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钟山记 苏轼,文本预习必知,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洵之子,宋代著名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绍兴初,又贬惠州、琼州。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苏东坡全集等。,写作背景 石钟山记写于元丰七年(1084)六月游石钟山之后。苏轼以团练副使的身份居住黄州,一住五年,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接到神宗“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手诏后才离开黄州,移汝州团练副使。此时49岁的苏轼总算在政治上减少了一些压力。他借赴汝州之机,先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去看望他的弟弟苏辙,一起过了端阳节。随后,他又游历了庐山。这时他的长子苏迈26岁,开始走入仕途,授德兴尉,苏轼便与苏迈一起同行,游览了石钟山。,知识链接 1石钟山的基本情况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濒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米55米。两山相距不到1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都是旅游胜地。,2关于石钟山得名的三种说法 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轼就持此说。 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榆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基础知识梳理,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 1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这样写是不是多余? 分析: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山确有其山;通过水经引出郦道元的注解,后面再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考察提供了依据。,2第二段中,文章着力描写绝壁耸立,阴森恐怖。这一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分析:烘托亲身探访的艰难,表现作者镇静而坚定的探索精神;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也为写水声的惊心动魄作渲染。,3本文中作者有几笑?他在笑什么? 分析: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作者借记游来阐发事理,借记游来抒发感慨和议论。在文中,作者除直接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外,还用了一系列表示心理情绪的词语,如“叹”“笑”等,这些词语不仅和记叙、议论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行文结构和内容表达上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笑”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1)“余固笑而不信也” 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余尤疑之”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认识、对寺僧的举动都感到好笑。因为寺僧机械简单的“演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根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巨大影响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成了一种近乎权威的解释,正因为此,才有寺僧的举动。而作者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法,“笑而不信”。,(2)“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泊绝壁之下”亲身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他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更重要的是,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的怀疑,经过实地探寻终于得到了最终的解释。他没有主观臆断,他有疑必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终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这里的“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李渤对此说法有怀疑,他也曾到实地去考察过,但他的考察是肤浅的、机械的。他“忽遇双石,歌枕潭际,影沦波中”,即问“水滨”之人,得知其有“铜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这种考察的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供了有力的根据。,4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上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释疑,即通过实地考察来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释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前后呼应,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第一段的质疑为第二段的释疑打下思想基础,第二段通过实地探访解决了第一段的疑问。第三段的结论是在第一、二段议论记叙的基础上得出的。 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文本解读探究,内容剖析 一、辨识主题 本文是一篇探究考察性的游记,带有一定学术研究的色彩,具有突出的论文特征。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说明了认识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技法归纳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分为议论、记叙、议论三部分: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第一段议论是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间吊车安全员考试及答案
- 2025华信玫瑰园商业地产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合同
- 钳工高级技师考试试题
-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培训考试题
- 充电桩安全培训考试题
- 2025鞋类招商加盟合同
- 2025商业房产预售合同范本
- 检验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
- 初中物理光学考试试题
- 照明设备安装材料员的试题及答案
- 注塑检验员培训
- 消防安全操作员培训合同范本
- 肿瘤登记资料的统计分析-生存分析
- 消防控制室操作规程培训
- 国庆节磨豆腐活动方案
- 运输供应商管理制度
-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
- 2025年日历( 每2个月一张打印版)
- 国拨资金管理办法
- (高清版)AQ∕T 1047-2007 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
- 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真题练习附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