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_第1页
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_第2页
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_第3页
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_第4页
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 州 师 范 学 院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资源与环境科学 学 院 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方向)专 业 13 级景观班学生姓名蔡烨学号130905074指导教师朱超萍职称讲师完成日期2017 年 4 月 19 日教务处制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安乡县防洪大堤景观规划设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方向) 130905074 蔡烨指导老师 朱超萍 讲师1.项目概况1.1 项目性质本项目为公共服务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1.2 项目规划基本情况防洪大堤不仅仅满足了安乡居民对洪涝灾害的安全问题,同时作为安乡县居民最喜欢的休闲散步以及运动集所的存在。防洪大堤作为安乡县的入口之一,不仅服务于本县人同时还得向外人展现安乡的第一面貌。规划设计后将作为以“北有安乡”为主题的,集休闲、生态、活动为一体的集成场所。1.3 项目基地现状基本情况安乡县大堤位于安乡县沿河大道旁,连接安乡大桥并与大鲸港隔湖相望,周边附属大片绿地,大部分为荒地无规划计划,部分由湖水冲积所成,土壤肥沃。2.设计依据、设计原则2.1 项目设计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城市绿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公共空间绿化条例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2.2 设计原则2.2.1 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2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息所熏陶。2.2.2 主题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整个设计与概念性景观设计,同时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公共服务空间型的滨水线型景观。2.2.3 景观结合功能及艺术原则现代景观设计应以本土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特征为现实背景,依托场地环境,彰显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基于其地域文化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辉映,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和谐之美,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营造一个美丽的、宜人的休闲游憩空间、高品质的文化展示空间。2.2.5 以人为本原则在滨水地区防洪堤与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在滨水环境及堤防景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及文化等特征及需求出发解决人的亲水性、近水性,解决水体可视性、可达性、水睦的相隔性、生态要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3.设计要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使城区及其附近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3.1 提高滨水区的亲水、近水性由于城市滨水地区防洪堤的建设首要功能是要满足防洪安全的需要,城市防洪中的景观工程要在重视防洪的前提下赋予景观建设更多的关注,以水利工程为载体,推动促进环境的改善;把水利工程学与景观设计学两者结合起来做,分级别计算流量,把常水位纳入计算范畴,把景观做到常水位,让河道常水位接近城市活动空间,加强景观的亲水性,这也符台人对景观的的心理需求。3.2 更新观念生态性是我们设计中需要注重的,将滨水绿地延伸至河道护坡,并与驳岸形成一个整体,不仅增加了驳岸的宽度,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景观效果,营造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环境,让整个工程处处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水体堤防沿水路建筑(环境)四位一体。3.3 与环境的协调滨水区的水体是自然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合理存在,包含着生态的诸多要素。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必须尽可能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并在规划设计使遭破坏的生态要素得到恢复。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人尽量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存。4.公共空间景观规划模式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以防洪景观道路为载体的景观休闲带对城乡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地域性生态景观和文化为内涵、以城乡居民对河流风光带的需求为依据的景观规划模式是解决防洪景观道路景观恢复的有效途径。3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5.绿化设计5.1 绿化设计原则5.1.1 合理配置绿化乔、灌、花、草结合5.1.2 体现地方特色5.1.3 强调植物的季相变化景观5.1.4 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5.2 主要树种5.2.1 常绿系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广玉兰 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Ait.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Lours.柳树 Salix babylonica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5.2.2 紫色系薰衣草 lavandula pedunculata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L.) R. Br紫藤花 Wisteria sinensis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紫色绒球大绣花 Hydrangeamacrophylla (Thunb.) Ser.5.2.3 黄色系银杏 Ginkgo biloba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无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法桐 Platanus芦苇 P. australis5.2.4 红色系青枫 Acer palmatum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榉树 Zelkovaserrata(Thunb.)Makino凤凰木 Delonix regia乌桕 Sapium sebiferum (L.) Roxb.三角枫 Acer buergerianum6.项目经济技术指标项目总面积:20.55ha4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绿地覆盖面积:15.69ha管理区域内水体面积:2.02ha建筑占地面积:0.70ha绿地覆盖率:0.764容积率:0.034附录图纸:1、现状分析图(区位、竖向、构造)2、防洪大堤及周边绿地规划设计总平面图3、安乡大桥设计详图(效果、分析)4、景观分析图(功能、道路、日照)5、建筑、构造物、小品详图6、各区域剖面分析图7、景观节点效果图8、总体规划图9、景观意向图参考文献1杜志明.我国城市滨水地区防洪景观设计模式J. 山西建筑. 2007,(13):34-38.2胡体芳.常德市城区防洪大堤加高加固设计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4):21-26.3黄璜.论防洪大堤植树造林稳固堤身的作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3):28-31. 4颜兵文,彭重华,胡希军.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及重建研究以长株潭湘江河岸带为例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1):8-12. 5牛润明,张耀辉.桥梁设计的美学考虑J. 东北公路. 2003,(1):12-15. 6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J. 城市问题. 2004,(5):24-26. 7韩阳.城市公园湿地保护规划研究D. 湖南大学 2006. 8汤振宇,张德主编.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9王冬雅.雨水处理景观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李洋.绿道系统中慢行道规划设计探讨J. 低碳世界. 2016,(31):17-21.11Ting Da, Yejun Xu. Evaluation on connectivity of urban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 under hesitant fuzzy linguistic environment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16:18-21.12FENG Wei-bo, YU Jin-yong, YANG Ru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