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第二单元,章玺,09秋法本,一、隋朝法律的基本内容 1开皇律-隋文帝时期制定颁行, 共12篇500条。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规定“八议”之制;将“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大业律-隋炀帝时期制定颁行,共18篇500条,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二、唐朝的立法概况 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12篇500条,在内容上大多采用隋朝开皇时期的法律。 2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定而成,仍为12篇500条,以隋开皇律令为蓝本作了较大改动,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风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 为基础编纂出永徽律,共12篇500条。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将律疏附于每条律文之后,合在一起称为唐律疏议。 4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5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戣编定。所谓刑律统类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典形式。,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 2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四、唐律的刑法原则 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 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五、唐律十二篇的内容 1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恶-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 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 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2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 3第三篇职制: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4第四篇户婚: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 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 严禁脱户漏口、逃避赋役 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七出、义绝为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平分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孙。 5第五篇厩库: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6第六篇擅兴: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土木兴造方面的规定。 7第七篇贼盗: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 以谋反、谋大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皇帝安全的行为。 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对盗罪作了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 严禁买卖人口 8第八篇斗讼: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 9第九篇诈伪:27条,是关于欺诈和伪造方面的规定。 10第十篇杂律:62条,不便编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贷、手工业生产、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条,是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 12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六、唐律的主要特点 1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其法律条文皆“一准乎礼”。 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七、唐朝的经济立法 1土地立法-“均田令”。 2财政立法-“租庸调法”、“两税法”。 3工商立法 。 八、唐律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 1关于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严格禁止他人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 2关于债权-唐律规定了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担保制度。,九、唐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兼理司法。,2诉讼制度 (1)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 (2)起诉-举劾、告发、告诉三种方式。 (3)审判-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罪从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司法官判决须“具引律、令、格、式”;“服辩”;司法官对于应该“言上”或“待报” 的案件不得擅自判决。 (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3监狱管理 4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2其他法律形式有: (1)敕,皇帝特定的事或人随时颁布的诏令。 (2)令,关于约束禁止的规定。 (3)格,有关吏民等级及论等行赏的规定。 (4)式,有关体制楷模的规定。 (5)断例,即判案的成例。 (6)指挥,指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的同类事件有约束力。 (7)申明,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 (8)看详,中央主管官署根据过去赦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二、“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 1“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的“重法地”犯罪,加重处罚。开始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河北、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 2“盗贼重法”,即对盗贼犯罪实施加重处罚的有关规定。,三、宋朝的租佃关系和典卖制度 1法律规定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本形式。宋朝初年出现了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红契。红契是地主占有土地进而剥削农民的法律依据。当时地租采取“对分制”或者“四六分成”。 2法律规定的典卖制度。中国古代土地的买卖始于西周末年。唐中叶零星出现土地的典卖,到了宋朝典卖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被制度化。典卖是活卖,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收赎,典价比一般的卖价低得多。,四、“折杖法”和“凌迟”入律 1“折杖法”,就是用脊杖和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的办法。 2“刺配之法”,赦免死刑反的代用刑,即以流刑为主,兼施刺面、决杖等附加刑的刑罚。刺配刑中刺面的实施,实际上是古代墨刑的复活。 3采用“凌迟”刑处罚危害封建统治的反逆等重大犯罪。宋代正式入律。,五、宋朝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宋朝初年,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在中央设刑部和大理寺分掌司法之外,于建隆年间设置审刑院。规定:全国奏报的重大案件,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再由审刑院评议,上中书省送请皇帝决定。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撤消审刑院,其职权又归大理寺和刑部。,六、元朝的主要立法及其主要特点 (一)元朝的立法概况 1至元新格,元朝统一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典。 2风宪宏纲,关于纲纪、吏治方面的法典。 3大元通制,元朝统一以来法例的汇纂。 4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即元典章。 5至正条格,系增删大元通制而成。,(二)元律的主要特点 1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残暴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3维护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4确认蓄养奴婢的合法性。 5保留了蒙古族的习惯法。,七、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元朝的司法机关设置繁杂,职掌混乱,互不统摄。 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宗正府,宗教机关宣政院掌僧侣的狱讼。 (二)诉讼制度:大体采用唐、宋制。(三)监察机关:中央为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第十章 明清的法律制度,大明律与大诰及其他条例 1大明律-明代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 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2明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大诰共4编,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朱元璋对臣民的训诫。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刑事特别法。 3例-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问刑条例、充军条例等。,明律与唐律的比较,明律与唐律相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即贼盗及官吏贪污等行为明律比唐律的处罚要严酷的多;有关礼教风化方面犯罪的处罚要轻于唐律。原因有三: 1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统治者不得不诉诸刑事镇压。这是明律严苛的根本原因。 2朱元璋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制定明律,明律不能不是重典。 3宋元以后商品经济的刺激,封建官吏更富有贪婪性、掠夺性,因而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侵犯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尤其是皇权利益。,大清律的制定及各部则例,1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大明律相同,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 2各部则例-主要有: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工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等。,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清朝相继制定、颁布苗例、蒙古律、回疆则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大明律专设“奸党”条,以防止臣下结党营私。凡犯此罪者本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没官。,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大明律规定:对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若犯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二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清律的主要特点,1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指因文字著述而被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2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的封建等级制度-良贱同罪异罚;保护贵族官僚特权;赋予满族人更大特权(减等、换刑)。 3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如:禁止民人典买旗地。 4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 5建立了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在封建五刑基础上,又增加了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等刑罚。,第十一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指导思想,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既考虑保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又考虑保护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方面抄袭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另一方面仍然继续维护以纲常礼教为思想基础的封建法律。,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立法概况,宪法性文件 1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内容包括两部分,“君上大权”为“正文”,共14条,“臣民权利义务”是“附录”,共9条。它的重心在于维护君上大权。 2谘议局章程,1908年7月22日颁布。 3资政院院章,1909年8月23日颁布。 4内阁官制,1911年5月颁布。 5十九信条,1911年11月3日宣布施行。十九信条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高潮时被迫制定的,因此在形式上与钦定宪法大纲有所不同。十九信条规定采取虚位元首和分权制,限制君权,扩大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只字未提人民的民主权利。同时规定:“大清帝国皇帝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企图以君主立宪的形式继续保持清朝皇帝的统治地位。,刑事立法,1大清现行刑律,沈家本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它取消吏、户、礼、兵、刑、工诸律目,把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同时废除了凌迟等酷刑,用罚金取代了笞刑和杖刑。它是一部在新刑律颁布以前的过渡性法典。 2大清新刑律,沈家本主持制定,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起草。它是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采取了资产阶级的刑法体例和原则。在体例上,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刑名分主刑和从刑两种。在刑法原则上,采取了资产阶级的“罪行法定”的原则。,民事立法,大清民律草案,这是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民法典,但由于清政府很快被推翻而未颁布。共五编,分别是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日本法学家起草,采用资本主义的民法原则。亲属和继承两编由修订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沿袭中国封建制法律的原则。 诉讼立法(清朝末年,程序法与实体法分开) 1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2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于1906年完成,采用资产阶级的公开审判制度、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是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独立的诉讼法典,但没有颁布。 3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颁布。 4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未颁布。,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司法制度 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 (1)法部:专门负责司法行政 (2)大理院: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地方司法机关 (1)高等审判厅(京师和各省) (2)地方审判厅(府) (3)初级审判厅(州县) 3检察机关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各级检察厅,负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实行公诉,并监督判决之执行”。,司法制度的改革,1第一次区分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 2清末在司法审级上实行四级三审制。 3确立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二者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一、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它规定了平等平均的土地制度,描绘了农民理想社会的蓝图,并提出了太平天国的其它一些重要制度。 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等。但未能实施。,三、刑事立法 太平刑律是其主要刑事立法,内容要点为: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坚决取缔“妖书邪说”;实行严刑峻法。设杖刑、枷刑和死刑。处决死刑手段有斩首、五马分尸、点天灯等。 四、婚姻制度 主张男女平等、“凡天下婚姻不论财”。结婚证书叫合挥,实行一夫一妻制。还规定寡妇可以再婚、禁绝娼妓。,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法律制度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1911年12月3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共四章21条,内容规定了: 1行政机关是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立法机关是参议院;司法机关是临时中央审判所。 2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公布后,依据大纲的规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该政府成立后,就宣告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二)在修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基础上修改制定完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 。共7章56条。主要内容是: 1 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中华民国领土为22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3 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立法机关)、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司法机关),行使其统治权。 4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亘古未有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5 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临时约法和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第一、前者规定实行内阁制,后者规定总统制。 第二、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第三、为了防止袁世凯破环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第四、增加“人民”一章。,二、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法令 1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的法令 。 2关于改革前清教育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法令 。 3关于禁止买卖人口,保护人权的法令 。 4关于废除封建陋习,振兴民族精神的法令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 1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2提出废止刑讯逼供,实行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3废止体罚制度。 4实行公开审判制度。 5实行辩护原则。,四、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 11913年10月3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该草案因在天坛起草,故又名天坛宪草。共11章113条。由于袁世凯的破环,未公布。 21914年5月1日袁世凯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主要特点:取消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独裁制;废除议会制,规定设立咨询性质的立法院;废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法令。 3袁世凯为了巩固他的皇帝地位,发布制定中华帝国宪法草案。未完成。 41922年10月10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华民国法制史上有名的“贿选宪法”,也叫做“曹锟宪法”。,五、南京国民政府的保安处分 1928年7月1日,中华民国刑法公布施行。之后,由于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斗争日益高涨,原刑法不能适应国民党镇压革命人民的需要,于1931年12月开始修订刑法。刑法修正案与原刑法相比,出现很多新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民党刑法日益法西斯化。主要表现是,增加保安处分一章。 保安处分一章规定:对无责任能力的少年犯,置于感化教育处所,施以感化教育;对精神病人,置于监护处所,施行监护处分;对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革命人民,在执行刑罚完毕或赦免后,置于劳动场所,强制工作;对同情或支持中国人民革命的外国人,于刑期完毕或赦免后,驱逐出境,等等。,六、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分两类:一普通法,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如暂行新刑律;二特别法,指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如陆军刑事条例。 2恢复封建法制,恢复废除的遣刑和笞刑。 3军队会审重于其它审判机构。北洋军阀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三种:一为特别法院,二为普通法院,三为监理司法法院。特别法院主要是军队会审。北洋政府法律规定,军队会审的范围有:一是军人犯罪要由军法会审机关处理,非军人犯罪也可由军法会审裁决;二是刑事案件要由军法会审审判,民事纠纷也可由军法会审处断。这样,它可以审讯所有人员,也可处断一切案件。,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 1、 刑事诉讼立法 (1)竭力限制被害人的自诉权利 (2)实行镇压人民的侦查制度 (3)庇护剥削阶级犯罪分子的辩护制度 (4)保证地主买办阶级的保证金制度 (5)确认法西斯武断专横的“自由心证”原则 2民事诉讼立法 (1)最大限度地剥夺人民的诉讼权利 (2)保护外国人的诉讼权利 (3)采用虚伪的“不干涉审理主义”原则 (4)实行剥削人民的高额诉讼费制度,八、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审判制度 (一)普通法院的审判制度 1国民政府普通法院的审判机构设地方法院(设于县或市)、高等法院(设于省、特别区、院辖市及国民政府所在地)和最高法院(设于国民政府所在地)。 2普通法院的审级制度实行三级三审制。 (1)地方法院及其分院判决之民刑案件,如本人不服,可上诉高等法院。 (2)高等法院判决后,如当事人再不服,可上诉于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判决的第一审民刑案,如当事人不服,可上诉最高法院 (3)最高法院判决即为终审。 3刑事诉讼法规定:“上诉于第三审法院,非以判决违背法令为理由不得为之。” 可见,第三审仅为“法律审”。 (二)特种刑事法庭,分为两级:一是中央特种刑事法庭(设于首都南京,隶属于司法部);二是高等特种刑事法庭(设置地点由司法行政部指定)。特种刑事法庭审理案件,采取合议制,判决不得上诉或抗告。因此,这种制度是典型的法西斯的审判方式。,第十四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制定时间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2主要内容确定红色政权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以彻底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作为工农民主政权的基本任务;确定工农劳动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各项基本权利;确认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规定苏维埃政权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3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它首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民民主权利,并指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各项施政方针。由于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大纲也存在着缺点和错误。,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 1土地革命前期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 2土地革命中期的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土地暂行法、中央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3土地革命后期的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11月。规定: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明确规定了对于没收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规定土地与水利的国有。,三、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1确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 2规定了刑罚原则重刑惩治与区别对待、惩办与教育相结合。 3严惩贪污腐化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4规定了刑罚种类死刑、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民权、驱逐出境。,四、“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1基本内容实行团结抗日;推行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 2主要特点在政治上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在经济上实行调节各阶级利益、协调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原则。 3历史意义确定了人民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使边区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并对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