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论文.doc_第1页
韩寒现象论文.doc_第2页
韩寒现象论文.doc_第3页
韩寒现象论文.doc_第4页
韩寒现象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0后文学关于“韩寒现象”的思考摘要:“80”指的是八十年代, “80后”就是指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而80后作家的文学作品一出便揭起了轰轰烈烈的80后文学现象的讨论。 “80后”文学现象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十分重要的对象,而作为世人眼中“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从少年成名开始,多年来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话题,被称为“韩寒现象”。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但韩寒现象却是一个非常令人觉得苦涩的现实。从“韩寒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教育、有关“80后”、有关国情、有关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辩证地看待韩寒这一时代造就的特殊人才,我们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一、何为“80后”文学,“80后”文学作家 90年代初,当时16岁的少年作家郁秀发表了她的第一部校园生活长篇小说花季雨季,通过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学生积极向上,敢于创新进取的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基本面貌,在当时的教育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使得一些学生对无拘无束地发挥自我产生了欲望,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1998年,上海知名的萌芽杂志社为了培养和发展文学新人,提倡新式的作文模式,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始了首届新概念大赛的征稿,于是涌现了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少年作家,一些八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也随之效仿,逐渐形成了以“80后”中学生为主的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对当代文学起着较大的影响,这些作家被称为80后文学作家。从字面上理解“80后”文学指一批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文学作品。而“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真正的文学不是以年代划分的。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乐意自己被划入任何一个流派,因为作家追求艺术性的独一无二。划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评论家或者出版商愿意做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对他们都有利。前者是学术上的方便,后者则是经济上的利益趋势。而我们也暂且这样理解。而作为世人眼中“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从少年成名开始,多年来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话题,被称为“韩寒现象”。作为一个“80后”文学作家的代表,韩寒现象曾经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和传统作家站立在神圣的肩负着教化民众政治责任的起跑线上。“80后”文学对当代文学的走势已造成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学的评价,但是对文学的评价是需要一把“多维的尺子”的,没有弹性的评价表明了这把尺子之短、之薄、之脆弱、之浅陋,艺术是宇宙间最模糊的东西,没有最暧昧的尺子是无法将它比量清楚的。二、80后文学中的韩寒现象一杯清水,一个纸团,半个时辰,纸沉杯底,文章却浮出水面,他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新概念作文大赛,并独占鳌头,名震一时。趁热打铁,紧接着他操纸为文,下笔如神,一泻千里,徜徉恣肆,如不可穷三重门的出炉又掀起轩然大波,有发聋震瞶之势。一个17岁的少年,能高姿态地矗立在站在读者面前,这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就三重门而言,能向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叫板的作品并不多见,且不论这部书的文学功底如何如何,写作手法如何如何,单凭它能向在改革浪潮中的中国教育制度发出挑战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韩寒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这要比国内一些精神逐步或正在严重下滑的作家要令人鼓舞。韩寒试图通过自己的小说来影响政府的教育制度,影响同龄学生的道德和生活。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但韩寒现象却是一个非常令人觉得苦涩的现实。(一)“韩寒现象”的特点(1)、“80后”生活在青春化、都市化与时尚化的文化中 “80后”一代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21世纪后的网络成为都市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80后”生人既生长于其间又反过来发展这一文化空间, “80后”写手的文学描写对象的活动场景主要也是都市。这当然与“80后”生人成长的时代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中国大都市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更于内在都市文化精神等多个方面凸现出来。(2)、“80后”太过早熟,与生理年龄不对称。 年龄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说。“80后”写手生理年龄虽小,但心理年龄大。心理年龄大的表现在于思想认识偏成熟,有独立乃至独特主见,想到和看出别人想不到看不出的问题和现象。按正常情况而言,十几岁的孩子或许不乏聪明才智,但一般缺乏认识社会的智慧。而当年的韩寒17岁,其思想形态已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智慧水平”,而心理年龄成熟是大多“80后”写手表现之一。 (二)“韩寒现象”产生的原因韩寒现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是先有了韩寒才有了媒体的炒作,并不是先有了媒体才有的韩寒,我的意思是,韩寒现象能风靡一时媒体的炒作起到很大的作用。“80后”为什么会有群体特征,这也是研究者们讨论的焦点。改革开放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群年轻人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长于改革开放之中,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生长的“完整的产儿”,“80后”的世代史就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历史性社会过程的变迁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建构了认识和理解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客观前提。而在许多研究中提出的如下因素,都是与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变量相伴而生的次生因素。(1)物质日趋丰富。“80后”成长在中国历史上物质最丰裕的时期,没有体验过“匮乏时代”的压力,没有对过去极端贫困的记忆。中国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的成长同步,所有产品的营销诉求几乎都是针对他们的趣味。消费对他们来说已不仅是生存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市场意识已成为“80后”的自觉意识,竞争则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的浪漫和青春的张扬中渗入了曾经的60年代人、70年代人所没有的焦虑。他们更愿意以参与者的身份投身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3)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是“80后”的第一符号。“80后”出生在一个以其为中心的“4+2”的包围圈中,从而形成一个“6+1”的家庭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80后”备受关怀和溺爱,他们逐渐习惯于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索取。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同辈之间交往的缺乏,致使他们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主要和成人接触,但这种交往是一种要求服从的、不平等的交往,这使得“80后”长大后变得格外叛逆。(4)教育体制。“80后”虽然生长在比以前更多选择的开放社会,却不得不同样被拢集在学校这一现代教育机构里,走入已经安排好的标准化成长轨道。但是开放的社会又使他们得以接触、吸收各种思想文化,于是“80后”对教育体制的反应一方面是在现实原则下服从于父辈的意志和国家权威,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质疑和言行的叛逆表现。(5)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使得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媒和网络替代学校成为塑造灵魂的最重要的场所。网络世界中的异质性、匿名性交往,使得“80后”青年更具有国际眼光,更有机会融入全球化进程。同时,网络信息的快捷、透明,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公民意识增强。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相互交织和推动下,社会变迁的步伐加速,旧的规范在解体,新的规范又未确立,加大了“80后”青年外在成长环境与内在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性。(6)文化多元化。相对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文化单一、意识形态单纯、社会价值观高度同质的状况来说,“80年代生人”赶上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文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开放、多元的社会给个人提供了多样选择的机会,也给这代新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7)主观因素。如果说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影响了“80后”群体特征的形成,那为什么同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父辈却不具有这些特征的问题。“80后”青春期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这一时间节点,导致他们的自我角色认知系统尚不稳定,而“80后”又面临着父兄也从未遇到过的社会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等,所以在他们身上往往是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韩寒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韩寒的作品代表了现今绝大多数学子的心中所愿,浓缩了这一代少年对学习和教育的普遍看法,他的叛逆触痛了教育者和监护孩子们成长的家长的神经。 韩寒的傲气和霸气也入木三分地为学子道出了“敢想而不敢言”的心里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少年学生眼里,韩寒是为“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战斗的勇士,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守护神,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旗手!他的作品能使这一代少年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他几乎成为这一代少年公认的代言人。 姑妄言之,韩寒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为了将来,为了前程,现在的学生们在家长和学校之间艰难跋涉着,他们早已厌倦了学校里的课本,厌倦了那些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厌倦了那些死搬硬套的理论知识,厌倦了那些我们恐怕一辈子都用不上一次的方程式。大旱之望云霓,韩寒恰恰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给那些抱有“总是不被大人们理解”的孩子们说足了颇具安慰身心的话。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从此也有了足够的理由和大人们顶嘴,动不动就借韩寒的口来抑制或反攻大人们的说教。大人们总是说不上话来,说人家韩寒不行吧,韩寒确实不是不行,而是行的出格;支持韩寒的说法吧又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误了大好前程,在矛盾斗争中,只好关起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韩寒是韩寒,你是你,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听了这话,真的让人觉得犹如芒刺在喉。 于是左一句右一句,韩寒成为大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再加之媒体连番轰炸,“韩寒现象”就这么给炮制出来了,说白了,根本就可以没有什么“韩寒现象”,“韩寒现象”是媒体炒作之下的产物。 还是依靠自己的长跑本领被松江二中录取的他在学校里并不优秀,六门功课都挂红灯,接着就是留级,随之而来的是诸多媒体的嘴,铺天盖地的讨论这个“高材”留级生的问题,真正让中国的历史上又增添了一个“韩寒现象”。 三、韩寒现象的影响(一)韩寒现象在教育界的影响1、“韩寒现象”对学生的影响.韩寒出道时作为一名高中生,他以出众的写作业绩和同样出格的数理化偏废,被标榜为“偏才”,成为教育界、文化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湖北省的一篇高考作文,就以为韩寒让一条道为题,为韩寒要求进入大学的特权,这篇作文得了满分。因期末考试7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的“高才留学生”韩寒,其第一篇小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成为热心的学生读者抢购的书,据说仍供应不求。随后,其随笔零下一度又出版,成为热心的学生读者抢购的书。不少人为韩寒惊讶叫好韩寒笔下敢说感言正说出了学生内心想说去不敢说的话,成为学生们膜拜的对象,而很多人也在为韩寒的处境和未来担忧,也有很多人就此探讨起教育问题来。总之,韩寒已成为一个不能不关注的文化现象。韩寒的自白里写道:“1995年,初中,不快乐地混日子,发表文章1999年,把过瘾就死,于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2000年,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有人说我无知,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太多规矩。”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教育制度的小混混“就我而言,理科已经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如果今天的学习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所谓教科书就是过了9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受用一辈子的书。现在的教材编得实在太那个,就拿我比较熟悉的语文来说,真正有艺术欣赏性的梁实秋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从来见不到。至于英语,我一帮从澳大利亚学习回来的朋友说,空学了6年英语,连筷子、叉子、盐和厕所、草纸都不知道怎么说,只知道问人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 一些废话来寒暄。”韩寒以自己的三重门非常自傲,并自此希望能让语文教育界和中国教育部门好好地反思、用心地反思。其口气之大,令人咋舌。正是他的敢说敢言,说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写的文章真实的反映了现在学生的心声。2、“韩寒现象”对家长和教师的影响社会上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对韩寒目前这种状况表示担忧,怕会把其他孩子影响坏。应试教育是中国历来选拔人才的传统说法,偏才总是很难得到理解和接受。一些人认为,韩寒把宝都押在写作上,万一在这条道路上不是很成功,其他选择他就很难进行了。而且就是写文章,韩寒的选择也太年轻,写文章必须要有生活和知识的句类,人生应该接受各方面的新年连,过早诞生的天才可能夭折得也早,何况他其实只比别的孩子多了写叛逆,多看了点书,也为自己的不足多做了岩石而已,这并不能证明他以后能成得了大家。有些人倒是欣赏韩寒的“偏性”,甚至宁可自己的孩子也是个偏才,因为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他的人生才不会有遗憾。何况现在成才的路很多,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从教育体制上分析“韩寒”现象,认为这是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统一标准与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学校教育与工业生产最大的区别应在于因材施教,而不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进行的大规模、相同标准的培养。“韩寒现象”只能说明另一种人才自我培养和突破的现象,其模式是独立个案,不具有可复制性,是一种另类群体的“标本”。对于常人而言,都是需要按照正常的途径来进行有效培养,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习、去成长,依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仅有效而且十分有必要。但对于韩寒则并不合适,他要走自己独立之路,那也是他个性的自然发展趋势,一般人大可不必效仿,也效仿不来。因此,其性格的“标本价值”在于他的个性另类,值得教育专家学者们去大力研究,对于个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另类独到的模式思考。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心理、行为、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些差异。这正如一个班级,同一教材,同一老师,哺育出不一样的学生。社会百态,人生芸芸,三教九流,其形各状、其趣各异。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各不相同,一些予以必要的研究,对其存在的性格与心理特点予以必要总结,可提升我们的教育模式与成才培养模式。(二)、韩寒现象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往往决定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人也会受到影响。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决定性的。呆板的社会下生活的个体于群体,要么是被决定,要么是叛逆的存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痼疾:总是渴望新生,却又畏惧变革。这种矛盾的未明确选择,决定了这个现状:垂而不死,医而不活。对“韩寒现象”的批判正好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矛盾。韩寒引发韩寒现象时还是一个未常年人,他的“返潮流”式的所作所为,相对于庞大的社会体系来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躁动罢了。但它就已经触动了社会,足见其对社会的反作用力之大。“韩寒现象”如以把利匕,刺向了这个畸形、异化的不成样子的压抑人自由生长、发展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同时,中国人又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想革新,又宁愿苟安。社会需要创新,国家提倡创新。难怪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提倡创新、多元化价值导向。韩寒就是这样的好学生,具有难得的果敢精神。 西游记中出了个孙悟空;现在有韩寒。同样的叛逆,但他们却有不同样的“待遇”。我们的文化并不存在偏心和无动于衷。韩寒现象已经给给个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并且代表着这类人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抨击。 韩寒的思想或者说是他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并不是他个人独有的感悟,而正是韩寒这一代人共有的思想,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对韩寒来说,他本身就是受害者,是无辜的。我们不能把问题一概盖在韩寒身上。我们所要继续批判的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原因。韩寒现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与社会的问题,更是社会与个人的问题。韩寒现象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四、对“韩寒现象”的理性认识随着网络出现而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问题,更不能被一些表面数字所迷惑,而应与时俱进地,从新角度来冷静观察和思考。如某位网友所说,一上网,以为形势严重得很,明天中国就会发生革命了;但一打开电视,又觉得形势一片大好,和谐稳定得很。这也许是当下社会存在许多偏颇性缺陷的写照,只能证明,我们离现代化文明,差得还很远很远。文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然不会象自然科学那样,给人一样的客观的定论,何况即使自然现象,现在对韩寒现象的争论也是火暴至极,韩寒少年成名,成了一种“现象”,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公允的说法,负面效应也属实不小。韩寒现象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韩寒的书一出来,许多成年人都必买。对于文学我们不能有偏见,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