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 使用耒、耜等生产工具 B. 犁壁的发明 C. 铁农具的使用 D. 曲辕犁的发明2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 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 )A. 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得买卖” B. 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C. 灭六国,统一天下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4.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的原因之一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渐消失A. B. C. D. 5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 全国总人口达0727 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525亿,清乾隆时全国总人口突破3亿大关。同一时期的耕地增幅却不足50 % 。 这些现象主要有赖于A对传统步犁进行革新 B开始推行租佃制经营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6明清时期的太原县城周边,各村、镇的集和会一直在定期轮流进行,一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许一年只赶一次集或会就满足了全年的商品需求。这种贸易方式A因交通条件而受阻 B是农耕经济落后的表现C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D促进北方商业高度发达7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使贫微得洫, 贪欲可抑。”这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A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 B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重建C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D缩小了贵族和庶民的经济差距818 世纪初一位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参观了一个赶制皇家订货的瓷窑, 他看到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 并要牵涉 70 人之多。对这种手工业生产形式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技术水平始终最高C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D规模经营分工细致9. 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开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A. 汉朝 B. 隋唐时期 C. 秦朝 D. 明朝后期10明朝中期, 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 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乳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这反映出上海县当时A纺织业发展改变了劳动分工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生产部门 D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11.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 城市 B. 都市 C. 草市 D. 夜市12下列各项叙述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B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C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D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13. 某班同学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讨论出现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B. 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C. 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1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 B. C. D. 15林居漫录中记载: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 初缙绅皆丑之, 而今则乐与为朋矣; 缙绅家之女( 婚嫁) 惟财是计,不问非类。”以下表述与材料意思相近的是A“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B“今法律贱商人, 商人已富贵矣”C“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商人“聚弗靡之财, 蓄积待时”为“邦之蠹也”16在断言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已达极限后, 亚当斯密又发现,至少从他那个时代上溯 600 年,中国的农具并没有什么革新,这的确是个发人深思的现象,说明古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即使存在, 也不能用于底层的自耕农。这段话意在强调A中国古代农具长期落后 B中西经济相比差距明显C中国农耕经济潜力有限 D英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17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其主要含义有()体现出欧洲探险家们的传教热情现实目标指的是追求黄金、香料等财富反映出海外探险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动力说明达伽马和哥伦布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A B C D18世界知识画报曾刊载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近代西欧人首次远航至此的巨大木船,尽管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哪个国家()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19右图为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的一枚12欧元哥伦布纪念银币,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201773 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透露了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攫取超过 200 万英镑( 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亿英镑) 的财富。此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财政崩溃使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为了应对危机,英国颁布茶叶法案。当东印度公司的运茶船抵达波士顿港口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材料表明A殖民主义罪恶引发了经济危机 B孟加拉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革命C东印度公司是最早的跨国公司 D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1.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A. B. C. D. 22.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 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D. 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23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有发生的是()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 B黑奴贸易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24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0分,第27题28分,共52分。)25.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2分)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2分)体现了怎样的特点?(1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2分)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4分)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2分)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2分)“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2分)(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7(2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禳禳,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也称天街,是城市的中轴线,街长 4 公里。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 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 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材料三:直到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开始缓慢增长。踏入十八世纪,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超过了同爱尔兰和欧洲的贸易,利物浦开始发展。而奴隶贸易的利润帮助该市迅速繁荣起来,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同时这里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到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利物浦的人口继续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摘编自百度百科利物浦材料四 上海英租界是最早的租界,1845年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划定,1863年与美租界合并而成上海公共租界,租界内实行自治管理,不由英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租界因享有公民领事裁判权,中国政府不能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公民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摘编自搜搜百科外国租界材料五: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国 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2分)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公共租界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6分)(5)材料五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目123456789101112答案CBAADCBDDACA题目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BBCAAADCC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0分,第27题28分,共52分。)25.(14分)【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2分)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2分)特点:精耕细作。(1分)(2)原因: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2分)因素:重农抑商政策。(1分)(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