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瞬间:孤独的孔子孔子,一个真实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风云,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过沧桑而又辉煌的岁月。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两三个被誉为先知的宗教领袖外,谁也没有他行得更远,走得更深,谁也没有他遭受到后世如此众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评论。无论是尊孔还是批孔,俯身这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后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氛围。近几年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世界各地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但这里的孔子已经不是真实的孔子,而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仔细品读论语,你会发现,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孔子,这就是“孤独”,孔子很孤独。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坚信不疑,对自己的治国理政才能信心十足,“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也曾热切地渴望有人能接受他的主张,“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然而终其一生,除了在父母之邦鲁国做过短时间的官外,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真正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舞台。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于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终其一生在矛盾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最终他还是一无所获,他绝望于自己的祖国,绝望于自己的时代。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悲剧宿命的缩影他们都是一群无家可归、只能守望着 “心灵麦田”却永远等不到收获季节的孤独者。真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属于追封,即现在说的追认。这些显赫的头衔,几乎全是假的,王、公、侯、圣,通通都是假的,真的只有一条,就是师。孔子政治理想的幻灭,却难消其心中块垒,寂寞如烟花的他放弃政治却无法像庄子那样化外思想神游而求哲学意境上的大自由,而是依然在时代的长餐桌上拼命抓住他教化人心的积极刀叉放弃官场而以教育匡化人生和涤青世俗。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他的学生,很多都当了官。后世的读书人,不管教人的还是被人教的,不管是准备当官的还是已经当了官的,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的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北京孔庙,隔壁是国子监。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条是真的,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教书匠。相比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学,孔子可谓人类最早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今仍是启发式教育的核心。真实的孔子,政治失意,教育上无友;孤独寂寞、积极探索却又超越时代;一部论语,在于明道。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生前真实的孤独是人性的;死后的哀荣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脱了凡衣,穿了圣衣,已不再是孔子。神坛更为寂寞,千年时空逝去,程朱又将孔子的儒术从统治之道蔓延至统驭全民之心。或许孔子还是幸运的,他一生的遗憾,都在历代帝王的褒奖追封中得到了 “补偿”,最终以 “圣人”的至高身份受到一个民族的“追捧”,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文化符号。朝代更迭、兴衰沉浮, “你方唱罢我登场”,几千年吵吵嚷嚷的喧嚣,孔子被捧了又摔、摔了又捧,早已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最后我们也越吵越糊涂,干脆连捧捧摔摔也只搬出几个概念性的符号而已。于是,我们离孔子越来越远,我们离真实越来越远,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老人绝望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国的知识分子,拙于谋生,急于用世(李敖语)。这是孔子的遗产。论语一书,从来不讲谋生,除了做官食禄,其他营生,工农兵,做买卖,都不干,尤其是种地,绝对不考虑。他培养的君子,在无官可当的情况下,一定要准备挨饿,宁肯粗衣恶食、住破房子,不改其乐。他的典型说法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在他看来,种地,只会饿肚子;读书,才能吃官饭。长远看,吃官饭,肯定比种地划算。处世,要看有道无道。孔子认为,危险的国家,混乱的国家,不能呆。邦有道,一定要出来做官,不做官,守贫贱,是耻辱;邦无道,一定要躲起来,出来做官,求富贵,也是耻辱,他还告诫,邦有道,要直言直行,但邦无道,说话要小心,无原则的事不能干,但有原则的话也不能讲。有一次,孔子跟颜渊说,这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谁能做得到?就咱俩。子路听了不服气,说打仗,您和谁在一块儿(意思是碰到危险,谁来保护您),被孔子臭骂。他太莽撞,哪里会玩这一套。对于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是,既不合作,也不抵抗。或者用王世襄先生的说法,是“既不自寻短见,也不铤而走险”。这是他的处世之道。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而后世又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今天不仅在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儒家文化圈里人们尊崇孔子,即使在西方也备受尊敬。早在16世纪始,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18世纪法国文坛极力推崇孔子,伏尔泰更是尊孔子为完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今天欧美很多工商政界精英们,都把读孔子书视为“必需的经典”。初读论语,我们会觉得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岁月流逝,阅历渐丰,再读论语,我们就会感悟其写作之平实,思想之深度,视野之广度及其笑对人生之豁达胸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在这长夜漫漫的岁月里,力图“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一生为礼乐复兴而奔走呼号,无奈“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宦海沉浮,始终未能成为像周公那样有能力扭转乾坤的政治家。“甚矣,吾衰矣”!孔子到了从心所欲的年纪,还不禁发出对生命本体的感叹,“逝者如斯夫”!,谁也不能逃脱时间的腐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伟大是孤独的伟大,在不得与得之间的,一颗崇高的灵魂知音难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录了孔子汲汲于道而终“不用”的悲剧一生,从而展现了他伟大的济世情怀和坚毅精神。这是孔子内心世界中最崇高、最深沉的一面。孔子世家对此有一段让人不能忘怀的描写:“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在奔腾浩荡的黄河岸边长长的叹息,这不是矫情伪饰的故作姿态,而是孔子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孔子本来是要去卫适晋,继续寻求实现理想之途的,不料,半路上却传来了晋国执政赵简子杀死两位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的消息。孔子知道后,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孔子为两位贤大夫的死而感伤,但他更痛恨赵简子这种忘恩负义、不能任贤的执政者。对于这样鸟兽不如的执政者,孔子誓言不会去求其所用。可是,这样一来,他的希望之路不又一次的断绝了吗?面对壮美盛大的黄河水,孔子不禁悲从中来:一生驰骛,屡不见用,先前至少都还有机会向王侯陈述己见,可是这一次却连黄河还没有渡过,希望就已经提前破灭了!天啦,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所谓的“命”,在此处并不是指神秘的天之律令,而是指人生之路上不可逆转或难以测度的情势。“人类,是一种为不可知、不可解的命运之丝所束缚的渺小的、不安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努力的效果有限度的,人类的努力屡屡会遭到命运的打击。”面对命运的播弄和打击,人类通常都会展露出其内心世界的最软弱的一面。所以,“命也夫”的感叹与其说是孔子对自己周道理想无可践行的惆怅彷徨和一生蹭蹬迍邅的暗自歔欷,不如说是他从灵魂深处所发出的孤独而苍凉的人生感怀。 房龙的无知的残暴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孤独的感觉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结构造成的,但是知识分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孔子的孤独不是经世致用的孤独,而是人格的孤独。春秋帝王之术,奸邪横行,孔子的思想就与饥饿的所谓暴民主义产生了矛盾,因为孔子遵循的是礼的秩序,而礼已崩,乐已坏,惟有一声轻轻的叹息。追慕那些伟大的灵魂,想象哪一天我们才能找回自己的灵魂啊?权利被尊重的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孤独的黑夜?孔子如何才能获得平反而恢复公民身份,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能够无所顾忌地写诗和高声朗诵?辞世前,孔子慷慨悲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他还流着泪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于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间,予始殷人也。”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话语。一歌一哭间,他仍悲愤于天下无道、民生艰难,可是又自感救时无力,惟有掬一把衰泪,带着无限的孤寂和悲愤离开他挚爱的人间。现代诗人穆旦在好梦(1976)一诗中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在这里,诗人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端化,推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程度,现实生出理想,迫害理想,最终竟埋葬了它。如果我们因为现实的这种迫害而放弃了理想,则是一种人生的悲哀,而不是我们所称赞的悲剧。孔子面对残酷的现实,蔑视现实的迫害,选择了抗争。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安贫乐道,德不孤,必有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虽然政治才华等不到施展,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得不到实现,但孔子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者。他在危难中坚守,在乱世中思考,在寂寞中积淀,在教育中推广,在总结中升华。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所作所为创立了一个泽溉后世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这个思想体系是对他坚守自己理想的最好回报,也是馈赠给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思想精华。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去的那一刻,仍在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我的哲学教育实践,接着安慰身边最得意的弟子柏拉图,叫他不要流泪,要以一颗勇敢的心面对世间变化无常的一切,包括死亡。目睹老师泰然死去的情景,柏拉图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以更优秀的哲学。将雅典青年学子的灵魂引向完美永恒的真善美世界。哲学家尼采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的人要死后才出生。”一世孤独的孔子仿佛就是这句话的印证。在那个遍燃烽火的乱世,没有人肯停下来听孔子讲一句话,他注定终生劳碌,却终生“无为”,一如李零所说的“丧家之犬”。这样一位老人,在其身后却赢得了其生前做梦也想不到的荣耀,沉寂了数百年后,他的思想成为光耀千古的明灯。孔子的人格理想始终没有脱离伦理责任的范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政者,正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夫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有杀生以成仁”,对于人间苦难有着如此深切的人道精神,这种伦理关怀,道德痛苦,值得后世永远尊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代诗人李白道出了孔子的真实内心感受,可谓知音;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更是在一首踏莎行集句词中,写尽了孔子寂寞的内心和坚守的执着: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孔子的孤独寂寞,是一位伟大思想家救世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孔子的坚守,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碌碌于人生,不怨愤于社会的哲人的信念与意志的执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传奇式的经历,也不仅仅是他开创的泽被后世的思想学说,还应该包括他这种为了理想而甘守寂寞的意志与情怀。凡属重大变革的时代,当社会秩序发生大规模解体与重建,当社会正经历着根本性转型之时,我们经常看到工具理性的全面膨胀。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价值理性。包含在旧传统中的具有正面属性的价值理性,总是连同旧传统一起,被满心眼追求现实利益的人们不屑一顾。因此与工具理性极端膨胀同时,价值理性往往处于普遍的失落和衰微。对正当或不正当的思索,会被对于是否有利或有用、能不能行得通的直接而现实的利害算计所遮蔽。而孔子的伟大,恰在于他身处实用主义弥漫的乱世,却孤独地坚守着他心中的价值理性。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因为人的孤独,所以他渴望能被理解,因而他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这里的“知”应解释为“了解”而不是“理解”。孔子认为,只要自己有才能,就很容易被别人知道、了解。但要被理解就很难了。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他说:“莫我知也夫!”茫茫人海,知我者谁?因为这种深切的孤独,理想主义者心中怅恨不已。“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我”虽热爱人群,为人群之幸福而努力,但人们并不理解“我”,“我”怎能无憾于心?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不称焉。”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如果像张衡这样的人不出现,后人谁会称道我的书呢?我每想到此就“抚案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放眼四望,不禁感慨万千,他唱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李贺在秋来一诗中把这种孤独,把这种渴望知音、渴望理解的心情表达得更惊心动魄: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纬络啼寒素。谁念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诗人渴望知音,牵念不已,竟然九曲回肠都变成直的了。死后变成鬼“我”也仍在坟头高唱着“我”的诗,我的血由于遗恨太深都化成了碧玉。这种用艺术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沥青渣子销售合同范本
- 合作合同解读与案例
- 快递物料采购合同范本
- 混凝土切块采购合同范本
- 酒店楼层转租合同范本
- 鸭场赔偿合同范本
- 武汉租商铺合同范本
- 土地勘察合同范本
- 护栏制作安装合同范本
- 防疫运输合同范本简单
- 生物制品生产工艺过程变更管理技术指导原则
- 建筑施工现场签证单(模板)
- GBZ(卫生)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 GB/T 9729-2007化学试剂氯化物测定通用方法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