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doc_第1页
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doc_第2页
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doc_第3页
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doc_第4页
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分析 引 言 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结合了时间、空间、材料等其他元素,通过身体来传达某些理念的艺术形式,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艺术表演。行为艺术从七八十年代引入中国至今,它呈现出“他者化” 、“异端化”现象。这是由于中国行为艺术的概念来源于西方,中国对行为艺术内涵理解还不透彻、理论还不成熟,还未形成中国自己的行为艺术审美标准,于是仿照西方的行为艺术而出现东施效颦现象;另外一些行为艺术家为搏出位而采用惊世骇俗手段来“表演” ,妄自称其为“艺术” 。这些现象、作品引发了各界的争论、反思: 一、行为艺术的定义。如21世纪中国行为艺术的审美特征(美与时代200705).一文引用陈履先生给行为艺术下的定义:“以艺术家的身体作为基本材料进行表演,通过艺术家的自身的体验来达到一种自身与外界进行交流。”二、行为艺术的渊源。如王董后现代“行为艺术 ”背后的思考(美术界.201112)中直接点出了中国行为艺术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舶来品。同时,一些研究者也认为,行为艺术的本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变形。 三、对行为艺术的指责、批判。当代中国行为艺术越来越极端化,自残、割皮等这些打着“行为艺术”名号的事件,受到道德、法律的严重拷问。如行为艺术逼近法律雷场(观察与思考.200312)则以法律的触角对行为艺术进行抨击、“围剿”。 四、行为艺术是否是艺术的外延。行为艺术能否归结为艺术范畴,这个问题成为各方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如行为还是艺术:文化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泰山学院学报.200804). 从心理学的角度、中西方文化交融等方面追溯其艺术渊源。 本文的研究以“审丑”对当代中国行为艺术进行审美分析,主要包括丑、怪诞两个“审丑”特征。“丑”作为美学的范畴,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我们肯定的这种“丑”是必须具备“意义的丰满” ,而不是令人憎恶、恐怖的“丑恶” 。当代中国行为艺术呈现出的异端,如暴力、血腥等而被贴上“伪艺术” 、“反艺术”的标签,如果武断的把这些现象单纯的归结为美学的“丑” 或“艺术丑”是不合理的。另外,本文对行为艺术自身展开反思的同时,探讨审美视域中的中国行为艺术走向。一、中国行为艺术的“审丑”形式特征 “审丑”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艺术家也越来越热衷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中国行为艺术无论是从外观上或是构成方式,还是由它引起的审美体验上都表现出丑和怪诞的“审丑”特征。 (一)“丑”生活中的丑,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称之为“自然丑”,一方面,它“使人产生不快感”,如无规律的线形和嘈杂的声音。另一方面,“自然丑”是事物的变形”, 参考文献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0.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1. 3冷德彤.行为艺术的美学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2003(09).4刘法民. 怪诞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0. 5吴艳艳.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怪诞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01). 6高洁.当代行为艺术的审美解读D.郑州大学,2011(01).7朱逸宁. 当代中国“行为艺术”的心理文艺评析J.观察与思考,2008(04). 8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5.9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1. 致 谢 2012年12月我开始了毕业论文工作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的毕业设计终于落下了帷幕。回想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受我感慨万千,在这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收获。为了研究行为艺术而去收集各个行为艺术作品。在写论文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觉得无从下手,空有很多写作灵感,却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的论文渐渐有了头绪,通过查阅资料,逐渐确立系统方案。当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思路,攥写,排版,完成任务后感觉很累,但同时看着电脑荧屏上的毕业论文时心里是甜的。 随着毕业设计做完,也将意味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在这段时间里面我觉得自己是努力并快乐的。在繁忙的的日子里面,曾经为解决理论上的问题,而去翻我所学有关的书籍。经过这段时间我真正体会了很多。谨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包莉秋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包老师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找资料、体系安排、定稿,中期检查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论文开题之初,另一位老师张芳德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如非常态的植物的畸形或人的缺陷等。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认为的这种“自然丑”,是常常使人产生不快感,甚至让人觉得恶心,感到厌恶。而“丑恶”作为“自然丑”的一面,它常指善的反面,是对人类、社会,或是自然环境的害。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丑恶 ”,不仅指它外观的丑陋,而且主要指它具有的危害性,它不仅打破了人们视觉上、心理上的禁忌,并威胁到一个文明社会的伦理、固有规范,具有某种危害性质,如对人的身体的“自虐” 、摧残等。然而,有些行为艺术家打着艺术的名义就简单的把这种恶劣、极端的行为归结为艺术的“丑”,这是不对的。“自然丑”与“艺术丑”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一些“自然丑”也可以转变为“艺术丑”。 “艺术丑”,一直存在于艺术领域之中,无论是东方或者西方,古代还是现代,它都被许多艺术家所提倡,京剧表演中的“无丑不成戏”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丑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激起人们的美感,只有当生活丑成为艺术上的“丑”,成为反面艺术典型才取得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对丑恶的否定、批判是从反面肯定了美,它否定了自身存在而肯定艺术存在,如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否定丑就是为了肯定美。另一方面,艺术家经过对生活丑的剖析挖掘出其背后的社会问题。 现在,“艺术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艺术家们热衷的表达形式。当“丑”渗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对象时,观众审的是不和谐的美,也就是在“审丑”。在中国行为艺术发展史中“审丑”是其中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现象。“审丑”是一种复杂的、喜忧参半的审美活动,李斯托威尔给“审丑”做了比较好的概括,他认为丑是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包含了混合的感情。外观的“丑”只要有内在意义同样可以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感。真正的艺术“审丑”,旨在深层次的挖掘“自然丑”的内在本质,使观者获得有价值的审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丑”是“审丑”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是为了最肯定美服务的。当下,一些行为艺术作品表现出错位、偏激的现象,是行为艺术家不能分别“艺术丑”和“自然丑”,便索性否认它们有分别,把“自然丑”作为表达目的。其实,行为艺术的“艺术丑”和“自然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行为艺术的“艺术丑”主要有以下特点:行为艺术的“艺术丑”包含了两种形式,一是外形上的丑、畸形,同时包含了滑稽、好笑的形式,这是丑的表层含义;二是揭示了害人、害社会的丑恶,这种表现可以是震撼、恶心、痛苦。叶朗先生也肯定了这种“丑”的形式,他强调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意义的丰满”,他在美学原理中提到,有这样两种情况:“首先,丑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认识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意义的丰满”;其次,丑由于发觉和显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意象,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2 二者相结合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丑”。艺术上的“丑”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它对生活的态度是严肃的,不仅具有反叛性,同时富有思想性。行为艺术表现“丑”的意义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化丑为美。”3 出色的行为艺术作品中的“丑”,应该是外观上的丑陋、滑稽与内在的揭露生活的丑相结合。同时,应具备“意义的丰满”,运用反常的“丑”引发欣赏者的嘲笑、惊异,之后带来的是思考、反思,否定原来所认知的“丑”,从而形成新异的、大众认可的审美特征。(二)怪诞 怪诞在形式上,行为艺术运用了非常态、超自然的手段来表现。刘法民先生在怪诞艺术美学中认为这是一种“极端反常化”,“用最熟悉的构成最陌生的,最浅陋的构成最智慧的,最美善的构成最丑恶的,最现实的构成最超现实的,最非人的构成最人体的。”4 行为艺术家在行为表演时故意设置反常的情境,用“非常态”打破原有的、固定的情境和事物之间的某种秩序。1995年北京艺术家张洹等集体创作名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行为艺术:在山峰上裸体叠罗汉,用人体为这座山增高一米。人体和山体不同的属性,以这样的方式组合超出了正常的逻辑,这种情境的出现便构成了怪诞。这样营造出一种反常的情境,给人带来陌生化、新奇感,这就是怪诞。 怪诞感是使观众在行为艺术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一种恐怖又好笑的矛盾的情感效果。“怪诞接受反应中的恐怖又好笑是一对矛盾反应,关于这一对矛盾反应,当我们注意它的滑稽外观时而发出笑声,但当我们发现怪诞中的丑恶内容时,我们对它的笑又转为对它的恐怖。这种恐怖又好笑是始终混合交织在一起的。”5 1989年张念的行为表演孵蛋以母鸡的姿势的蹲在放着鸡蛋的稻草上,模仿母鸡下蛋状态。在这里,人替母鸡孵蛋的行为与日常行为划开界限。“人孵蛋”本身不符合常人的生理状态,也超出了常人的思维逻辑。恐怖效果使人们心中对事物固有的秩序感被打破,使观者产生惊骇、不安的情绪,如朱昱的植皮等。行为艺术的怪诞以日常事件的陌生化形式来呈现,让观者感到反常、惊奇。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合常理的行为,是一种错误或是因它的趣味性,而产生惊奇、好笑或是不安感。因而,观众会在对丑的恐怖与对反常的好笑中获得一种怪诞趣味。行为艺术的怪诞,因其形式上的怪诞特征、情感上的怪诞效果,在使观众感到震惊、怪异的同时还能使人发笑,为人们的审美体验添加了独特的色彩。怪诞还可以作为艺术反映和揭示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把怪诞行为艺术加入审美之中,不仅丰富了美感,还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满足了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的审美需求。二、中国行为艺术的严肃寓意 出色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作品中的“审丑”,并不是艺术家一味的为寻求怪而怪、丑而丑的产物。而是应该包含着艺术家对当前中国现实问题以及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反思,带有严肃的寓意。当下中国行为艺术严肃寓意应当立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自然环境污染、商业化市场化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城市化带来的归属感危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等现实问题。中国产生的具有严肃寓意的行为作品,比方说朱发冬的“出售”、戴光郁久已搁置的水指标、周斌神六等。或许它们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惊讶和令人出奇甚至会觉得怪异、丑陋,但这些作品以精神拷问的方式,给人带来富有深度的感受。(一)环保模式中国行为艺术作品确实凸显了某种人们所不齿的有害的“丑恶”,但也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通过对展示对象的直接伤害的方式来表现的。如以生态环境等为对象的行为艺术作品。行为艺术通过行为表演再现这种威胁,向世人展示环境受污染的严重程度,使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是丑恶的。艺术家尹秀珍1995年创作的洗河就是表现环保主题的行为艺术作品。她取出被污染的河水把它制成冰块,然后再用清水不断冲洗,冰块融化后出现了大量污迹。这个作品传达出作者对水污染现状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行为艺术家在做类似行为艺术时,并没有对自然、人类、社会施害,而是通过揭示“丑”作为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通过展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本质,警示环境污染的危害,引起人们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艺术家以再现生活的艺术形式直接介入到社会中,虽然不能向相关部门或政府一样施行具体的政策措施,但它以艺术再现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警醒观众树立环保意识,为生态保护、改造提供了一种可能。如宋冬、尹秀珍、张盛泉等行为艺术家在成都多次举办关于水体保护的行为艺术活动,这些持续的具有践行意义、积极意义的行为艺术活动悄然改变了市民的环保、文化意识。(二)物欲社会的隐忧在当代市场化浪潮中,人们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这一现实既满足了人们物质多样化的需求,但同时也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逐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的诱惑,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中也隐含着对当下物化社会日益膨胀的物质消费欲望、拜金主义的焦虑,行为艺术家通过艺术还原人们生存本真状态来反映物化社会的隐忧。如在北京艺术家王晋的作品冰天然。他们在郑州一个商厦的开业的典礼上,筑起一道冰墙,把上千件电视、手表等商品冻在冰墙内。市民们在活动尾声砸碎冰块,轰然把全部商品物件抢走。王晋另外一个作品爆炒人民币的行为作品中,则是在王府井建筑工地上取上一些土放在油锅里爆炒。用一个“炒”字来反映当代中国商业热和赚钱热潮。显然,这两个作品都通过当前社会的种种失衡表现来讽喻今天的社会的物欲横流,批判在经济热潮下人们对金钱的狂热。 “如果询问行为艺术为何以身体为媒介,用行动来承载艺术的内涵,和当今商业化的语境联系起来的话,可能会发现人的身体所依托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行为艺术是针对当代消费社会人人都将要面临物化的危险所展开的一种拯救。”6 行为艺术家用艺术展示国人日益膨胀的物质主义的心理,并表现了对这种金钱至上、物质欲望现实的深切焦虑,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这种现状的关注与思考。(三)民族文化的思考 在全球化热潮的冲击下,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何去何从,成为当代中国行为艺术家关注现实的主要方面。 2002年,张奇开、蔡青等人组成团队,开展名为红星照耀欧洲的行为艺术。“长征行动”计划穿越欧洲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国家和城市如柏林等,希望能够将中国的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甚至更远的地方。虽然是在欧洲完成的“长征”,但这次计划完成了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历程,不仅是长征精神的传播,更是对老革命家坚韧不拔、勇敢拼搏的革命精神的张扬。行为艺术家邱志杰的行为艺术作品作业第一号:抄写 一 千遍,五年时间里,他不断的在同一张纸上抄写中国书法经典兰亭序,即使整张纸都染成了黑色仍继续抄写,这次行为艺术表演批判了只注重技巧而轻书法陶冶性情、传承文化功能的困窘现状。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是艺术家对中国现时代的巨大变化所做的反应,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这种现实环境的急速变化对人们、社会的消极影响。中国行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他们缅怀过往,批判、反思当下的文化现象。面向历史寻找创作资源,重塑中国本土文化历史厚重感。(四)自我身份的找寻 在当今快速多变的社会里,社会身份、个人价值的变化使人们在个人定位、自我身份上感到迷茫。自我身份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行为艺术家也根据这一现实创作了有关身份的行为艺术作品。 一类是行为艺术作品通过作品对个体身份的寻找。北京行为艺术家朱发东和苍鑫,曾在街头张贴广告“出售”自己,这一行为表现了在大社会中对个人身份的迷茫、无助,是对从何而来,到哪儿去的发问;他另一个作品寻人启事,则在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寻找他自己。苍鑫踩脸同样表达了找寻自己的愿景,他制做了几千个石膏面具放在地上,邀请人们在上面走,直到把面具都踩成碎片。这种对自己肖像的踩碎是一种对自己过往的否定,是“自由”的宣示,从面具破坏为起点重新寻找真实的自我。另一类行为艺术作品则是揭示现代社会中明显的社会层级分化。如 1996 年罗子丹的行为艺术作品一半白领,一半农民,穿着一半农民的装束,另外一半是白领的衣着;脸上一边是白色,另一边是褐色的;农民装束攥着零散的碎钞,白领拿着百元整钞。通过这种对比凸显出当今中国社会层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现状。无论是自我身份的追寻还是社会阶层分化现状,行为艺术家所表达的都是在强烈的社会化符号中个体自我的迷失,对自我、社会身份的迷茫而导致精神的匮乏与麻木的现实的忧虑和反思。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是艺术家对中国现时代的巨大变化所做的反应。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这种现实环境的变化给人们生存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不同的方向表现出中国行为艺术家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中国行为艺术家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和社会现实中不断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审美风格,归复行为艺术庄严的艺术立场和人文的精神关怀,行为艺术才会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三、审美视域中的行为艺术走向行为艺术的极端化、商业化过盛等情况,总的来说,问题出在理论不彻底、行为艺术家对行为艺术的认识只停留在浅显层面。在理论上,中国没有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作机制,行为艺术没有自己的创作规范和审美走向。中国行为艺术家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和社会现实中不断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走向,行为艺术才会具有生命力。(一)中庸 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按照中庸的观点,平和、中正、和平等都是达到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平衡状态的重要的方法。行为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需要保持中正、平和,通过修身、通过“致中和”才能把握到的生命本体或本源。 建构中国行为艺术的“中庸”,重在批判和自省。“行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批评和解释。”7 如果艺术作品缺乏基本的批判和自省,审美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下降。在行为艺术创作过程中,欣赏和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而在中国对行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判断却是缺席的。这种艺术批评”失语”状况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中国行为艺术家的迷茫,行为艺术作品的混乱与极端。想要扭转这一局面,中国艺术界必须营造一个外界客观的、公正的批评环境与氛围。从作品自身来看,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在语言形式和思想深度上进行反思,只是一味的追求作品的表现形式或时尚感,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以及它的独立性就会流失殆尽。行为艺术家只有在精神层面上不断进行艺术反思、自我反思与批评才是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审美风格的有效途径。只有摒除偏激、极端的手段和观念,重视自我精神批判和自省,才能回归艺术最初的本真状态。那些带有严肃寓意,并且对世界无害的行为艺术作品才会成为人们的审美接受对象。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本真,同时把“和谐”融入其中,在现实生活中有益于事物发展的艺术行为,才是艺术本体所追求的。(二)意象世界艺术发展至今,尽管艺术的外延越来越宽泛,但无论怎样它的本体始终不变。叶朗先生认为,“艺术的本体的是审美意象,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即意象世界。” 8 艺术创作是意象生成的过程,在创作时,把艺术和个人的生命体悟相连接,有某种感情无意识的推动,并赋予艺术材料的“情”、“意”,艺术作品才会有灵魂。 行为艺术具有非视觉审美性,它主要强调的是行为衍生的意义而非视觉感受本身。行为艺术作品通过作品的生命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9 行为艺术不是以战胜艺术语言、扭转艺术发展的规律为意图,而必须具备尽管不够全面但却独到、精准的着眼点。 中国行为艺术审美走向,应彰显思想性、艺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品格和美学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恒量。优秀艺术艺术作品不仅局限于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更应该从感官中获取力量,升华到精神美感,必须是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用那些偏激、极端的手段来诠释艺术,除去一时感官上的刺激,就不能引起人的共鸣和心灵震撼。行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向观众展示的不应该只是行为表象,而应该主要是精神。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现实社会中被遮蔽的正能量传递给欣赏者的同时,也能够从欣赏者那里得到精神回馈,这样才是真正的艺术本质。只有这样,行为艺术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