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河道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1页
XX河道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2页
XX河道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3页
XX河道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4页
XX河道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区高教河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方案XX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二一二年四月第44页目 录第一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1工程概况1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51.3工程建设的先进性61.4工程建设的意义6第二章 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72.1工程设计的依据72.2工程设计的原则7第三章 工程的设计目标93.1 总体目标93.2 设计水质目标103.3 水生植被修复目标103.4 水面景观目标11第四章 河道修复关键技术124.1 富营养化(蓝藻)控制技术124.2 河道水生植被生态恢复技术144.3 生物膜技术164.4 漂浮型人工湿地技术194.5 景观植物带修复214.6 人工湿地244.7 河道生物操纵技术284.8 抗旱涝技术措施28第五章 工程的实施要点295.1 工程的技术路线295.2 工艺说明30第六章 工程建设总投资估算366.1投资估算表36第七章 安全性和稳定性措施38第八章 工程和长效管理工程构建398.1 水生态系统的管理3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409.1 环境保护409.2 劳动安全40第十章 工程的预期效益及推广应用4210.1、预期效益分析4210.2、推广应用前景分析4210.3、推广计划43第一章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工程概况经过对XX区内各河段现状的实地踏勘,并咨询XX区环保局、河道管理处相关管理人员,我司建议首先选择区域内的高教河高教园区生活区附近河段进行生态修复示范,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该河段位于浙江警察学院到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院之间,总长约850m,宽约24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库容约为40000立方米,透明度小于15厘米,东西流向,在西侧于警官学校后面转成南北向,通向居住区,东侧到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院,途径一个公园和一个观景台。河道河水浑浊伴有发黑现象,底泥深度达70cm以上,时而有底部的沼气溢出水面,水质属于整个XX区域较为恶劣的一段。由于位于商业街附近,且对居民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控制不严,河水处于厌氧状态,河道污泥长年沉积,底泥中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富营养化相当严重,从而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迅速繁殖,使水体的溶解氧下降、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鱼贝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周边校区师生的生活。两岸居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周边商业街以及饭店产生的垃圾及污水直接投进水体,造成水体表面的悬浮物较多。图1-1 XX高教河初步判断该段河道水质为地表水劣V类标准,水体基本无自净能力,水体流动性低。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区域内的城市河道已经基本丧失河道的景观功能,与高教园区的大环境极不协调,较大地影响了该区域学生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屡屡遭到附近学校师生的投诉,因此有必要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以控制并削弱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去功能化,改善河道水景,恢复河道生态水环境。下面为我司对该河段的水体环境调查。水质现状:所要治理河道的水质状况为劣类,劣类的污染物主要为总磷和总氮,特别是总氮的污染尤为严重。水体受总磷、氨氮和总氮的污染严重,水体透明度低且处于缺氧厌氧状态;根据对上述河道水质的调查,发现局部河底层水均严重缺氧,处于厌氧状态,散发恶臭。下图为该段河道的现状: 图1-2由图可以看出水质比较恶劣,修复治理迫在眉睫。我们对该河道表层水进行了取样,水质数据如下:表1-1 2012年4月水质监测数据指标(均值)所要治理渠道(均值)pH69达标COD120.5超标溶解氧0不达标透明度(cm)15高锰酸钾指数13.4达标NH3-N10.1超标总P0.78超标根据水质及相关河道水质监测结果,治理段河道的氨氮、总氮、总磷都属于地表水劣类标准。底质特性:根据我们对河道底质的调查,发现河流由于水体流动性很小和受到污染,底层水均缺氧,其溶解氧含量为0,因此河底底泥呈黑色,用竹竿触动表层底泥时,泥层中放出大量的气泡,表明泥层处于厌氧状态。 底质结构为部分泥质,主要污染物为树叶、垃圾等沉积物。河边居民反映,夏季有时河水发臭翻泥。生物相现状:河道内油污比较多,很少有水生高等植物和无水生浮游动物。由于水体底层缺氧以至处于厌氧状态,推测深水河床区缺少或根本无大型底栖动物存在。污染源及污染原因分析:1、内源污染影响:因水域长期受两岸生活污水及死亡植物茎叶、藻类沉积影响,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在河床底部淤积,通过与上覆水体的反复交换,不断向上释放高浓度污染,成为对水域污染贡献率较大的内源性污染源。2、面污染源进入:雨水汇集区域面积较大,沿河地面污染如居民生活污水、汽车尾气沉降污染物等随雨水地表径流进入河道。3、点污染源进入:上游来水(补水河水质差时)、居民小区生活污水进入河道。4、废弃物的进入:两岸垃圾入河,以至沉积物和部分漂浮物腐烂污染水体。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需求和消耗量不断增多,相应的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和面源控制的滞后等原因,城市河道水环境污染严重,河网水体己基本失去水环境功能。富营养化问题的突出,日益加剧的水污染,正威胁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水体生态系统。防治河流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去功能化已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迫切需求。通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踏勘、走访,我们对杭州市XX内的各条河道进行了深入了解,整个XX区域就一条主河道,且河道比较曲折蜿蜒,水体流动性不强,水力停留时间比较长,从水质上看,河道水体发黑,冒泡,特别是夏天气温较高,河底淤泥容易发酵,从而导致“黑水”产生。2012年4月22日XX三桥附近大面积黑色污水排出的事件广受关注,污水的源头是XX区内一条臭水河。环保部门回应河水发黑的原因是:生活污水大量流入加上河底淤泥未及时清理。 图1-1 黑水事件1.3工程建设的先进性在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方面,XX创造性地利用生物改良技术、立体生态修复技术、生物操纵等技术,采取多级强化水质生态修复耦合技术,修复被污染水体的生物链,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水体生态平衡,长期保持清澈、洁净,形成五光十色的美妙水体自然景观。多级强化水质净化生态修复耦合技术是一种投资少、维护和管理均较为方便的生态水处理技术,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合高教河道的水文形式,以及河流水质特点和水质改善求,推广价值大。通过采用该技术,形成适合河道生态修复的适宜原位水质净化处理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水质改善和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确保XX总体规划中的河道功能定位实现。多级强化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充分考虑河道特征、水文情势、堤防布置、河道景观等因素,结合河流水环境特征,突破河道断面构建技术、河道生态水力模拟技术,河道形态和河床形态优化技术,形成适宜的河道水流形态和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环境,构建切实可行的生态河道构建关键技术,促进河流水环境整体改善和水生态系统恢复。同时,该技术将有效性、适用性、经济性和长效性相统一,提出纳污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为形成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河流水生态恢复、水质改善,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建设。1.4工程建设的意义多级强化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针对河道内水质净化的生态技术,以水量和流态的优化调节为基础,以生态水质净化为主导,通过多级水质净化程序实现河道内污水净化,对纳污河道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和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有显著效果。该技术突破河道纵横断面构建型式、水流流态设计、生态护槽护岸材料等关键技术,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为杭州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完整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城市河流水生态恢复、水质改善,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建设。第二章 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原则2.1工程设计的依据(1)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78号(2)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技术要求(3)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5)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6)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7)中心城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治理工程简介;(8)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9)污染河流水质净化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其集成化策略胡洪云,何苗,朱铭捷等.中国首届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高技术论坛,武汉,2004年,75-89;(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通过);(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1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国家环保局1993年);(13)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14)设计单位对周围水环境状况的调查与监测资料;2.2工程设计的原则(1)原位治理为主原则在所治理河道内就地构建水质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2)多功能协调原则河流系统健康所需满足的各项河流功能具有不同的指标要求,需要在单项功能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多功能协调的原则考虑各项功能、各项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协调。(3)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河流系统健康的基础,河流生态修复应该遵循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在防止生物入侵的前提下,引入本土生物,构建生态环境廊道,保护和增加河流系统生物多样性。(4)景观美化原则河流生态修复的结果应该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应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增加景观异质性,保留原河道的自然线形,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构造河流景观。(5)清洁治污原则:治污过程不产生二次污染;第三章 工程的设计目标3.1 总体目标在保证水利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水面“绿化”美化。引进水生观赏植物、水培花卉、陆生花卉结合周边环境造景。强调“绿化”与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的功能实用性和景观自身的可观赏性。水体景观设计目标:以“人文、人性、自然和生态”为原则,以江南水乡格调为特色,水生植物为主,盆花植物为辅,力图创造一个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独具水乡风格的人性化的生态景观。在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注重水质维护,确保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稳定。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稳定的人工生态体系,实现人工生态体系向自然生态体系的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图3-1 目标原理图3.2 设计水质目标在污染负荷能够控制的前提下,工程完工6个月后水质验收指标: (1)治理段水色清,无黑臭,无藻类等漂浮物积聚;(2)水质指标修复前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即:序号分类类标准值项目1pH值(无量纲)692溶解氧2 (mg/l)3高锰酸盐指数15 (mg/l)4化学需氧量(COD)40 (mg/l)5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10 (mg/l)6氨氮(NH3 -N)2 (mg/l)7总磷(以P计)0.4 (mg/l)8总氮(湖、库,以N计)2 (mg/l)9透明度45cm远期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3.3 水生植被修复目标水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具有多样性种群,暖季、寒季能自然交替的,以水生植物为优势种群的稳定的植物群落。构建的水生植物面积占工程总水面的1530。植物种类:应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生境复杂性。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各二种以上,并考虑景观效果;沉水植物包括暖季沉水植物与寒季沉水植物,暖季沉水植物以苦草、黑藻为主,寒季沉水植物以黄丝草等为主。 水生植被面积:修复的水生植物面积为该工程整个水体面积的15%30。其中,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面积占10,沉水植物的面积占520。12月、1月、2月,由于是大多数植物的越冬期,水生植被面积可相应减少50。 自然繁殖与自然交替:种植的植物经过越冬期或越夏期后,应能自然繁殖;暖季植物与寒季植物能自然交替。本工程沉水植物以圆币草、聚草等为主,挺水植物以菖蒲,黄菖蒲、再力花、美人蕉等为主,浮叶植物以睡莲、荷花为主。3.4 水面景观目标在保证水体环境自然性的基础上,进行水面“景观绿化”。引进水生观赏植物、水培花卉、陆生花卉,结合两岸周边环境造景。强调“绿化”与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的功能实用性和景观自身的可观赏性,在水面宽阔的桥梁、路口等处强化水面景观,针对环境加以美化。水体景观设计目标:以“人文、人性、自然和生态”为原则,以江南水乡格调为特色,水生植物为主,陆生植物为辅,创造一个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独具水乡风格的人性化的生态景观。视觉上力求“四季见绿,三季有花”,冬季部分植物保持常绿,春夏秋季时令花卉植物开放。水面景观综合沿岸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景观布置,形成水面画卷。第四章 河道修复关键技术随着人们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概念的提出,利用生态工程技术进行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修复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以生态学和生态修复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水体生态系统现状和治理目标,采取相宜适用的水体污染原位治理工程技术来达到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构建。 采用的工程技术主要有:4.1 生物清淤技术生物清淤的工作原理是投放微生物菌种,针对不同的有机物和腐殖质进行消除,淤泥被就地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达到水中无淤泥的效果,自动调节水中新陈代谢,无需额外养分补给和生化调整,在污水中不易发生“DNA”蜕变。最后的目标就是水变清,并且无毒无害,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生物清淤这种方法比较经济效益,既减少清污费用,又缩短了工期,同时淤泥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破坏环境,对鱼虾没有副作用。其次是社会效应,关键是杜绝二次污染,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也不存在淤泥的转运和堆放问题。4.2 河道水生植被生态恢复技术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水污染治理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通过自身生长代谢可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一些物种还可富集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水生植物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使水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D)得到降解,同时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目前,水生植物恢复主要利用漂浮植物浮床技术、生态网技术、沉水植物网箱技术、群落构建技术等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先锋物种的选择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原有水生植物种类,进行恢复先锋物种的选择。在对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耐污性、对氮磷去除能力以及光补偿点研究基础之上,筛选适宜的物种,为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提供物种。通过人为设计,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在空间、时间进行植物群落布置。水生植物群落的布置主要根据河流历史的植物群落结构为模版,适当引入经济价值较高、有特殊用途、适应能力强及生态效应好的物种,建立稳定、多层、高效的植物群落。河道水生植物恢复在整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化河道景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河道水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生物链,加强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和抵抗力。修复水生植被带通过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体N、P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水生植物带可以控制部分地表径流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改善环境,为水生动物提供空间生态位,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提高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 图4-2漂浮植物浮床技术:在污染的水域设置漂浮植物生态浮床,利用水土种植技术种植各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氮、磷等营养盐,降解、富集其他有害无毒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图4-3 生态浮床4.3 生物膜技术河流中水生植物、沙石和沉积物表面通常生长有一层对有机污染物有降解净化作用的生物膜-周丛生物,主要由藻类、细菌、原生动物等组成。为了强化周丛生物对河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可以用人工水草、生物栅和生态砖等作填料,在河道内构筑渗流生物膜净化床。渗流生物膜净化床因填料材料和粒径的不同,除了生物降解有机物外,还可能产生物理吸附、沉降,过滤等作用,去除悬浮物和氮、磷、重金属等。净化床可选择易被微生物附着的废砖块、废陶或沸石等功能填料。采用独特的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生存的载体达到强化河道水质净化的目的。利用该类载体作生物填料,在生物填料的表面和里面通道都可以长出致密的生物膜,给微生物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增加生态区好氧菌的数量,加快载体附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提高处理效率,缩短处理时间。砾石间接触氧化也使用生长在砾石表面上的生物膜过滤。砾石接触氧化的基本原理是生物氧化净化和沉淀去除悬浮物净化。目前应用得比较多有美国Aquamantics、深圳河道治理的生物飘带技术等,滇池863项目中也有关于人工仿真水草的研究。人工水草是对现有的多孔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比选、优化而成。多孔材料除了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外,还带有正负表面离子。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安全性好。(如图所示)。它是一种原位水质改善技术,尤其适合富营养湖泊水质的改善。对富营养水体进行的小、中试结果表明:水质改善效果显著,见效时间短,布放人工水草一周左右,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水体叶绿素水平显著降低,水体景观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工水草生产、布放及使用全过程,安全性好;其生产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布放及维护都很简单,可以说是免维护。布放后不需要再额外追加任何维护管理费用。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显著提高水体透明度,抑制藻类水华发生,水体透明度增加 50-120cm,叶绿素下降 40-80%;2、COD降低 20-50%;3、TP 降低 20-40%;4、TN 降低 20-40%。人工水草的特点:1、人工水草藻菌生物膜技术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富营养水体水质改善的原位净化技术,不需要任何动力和能源,具较好的生态安全性;2、富营养水体中布设人工水草可以明显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遏制或者消除“水华”,从而迅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质量;3、该技术可以在不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为富营养水体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营造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4. 形成系列化产品后,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人工辅助设施,增强水体景观效果;5. 其生产材料来源广泛,且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免维护等特点,应用范围广泛,如湖泊、水库、河流、鱼塘、喷泉等,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6、人工水草技术应用于富营养水体水质改善属国内首创;7、其净化效果明显优于国外进口同类产品(AquaMats),且销售价格仅为其1/22/3。 图4-4 人工水草示意图利用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水体与生物栅接触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栅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水体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氮磷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4.4 漂浮型人工湿地技术漂浮型人工湿地-多功能净水浮岛 漂浮型人工湿地也称移动式人工湿地,广泛适用于河湖的深水、浅水区域。该装置利用陶粒、生物碳等填料作为浮体,和水生植物构成可移动的人工湿地,克服了常规湿地和浮岛的种种缺陷。漂浮湿地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使能培植的植物类型多样化,挺水、浮水、沉水和陆生植物都能适应;漂浮湿地的浮体填料和种植管里水体修复药剂增强了治理污染水体的效率。技术特点:1.建立生态岛:漂浮湿地独特的透气构造孔便于各种植物生根;2.脱氮除磷:利用漂浮湿地上的功能植物,吸收和去除水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3.景观功能:可根据污染水体治理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植物,也可以进行轮种和套种,形成立体种植、四季种植,景观效果四季延续;4.水质改善:植物、浮体填料、水体修复药剂共同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削减污染物含量,抑制浮游藻类生长;5.消浪护岸:通过消浪作用稳定湖滨带,形成有利于水生植物恢复的相对的静水环境;6.造型组装:结构新颖,植物造型与色彩可随意组合,便于管理;7.重复适用:漂浮湿地单元具有防腐抗氧化特点,使用寿命为7-8年。 图4-5 漂浮湿地单体结构作用机理:(1)漂浮湿地上功能植物的根系增加了水体与氧的接触面积,加强了水体氧化能力,净化水质,同时根系释放出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可加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植物对水体中N、P营养物及其相应的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吸附,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转化为植物机体的一部分,带走水中的污染物质。(2)由于浮体填料作为载体,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在生物膜内部扩散,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3)种植管里的水体修复药剂,可根据污染水体的不同治理要求,配制菌剂来修复水体,以光合菌群和酵母菌群为主导,协同其他土著菌群共同作用,氧化、还原等途径,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分解氧化有机物,除臭去污。“浮岛”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净化浮岛以为框架控制植物生长区域,避免漂浮植物在水域内狂长形成二次污染,失去控制。浮岛上种植的植物主要是香蒲,黄菖蒲,美人蕉等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品种。它具有附着生物多、水中直接吸收N、P等特点,在对浮游植物的抑制、提高水的透视度等方面效果比较显著。以往工程结果表明人工浮岛在抑制浮游植物,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COD方面效果突出。浮岛净化水质要素:植物茎等表面对生物特别是藻类的吸附;植物的营养吸收;水生昆虫的摄饵;鱼类的摄饵、捕食;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日光的遮蔽效果,河道表面的除氮。 图4-6 景观浮岛照片4.5 景观植物带修复1、 浮水植物系统此系统中水生植物漂浮于水面;根系呈淹没状态。浮水植物目前主要用于N和P的去除。主要代表植物有浮萍、青萍、鸭舌草、水莲花等等。压舌草 眼子菜 青萍 睡莲水胡芦 2、 沉水植物系统 此系统水生植物完全淹没于水中。系统中水的浊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代表植物黑藻、狸藻、狐尾藻、轮藻、沮草等等。 3、 挺水植物系统以挺水植物为主,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植物根系发达,可通过根系向基质送氧,使基质中形成多个好氧、兼性厌氧、厌氧小区,利于多种微生物繁殖,便于污染物的多途径降解;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红美人焦、茭白、黄花鸢草,芦苇等。 芦苇 红美人蕉 黄花鸢草 茭白4.6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基质)植物一微生物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如表4-1所示。表4-1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物理作用大颗粒物沉降水生植物和生物滤膜对轻颗粒物的过滤通过沉淀或过滤聚集颗粒物以达到去除目的化学反应沉降吸收到基质和腐殖质挥发生物反应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矿化转化作用(硝化反硝化)从水体直接生物吸收(藻类、细菌生物膜)从根区间接生物吸收(水体生物膜、挺水植物)微生物竞争导致部分病菌死亡SS的去除SS中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颗粒的密度和大小变化很大,不同密度、大小的颗粒物具有不同的去除机理和路径。大块物质可通过隔栅去除。部分小颗粒物质可在水解酸化池沉降去除。在人工湿地中SS的去除是相当迅速的物理过程。主要去除机理为沉淀、聚集、表面粘附和过滤等。BOD、COD的去除湿地中的不溶性的有机物主要是通过湿地的过滤作用而被截留在湿地中;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生物降解过程主要是通过好氧和厌氧代谢降解,从而降低污水的BOD、COD。氮的去除大多数污水中N是主要成分。N在环境中以多种形式存在,有复杂的循环路径。TN由不同比例颗粒的有机氮、溶解有机氮、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N2和N20在N循环中很重要。矿化、生物吸收、硝化和异化(硝态氮到氨氮DNRA)是使氮的一种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这些过程是物质平衡过程,N在同一个系统内循环,从而致使N从系统中得到去除。大量的研究表明湿地中氮的去除路径主要为生物硝化一反硝化。N在湿地中的主要转化过程如表4-2所示:表4-2氮的主要转化过程过程物质产物矿化有机质氨氮生物吸收氨氮、硝态氮硝化氨氮硝态氮反硝化硝态氮氮气DNRA硝态氮氨氮挥发氨氮+高pH氨气同氮氮气有机氮磷的去除无机磷是湿地植物必需的养分。废水中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变成植物的ATP、DNA及RNA等有机成分,通过植物收割而去除。物理化学作用包括填料对磷的吸附及填料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作用对无机磷的去除会因填料中Ca和Fe可与P043-反应而沉淀去除P043-因而除磷效果较好的填料非常重要,含钙质或铁质的地下水渗入人工湿地也有利于磷的去除。微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它们对磷的正常同化(将磷纳入其分子组成)和对磷的过量积累。由于植物中植物光合反应、暗反应交替进行,根毛输氧多少的交替出现,以及系统内部不同区域对氧消耗量的差异,导致了系统中厌氧、好氧的交替出现,使磷的过量释放和过量积累得以完成,这是常规二级处理方式所难以满足的。在湿地系统中磷有着一系列的变化形式。如表4-3 所示。表4-3 磷主要转化过程过程物质产物矿化有机质正磷酸生物吸收正磷酸有机磷吸附正磷酸磷-粘土金属水化合物沉降正磷酸离散状态磷矿物质脱附磷-粘土金属水化合物正磷酸人工湿地是集废水处理净化功能与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处理系统,当污水通过系统时,其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转化或分解,从而使水质得到净,运行简单,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按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流方式差异一般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1)自由水面系统自由水面系统的污水从系统表面流过,水深较浅(一般在0.1-0.6),氧通过自由扩散补给。进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和颗粒性污染物与系统介质和植物根系接触。常用的植物包括香蒲、芦苇、慈姑、莎草等。与潜流型系统相比,其优点是投资省,缺点是负荷低。北方地区冬季表面会结冰,夏季会滋生蚊蝇、散发臭味,目前已较少采用。图5-7 自由水面式人工湿地(2)潜流系统在潜流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的表面下流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等作用,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小,且卫生条件较好,是目前国际上较多研究和应用的一种湿地处理系统,但此系统的投资比自由水面型系统略高。图4-8 潜流式人工湿地4.7 河道生物操纵技术生物操纵是指运用水体生态系统内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一系列操纵,达到对使用者有益的藻类生物量下降等水质改善效果的水生生物群落管理措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的“上行效应”和与之相反的“下行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Shapiro以及后来一些研究者工作,证明生物操纵作为下行效应力量可以改善水质的潜力。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在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中,开始尝试采用以改变鱼类组成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操纵来调整湖泊营养结构和促进水质的恢复。欧美“经典的”生物操纵主要通过放养凶猛鱼类降低藻类生物量,其作用原理主要是:凶猛鱼类的捕食作用降低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数量,相应加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对底泥的生物扰动,减少沉积物质的再悬浮;降低食浮游动物鱼类,通过摄食底栖动物所引起营养盐从沉积物到水体的输送通量。 “非经典”方法的放养鱼类是食浮游食物的滤食性鱼类(鲢、鳙),通过鱼类的直接牧食减少藻类生物量,从而达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藻华爆发)的目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的核心是控制过量繁殖的藻类,特别是控制蓝藻水华。4.8 抗旱涝技术措施漂浮湿地、净化浮岛和浮叶植物带都以锚装置定位于河道。若旱季水位下降,有导致原浮岛搁浅的危险,则养护人员可把锚体取上,把浮岛向较深河道移动,重新定位。此操作简单,无需专业工具。高教河有比较完善的排涝系统,能在两三天内把河水位降至正常的范围。设计选用的景观植物,为水生或湿生植物,被水淹没几天基本无影响。锚定位装置见下图:第五章 工程的实施要点5.1 工程的技术路线由前述分析结合本示范工程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将河道生态修复系统分为污染源控制系统、污染河道减污增容技术及持续生态维护技术三个单元加以实施。具体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图 5-1 工艺流程图5.2 工艺说明本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前需进行系列准备工作,首先对河道进行拦坝截流,再将河水抽干进行淤泥的清理,并且对河道内一些损坏地段进行修缮,待完成后开始实施生态修复系统。一、污染源控制系统 对河段区域始端进行纳管截流,并设格栅将固废有效地拦截,更好地监管控制污染源。 由于水体流体性较低,故河段设置2台可移动式推流式搅拌机,以加快河水流速,并且对污泥进行了有效地集中,方便清淤。 二、污染河道减污增容技术 河道前端设物化截留区,投加一定量的絮凝剂,把大分子颗粒物截留沉降,河底污泥进行定期清除。 对于全河段,由于水质较差,河水溶解氧浓度仅为00.5mg/L左右,曝气复氧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河水中的溶解氧溶度,改善河水水质,同时消除水体黑臭及浑浊度。全河段每300m左右设置1台增氧机。 对于河道前段50m左右,布设接触氧化系统,该系统在水下布有对氨氮和总磷具有良好吸附功能的竹纤维生物载体,载体高度约1m,利用该载体负载微生物(即生物接触氧化)实现对河水中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功能; 对于地表径流污染,在近河岸边安装、布置水生植物带和竹纤维生物载体,形成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共代谢系统,以削减地表径流污染。 项目实施初期,投加来自污染河水及污染底泥中的微生物菌剂,以快速降解河水中浓度较高的污染物质消除水体黑臭,为后续生态修复系统创造条件。二、生态恢复系统为防止河道底泥污染上覆水体,结合污染源控制系统部分,采用潜水式推流曝气机搅动底泥从而对底泥增氧,以降解、矿化底泥污染物质;对于上游水质较恶劣段,将一部分水引入人工湿地公园进行系统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排入饮用水源保护区、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与河流中,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以生态浮床的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对TN、TP吸收效果良好且根系发达的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并在适当水域分别种植如粉绿狐尾藻等的功能性水生植物,以修复水体生态系统;在河水水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布设水下森林系统,投加水草、螺、蚌及鱼类等,以恢复水体食物链。各工艺措施具体说明如下: 微生物菌剂的制备与投加从底泥中筛选对污水和底泥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土著微生物,然后对其进行富集培养,并采用有机污染严重的底泥进行多次驯化与筛选,综合考虑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筛选出一批对污染河水和底泥降解效果良好的微生物并将其制备成微生物菌剂。其所含菌种都来自于污染河水和污染底泥,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是安全可靠的环保产品。主要由自养菌群和异养菌群组成,能有效的降解水中有机物质、氨氮、亚硝酸氮及硝酸氮。异养菌群将固体颗粒及溶解性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及水;自养菌群将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转化成硝酸氮,再利用异养菌群中的反硝化菌将硝酸氮转化成氮气。图6-2 富营养化控制效果图 人工增氧经济性强力造流曝气机由水泵打出的加压水进入射流器并从喷嘴喷出,利用高速水流形成的这一动能在射流器的喉部产生负压,造成吸入室内的真空状态,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水面上经吸气管自动吸入射流器,在射流器的喉部与水流形成气水混合物并经剧烈的混合搅动,空气被粉碎成极微小的气泡,成为雾状的气水乳浊液;再经过射流器的扩散段时由速头转变成压头,微细气泡进一步被压缩,增大了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形成溶气水;最后溶气水从射流器扩散口喷出,在河道中产生强烈的涡流搅拌作用,底泥亦被搅起,大量的氧气随细微气泡溶解至河水中,从而完成氧的转移过程。Dolphin 400增氧机功率为250W,单台充氧效率为1.4kg/kwh,能耗极低,利用一种特殊的搅拌原理,使水面上下波动,从而增加了河水和空气的接触界面,使更多的氧分子溶解入河水中,从而达到提高河水溶解氧的目的。增氧机击打产生的漩流和有节奏的波动能带动水体产生大范围的流动,能在相对低转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流体循环效率。与传统设备比较,其在节能性上有较大优势。 竹纤维生物载体接触氧化技术净化水体污染竹纤维生物载体,它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生物处理工艺中好氧和厌氧工艺必须分开进行、不能同时开展的弊端,将厌氧和好氧工艺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处理效率。在载体的一个断面上,由外及里形成了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三个反应区。污染物基团由外及里通过载体的三个反应区,在微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不同的细菌占据载体的三个不同的反应区,并与污染物基团紧密接触。在好氧区,好氧菌将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在厌氧区,厌氧菌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可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最终污染物基团就被分解转化成逸出水体的CO2和H2O,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 图6-3 竹纤维生物载体及挂膜效果照片竹纤维生物载体总共安装面积为2000m2,分别安装在治理污染源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为防止载体上附着的生物污泥沉积在河底,定期采用专用的刮泥装置将生物污泥刮除。人工湿地 本工程人工混地采用垂直型潜流跟水平型潜流相结合的方式。1的倾斜度多孔的布水管出水口本工程人工湿地是在潜流人工湿地上面叠加一个小型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小型的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用多孔的布水管均匀布水,水直接下渗入潜流人工湿地,利用潜流的人工湿地的1%的坡度,利用重力流使处理过的水流向出水口。(1)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本工程人工湿地由小型垂直流人工湿地处进水,故布水管道系统设在垂直流人工湿地湿地床上,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把河道里的水利用水泵提升到湿地床,再用布好的多孔管进行布水。出口处设置阀门,控制水的流量,保证水均匀连续。布水系统河水水泵阀 门流量计排水给水管道 图6-4 布水示意图(2)湿地床的构造:图6-5 湿地床构造图湿地由土壤、植物、砾石等组成。垂直分主要三层,上层为植物生长初期固定根部的土壤层,可采用亚砂土,厚度约0.20.5m;中层为粒径8mm左右的砾石层,厚约0.6m,成熟植物根系大部分分部在该层,为河水净化处理层;底层为0.1m左右的粘土层,起到隔水作用。(3)人工湿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长*宽80*50m;布水负荷0.5m3m2d;采用连续24小时运行方式,利用电动阀门控制,植物种植:花叶芦荻、美人焦、风车草、富贵竹、水葱、再力花等湿地植物,可以种植鱼类食用的青草及管理员食用的蔬菜。景观构建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合理规划河道空间结构,使河水、河岸、滨河带等生态景观要素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既符合生态学原理,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更适合人类居住,使河道景观由单纯的物理景观转变为多样性的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建立人水和谐。采用真空盆式浮岛(材质为竹炭或PE)种植水生植物,真空盆式浮岛可以在水面随意组合,配以合适的植物,即可以达到点、线、面相结合,低、中、高的序列以及离岸线近、中、远相搭配的手法来创造夹景与障景效果。植物的搭配应考虑低景、中景、高景的需要,达到视线所及范围的高低落差,错落有致。可采用部分浮水植物作衬托,大量采用0.81.5m高的开花的美人蕉、鸢尾等植物搭配没有花的旱伞草等观叶植物。再配以高度可达2m左右的再力花等高品种植物加以点缀,利用植物来营造岛屿景观,形成水体的视觉焦点,塑造一个步移景异的水体景观,盆式真空浮岛还具有更换植物方便的特点,可以在冬季时更换黑麦草等绿色植物保持水面景观。水生植物在增强该项目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对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吸附、吸收作用,削减水体中富含的氮、磷等,另外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与觅食场所。为保持生态浮岛的景观效果,在气温较高的春、夏、秋季,可选择性种植美人蕉、鸢尾、旱伞草、菖蒲等高等水生植物,而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为保持河面约1/3的水生植物呈“常青”态,可将盆式浮床从河面取出,替换成可耐低温的黑麦草、黄菖蒲等。另外在公园跟观景台处设立小型喷泉,即可以对水质进行净化,又可以提供观赏。下图为系统内各要素位置分布图。第六章 工程建设总投资估算6.1投资估算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单价总价(万元)(万元)1淤泥清理及生物药剂拦坝截流个2清淤m33500潜污泵台2优势复合微生物菌剂公斤200土著菌培养与投放批1菌种筛选/22推流式潜水搅拌机台2强力造流曝气机台4接触氧化生物膜飘带m310003盆式生态浮床m2300竹基生态浮岛m2350功能性水生植物m21500竹纤维生物载体m212004提升泵台2流量计台1挖方M32500布水系统套1湿地植物m22000砾石m31500隔水层m225005景观建筑景观小喷泉套2喷泉专用泵台2喷泉管道及喷嘴系统套16全河段水生动物放养Kg10007水下森林系统个28两端尼龙丝网m21209电缆电气系统套110管道系统套1(一)直接费(二)设计费(三)人工费(四)税费(五)工程费用合计根据上表,工程总费用为XX万元。第七章 安全性和稳定性措施可移动式浮岛,枯水期在保证通航情况下浮岛向河中心移动2米,丰水期浮岛移至岸边,减少浮岛对水流的阻挡。浮岛在材料使用和结构设计上,采用高强度材料,结构流畅阻力小,减少浮岛、对行洪的影响,避免水流冲击对浮岛的结构破坏。在河道水流冲击区预留10米缓冲区,不设置净化设施等阻碍行洪构筑物。但考虑景观因素在该区域内设置一些景观浮岛、种植适量植物美化环境。浮岛宽度调整,枯水期水质差、水流小,利用浮水植物生长速度快,植物向河心生长,丰水期水质好、流量大,收割植物去除水体养分,减少植物面积、减少浮岛对水流的阻挡。在浮岛和航道之间设立防护桩,避免浮岛日久固定装置出现意外,飘落河道阻碍水流。同时避免船只对浮岛的破坏,造成浮岛漂移阻碍行洪。浮岛与驳坎直接固定,同时结合锚固,双重固定确保浮岛安全。在丰水期加强人工管理,确保固定设施,浮岛组件安全、牢固,及时对浮岛进行维护、修补、加固等工作。避免上游漂浮物在治理区水面聚积,发现大面积水葫芦等漂浮物及时处理。施工河段前在保证通航情况下,设置截污设施截留污物垃圾,避免垃圾、植物残枝与浮岛等设施纠结阻碍水流、防碍泄洪。植物选种以抗风能力强,风阻力小的植物,避免台风对浮岛植物的影响和破坏。第八章 工程和长效管理工程构建8.1 水生态系统的管理及时清除河道内的各类垃圾(落叶枯枝、有机高聚物制品、各类生物固体废物等)。按要求及时收割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种群数量涨落情况,即使捕捞或补充放养。及时更换衰老的植物。及时防治水花生、凤眼莲(水葫芦)、水绵、浮萍的入侵、蔓延。防止非管理人员入河打捞“水草”,破坏水生植被。控制草食性鱼类如草鱼和鳊鱼等对水生植被的危害,及时消除它们。按时检查维修机电设备。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9.1 环境保护9.1.1 施工噪声的控制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对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