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_第1页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_第2页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_第3页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_第4页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项 目 类 别: 课 程 建 设 项 目 名 称: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人才模式的研究 项 目 主 持人: 李 其 廉 项目 申请 额度: 伍 仟 元 项目 执行 期限: 2010.5-2012.5 所 在 单 位: 建 工 学 院 通 讯 地 址: 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工楼A312 联 系 电 话:填 表 日 期: 2010.1.9 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二五年制项目名称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人才模式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姓 名李其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10民族汉职 称高工职务学 位硕士专业领域结构工程主要教学工作经历时 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7-2008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51、05290建工学院2008-2009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61、06290建工学院2008-2009建筑结构与检测加固土木061、062、L061、L06224建工学院2009-2010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71、072、07396建工学院 与本项目相关的近期主要教学和科研成果(注明项目来源、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或出版时间、获奖情况)1、 地方院校土建类实用创新人才“双课堂双导师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省教育厅 2、ZHANG Chunhui, LI Qilian, DU Shoujun. Study on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ystem of Mine Damage Based on GIS.The 3th In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n Mining & Safety Technology Proceedings.2008,8.China,Liaoning Fuxin.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pp:724-728.(ISTP 收录)3、“基坑开挖卸荷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市建设局4、“四角锥网架结构损伤动力检测方法研究” 省建设厅 5、“石家庄市雨水利用及雨洪防治研究” 市水利局项目主要成员姓 名年 龄职 称工作单位专业领域签 名位翠霞28助教 建工学院结构工程刘卫然32讲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杜守军51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张丽梅29副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靳静30讲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郭亚然29助教建工学院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董洁27助教建工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岳宏亮30助教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马坤茹42高工建工学院暖通空调赵全胜41副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 张春会35副教授建工学院岩土工程项目主要成员与本项目相关的近期主要教学研究、科研成果(注明项目来源、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或出版时间、获奖情况)1. 位翠霞:第六届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2009-2010-1: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评为“示范课堂”。2. ZHANG Chunhui, YU Guangming, SONG Qi & GUO Haiyan.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Mine Subsidence Damage Based on GIS. In: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 eds.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V). Shaoxing:SCIECE PRESS,2005. 775-780. (ISTP, BDJ32).3. 张春会.非均匀、随机裂隙展布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煤炭学报.2009,34(11):1460-1464.4. 张春会,于永江,岳宏亮,赵全胜. 随机分布裂隙煤岩体模型及其应用.岩土力学. 2010,35(1):265-270.5. 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 矿山开采沉陷灾害预警系统研究 (07276947) 6. 河北省建设厅项目“基坑开挖卸荷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数据模拟”,项目编号 2008-231。1、 本项目国内外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根据1998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在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和大土木、大工程的思想指导下,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调整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工程建设需要、同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合理的专业路径。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状况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等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不能“零对接”,教学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高等院校在教育部思想指导下,培养的毕业生过分研究型、国际型,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对往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上手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往往在其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仍需耗费很多资源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养,才能成为所需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致使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土木工程毕业生,既影响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又影响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且已刻不容缓。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界掀起了回归工程本位的浪潮,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在1994年发表的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报告中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口号,要求工程教育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知识的系统性,即重视大工程教育观。对于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毕业生大部分在施工单位,很少被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接收,报考政府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少之又少,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专业设置不全,毕业生缺少多专业的协调能力和项目的大局观土木工程本身虽是大专业,但它需要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给排水等多个专业紧密联系并相辅相成才能构成项目的整体,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了解,在实际工程中既是专才又是通才,既有多专业的协调能力和项目的大局观,同时又要具备创新意识,逐渐成为该领域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而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目前也仅有一个建筑环境与设备相关专业,资源严重不足,这对我院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困难。(2)学校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与校外的教研基地资源利用不足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但由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均是单独开设的课堂,并且属于不同的系统,再加上实践教学缺少系统的方案,使得二者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即使建立了一些校外教研基地,但没有让学生深入到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与项目整体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专业知识时,难于理解,学习过程存在着盲目性,致使学生不知道专业知识有什么用或者怎么用,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出现不会应用专业知识的现象。基于以上问题,通过多专业(包括相近专业)双课堂(学校和用人单位)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及特长)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应用型及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完全实现“零对接”。2、 本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主要特色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目标:以研究人才需要为基础,明确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模式。 内容: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平台,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除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外,其它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也将参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采用学校教学和用人单位教学的双课堂培养方式,使毕业生的“博学”和“实用”密切结合起来,以实现与用人单位“零对接”。主要特色:采用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的方案,以毕业设计(论文)为契机,着力于培养与用人单位“零对接”的人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制定该模式人才培养方案;2、 根据毕业生的个性化遴选参与人员(学生);3、 配置学院各专业教师和校外教研基地工程技术人员;4、 依据实际工程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制定任务书和指导书;5、配置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电脑、软件、规范、图集等资料。3、 本项目意义及项目预期效益(含预期成果形式)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模式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 整合校内和教研基地的资源,弥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综合素质。(2) 实现“零对接”,以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通过多专业双课堂模式提高毕业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完全实现“零对接”。(3) 实现“零培养”,可节省用人单位“二次”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自己所需专业人才的资源,社会效益显著。从而打破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窘境。(4) 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制定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社会。(5)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省树立科技大学建工学院形象,建立自己的品牌。项目预期效益及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校品牌加强。发表教研论文1-2篇。4、 本项目已有的工作基础及条件(1)师资配备:本项目主要成员均为我院的教学骨干力量,并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2)资源配备:本学院具备一定规模的数值模拟电脑网络设备,有部分规范、图集等资料,是该项目的基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