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洋欢论文.doc_第1页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洋欢论文.doc_第2页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洋欢论文.doc_第3页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洋欢论文.doc_第4页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吴洋欢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 吴洋欢学校: 济源电大 年级: 08年春 学号: 081210067 指导教师: 刘珊 职称:讲师答辩组成员: 职称: 职称:答辩日期: 年 月 日申请学位:学士 目 录一、独门独户 科举制度2二、美丑不分 舆论偏跛3三、拜金主义 世俗潮流4四、真假难辨 枪手决斗4五、沽名钓誉 名士串帮5六、浮华背后 真儒艰难7注释7参考文献8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济源电大 吴洋欢2011年5月摘要: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现代监生”的“儒林外史”与封建时代的监生不入孔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关键词:儒林外史 知识分子 形象分析“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未来的预示。独门独户 科举制度儒林外史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那时是八股制艺最猖獗的年代,士子们热衷功名富贵。在八股世界里,无论什么都成为骗取功名富贵的假文章。儒林外史描写了两个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进、范进科举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以至范进当了主考官竟然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不知是何许人。同时,着力描写周进、范进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深刻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然而科举制度并不是真正扼杀儒林士子的罪魁祸首,它的背后还有原因。这种因素是:封建制度?还是另有他因?从表面上看是科举制度误了儒林士子的天性,但透过科举制度的门槛就会发现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操纵着这扇门的关合。然而统治者操纵这扇门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一个国家,如此大的“产业机构”,一个君王当然是不行的,这就促使统治者必须找到能够配合自己共同创业的人士。唐太宗论举贤,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 唐太宗举贤的事例说明古代君王是非常注重招贤纳士的。也真的做到了“得天下英雄为我所用,乃人生之一大乐事也”,然而一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感叹天下人才难觅。有了世代君王的前车之鉴,后边的君王就发明了一条招揽天下英才的捷径:“科举”。倡天下好学之人读“四书”学“五艺”,可是门类太多,知识繁杂,给科举制度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干脆只考“八股”。细细品来有些像现在的高考,风云骤变、刀枪剑戳,真是纸上谈兵、笔下春秋。封建统治者有他们的苦恼,他们也想找到一条更好的能够任人唯贤的方法,然而他们至死也没有找到。我们又何曾找到?难道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最好的选拔英才的方法?科举制度在那个时代被用来选拔人才,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有价值的作用。 我不希望简单地将儒林士子的没落归结到封建制度上来,因为制度也是被人操纵的。有了物质的富余,就有了人类的私心;有了人类的私心,就有了欲望的膨胀;有了欲望的膨胀,就有了制度的约束;有了制度的约束,就有了财富的赏罚;有了财富的赏罚,就有了欲望的膨胀如此反反复复,无穷尽也。人的言行、人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循环”中变得扭曲,变得无奈。先前胡屠户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在却说“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如此鲜明对比的话语,范进怎么会不从事科举事业呢?故归根结底是人民在操纵这扇“科举大门”。人民创造了社会,人民改造了社会,人民创造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民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变得形形色色。“淡泊名利”受到奚落;“势利之心”受到弘扬。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就会不择手段地寻找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大门。即使统治者不兴科举,也会在人民的极力想满足欲望的呼声中被迫地打开一扇和“科举大门”一样的大门。 周进、范进并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可怜又可笑。也许后人笑他们痴迷的傻劲,但是周进和范进的傻劲正是今人没有的。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韧性,持之以恒的毅力,为了目标永不放弃的决心。只是他们在科举制度的狭道中丧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他们是可怜的,应该同情,应该怜悯,又怎能令我们今人笑得出来呢?可以想象,不论是周进,还是范进,他们都曾经有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想提高自己人生的生活质量,他们敢于拿出自己的实力一搏,虽然屡败但却屡战,胜利最终光顾了这对难兄难弟,使他们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小小的一个个体,自古圣贤有几人,又何必要求他们都成圣贤呢?巨人皆如此,何怪读书人!美丑不分 舆论偏跛严监生:精明而懦弱的悲剧人物。严监生这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家人点了两根灯芯,于是举起两根手指,死不瞑目。这个典型人物让世人批评了几百年,讽刺为吝啬鬼。在世人面前就留下了一个“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形象。甚至有众多的文人学者把吴老先生笔下的严监生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相提并论。 从严监生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而是一位勤俭持家、仗义疏财委曲求全的至善之人。在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是一个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虽然富有,却心地善良的中国普通百姓代表。“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可以说是严监生与生俱来的良好品德。严监生省吃俭用的一生中,广置田产,开设店铺,终于成了“钱过北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的富贵之家。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他还十分会理财,会置办家业。若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严监生一定是个好的企业家。人们每当说起这则故事,总是对严监生嗤之以鼻,骂他一声“吝啬鬼”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一点“吝啬精神”未必是一件坏事。电影焦裕禄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小儿子把窝窝头丢在地上而大发脾气,这些,不也可以称之为“吝啬精神”吗?东方红远程学习网东方红远程学习网不错,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吝啬精神”,那节省下来的粮食、能源又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学校食堂附近地上和水槽里的剩饭剩菜,就更应当提倡“吝啬精神”了。东方红远程学习网东方红远程学习网严监生的“吝啬”是对于他自己来说的,但对别人却是大方的。他老婆病了是每日里请四五个医生用药。而严监生自己病得“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严监生把典铺每年送来的三百两利钱交给老婆王氏作为私房,任由王氏随意使用。夫唱妇随,王氏也是一个仗义疏财,持家有度的人。如赵氏的评价:“一年到头,逢时遇节,庵里师姑送盒子,卖花婆换珠翠,弹三弦琵琶的女瞎子不离门,那一个不受她的恩惠?况她又心慈,见那些穷亲戚,自己吃不成,也要把人吃,穿不成,也要把人穿”直到临死也不用多燃一茎灯芯,以免耗油。在他老婆临死前以老婆的名义送给二位舅老爷银子,还让两位舅奶奶来分享老婆的首饰留为遗念。严监生平时一斤肉也舍不得买来吃,但家中有事必定大宴宾客。把赵氏扶正做填房,共摆了二十多桌酒席。老婆死后,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两个生员舅老爷在严监生那里得到的好处更始不计其数。何其豪爽!兄长惹祸离家出走,监生破费钱财为兄家摆平祸事。严监生连一茎灯芯所耗的油都要节省,却又大把大把地将银子财物送与他人,他在生活上对自已低标准,对他人高待遇,这难道能说明严监生是“吝啬鬼,守财奴”吗?古人云:人之将死,其心也善。其实可以推出;人之将死,其心也真。一个分明将要死亡的人,一切的一切,包括整个世界对于他来说都已没有意义。假如换了别人,痛苦尚且顾不过来,莫说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就是多了十根或更多,恐怕也不过问一句。严监生则不然,他以为那灯草实在多得没有来由,纯属浪费。对此难道不应该肃然起敬吗?或者他是在为子孙后代着想。为子孙着想的严监生实在值得“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活宝”们学习的榜样。他这才是“吾貌虽瘦,必肥天下”。因为世人害怕像严监生一样俭朴,所以就故意讥笑他,故意挖苦他,干脆造个那样吝啬的舆论误导,以便自己能像阿Q一样找个自我开脱的理由。这种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是无论何时都要得的。环顾左右正是勤俭节约的废弃,被嘲笑,被贬斥,才导致贪污浪费的。他远比那些对他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的人高尚得多。如今,在进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严监生,正确分清美丑、善恶、是非界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东方红远程学习网东方红远程学习网拜金主义 世俗潮流都说“知识就是财富”,真是一点也不错。教育全面改革的今天,私立学校高价收费是自食其力的,而部分公立学校也在堂而皇之、漫天要价乱收费。考个高中差1分就要交数千元,甚至差上几分就得交数万元。这种怪现状倒从负面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财富的重要性,更是雄辩地证明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在进步,买文凭的事情却千古相同。儒林外史里的明朝人周进,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一直考不中举人,几个商人亲戚觉得他怪可怜的,花了200两银子给他捐 了个监生,结果平步青云,中了进士,钦点学道 。 如今时代进步了,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更有“人民公仆”绞尽脑汁,鞠躬尽瘁地为“人民币服务”,一张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竟然可以值数万人民币。且上学者大都兴高采烈、津津乐道,以此也为荣,真有点儿“笑贫不笑娼”的感觉。现代监生的“儒林外史”,和封建时代的监生不入孔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反差极其鲜明的是现在的孔庙反而更喜欢那些现代的监生们来烧个高香,进个好礼。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孔庙门口朝南开,有才无财莫进来”的局面。纵观历史,“才”和“财”都是获得爵位的有效手段,往往“财”比“才”更有效。真假难辨 枪手决斗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他的本质的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为了维持在杭州的生计,这个刚刚进学的秀才也开始攒书,替文瀚楼老板评点考卷。这还不过瘾,在潘三的运作下,给人当起了抢手替考。我们这个时代给替别人考试的人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枪手。枪手要论辈份的话,能算得上爷字辈的大概是“匡超人”了。不过我估计他还是资格较低的N代传人了。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有这样的段话“过了几日,潘三果然来搬了行李同行,过了钱塘江,一直来到绍兴府,在学道门口寻了一个僻静巷子寓所住下。次日,李四带了那童生来会一会。潘三打听得宗师挂牌考会稽了,三更时分,带了匡超人,悄悄同到班房门口。拿出一顶高黑帽、一件青布衣服、一条红搭包来,叫他除了方巾,脱了衣裳,就将这一套行头穿上。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不可有误。把他送在班房,潘三拿着衣帽去了。 交过五鼓,学道三炮升堂,超人手执水火棍,跟了一班军牢夜役,吆喝了进去,排班站在二门口。学道出来点名,点到童生金跃,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匡超人就退下几步,到那童生跟前,躲在人背后,把帽子除下来与童生戴着,衣服也彼此换过来。那童生执了水火棍,站在那里。匡超人捧卷归号,做了文章,放到三四牌才交卷出去,回到下处,神鬼也不知觉。发案时候,这金跃高高进了。 潘三同他回家,拿二百两银子以为笔资。”。匡超人从着装到替考时的从容,又到收钱的心安理得。都表现出了他做为一代传人的“资质”。更换着装多像现在的假证件,换身形进考场多像现在的走后门。替考历史太悠久,可惜没有哪位学者研究过究竟是哪朝、哪代、哪位才是“枪手”的开山之祖,我所知道的就是匡超人了。这真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任你如何制止,始终难测我的身形。枪手时代告诉我们:知识可以转移,只要你有金钱,傻瓜也有人把他塑造成英才。沽名钓誉 名士串帮明代后期,天下承平日久,便出现了许多非主流“名士”,所谓非主流,就是指科举不得意者。举业是否,是不是进入官场成功是划分主流还是非主流的唯一标准。周进、范进等人,没中举之前,人人可以奚落他,中举后,有了官职人人巴结,丫鬟、豪宅全都有了,便立马“主流”起来。这些名士,以诗词唱和,风花雪月自娱,坐在一起就骂那些误尽读书人的“时文”八股文章,骂那些得意的官僚和势利的盐商。其实这里面很多人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他们身在江湖,心寄朝廷,一刻不忘嘴上咒骂的官场。暗中艳羡那些靠科举发达的士子,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做官,大多数跑得比谁都快。他们的狂狷和名士气,是故意摆出来的,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他们高不成、低不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不懈于卖苦力、做生意,只有搞行为艺术,企望通过这种行为艺术,引起士林注意,上达朝廷,有朝一日被征辟。莺逗湖聚会之首的娄三、娄四公子家的显赫来源于父兄的科举。可自己总是考不上,便变成批判科举、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士人。因为父兄的庇荫,他俩不同于其他寒门士子,家里有大把大把的银钱让他使,可以好好地做乡绅。但他俩不能忘怀功名,便想利用自家的财力和声望,网络江南其他不得志的名士,过把在野党领袖的瘾,便有了莺逗湖“名士聚会”。娄家公子首先注意的名士是杨执中。这是个数次科举不中的庠生,因为不得志,他便发牢骚说因为永乐大帝搞坏了大明江山,大明今不如昔。听说此话的娄家少爷立即引为同道。这样的人在娄家哥俩眼中是轻俗利、有气节的奇人,便利用自家权势将他从官府里保出来。这样一个杨名士其实最怕官,也最在乎权势。娄家少爷第一次拜会他时他误会为官差抓他,让人撒谎说自己不在家。当他知道是相府公子找他时,立马谦卑地对娄家仆人说:“既是两公错爱,我便该先到城里去会他,何以又劳他来?”可他在公众场合,时时显示自己是淡泊名利的高士。自己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饭都吃不饱,还不愿意“妄为些子事”,一天只想天上掉馅饼,一觉起来就显达。这样的人,从古到今都不少。一旦有一点利益来了,马上屁颠屁颠地涌上去,娄家公子相招聚会,杨执中连自己傻儿子老六都带去打秋风。娄家相招的第二个名士便是杨执中的好友权勿用(全无用)。杨执中向娄家少爷他乃是当时第一等人。这样一个“第一等人”的行为艺术更是惊世骇俗。他戴着孝帽子进城会朋友,书中描写道:“左手提着个被套,右手把个大布袖子晃荡晃荡,在街上脚高步低的撞。他也不知道出城该走左首,进城该走右首,方不碍路。他一味横着膀子乱摇。”这哥们对交通规则还不如进城卖柴火的乡下人熟悉。这样一位“名士高人”,究竟是何种德行呢?拐了兰若庵的尼姑僧远,藏在家里任自己享用,被庵堂的主持告到萧山县知县那里。娄家公子招致的第三个名士,便是权勿用时常说起的张铁臂,自吹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砍了个仇人的头装在革囊里,寄存到娄府自己亡命天涯。这份侠肝义胆让娄家少爷委实佩服。可是害怕人头发愁的娄家,打开革囊一看,里面原是个猪头!娄家请来的第四个“名士”,便是后来穷困潦倒,死在他乡,自己名字被人冒用的牛布衣。可怜的娄家少爷,花了这么多银子和精力,搞了个名士聚会,来的就是些这样的主。最终只好收起当领袖的心思,闭门谢客,整理家务了。西湖名士聚会,比湖州娄家公子的聚会更务实一些,好歹这场聚会有一个成果,将一为乡村长大的青年匡超人打造成一个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 这匡超人,别看他长在穷乡,可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资利用的资源。我不怀疑他孝顺父亲的真诚,但他不是简单地孝顺,而知道利用当时这种最大的道德优势,孝道感动了县令,考中了案首,通过县令的推荐,府考、院考都过了,进学成了秀才。官场的路开始起步,这时候他觉得老家乐清的机会太少了,在潘保正的推荐下,去省会杭州投靠保正的同宗兄弟、布政司里当书吏的潘三。 匡超人知道世上回报最丰厚的买卖是做官。自己要做官必须走捷径,走捷径则要打出名声。初到杭州,他必须仰仗这帮不治产业的“名士”,才能在圈里出名。这般人聚会没有娄家少爷那样的大富翁,所以“每位各出杖头资二星”,搞AA制。刚靠撰书挣点银子的穷人匡超人,能舍得二钱银子去参加那个吟诗作对的聚会,其意不在作诗而在推销自己。大明官员选拔有两个途径,一是科举,考举人考进士。二是保送那些道德高尚的青年直接进中央党校太学学习,然后做官。走后面那条途径的人数到了明朝后期很少,没过硬关系的行不通。这匡超人运气好,前面老婆恰好死了,免得一个秦香莲上京苦闹。“升官发财死老婆”今天官员的三大幸他都赶上了。 匡超人衣锦归乡后,在当年开诗会提携他的前辈面前,已是何种嘴脸:“我们在里面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此时他摆出公事公办的样子,不肯搭救因舞弊案还在监牢里的潘三。匡超人的成功在于他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该充大爷的时候充大爷。从孝顺勤奋的好青年到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官员,许多人就是如此成长起来的。而有些人就如权勿用那样,本来还处在装孙子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名满天下了,处处摆出大人物的样子来,徒留他人做笑谈。 玄武湖边的选美风月会的策划、组织者:一个是有钱的世家子弟杜慎卿,一位是没钱但有点子的策划奇才季苇萧。这个季苇萧是儒林外史中少有的一位真实的人。他到处奔波走穴,一会给这个官员出点主意,一会给那个商人帮点忙。老婆不在身边,因此靠泡妞来打发寂寞的时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时,读了几本书的文人入青楼、纳小妾非常正常,因为此举拉动了内需,还支持了扶贫事业。这季先生最可爱之处,则是他好色却不遮遮掩掩地解释,而是爽快承认。他娶了王老爹的孙女,碰到了王老爹的女婿也就是他老婆的姑父。可是他毫不回避自己娶妾,指着洞房的对联“清风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对姑父说:“我们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而且解释了泡妞经费的来源:“我一到扬州,荀年伯就送了我一百二十两银子,又把我在瓜洲管关税,只怕还要在这里过几年,所以又娶了一个亲。”何等的坦率,季苇萧的言外之意就是:有了银子就应该用来泡妞,这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事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运气不好,考不上进士,进不了官场,又没有搞民间政治社团的能量源和胆量,也没有让士林佩服的学术潜质,那么出名的办法只有一途:投身风月事业。当然这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如果你没有祖宗遗留的巨大产业,还是先急着去挣银子吧。浮华背后 真儒艰难“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如果在朝廷功令之外再讲什么“学问”,那岂不是叛逆?实践这种叛逆的是杜少卿。他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杜少卿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杜少卿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王知县要会他,他拒绝接见。但到了王知县被罢官,赶出衙门无处安身时,杜少卿却请他到家来住;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杜少卿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他遵从孝道,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但是,对当时盛行的看风水、迁祖坟的迷信做法,他极力反对,他不受封建礼俗的拘束。他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他笃于夫妻情爱,别人劝他娶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虽然他的主张还受着封建孝道的影响,不很彻底,但在当时已是石破天惊的见解了。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沈琼枝是读书人家的女儿,被盐商宋为富骗娶作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