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创造力_第1页
运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创造力_第2页
运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创造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创造力 陈荣富 摘要:“问题探究”的实质是通过不断调整认知结构和改进能力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关键词:问题探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者简介:陈荣富,任教于吴江市盛泽第三中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探究”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指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需要学习者对原有的认知表象和当前问题情境中的各种成份进行重新组织,重新设计,重新假设。该模式要求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通过发散思维引发出新的问题,而不是以某种结果而告终。它的实质在于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学习方式,通过不断调整认知结构和改进能力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1.“问题探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愿望和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一种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必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激发创造动机。 2.“问题探究”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内核”。在“问题探究”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多种思维形式(如: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交叉运用,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多个方案或结论,可见,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的过程。 3.“问题探究”教学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 创造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人格特征,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的发现、解决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主体意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经历失败-成功的多次反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必然得到锤炼,所以问题探究和解决过程能有效地塑造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三、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问境,引导思辨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激发的兴趣和求知欲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关系非常密切,在科学史上,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造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笔者在讲述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氢气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技能,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具备的能力解决新问题。 设问: 1.用氢气还原CuO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还原CuO?为什么? 2.实验装置可否通用?若不行需做哪些改进? 3.装置中澄清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 4.如何正确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氢气和CO? 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大脑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既弄清了CO特征-还原性,又巩固了已知氢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了氢气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从而正确找到了鉴别氢气和CO的方法。同时还发现了澄清石灰水的双重作用。设计出多种除尾气CO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样的精心设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懂得了探索思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激励探索,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目前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在“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中,安排学生做锌、铁、镁分别与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实验,学生发现镁和稀硫酸反应非常剧烈,试管中的镁条经常被气体冲到试管口,铁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很缓慢,而锌反应速度适中,在实验中学生得出了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是最佳的试剂,然后提问能否用制氧气的装置来制氢气?为什么?怎样才能在反应过程中添加酸液,请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生自然就想到用漏斗,但普通漏斗又不行,接着给出一个配有长颈漏斗的装置给学生,通过如此反复的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鼓励争论,激活思维 教学实验证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课堂场境能够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已见的机会,有利于树立创造信心,牵动创造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最大特点是互补性,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激活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努力建立课堂的“情绪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已见,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考,在讨论分析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应求全责备,要耐心启发。 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了催化剂的概念,教科书上,介绍氯酸钾加热制氧气时,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此时,笔者设计了一道题目请学生思考:如果实验室没有二氧化锰,为了加快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速率,能否用高锰酸钾来代替?课堂上自然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能否呢?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先引起学生争论,学生在争论中形成了三种答案:1.认为不能,原因是高锰酸钾不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因而不能加快反应速率;2.认为能的,原因是因为高锰酸钾加热能很快放出氧气,因而加快了放出氧气的速率;3.也是认为能的,原因是因为高锰酸钾加热时,生成的新物质中有二氧化锰,而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以作为氯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催化剂,因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最后学生们争论的结果一致,认可了第三种答案,通过争论,让学生自己获得得到知识,提高了学生认知知识的素质和能力。 4.延伸拓展,余音绕梁在运用“问题探究”教学培养创造力时,所设置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课堂上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需要留在课下让学生反复思考争论,甚至实验验证。因此,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把问题留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绕梁”之势。例如,讲授一氧化碳这一节时,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在反应过程中是否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同学们回去自己去查阅资料。再如,在讲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节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题:向家长或邻居调查配制腌制咸鸭蛋溶液的方法,如放进鸭蛋半月后,溶液中的食盐的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为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把创造性活动引向了课外。 最后,笔者还强调,“问题探究”教学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便实现高质量的课堂研讨,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