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的目的.doc_第1页
论刑罚的目的.doc_第2页
论刑罚的目的.doc_第3页
论刑罚的目的.doc_第4页
论刑罚的目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罚的目的摘要:刑罚与犯罪相伴而生,古来有之。刑罚的目的关系到刑罚的意义和价值,是刑罚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中外学者从不同的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观点林立。本文综合了学界对于刑罚目的评价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析,从总体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把握,认为应当采用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的双面预防理论。关键词: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报应;惩罚;改造一、刑罚目的的内涵贝卡利亚曾在其著作论犯罪和刑罚中说道:“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 就越是公正和有益。因为犯罪和刑罚之间的时间间隔的越短, 在人们心目中犯罪与刑罚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 ,就越持续 ,因而,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刑罚看作不可缺少的必然结果。” 贝卡利亚著:论犯罪和刑罚 , 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57 页。正如贝卡利亚所言,犯罪与刑罚是两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极大关联度的刑法概念,人们对于刑罚的关注源于对于犯罪的重视,刑罚作为惩罚犯罪的手段,其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都是整个社会讨论的重大问题,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哲人从法律、哲学、政治,甚至伦理和人性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国外的刑法学者更是会从刑罚的正当性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刑罚的本质, 比如,英美刑法学者在谈论刑罚的本质时,并不是用“本质”一词,而是用“justification of punishment”,有的学者译为“刑罚的正当理由”,也有的学者译为“刑罚的合理证明”。参见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论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175 176 页。希望借由探索刑罚的正当性,进而窥视刑罚这种古老而又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深层次的本质。刑罚的正当性之所以如此受关注,盖因人类本身的理性存在所致,对于刑法目的和意义的追问,其实就是对于刑罚正当性的追问。刑法学者们对刑罚目的的关注也是在于其关涉惩罚的正当性和国家刑罚权的合理化与合法化问题,刑罚的目的在“刑法学上实极具价值”,因此不管在什么年代,有关刑罚的意义与目的的论文,都是汗牛充栋。 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47页。刑罚的目的,从其特征上来把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刑罚目的体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刑罚目的作为作为整个惩治犯罪行为的最终结果,体现的是立法者创制法律的主观愿望,这种主观愿望主要通过国家通过特定立法机关依照特定的职权和程序的立法活动传达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刑罚目的作为刑事法律活动结果的预先性反映,可能与现实的效果不完全等同,属于一种主观愿望,但也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刑罚目的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客观根据。应当认为,刑罚目的是立法者主观追求和社会客观现实需要的统一体。(二)刑罚目的对立法制刑、审判量刑和司法行刑有重大关涉从现实层面来看,刑罚目的不仅仅是只停留在文本层面上的,刑罚目的与刑法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与刑法的运行过程是一致的,刑罚目的是立法者和司法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刑事法律活动前预先具有的一种观念,刑罚目的决定着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活动的方向,支配着国家刑事法律活动的全过程。刑罚目的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刑罚目的是一个国家刑罚制度赖以建立和具体运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二、西方刑罚学说史上有关刑罚目的的学说西方刑罚学史上对于刑罚目的的讨论可谓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刑罚目的观。18 世纪以前,报应和威吓是世界各传统刑罚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欧洲,从古希腊的诡辩学说,到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莫不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给犯罪人以等量报偿,并威吓世人。近代随着刑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刑罚目的更是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围绕刑罚目的, 西方学者发表了不少见解, 更是由此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学说, 按照其不同观点大概可以分为早期的报应主义刑罚观和后期的目的主义刑罚观。(一)报应主义刑罚观报应主义刑罚观认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恶的存在,需要由刑罚对其予以规制,而这种规制就是建立在因果报应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报应还是具有一定的报复内涵的,正是由于犯罪人实施了恶的犯罪,所以必须对这种本身的恶进行报复, 主要是报复犯罪人出于自由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刑罚的质与量都应与犯罪的道德罪过及其外在表现相均衡,实行等量报应。黑格尔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基于自由意志而选择的触犯法律的行为,罪犯有着自己的理性与希求,“他在行为中就包含了他的自在自为的理性,包含了他的个人希求。国家是尊重犯人的这种理性与希求的,刑罚正是体现了这种尊重。”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杨东柱等译,北京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7 页。他认为对于所犯之罪的处罚,正是行为人基于理性的自我需求。具体地,报应刑论又可细分为:(1)同害报应论同害报应论认为犯罪人实施怎样的犯罪, 就应对之处以与犯罪等量的刑罚。 这种观念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的“ 血仇报复” 、“ 同态复仇” 。 发展到康德的等量报应刑后, 此种学说趋于顶峰。 现已很少有人赞同。有些资产阶级刑法学者认为, 刑罚是由个人复仇转化而来的。 在人类社会出现后, 当人遭到侵害时, 举家为之复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因个人复仇而引起人类社会内部的械斗孳生更为严重的危害后果, 为避免这种危害后果, 遂将这种复仇转由国家掌握。资产阶级刑法学者所以认为刑罚起源于同态复仇, 是由于资产阶级启蒙刑法学者以罪为恶, 认为刑是对恶的报应。 这种以刑作为对恶的报应, 寓有复仇的意思 , 遂以为刑罚起源于同态复仇。 刑罚起源于同态复仇,是以今释古, 而非依据古代的实际情况阐述刑罚的起源。 因此, 刑罚起源于同态复仇是不足为信的, 应当摒弃这种说法。(2)神意报应论神意报应论作为神权时代的产物,其存在本身就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那个时代神被当做了永恒的、绝对的存在,一切违背神的意志的行为都被视为不端甚至犯罪,而各种宗教势力则充当了神在人间的使者,帮助神完成管理人间,引导万物的精神领袖,国家对于犯罪的惩罚反映了神的旨意,被视为神的惩罚。这一切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证伪,宗教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控制力,法律走向了更加独立科学的领域。德国学者斯塔尔 、约尔克是近代神意报应的代表。 将法律与宗教混为一谈, 借用虚幻世界的神意, 说明世俗世界的刑罚。(3)道义报应论社会的道德观念在指导人们行为,评价行为的善恶是非上有重大意义,也与刑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义报应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道德标准,违背特定道德标准的行为就要受到惩处,犯罪就是一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必须给予刑罚。由于刑罚是根据道德观念对犯罪的报应, 所以它必须与犯罪人所为的罪恶相适应。 该说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 后由康德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刑罚目的理论。 此说对于刑罚目的的诠释, 从神意报应论所主张的虚幻的世界回到现实的世界, 这是其进步之处。 但该说完全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明刑罚目的这种法律现象, 显然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4)法律报应论法律也曾被视为一种具有标准意义的正义观念,违背了法律的行为就是一定的非正义的行为,法律报应论就认为正义的根据在于法律, 犯罪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刑罚是对犯罪的法律的报应, 是理性上的当然要求。 科处刑罚除由于犯罪的原因之外, 并不追求其他目的。 通常认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此说的代表。 此说从法律角度说明刑罚的适用, 这是可取的,但只从已然之罪加以说明, 不可避免地使刑罚的适用陷入消极、被动, 该说的不科学性也在于此。法律报应论没有深刻挖掘刑罚背后的深刻内涵,而仅仅以法律规定来简单机械地评价刑罚,使刑罚失去了反思与进步的空间,停留在文本适用的层面,难以适应法律和社会的发展。(二)目的主义刑罚观所谓的目的主义的刑罚观即是要考虑刑罚本身所具有的目的,不再将刑罚视为一种报应,而是具有一定的法律和社会目的,且这种目的具有可预见性和可实现性。目的刑论是以功利主义和预防思想为基础的刑罚目的理论, 又称相对理论、功利理论。该理论主张刑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预防犯罪, 保卫社会, 而不是惩罚罪犯, 满足抽象的社会正义理念。 根据理论侧重点的不同, 该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一般预防论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没有犯罪的、可能实施犯罪的社会成员,包括危险分子,即具违法犯罪的历史,有犯罪危险的人;不稳定分子,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犯罪诱惑,具有犯罪倾向的人;刑事被害人,即可能对犯罪人或其亲属实施报复的人以及其他的广大社会成员。一般预防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防止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员犯罪,该说流行于 18、19 世纪的德国, 费尔巴哈、菲兰吉利和巴也尔是其代表人物。 其中, 被誉为刑法学之父的费尔巴哈从“心理强制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刑罚的目的就在于其威慑性,正是基于对刑罚的心理恐惧,一般的社会大众才会遵守刑法的规定。(2)特别预防论特殊预防为一般预防的对称,指采取特殊预防手段和措施,对犯罪分子依法进行监禁和改造,防止他们重新违法犯罪。是犯罪预防措施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预防论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被科处刑罚的犯罪人将来再实施犯罪。著名的刑法学家李斯特认为,刑罚的目的包含两方面,既要预防犯罪人犯罪,对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人要事先预防,又要教育改造犯罪人,消除其危险性,使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刑罚应以惩罚儆诫为主要手段,使犯罪人不再犯罪;对于惯犯中的能改造者要根据其人格特征和犯罪的具体原因施以有针对性的矫正、治疗和感化措施,使之重新复归社会;对于惯犯中的不能改造者要采取与社会永远隔离的措施。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1 页。(3)双面预防论认为刑罚的目的是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英国法学家边沁均持此说。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2 页。贝卡利亚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针对犯罪的刑罚在于防止其他人再遭受犯罪的侵害,也警示潜在的犯罪分子不要犯罪,以免招致刑罚。此说注意到刑罚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双重目的, 避免了一般预防主义、特殊预防主义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片面性, 对后世的刑罚目的理论以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其对一般预防的重视, 为后来一般预防论的诞生作了很好的理论上的准备。(4)教育刑论认为犯罪既非犯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 也不是天生固有的, 而是不良社会环境的产物;国家不应惩罚作为社会环境牺牲品的犯罪人, 而应当用刑罚来教育改造他们, 使其尽快回归社会, 因而矫正、教育、改造犯罪人, 以保卫社会, 才是刑罚的目的。 该说是在特别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刑罚目的理论, 又称新派理论、刑事社会派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菲利、德国的李斯特、法国的安赛尔。 教育刑论强调对犯罪人的教育, 使刑罚目的发生了质的升华, 并对 20 世纪前半叶西方的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 正如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所说:就刑罚的性质而言, 它是否适合于教育还值得怀疑。 刑罚教育是强制教育, 而强制就会产生对抗, 现代的监狱建筑, 防止越狱的堡垒, 对犯人处处设防的囚牢, 都构成了教育的障碍, 而教育只能在信任的气氛中进行。 所以, 无视刑罚的惩罚性质, 一味强调刑罚的教育, 也是不尽合理的。三、我国关于刑罚目的的学说西方学说上对刑罚目的的解释甚多,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的刑罚目的学说可以分为一元的刑罚目的观和二元的刑罚目的观两种。一元的刑罚目的观主要有惩罚说,改造说,预防说,刑罚功能充分发挥说等,二元的刑罚目的观则更加的庞杂,从不同的层面对刑罚目的予以阐释。(一)一元的刑罚目的观(1)惩罚说惩罚是对某个行为的否定,对其克以不利的行为后果,与报应的观点有一定的不同,更多的是站在统治者和公权力的角度来说的,惩罚说站在公权力的角度对违反统治秩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虽说惩罚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仍然没有目的刑理论那样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只是停留在较为单纯的惩治角度上,没有深刻挖掘刑罚的意义所在,在惩罚说的视野下,一个犯罪行为必须被处罚,而刑罚的目的也被仅仅限于惩罚犯罪。(2)改造说(教育改造说)教育改造说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追求报复,也不是追求惩罚,而是为了教育犯罪人,使其重新改造回归社会。教育改造说很显然来自于教育刑思想,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的发展,对犯罪行为的反思和宽容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如果强行将教育改造设定为刑罚的目的,则显得有些本末倒置,预防才应该是刑罚的目的,而教育改造更应该是刑罚目的达到后的结果。(3)预防说(双重预防目的说)该说认为我国刑罚固然具有惩罚的性质,但是适用刑罚惩罚犯罪分子,使其遭受一定的痛苦和损失,并不是我们适用刑罚的目的。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它具体表现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前者就是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以防其再次犯罪;后者就是通过惩罚犯罪,教育和惩戒社会上可能的犯罪分子,使他们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笔者认为预防说较为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预防说抛弃了早期的报应刑思想,也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惩罚论,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了刑罚的特征,实用性也较好,应当是刑罚目的的高度概括。(4)刑罚功能充分发挥说该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是追求刑罚功能的充分发挥,明确地说,便是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 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显然,这种学说较为干枯,没有实际的内容,其对于刑罚功能的追求只能借助于对刑罚功能的进一步阐述,不得不借助其他学说的理论,无法诠释刑罚的目的所在。(二)复合的刑罚目的观(1)二元目的说(报应与预防统一的二元目的说)所谓的二元目的说就是将报应理论与预防理论统一在一起的目的学说,认为刑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犯罪行为的报应,另一方面是预防了犯罪的追求。具体的,刑罚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表现为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除此之外,刑罚还具有报应性,包括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刑罚目的是二元的,是预防预报应的统一。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陈兴良:刑法哲学(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以下。这一观点为陈兴良教授所主张。笔者认为,报应理论对应着人类社会早期的报复思想,其本身带有一定的以暴制暴的因素,如果在当今的刑罚目的刑的主流思想背景下,显得相当的不合适,特别是结合教育刑的社会背景来看,完全的报应思想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惩罚改造说惩罚改造说的观点将惩罚和教育改造结合在一起,认为刑罚具有教育改造犯罪的目的,同时又具有惩罚犯罪人的目的,因为对少数犯罪人适用刑罚不能不部分地以惩罚和报复为目的。 周振想主编:中国新刑法释论与罪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教育改造的原因在于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不仅仅是其个人的自由选择错误,也是大的社会环境的错误引导和侵害所致,如果将惩罚和教育结合起来,严格的说是有些牵强的,从实践上来看,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和改造确实是刑罚执行的重要追求,但是不能就因此将这种完全的客观对待对等于刑罚的目的,并且这种目的观很显然较为狭窄,没有涉及到预防的考量。(3)三目的说三目的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惩罚与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走上犯罪;教育和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和可能走向犯罪的分子,使他们不走向犯罪的道路;教育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积极同犯罪作斗争。三目的说首先将刑罚目的指向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类似于惩罚说与特殊预防理论的结合,通过给予惩罚和改造防止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其次,教育和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和可能走向犯罪的分子类似于教育改造说与一般预防理论的结合,重点是使他们不走向犯罪道路,最后的教育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则是一种思想层面的鼓励因素,鼓励社会积极同犯罪作斗争,不是刑罚的直接的目的,不能作为刑罚的目的来研究。(4)预防和消灭犯罪说预防和消灭犯罪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就是改造犯罪分子,最终达到预防犯罪和消灭犯罪的目的。虽说预防犯罪和消灭犯罪确实是实施刑罚的主观追求,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愿望,但是将刑罚的目的笼统概括为预防和消灭犯罪,不得不说是过于跳跃了,仅仅靠刑罚根本就不可能完全做到预防和消灭犯罪。此说与双面预防理论相比不仅显示了理论的空洞性,没有实质的内容,也难于在实际运用刑罚时做到科学理性,可能会因为过度追求预防和消灭犯罪的目的而出现重刑的倾向,不利于刑法功能的正确发挥。(5)三层次说三层次的刑罚目的说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刑罚目的分别是公正惩罚犯罪、有效预防犯罪和最大限度地保护法益。 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笔者认为,这种学说在惩罚和预防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保护法益的目的,在二元目的说的基础说有所发展,但是,保护法益应该是刑法的目的,我们知道犯罪和刑罚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和范畴,不能为了扩大刑罚的理论地位,随意扩大刑罚的价值追求,对于法益的保护是刑法讨论的重点,不适合放在刑罚的范畴里考量。(6)三项内容两个层次说此说认为刑罚的目的包括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层次,其中,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保卫社会”,直接目的是以下三项内容:惩罚犯罪,伸张社会正义;威慑犯罪分子和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抑制犯罪意念;改造犯罪分子,使其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秩序。这种学说将“预防犯罪、保卫社会”作为刑罚根本目的,笔者觉得这种做法有点牵强,所谓预防犯罪就是预防的目的,而保卫社会则更多的体现为刑法的目的,而直接目的的威慑则与一般预防相似,实际上还是惩罚、一般预防和改造的结合,这种特地将刑罚目的分为三个层次的做法实际没有什么必要,不能为理论的概括做出贡献。(7)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说该说认为,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在于保卫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刑罚的直接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正如上面对两层次说的分析,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说也是笼统的概括出了一个大的根本目的,然后再说明直接目的,这种做法实在有待商榷。(8)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说该说认为刑罚的目的有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不同层次。其中,直接目的是只适用刑罚所希望达到的直接结果,包括特殊预防、一般预防、教育民众同犯罪作斗争;间接目的是指借助适用刑罚所追求的附带积极效果,即堵塞漏洞,铲除诱发犯罪的外部条件;根本目的是指通过适用刑罚所期许达到的最终目标。根据我国刑法第2条的规定,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页。这种复杂的目的结论不仅不利于理论的明晰,还会人为地造成理论的繁杂,其科学性合理性也就大打折扣了。(9)实然与应然刑罚目的说该说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