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_第1页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_第2页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_第3页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_第4页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指 导 老 师 :刘朝晖学 生 姓 名 :胡剑星学 号 :W446408223680003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 :教育管理毕 业 时 间 :2011年2月6原 创 承 诺 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 _胡剑星_ 日期:2010年11月25日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导 言1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1(一)依赖优秀教师1(二)着重于课本作用1(三)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1二、探究学习内涵及特征2(一)探究学习的内涵2(二)探究学习的特征2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2(一)积极主动地阅读3(二)主动发现问题3(三)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3(四)具有良好的探究阅读习惯3(五)多样的探究学习形式3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3(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3(二)确定读书的目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三)精读课文,在探究中确定主线4(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结 论5参考文献.5致 谢.6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中文摘要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是伴随课程标准而产生的。但是,在近二十年间,许多语文专家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地阅读,探究性地学习。以小学生的阅读学习为主,研究学生的探究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有指导意义的探究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在分析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的基本要素,进而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在教学的探究学习中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On the Exploration Learning of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AbstractExploring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s a complete concept was put forward, and generated with “the course standard”. However, in recent decades, many Chinese experts teaching, continuously guide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to read, inquiry-based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learn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research students inquiry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 the guidance inquiry learning strategie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way the connotation of explorative study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exploring,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f inquiry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quiry learning in outstanding teachers leading and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arouse pupils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reading interest, improve reading efficiency.Keywords: 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explore导 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习者带着广泛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探索研究的态度学习,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改变学习方式,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牟守斌.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策略浅谈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21-22.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论、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策略的研究,了解到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决定和构建学习目标,探究者可以生成或构建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满足自己认为重要的认知需要或求知兴趣。可以主动根据自身先前的知识结构注意和知觉外界信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季俊昌,聂士国.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 山东教育,2009年10月34-35.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建构的自主权、探究目标和意图的自主决定权归学生所有。教师选择确定或由教师设计、改装探究的情境脉络,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情境中探究问题的生成和建构,从而使教学中单向的交往实践转变成双向的、对话式的交往实践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行具体地阐述。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传统阅读教学在整体上和传统的教学一脉相传,弄清它的特点,对我们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资源和条件来讲,传统阅读教学以下三点非常突出:(一)依赖优秀教师在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最为突出,所谓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对好的教师依赖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优秀教师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而所谓的好老师,虽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始终把知识广博,涵养深厚作为主要标准,流传广远的“道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学校校训,就是这一注脚。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会如此强调教师个人的素质?这里面有许多深层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教学性质本身所产生。 任长松. 探究性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215-217.教师和学生同时在一个时空中面对教学材料,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主动评价者,再加上教师的经验丰富,知识和能力都明显优过学生,自然教师的地位就特别突出了。二是对知识的学习观的态度。我们传统的知识学习,特别强调教化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理解“圣人”言,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经典文字后的圣人思想和情感,忽视学生自身的体会、感悟等。三是我国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等级次序,天地君亲师,可以看出教师明显处于主导地位。(二)着重于课本作用我们如果着重看待课本,自然课本成了我们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教学以完成课本规定的内容为自己教学的工作准则,学生学习以读熟课本为自己的要务,课本就是教师工作的全部,课本就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以至如果评价学生的学业时,没有出现课本里的具体知识,往往会成为教师嘲笑不懂教学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本的作用非常明显。传统的阅读教学对教室、课堂的依赖首先在观念上就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在实践中,试图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所有感知、理解、感悟、实践。 赵彩玉.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6:120.因此,课堂上呈现了无穷的老师提问,呈现了老师口干舌燥的分析、讲解,呈现了许多标准的文字记录,呈现了无数的试题,检查学生的课堂所学。(三)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小学生出现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转变。学生喜欢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而不是呆板的你问我答;学生喜欢自己能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而不是短暂的浅尝辄止;学生喜欢自己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享受现成的答案。学习方式不转变,学生的学习必定是被动的、消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集、辨别和加工各种信息,能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个性设计发展方向和计划,善于与人合作,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素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更不能代替学生成长和发展,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去体验学习过程,探究问题。二、探究学习内涵及特征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要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靠学生的参与,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思索,自己去体验才能得到。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探究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无法进行探究学习,学习积极性成为探究学习的首要因素。积极学习,有助于听,有助于看,有助于提出问题,有助于与他人讨论和独立思考。2、探究学习是一种围绕问题展开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问题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探究问题的确定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目标不仅导向于知识能力的获得,更要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3、探究学习要借助一定的资源帮助构建意义,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过程中资源的获得必不可少,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学习要求所有的教学应该在适当处补充相应资料,正确灵活地处理来帮助理解。(二)探究学习的特征1、参与性: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活动少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2、问题性:学习实践的过程源自对问题的发现。3、实践性: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而这一切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4、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130.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意义的获得是不同的,同时学习的内容、组织、途径、方法等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这点上来看,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一)积极主动地阅读教师要通过课堂布局、团队组织、不同的知识分享方式、新颖的开场活动及激励性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阅读的探究活动中来。主要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兴趣爱好的一部分,能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借助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写下批注,并主动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对探究目标的自主建构强调以一定的社会协商为背景。在面临探究情境时,常常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引入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中,引入共同体建构起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只探索自己个人生活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学习的主题可以由自己来。(二)主动发现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读懂,并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大胆质疑、在文本的空白处提问、文章的矛盾处提问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传统教学应用题直接给学生一个剔除了无关信息同时条件完备的封闭性问题。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一定情境,教师要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把“出题权”还给学生。强调出题权还给学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教师在问题的生成时的平等参与。实际上,如果真正赋权学生,如果教师平等地参与探究目标、意图或探究问题的决定过程,探究共同体中实际发生的协商过程往往会特别重视教师的建议。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参与及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准备并被学生认识到其意义,而最终接纳为共同体的问题,那也仍然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学生自主决定的问题。(三)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为一种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信息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但是大量的信息也会造成阅读的低效率。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在逐步的实践中得到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渗透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方法。(四)具有良好的探究阅读习惯“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符应平. 例谈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J. 才智,2008,18:92.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无法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认真做批注的习惯、语言的积累习惯及博览群书的习惯。” (五)多样的探究学习形式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保证探究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过于单一的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阅读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够大,或是一种模式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多样的学习形式保证了探究的深入。同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自主反思的机会必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它是渗透性的,弥漫于探究的全过程。它给个体以机会来思考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为什么做,甚至于收集证据来评价自己行动的功效。对行动的随时反思和事后反思,提供了纠正错误概念和补充理解不足之处的机会。作为一个积极的、严格的和分析性的探究过程,反思对学习质量是很关键的。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愿望,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促使下进行全程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老师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选用恰当的方法。需要注意在这个地方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句话、一幅图、一段声音、一个情境,只要用得恰当,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全程读书是本环节的重点。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内涵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这个对话就是读者依据文本进行提问、答问、体会、发现、交流的过程。 林建红.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J. 科教论坛,2006年第3期136-138.参考文献 1 程红兵. 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2 李天松. 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J. 语文学习,2009年第7-8期.3 张亚飞. 善用教材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J. 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l期.4 曲春英.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J. 中小学电教,2009年8月.5 林华强. 培养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J. 教学纵横,2006年第2期.6 孙胜才,王桂玲,王新甫. 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J. 教学研究,2008.7 杨永惠. 小组探究学习模式初探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8 张雪华. 小学语文阅读法初探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9 胡海舟. 小学阅读教学的个性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7期.10张大均主编.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11王厥轩主编. 小学探究型课程案例100例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致 谢毕业论文作为这几年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这其中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更主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关怀。毕业论文完毕之际,回想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不禁要对很多人深表谢意。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我在这几年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主要是学会了为人处事。其次,感谢系里的各位领导、老师,因为正是他们的细心组织和精心指导,使我的毕业论文能够按时完成。再次,我衷心的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刘老师。刘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论文的选题、提纲的拟定、初稿的修改、论文的编排以及资料的搜集等各个方面,刘老师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刘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勤奋踏实的学习精神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此,我想向您说声谢谢!所以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应指导学生在读中经历“提问答问体会发现”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程阅读。策略中提到的“全程阅读,理解文本”这种说法给老师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操作要领: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或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书,通过深度思考,解答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找到探究的结论,这种方法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针对重点问题,细细倾听文本的声音,慢慢揣摩作者的内心,用心感受文本的意蕴和作者的喜怒哀乐,直到找到理想的答案。最后在体会的基础上,发现新的东西,形成个人感受,提炼独到的见解。这其实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二)确定读书的目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很注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形式各异:默读、朗读、浏览、小组内轮读、全班齐读。看似读书时间很充足,课堂很热闹,可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一点:目标不够明确。很多学生读完后,一无所获,没有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阅读的效率自然低下,更谈不上探究发现了。具体地方法如下几个方面:1.把文章读通,圈画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话语,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间题;低年级着重引导阅读中对字词的深入探究。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摘抄值得积累的优美词句,写上简短的感想;中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与读者进行对话,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阅读后写下批注(从揣摩语言特色、领悟表达方法、感受和见解等不同角度写批注)。高年级着重引导阅读中探究作者的表达方法,读中有所悟,读中学写。(l)文字点评法:运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内容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实记录下真实感受,也可以联系前后内容做出融会贯通的理解。包括以下方法:(2)质疑性批注:阅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何题、解决闻题,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贵有疑,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相应处记下自己的疑问,以便进一步理解或与别人交流。(三)精读课文,在探究中确定主线抓住了课文标题,文章的内容也就有所了解。但这个时候学生的认识往往是对情节的了解,还不能形成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获取主要信息并能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的主要脉络和主线。文章的主线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才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主线的确定不仅是对主要信息的获取和重新组织, 如果在这个过程缺乏探究的精神,只是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的去读去了解,那么,主线也就失去了它串起精华的实际作用,所以,精读是一种形式,探究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才是重点。如果没有探究的意识,主线的确定就显得苍白而无力。在探究中确定主线,不仅可以让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主要线索和情节,而且还可以在探究中将主线赋予实际的内容。例如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是作者的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人物性格的特点往往不是直接放在文章的文字中,让你一读就能理解的,而是通过情节的发展,环境的烘托或者作者刻意使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唯有此,也才能使得人物的性格具有合理性和生动性。反复阅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