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作者运用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冷热相间、疏密互补的描写手法,将40多场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军事思想 谋略的应用 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它不但成了人民群众饭后茶余、田问地头谈论的重要话题,更为后世的戏剧、电影以至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固然是由于本书那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书中那些呼之欲出、活龙活现的人物所决定,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却不能不说是与书中对战争的大规模的描写有关。它上承左传、史记善写战争的特点,一改一般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于排列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铺叙一些野史逸闻,在故事情节上以收曲折离奇之效果的做法,而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并充分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历史条件等赋于人物活的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其性格一步步完整、充实、鲜明。致使它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所写的大小战争多达40余次。全书以三国之争为主要故事脉络,以魏、蜀、吴三国树“王道”、争正统、抢智能之才,最终以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为描写重点。它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用形象、艺术的手段,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及其它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如下:一、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瑰伟动人的武勇智术。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作品从四十二回开始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就战争写战争,不是平铺直叙地去写两军对垒时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冲杀场面,而是有机地把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智斗勇纠合起来,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军事斗争组织在一场彼此你死我活、争地夺利的大争斗中。作品以斗智为核心,着重表现作战三方战略战术、权谋心计的较量,而且智上有智、谋中有谋,从而演出了一场高峰迭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活剧。先看第一个高峰孙刘联盟的形成。当时,曹操在擒吕布、灭袁术,特别是剪灭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袁绍集团之后,威震天下,势力空前强大。他挥师南下,带领着“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车船双行”(三国演义四十二回),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荆州,他屯兵江北,意欲一举拿下东吴半壁江山、统一全国。此时的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三国演义四十三回)。虽有诸葛亮扶持,又兼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的辅佐,但“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而已”(三国演义四十三回)。实属兵微将寡,势单力薄,几无立足之地。孙权虽然拥有江东六郡,兵精粮足,又拥有周瑜、张昭等文臣武将,但跟曹操相比,强弱之势则显而易见。在曹军黑云压城,虎视鲸吞的形势下,这两个弱小集团的联合就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必然产生的结局。也就成了这次战役孙刘两家能否保得住既得利益进而克敌制胜的焦点。但是在东吴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互不相让,主和派又略占上风。这就自然而然的把诸葛亮推向了风口浪尖,也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激荡。就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批驳了东吴主和派,孙刘联盟眼看就要成为事实的情况下,作者再一次宕开一笔,先写孙权的顾虑重重,举棋不定,继写从鄱阳湖连夜赶到柴桑的周瑜不露声色,使故事的发展扑朔迷离、大起大落。当诸葛亮采用智激孙权、周瑜等策略成功之后,前景才豁然开朗。综观这一段描写,斗折星移、峰回路转,真正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享受。第二个高峰是孙刘两家联盟形成之后,对北军实力的削弱。孙刘两家联盟形成之后,其形势即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吴队由消极防御转入积极进攻,在三江口小试锋芒,与曹军进行了第一次正面交锋。东吴水军斩将夺船,挫了北军的锐气。这次战斗亦暴露了北军的致命弱点,即北人不谙水性,更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于是老谋深算的曹操起用了荆州降将(曹操一生鄙视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这就为后面周瑜计杀蔡张二人设下了伏线。当周瑜小获胜利,次日往窥曹军水寨时,看到曹军水寨布局严整,不得不叹服曹军“深得水军训练之妙”而大惊失色。并由此产生了必得除蔡张二人方能安宁的强烈欲望。但除掉蔡张二人又谈何容易。这时恰有曹操的幕僚,周瑜幼时好友,志大才疏的蒋干想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前来说降。于是周瑜极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时机,大会群英,软硬兼施,首先堵住蒋干那张说降的口,又佯装酒醉,先是痛责黄盖80大板,以“苦肉计”为后边黄盖诈降,火烧连营做了准备,继而以瞒天过海的计谋创造了让蒋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的降书的条件。除了蔡张,极大的削弱了曹军的实力。这一段描写,绘声绘色,曲折有致,计中有计,智上有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事的结局亦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曹操中计,误杀了蔡瑁、张允,失去了两位能够帮助自己征服长江的得力助手。不但使北军想要改变自己不诸水战的计划落空,又为后面庞统巧授连环计铺平了道路。第三个高峰就是火攻战术等各项奇谋的商定。曹军虽然失去了蔡瑁、张允,但其水军的训练,水寨的布局仍照蔡张二人的方案,依然严整,其兵力、粮草仍远胜孙刘两家。因此,孙刘两家如果不用计谋,仅凭有数的军队去拚杀冲撞,要想攻破曹军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孙刘联盟虽然建立了,但胸襟狭窄的周瑜时时处处视诸葛亮为自己心腹大患,事事设谋以除诸葛亮。而诸葛亮则深谙周瑜的用心,一是时时都带着工于心计的赵云来保护自己,二是事事都拉着东吴实权人物、诚实宽厚的鲁肃来做挡箭牌。从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团结斗争、斗争团结的悲喜剧。使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不断有节外生枝,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而当周瑜和诸葛亮戏剧性地在各自的手掌上写出破曹的最佳方法就是“火”攻的时候,这一战役孰胜孰负就基本成了定局。接下来的就是为了实施火攻战术的紧锣密鼓,也是一系列奇策异谋的竞赛和较量:“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了,于是“三江口周瑜纵火”,曹军八十余万人马毁于一炬。曹操也险些丢掉了性命,狼狈逃回了许昌。综观整个战役的描写,斗智、斗勇,参差交织;设计、谋划,连环相扣;层层波澜、千奇百态。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解:“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令读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润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围绕街亭的争夺厮夺,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随事写人,在激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它对于人物的塑造,不是平面的、静止地进行描绘,而是把人物推向前台,在矛盾的聚焦点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刻画,并随着事件的发展来塑造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首先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对曹操这一“雄”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官渡之战,曹操军中粮草告竭。袁绍的谋士许攸在捕获曹军信使,完全了解曹军虚实的情况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曹先拜于地”(三国演义三十四回)真有一股礼贤下士,“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风范。按说,曹操与许攸肯定会倾心相谈,倾诉故友之情了。但事实又如何呢?攸日:“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日:“可支一年。”攸笑日:“恐未必。”操日:“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日:“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日:“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食可支三月耳。”攸笑日:“世人皆言孟德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日:“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日:“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日:“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愕然日:“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或之书以示之日:“此书何人所写?”许攸前来投奔,曹操大喜,认为这是掌握袁军内部机密的好时机,迫切地希望许攸“教以破袁之计。”所以“喜”是真心。故有来不及穿鞋而跣足出迎的行动,可谓求贤若渴。来到面前就抚掌大笑,又拉手又叙故旧之情。但一牵涉到军中机密,对待旧友提出的问题却谎话连篇。直到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装出一副及其亲密的样子,“附耳低言”,说出来的仍是一个弥天大谎。作品就是如此在生死攸关、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而人物的性格也在这战争的漩涡中得到了最突出而又充分的表现。再如曹操官渡大败,袁绍后,“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日:可遂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日: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不但以曹操的深谋远虑、豁容大度鲜明地对比出了袁绍的鼠目寸光、心胸狭窄,更从这一事件中揭示了曹军之所以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对于刻画人物的本质起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其次是通过对比、夸张、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惜墨如金,对关羽和华雄交战的场面不进行只字描绘,只是预先极力渲染华雄的骁勇无敌。他一出场就连斩四员上将,致使众路诸侯在关上大惊失色、无计可施。关羽主动请战后,作者不写战斗中的血肉厮杀,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正当人们为关羽的命运担心时,“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见三国演义第五回)。出战前筛下的热酒尚温。以十分经济的笔墨从侧面刻画了一个威武雄健、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第四讲中所说的:“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如见其人。”三国演义中,运用对比、反衬韵例子是很多。例如赤壁之战中,作者不仅以鲁肃的“老实”对比孔明的乖巧,还有以周瑜的气度狭窄来对比孔明的豁达大度,又有以蒋干的志大才疏对比周瑜的精明干练在这次战役中,孔明、周瑜、曹操都是高明的。曹操虽然恃才恃力而自负,却绝非庸碌之辈,而是老谋深算。他虽误信蒋干之言,错杀了蔡瑁、张允,但并不气馁,而是将计就计,派蔡中、蔡和前去东吴诈降,可是都被周瑜识破并利用。而周瑜所施的反间计、苦肉计等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诸葛亮识破。这就以曹操的多谋衬托出了周瑜的更加多智,又以周瑜的多智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更多乖巧。这种衬托在相似的人物之间显示出了彼此间的差异。既达到了描写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的目的,又收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正像毛宗岗在三国演义五十回评注中所说的:“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如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第三是通过多种角度和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对关云长性格的塑造。既写了他的“勇冠三军”,又写了他的“义”,同时也写了他的自负。这就写出了一个人性格的复杂性,给人以立体感。关云长是个“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的豪杰。刮骨疗毒时,别人要蒙被于头,捆臂于环,都被他拒绝。他一边喝酒食肉,一边与马良下棋谈笑,接受华佗的手术。充分显示了他的英雄本色。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他相信自己的力量,才敢“温酒斩华雄”,才视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才敢“单刀赴会”,也才敢“千里走单骑”。但这种自信一过头,就造成了“大意失荆州”的错误,造成了他听不进部下的谋略而“败走麦城”,最后竞死于屠刀下的悲剧性结局。也正是由于这种“英雄本色”,使他不忍心在别人落难、不堪一击时使用自己非凡的武力。“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是如此。尽管他的“错误”给刘备集团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却使他的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内在的必然逻辑性。 再如曹操在赤壁惨败后的三笑一哭。他在硝烟弥漫,一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人困马乏,不堪一击。可是一路上却三次大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但每一次大笑都引出了诸葛亮预先埋伏的人马,造成损兵折将、当场出丑的结局,显得十分滑稽。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正好表现了曹操“这一个”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当他来到南郡,曹仁为他置酒压惊。按说此时他已脱离虎窟险境,一无身家性命之忧,二可重振旗鼓,卷土再来、报仇雪恨。但他“忽仰天大恸,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日: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这又一反常行为表面看是对众谋士的鞭笞和责骂,更多的是表达了曹操对未能实现的“收服江南,扫清四海,削平天下”的宏愿的极大悔恨。这一典型的细节对突出曹操这一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一笔。由于三国演义继承了左传和史记等史传文学写人的优良传统,注意了在描写战争的同时着力刻画人物的性格,因此,书中4 00多个人物大都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曹操成了诈的代名词,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冷热相间、疏密互补的描写手法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好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再如“宴长江曹操赋诗”(三国演义第48回)一回,也是如此。南军苦肉计,连环计都已收效,只待东风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