消声措施,降低噪声干扰。 4.06在布置有电磁辐射的天线时,必须满足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1.3 油机房设计 YD5003-94 5.10.1油机房设计除应满足工艺要求外,还应采取隔声、隔震措施,其噪声对 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不得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 1.4防雷设计 YD5003-94 8.5.1国际电信枢纽楼、重要的电信楼、高度接近100M及100M以上的电信楼, 应按第一类民用建筑进行防雷设计;其余电信建筑高度在15M以上的烟囱、 水塔、微波塔、短波塔等构筑物,应按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 雷要求设计;当工艺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工艺设计要求设计,如山 顶微波站等。 防雷设计时,应有防止直击雷和雷电波侵入的措施。高层电信建筑还 应采取防止侧击雷的保护措施。 2 电信建筑防火 2.1电信枢纽楼耐火等级和防火分区 YD5002-94 2.1.1高层电信建筑中的国际局、大区中心、省中心和10000路地区中心长途 电信局、 20000线市话汇接局和 60000门的程控市话端局,以及建筑高度大于 50M的电信建筑属于一类建筑,其余的高层电信建筑属于二类建筑。 2.1.2一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建筑以及多层电信建筑的耐火等级均 不应低于二级。 2.1.3电信建筑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超过表2.1.3的规定。 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m) 表2.1.3 名称每层每个防火分区 高层电信建筑1500 多层电信建筑2500 注:局部机房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机房面积可减半计入防火分区面积。 2.1.4一类电信建筑与高度大于 32m的二类建筑均应设防烟楼梯间,其余的电信 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2.2电信枢纽楼建筑构造和平面布置 YD5002-94 2.2.1电缆井、管道井应每层在楼板处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作防 火分隔,通过楼板的孔洞、电缆与楼板间的孔隙应用非燃烧材料密封, 通向其他房间的地槽、墙上的孔洞,已装电缆者,其与墙体的孔隙亦宜 采用非燃烧材料封隔;凡近期不使用者均应用非燃烧材料封闭。 2.2.3室内装修材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2.3电信枢纽楼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 YD5002-94 2.3.1多层电信建筑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表2.3.1的规定。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表2.3.1 建筑物体积 (m)150015015000 500120000 200015000050000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L/s) 1015202530 2.3.2超过五层或体积超过 10000m的电信建筑应设室内消防给水。 2.3.3多层电信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表2.3.3的规定。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表2.3.3 建筑物体积 (m)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L/S) 每根竖管最小流量 (L/S) 每支水枪最小流量 (L/S) 1000010105 1000015105 2.3.4高层电信建筑的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2.3.5电信建筑中 ,下列机房应设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 2.3.5.1国际电信局、大区中心、省中心的长途程控交换机房(包括控 制室和信令转接点室)。 2.3.5.2 10000路及以上的地区中心长途程 控交换机房 (包括控制室和信令 转接点室 )。 2.3.5.3 20000线及以上的市话汇接局程控交换机 房(包括控制室和信令转 接点室 )。 2.3.5.4 60000门及以上的市话端局程控交换机房(包括控制室和信令转接 点室 )。 2.3.7电信建筑的机房内均应配置手提式灭火器或移动式灭火器。 2.4电信枢纽楼电气 YD5002-94 2.5.1电信建筑的消防用电 ,一般由配电室或电力室保证电源供电。 2.5.2电信建筑应设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如采用蓄电池作应急电源,应 急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20min。 2.5.3消防配电线路除设在金属梯架、金属线槽、电缆沟及电缆井等处外, 其余线路亦应采用金属管穿绝缘导线敷设,穿越通信机房的管线应暗设。 消防系统的导线、电缆均采用铜芯阻燃型或耐火型。 2.5.4酸性电池室及贮酸室应采用隔酸灯具,不应设插座及开关 ;其排风机应直接 接入电源 ,开关一律设在室外 (阀控式电池室除外。 2.5.5电信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火灾、事故照明: 2.5.5.1电信机房、电缆进线室、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总值班室); 2.5.5.2电池室、配电室、油机发电机室、消防水泵室、空调机室; 2.5.5.3楼梯间及其前室 ; 2,5,5.4疏散走道、营业厅。 2.5.6县级及其以上的电信建筑应在下列部位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5.6.1电信机房、电缆进线室; 2.5.6.2配电室、油机发电机室、空调机房; 2.5.6.3楼梯间及其前室 ,楼内主要走道、电梯机房; 2.5.6.4值班室、仓库、休息室、会议室、营业厅。 2.5微波站、卫星地球站防火 YD5002-94 3.0.1微波站、卫星地球站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0.2微波站、卫星地球站室内装修材料应用非燃烧材料。 3.0.3微波站、卫星地球站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应在适当部位增设 手动报警装置。 3.0.4卫星地球站室内应设消火栓,室内消防用水量 10L/S,室外应设生活与消防 合用的水池。 3.0.5卫星地球站的机房内均应配置手提式灭火器或移动式灭火器。 3 邮电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3.1 抗震设防类别 YD5054-98 3.0.2邮电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邮电通信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表3.0.2 类别建筑名称 甲国际电信局、国际无线电台、国际卫星地球站、国际海缆登陆站 乙 大区中心( C1)长途电信枢纽楼、省中心(C2)长途电信枢纽楼、 长途传输一级干线枢纽站、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20000线以上市 话汇接局、 60000门及以上程控市话端局、承担特殊重要任务的市 话局、应急通信用房、一级邮件处理中心。 丙1、 乙类以外的邮电通信生产用房 甲、乙类邮电建筑中的生产管理用房、生活用房 3.2 抗震设防标准 YD5054-98 4.0.2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按专门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当地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当设防烈度为68度 时,抗震措施应提高 1度设计;当设防烈度为 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 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当地设防烈度设计。 4 通信设备安装抗震 4.1 列架式通信设备 YD5059-98 5.1.1列架式通信设备顶部安装应采取由上梁、立柱、连固铁、列间撑铁、旁侧 撑铁和斜撑组成的加固连接网。构件之间应按有关规定连接牢固,使之成为一 个整体。 5.1.2通信设备顶部应与列架上梁加固。对于8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必 须 用抗震夹板或螺栓加固。 5.1.3通信设备底部都应与地面加固。对于8 度及8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加固所 用的膨胀螺栓或螺栓应加固在垫层下的楼板上。 5.1.4列架应通过连固铁及旁侧撑铁与柱进行加固,其加固件应加固在柱上。 5.1.5列间撑铁的数量应视抗震设防烈度及列长而定。一般对于650mm宽的标 准机架,机列长度为 610个机架时,中间设置一处;1115个机架的机列, 中 间设置两处。 5.1.6在8度及8度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安装 650mm宽主槽道时 ,列槽道之间的距 离应不大于 1.6m;超出以上距离时应增加吊挂装置。 4.2 自立式通信设备 YD5059-98 5.3.1 69度抗震设防时 ,自立式设备底部应与地面加固。 4.3 通信电源设备 YD5059-98 6.1.1 8度和9度抗震设防时 ,蓄电池组 (含阀控电池 )必须用钢抗震框架或柜 架 安装。钢抗震框架底部应与地面加固。 6.5.1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和9度时 ,大区中心、省中心长途通信枢纽楼(站) 和市内电话汇接局的蓄电池组的输出端与汇流条间应采用“母线软连接 ”连接。 6.5.2汇流条在走线架上安装时,应通过绝缘物使汇流条与走线架或走线架垂吊拉 杆固定。 6.5.3汇流条在上线井中安装时,应通过绝缘物使汇流条与上线井支架固定。 6.5.4穿过同层房屋抗震缝的汇流条两端,必须采用 “软连接 ”连接, “软连接 ” 两侧的汇流条应与对应的墙壁固定。 4.4 微波天线和馈线 YD5059-98 7.1.1座式微波天线在天线支座铁架上的安装,应在天线底部四角与天线支座铁架 连接处 ,采用八块钢板夹压固定。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安装,应在基础上预埋 的四个鱼尾螺栓处,采用四块钢板夹压固定。钢板厚25mm,并采用M30螺栓 (用于直径 3.2m及以下的天线)或 M36的螺栓 (用于直径4m的天线 )和双六 角 螺母紧固。 7.1.2天线铁架支座与天线平台或钢筋混凝土底座上的槽钢的安装,应在铁架支 座 的四角和中部用压固钢板和 U型卡箍,将铁架底梁与槽钢卡压固定。钢板厚 25mm,U型卡箍的圆钢直径为 16mm,卡箍数应不少于 6副。 7.1.3混凝土天线基础的预埋鱼尾螺栓或弯钩螺栓的埋深应不小于400mm(或与 钢筋混凝土天线基础的结构钢筋拉结),螺栓直径选用 M30或M36。 7.1.4对于挂式安装的微波天线,在天线水平方向调整准确后,应将固定卡箍拧牢。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8度的微波站,直径大于 3M的微波天线应加装天线边支撑 杆。 7.2.2圆波导长馈线系统中 ,应在以下位置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1. 圆波导在铁塔平台处用托板在波导法兰盘处支撑竖向延伸的波导或用铁 塔平台的钢板卡住波导法兰盘的下部。 2. 圆波导在塔身处,应相隔 68m安装圆波导的弹性滑动支撑件。在弹性 滑动支撑件之间的圆波导,相隔23m应用垫有橡皮的抱箍限位。 7.2.3在短馈线系统中 ,应采用吊挂螺栓和抱箍 ,把极化分离器固定在天线架上。 吊挂点必须在法兰盘上,吊挂抱箍内侧应垫有橡皮垫圈。 7.2.4对于椭圆软波导或同轴电缆馈线系统,在微波塔身或支架处 ,应采用相应程 式规格的夹子与支撑物将馈线加固。水平支撑加固间距为1m左右,垂直支撑 加固间距为 12m。 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 5.1 交流供电系统 YD5040-97 3.1.1由市电和自备发电机组电源组成的交流供电系统宜采用集中供电方式供电。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和单相三线制供电。 5.2 接地系统 YD5040-97 3.3.1新建局 (站)应采用联合接地。 3.3.3各类通信局 (站)联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按表3.3.3的规定执行。 各类通信局 (站)联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 表3.3.3 接地电阻值 () 适用范围 YD5040-97 6.0.4经常发生水灾地区的通信局(站),电源设备宜设在当地水位警戒线以上的机 房内或采取其他防水灾措施。 5.4 接地装置 YD5079-99 8.2.1出、入局(站)交流电力线的接地与防雷 选用具有金属铠装层的电力电缆出、入局(站)时应将电缆线埋入地下, 其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接地。当局(站)设有阴极保护装置时,其电缆金属护 套通过放电器接地。缆内两端的芯线应加装避雷器件。 当高压或380V交流电入局(站)时,电力电缆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8.3.1电力变压器的高、低压侧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避雷器件,其接地端与变压 器机壳以及低压侧中性点汇集就近接地。 8.3.2直流电源工作地应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 8.3.3所有交、直流配电设备的机壳应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保护接地线。交流配 电屏中的中性线汇集排应与机架绝缘。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交流保护地线。 6 通信局(站)接地(综合楼部分) 6.1 综合楼联合接地的连接方式 YDJ26-89 1.0.3综合通信大楼的接地方式,应按单点接地的原理设计,即通信设备的工作 接地、保护接地(包括屏蔽接地和建筑防雷接地)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 接地方式。 综合通信大楼联合接地系统的连接方式如图.0.3所示。 注:1.当变压器装在楼内时 ,变压器的中性点与接地总汇集线之间宜采用双线 连接 ; 根据需要亦可以从接地总汇集线引出一根或多根从底层至高层的主 干接地线,各层分汇集线由它引出; 接地端子的位置应与工艺设计中对地的要求相应。 图 .0.3 综合通信大楼联合接地系统的连接方式 .2 通信设备的保护接地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ydj26-89 2.1.1机房内通信设备及其供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进局电缆的 保 安装置接地端以及电缆的金属护套均应作保护接地。 2.1.2模拟通信设备的机架保护接地,可直接与引入机房内的直流电源地 连 通;数字通信设备的机架保护接地,应从接地总汇集线或机房内的分接地 汇集线上引入,并应防止通过布线引入机架的随机接地; 数字通信设备和模拟通信设备共存的机房,两种设备的保护地线应分 开,并防止通过走线架或钢梁在电气上相通。 2.1.3 大楼顶的微波天3 大楼顶的微波天线及其支架应与避雷接地线就近连 通。天线馈线的上端和进入机房入口处均应就近接地。 6.3 通信电源的接地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ydj26-89 2.2.1 电力室的直流电源接地线必须从接地总汇集线上引入。其他机房的直流 电源接地线亦可从分汇集线上引入。 2.2.4交流供电变压器高压及低压侧均应设保安装置,当专用变压器离局(站) 远时,交流中性线(零线)应按规定在入户处作重复接地;当专用变压器安 装在局(站)院内时,应将变压器的接地体与大楼的接地体连通,交流供电 线中的无流零线应与大楼内的接地总汇集线连通,连接方式如图2.2.4所示。 当专用变压器安装在大楼内时,其接地系统可合用大楼的接地装置。大楼 内所布放的交流供电线路中的中性线(零线),应采 用绝缘导线。交流配电 屏上的中性线(零线)汇集排应与机架的正常不带电金 属部分绝缘。 图2.2.4 交流供电专用变压器在院内时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2.2.5大楼内所有交直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交流保护接地线 应从接地汇集线上专引,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 6.4 接地线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综合楼部分)ydj26-89 3.4.4严禁在接地线中、交流中性线中加装开关或熔继器。 3.4.5严禁利用其他设备作为接地线电气连通的组成部分。 7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 7.1 电力线路防雷措施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5078-98 5.1.3在架空避雷线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及低压架 空线等。 5.1.12严禁采用架空交、直流电力线引出通信局(站)。 第二篇无线通信工程 公用移动电话工程 1.1 接地与防雷 公用移动电话工程设计规范 2007-93 9.3.1移动电话局,无线基站内的防雷、抗干扰、安全用电保护及防静电破坏 等地线系统,应采用统一设计的接地装置。 9.3.7 架设在房屋建筑物顶部的天线及其金属支承杆塔、避雷引下线,应与建 筑物顶部的避雷网可靠连接。凸出建筑物顶部的天线杆塔的避雷泄流引下线, 至少应有两个不同方向的主干路由。 9.3.10 天线馈线在进入高频机房时,其外层导体应就近和机房的避雷接地系 统线路相连接。高频机房内的接地系统母线也应就近和机房的避雷接地系统线 路相连接。上述两个和避雷系统线路相连接的接点应尽量靠近,宜合为一点。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 2.1一般要求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 2.0.2微波站通信设备及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通信设备所设防 雷保安器的接地端,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其接地线载面积应不 小于35mm,材料为多股铜线。 2.0.3出入微波站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 处 应加装保安器,电缆内的空线对亦应作保护接地。站区严禁布放架空缆线。 2.0.5微波天线的馈线及塔顶航空障碍信号灯馈线的金属外护套,应在顶端及 进 入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接地。经走线架上塔的天线馈线,应在其转弯处上方 0.51m范围内作良好接地 进入机房入口处应与地网就近引出的接地线妥善连 通。塔灯控制线的每根相线均应在机房入口处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 器,零线直接接地。 2.07微波机房屋顶应设避雷网,其网格尺寸不大于3m3m,且与屋顶避雷带一 一焊接连通。微波机房四角应设雷电流引下线,该引下线可利用机房四角房柱 内两根以上主钢筋,其上端应与避雷带、下端应与地网焊接连通。机房屋顶上 其他金属设施亦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 2.2微波站的联合接地系统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 3,1,1 微波站地网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组成,同时应利用机房 建筑物的基础(含地桩)及铁塔基础内的主要钢筋作为接地体的一部分。 3 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 通信工程 3.1 VSAT系统主站站址的选择 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28-96 5.1.4主站的天线波束与飞机航线(特别是起飞和降落航线)应避免交叉,主站 与机场边沿的距离不宜小于。 5.1.5主站不应设在无线电发射台、变电站、电气化铁道及具有电焊设备、 光 设备等其他电气干扰源附近,主站周围的电场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4824.1工 业、科学和医疗射频设备无线电干扰允许值的规定。 3.2 vsat系统主站、端站的防雷和接地 国内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28-96 8.0.1 vast站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系 统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8.0.2 vsat站接地体围绕天线基础和生产用房做成闭合环路,天线基础的闭合 接地环与生产用房闭合环在地下应有两处以上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8.0.4 vsat站的天线支架及室外单元的外壳应与围绕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有 良好的电气连接,天线口面上沿也应设避雷针,避雷针直接引至天线基础旁的 接地体。 8.0.5馈线波导与同轴电缆外皮至少应有两处接地,分别在天线附近和在机房的 引入口处与接地体连接。 数字微波(部分)接力通信工程 4.1 微波天线塔 数字微波(部分)接力通信工程设计规范YD5004-94 5.6.1微波天线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5.6.1.1 天线塔的位置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 关规定,并在塔顶设置标志信号。 点对多点微波通信工程 5.1 天线塔(杆)、天线 点对多点微波通信工程设计规范YD5031-97 4.4.1天线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天线塔的位置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关规 定,并在塔顶设置标志信号。 c)天线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 规定执行。 4.4.4微波天线安装位置的确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安装位置应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有害影响。电磁辐射污染应小于 gb8702电磁辐射防护标准规定 的防护限值。 集群通信工程 6.1 天线、馈线及天线塔 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34-97 12.2.3基站天线塔可采用自立式铁塔或拉线桅杆铁塔。天线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天线塔的位置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关规 定,在塔顶设置航空标志灯。 )天线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和规定执行。 6.2 防雷和接地 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34-97 12.4.3天线塔的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站天线塔上应设避雷针,塔上的天馈线和其他设施都应在其保护范 围内。避雷针的雷电流引下线应专设,引下线应与避雷针及塔基接地网相互焊 接连通。 )天线塔上的天线支架、框架、航空标志灯架、馈线走线架都应良好接 地;天线馈线及塔灯控制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塔顶及进机房入口处的外侧就近 接地;经走线架上塔的天线馈线,应在其转弯上方0.51m范围内 作良好接地; 在进机房入口处,天线的馈线应对地加装馈线避雷器,塔灯控制线的每根相 线均应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零线直接接地。 )天线塔位于机房建筑物旁边时,天线塔的接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至少应 有两处(间隔 35m)相互焊接连通;当天线塔位于机房建筑物屋顶时,金属 支承杆和雷电流引下线应至少在两个不同方向与层顶的避雷带可靠连接。 12.4.4机房屋顶的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屋顶应设避雷带和避雷网。避雷网的网格尺寸宜满足12.4.4的要求, 并应与避雷带一一焊接连通。建筑物的雷电流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其间距不 应大于;该引下线可利用机房四角柱内两根以上主钢筋,上端与避雷带、 下端与地网可靠焊接连通。机房层顶上的其他金属设施亦应就近与避雷带焊 接连通。 避雷网的网格尺寸 表12.4.4 类别网格尺寸 城区内的基站、控制中心 10mx10m 郊区或山顶上的基站、控制中心 3mx3m b)屋顶装有天线、天线塔、烟囱、风管或其他突出物时,应在其上部安装 避雷针或架空防雷线,使屋顶上所有物体都在其保护范围内。 )由屋顶进入机房的馈线和太阳能电池缆线,应采用具有金属外护层的 电缆,其金属外护层在进机房入口处,应就近与屋顶避雷带焊接连通,电缆内 的芯线应在入口处一一就近对地加装保安器。 12.4.5机房内所有通信设备及供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通信设备所设 防雷保安器的接地端以及其他金属构件均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 7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 7.1 站址选择基本要求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YD5050-97 6.1.7地球站天线波束与飞机航线(特别是起飞和降落航线)应避免交叉,地 球站与机场边沿的距离不宜小于km。 6.1.8 地球站不应设在无线电发射台、变电站、电气化铁道以及具有电焊设备、 光设备等其他电气干扰源附近,地球站周围的电场强应执行国家标准 GB4824.1工业、科学和医疗射频设备无线电干扰允许值的规定。 7.2 电磁波辐射环境保护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YD5050-97 6.3.2严防地球站天线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应根据国家标准 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9175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的要求,向 有 关管理部门提交 地球站天线前方场区保护范围的文件,待审批及备案。 7.3 接地和防雷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设计规范YD5050-97 9.4.6地球站天线支架与围绕天线基础的闭合接地环路应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地 球站天线口面上沿应设避雷针,避雷针直接引至天线基础旁的接地体。 8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 8.1 供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3.1.1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方式。 3.1.7移动通信基站供电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避雷器的接地端,均应 作保护接地,严禁作接零保护。 8.2 天馈线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3.3.1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应的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接闪器应设置专用雷电流引 下线,材料宜采用的镀锌扁钢。 3.3.3同轴电缆馈线进入机房后与通信设备连接处应安装馈线避雷器,以防来自 天馈线引入的感应雷。馈线避雷器接地端子应就近引接到室外馈线入口处接地 线上,选择馈线避雷器时应考虑阻抗、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通信设备相 适应。 8.3 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3.4.1信号电缆应由地下进出移动通信基站,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相应的 信号避雷器,避雷器和电缆内的空线对均应作保护接地。站区内严禁布放架空 缆线。 8.4 联合接地系统地网的组成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4.1.1移动通信基站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 一个联合接地网。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 高速无线电寻呼工程 9.1 天线、馈线及铁塔 高速无线电寻呼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74-98 9.4.3基站天线塔可采用自立式铁塔或拉线桅杆铁塔。天线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天线塔的位置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 关规定,在塔顶设置航空标志灯。 天线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和规定执行。 9.2 防雷和接地 高速无线电寻呼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74-98 9.5.3天线塔的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基站天线塔上应设避雷针,塔上的天馈线和其他设施都应在其保 护范围内。避雷针的雷电流引下线应专设,引下线应与避雷针及塔基接地网相 互焊接连通。 天线塔上的天线支架、框架、航空标志灯架、馈线走线架都应良 好接地;天线的馈线及塔灯控制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塔顶及进机房入口处的外 侧就近接地,经走线架上塔的天线馈线,应在其转弯上方0.51m范围 内做良 好接地;在机房入口内侧,天线的馈线芯线对地应有防雷措施。 3天线塔位于机房旁边时,天线塔的接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至少应有两 处(间隔 )相互焊接连通;当天线塔位于机房建筑物屋顶时,金属支 承杆和雷电流引下线应至少在两个不同方向与屋顶的避雷带可靠连接。 9.5.4机房屋顶的防雷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屋顶应设避雷带和避雷网。建筑物的雷电流引下线不应少于两 根,其间距不应大于m,该引下线可利用机房四角柱内两根以上主钢筋, 上端与避雷带,下端与地网可靠焊接连接。机房屋顶上的其他金属设施亦应就 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 屋顶装有天线、天线塔、烟囱、风管或其他突出物时,应在其上 部安装避雷针或架空防雷线,使屋顶上所有物体都在其保护范围内。 9.5.5机房内所有通信设备及供电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通信设备所设防 雷保安器的接地端,以及其他金属构件应作保护接地,严禁作零保护。 移动数据通信网工程 10.1 无线站站址选择 移动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69-98 6.0.7基站应避免设在雷击区。严禁将基站设置在矿山开采区和易受洪水淹灌的 地方。 6.0.9当基站需要在飞机场附近时,其天线高度应符合机场净空高度要求。 10.2 天线、馈线及铁塔 移动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69-98 14.0.3基站天线塔可采用自立式铁塔或拉线桅杆铁塔。天线塔应符合下列要求: 天线塔的位置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 关规定,在塔顶设置航空标志灯。 天线塔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规范和规定执行。 第三篇有线通信工程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 1.1 国际电话出入口局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5076-98 2.2.1目前我国对外设置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际出入口局。对外设置乌鲁木 齐地区性国际出入口局。对某个相邻国家(或地区)话务量比较大的城市可根 据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边境出入口局。地区性出入口局或边境出入口局 对相邻国家和地区可设置直达电路,开放点对点的终端业务。地区性出入口 局或边境出入口局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话业务应经相关国际出入口局疏通。 1.2 专用电话网接入公用电话网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5076-98 3.4.1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专业部门投资建设供自己内部使用的专用电话 网(简称专用网)接入公用电话网(简称公用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个专用的本地网应就近和一个公用的本地网连接。 专用网与公用网互通时,必须符合公用网统一的传输质量指标、信号 方式、编号计划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定。 1.3 数字电话网的同步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5076-98 12.0.1数字电话网各级交换系统必须按同步路由规划建立同步。交换设备时钟 应通过输入同步定时链路直接或间接跟踪于全国数字同步网统一规划设置的一 级基准时钟或区域基准时钟。 12.0.2各本地电话网应有同步网规划。各级交换系统必须按批准的同步网规划 安排的同步路由实施同步连接。严禁从低级局(或可能会形成定时环回的同级 局)来的数字链路上取定时信号作为本局时钟的同步定时信号。 会议电视专线式组网方式 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97 4.1.1专线式组网应符合下列要求: )网路组织应考虑安全可靠,设置不同物理路由或采用光缆、数字微波、 卫星等不同传输媒介组成备用信道保证信道畅通。 )专线组网的加密方式应采用信道加密的方式。在不同用户采用不同速 率的传输信道的情况下,要便于进行信道加密。 )不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组网,均应考虑主备用信道和会议电视设备 的倒换方便。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 3.1 网路互联和协议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37-97 5.2.1 chinanet与国际的互联通过的核 心层国际出入口局节点与国际连接。国际出入口局至国际电路速 率必须满足实际业务及业务发展的需求。 5.2.3其他用户网络接入时,应从接入层接入。 3.2 网络安全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5037-97 8.0.1网络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防止企图破坏网络的侵入及非法用 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阻塞或过滤有害信息进入等。 8.0.2网络安全应采用以下几项措施: )在一些必要的出入口连接的地方应设置信息过滤,只有被允许的信息 才能进入到中。 )对于不同重要级别的服务器应设置于不同的网段上。 )对 用户不应开放主机命令,只 提供与有关的应用。 )在有关服务器上应配置必要的安全软件,使系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 和监控能力。 )加强对的使用管理,应设专人负责网络安全。 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工程 4.1 网络安全 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工程设计规范YD5065-98 9.0.2系统应具有的业务安全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应实现对源点鉴别和实体鉴别,能准确鉴别文电的来源和鉴别 彼此通信的对等实体的身份。 应保持文电内容的完整,确保收到的文电在交换过程中不乱 序、丢失或篡改。 保证文电内容的保密,系统应按用户要求将文电加密后 存储 /转发。 对数据的收、发、转交、检索应提供证明。 用户身份的正确识别,应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进入系 统。 9.0.3在有关服务器上配置必要的安全软件,使系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和监控 能力。 长途干线光缆数字传输工程 5.1 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YDJ44-89 3.2.3光缆与其他设施、树木、建筑物等最小距离要求应符合表3.2.3-1、表 3.2.3-2和表3.2.3-3的规定。 架空光缆与其他设施、树木最小水平净距表 表3.2.3-1 名称最小净距()备注 消火栓1 铁道地面杆高的 1 1/3 人行道(边石)0.5 市区树木1.25 郊区、农村树木2.0 架空光缆线路与其他建筑物、树木的最小垂直净距表 表3.2.3-2 平行时交越时 垂直净距 (m) 备注 垂直净 距 (m) 备注 街道4.5最低缆线到地面5.5最低缆线到地面 胡同4.0最低缆线到地面5.0最低缆线到地面 铁路3.0最低缆线到地面7.5最低缆线到地面 公路3.0最低缆线到地面5.5最低缆线到地面 土路3.0最低缆线到地面4.5最低缆线到地面 房屋建筑 距脊0.6 距顶1.5 最低缆线距屋脊或平顶 河流1.0 最低缆线距最高水位 时 最高桅杆顶 市区树木2.5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郊区树木1.5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通信线路0.6 一方最低缆线与另一 方 最高缆线 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物间最小净距表(m) 表3.2.3-3 名称平行时交越时 市话管道边线(不包括人孔)0.750.25 非同沟的直埋通信电缆0.50.5 35kv以下0.50.5 埋式电力电缆 35kv以上2.00.5 管径小于30cm0.50.5 管径为3050cm1.00.5给水管 管径大于50cm1.50.5 高压石油、天然气管10.00.5 热力、下水管1.00.5 压力小于3kg/cm1.00.5 煤气管 压力为38kg/cm2.00.5 排水沟0.80.5 房屋建筑红线(或基础)1.0 市内、村镇大树、果树、路旁行 树 0.75树木 市内大树2.0 水井、坟墓3.0 粪坑、积肥池、沼气池、氨水池等3.0 注: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交叉跨越的净距可降为 0.15m。 5.3.8光缆线路标石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光缆接头、光缆拐弯点、排流起止点、同沟敷设光缆的起止点、 光缆特殊预留点、与其他缆线交越点、穿越障碍物地点以及直线段市区每隔 ,郊区和长途每隔处均应设置普通标石。 需要监测光缆内金属护层对地绝缘、电位的接头点均应设置监测 标石。 有可利用的标志时,可用固定标志代替标石。 标石埋深,出土,标石周围土壤应夯实。 普通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的正上方。接头处的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线 路的路由上,标石有字的一面应面向光缆接头。转弯处的标石应埋设在光缆线 路转弯的交点上,标石朝向光缆弯角较小的一面。当光缆沿公路敷设间距不大 于时,标石可朝向公路。 标石用坚石或钢筋混凝土制作,规格有两种:一般地区使用短标 石,规格应为;土质松软及斜坡地区用长标 石,规格应为。 标石编号为白底红(或黑)漆正楷字,字体端正,表面整洁。编 号应根据传输方向,自端至端方向编排。一般以一个中继段为独立编号单 位。 标石的编号及符号应一致并符合图5.3.8所示。 27 注:编号的分子表示标石的不同类型或同类标石的序号,如、; 分母表示一个中继段内总标石编号。 2. 图、中分子和分母表示新增加的接头或直线光缆标 石。 图5.3.8 各种标石的编写规格 5.4.5凡敷设水底光缆的通航河流,应按设计要求划定禁止抛锚的区域,在过河 段的河堤或河岸上设置水线标志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线标志牌应按设计要求或河流大小采用单杆或双杆标志牌, 并应在水线敷设前安装在设计确定的位置上; 线标志牌应设置在地势高、无障碍物遮挡的地方,其牌的正面应 分别与上游或下游方向成 的角度; 水线标志牌设置在土质松软地区或埋深达不到规定时,应加拉线, 水泥杆根部应加底盘、卡盘等加固措施。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数字传输 系统线路工程 6.1 直埋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14-91 4.4.1长途干线光缆埋深应符合表 4.4.1的规定。 干线光缆埋深 表4.4.1 敷设地段埋深( m) 普通土、硬土 1.2 半石质、砂砾土、风化石 1.0 全石质、流沙 0.8 市郊、村镇 1.2 市区人行道 1.0 穿越铁路(距道碴底)、公路(距路面) 1.2 沟渠、水塘 1.2 河流按水底电缆要求 石质、半石质地段应在沟底和光缆上方各铺mm厚的细土或沙土。 7 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 7.1 海底光缆的敷设和工程设计要求 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18-96 6.0.4海底光缆登陆点处必须设置明显的海缆登陆标志。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 8.1 一般规定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2.0.2建筑物内的电话线应一次分线到位,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确定其数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2.0.2.1住宅楼每户应设对电话线,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2.0.2.2办公楼和业务楼每 的房间应设 对电话线,或按 用 户要求设置。 2.0.2.3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根据具体用途确定电话线对的数量。 2.0.2.4每户住宅宜预留一部公用电话线。 8.2 地下通信配线管道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3.1.1城市住宅区内地下通信配线管道规划应与城市主干通信管道和其他地下管 线的规划相适应,必须与道路、给排水管、热力管、煤气管电力电缆等市政设 施同步建设。 3.1.2城市住宅区内地下通信配线管道应与主干通信管道和各建筑物通信引入管 道或引上管相衔接。其位置应选在建筑物和电话用户多的一侧。 3.1.3通信管道的管孔数应按终期电缆条数及备用孔数确定。建筑物的通信引入 管道,每处管孔数不应少于孔。 3.1.8先行建设的建筑物应预埋引入管道,预埋长度应伸出外墙,预埋管应 由建筑物向人孔方向倾斜,坡度不得小于 8.3 电话通信暗配管设计 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4.1.1暗配线管网(简称暗配管)应由电缆竖井、电缆暗管、电缆线槽、室内嵌 式通信电缆分线箱(组线箱)、用户电话引入线暗管、过路箱(盒)和电话出 线 盒等组成。 通信管道 9.1 管道规划的原则 本地电话网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95 管道规划应以本地电话网范围内的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建设总体规 划为依据。城市通信设施及通信管线建设规划必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管道的总体规划应包括馈线管道、配线管道以及高等级公路管道等 的规划和方案。 城市街区内新建、改建的民用建筑,楼外应预埋管道。地下管线应 与公用通信管线相连接。 城市的桥梁、隧道、高等级公路等建筑应同步建设通信管道或留有 通信管道的位置,必要时,应进行管道特殊设计。 管道规划应与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线规划及其现状密切配合,主干道 路可在道路两侧修建管道。管道建设应与相关的市政建设(如道路、煤气 管、上下水管等)统一规划,同步进行。 9.2 通信2通信管道路由和位置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