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公共摄像监视与公民隐私权保护摘 要 公共场所安装的监视器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无处不在的探头记录下我们的一举一动,任何细微的动作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也使我们的隐私感荡然无存。应该如何看待及有效保护公共场所的隐私权,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在中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基于这一现状,及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法律“失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司法制度: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立法司法的考察,为司法实践提供现实参考;第二,完善我国的立法原则,以调解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既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非法侵害,又完善我国的法治进程,为公共安全的保护提供确切的法律依据。关键词 公共场所; 摄像监视; 隐私权; 法律保护Chinas Public Image Surveillance and Privacy Protection Abstract Public monitor installa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ecuri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the probe records ubiquitous our every act and every move, any slight movement can not escape its piercing eye, also gives us a sense of privacy all gone. How should treat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privacy right in the public place, is a topic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However, in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does not receive enough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failure of law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improve Chinas judicial system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reality, provide reference for judicial practice; second, perfecting the legislative principle of our country, to mediate between the lag of law and social life of the status, in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security and protect the privacy of citizens from illegal encroachment, and improve Chinas legal process, to provide a leg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safety, exact. Keywords public place;video surveillance;right of privacy;legal protection 前 言近年来,监控摄像头在我国迅速推广,学校、公交车、商场、银行等地摄像头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的活动随时随地都可能处于摄像头监控之下。不可否认,监控摄像头在加强社会管理、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监控摄像头的监管环节,目前尚无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侵犯公民隐私的案例时有发生。监控摄像头的快速扩张,日益引起广泛担忧:谁来保护摄像头下的公民隐私?这一论点,我将在本篇文章中论述。一、概 述(一)公共摄像监视的现状在高风险的现代社会中,公共安全需要高科技监控识别预警安防技术。监视器由于具有“客观中立性”和“不间断性”等特点,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不同安装主体的需要,因此在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上海,2010年在马路上安装达到20多万个监控摄像头,全面建立“社会防控体系”,上海城区总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这就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安装300多只摄像头,比路灯还要多!监视器布控着城市的神经 末梢。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探头城市”!交警部门为了查处交通违章,在交通要道上安装“电子眼”;公安机关为打击犯罪,在公共场所中安装监视器;学校以保护学生安全为由,在教室甚至宿舍安装监视器1 胡建淼.岑剑梅.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48-50.统计资料显示,最早安装监视器的英国,现有监视器四百多万个,平均14人中就有一台,在伦敦等城市一个人一天被拍摄可能性高达300次。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目前共有摄像头30万多个,这些安装在公共场所的电子眼正默默扫视着过往人群。(二)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概念及特点我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个人生活秘密空间,私人行为自由和私有领域安宁且不受非法干扰的一种独立人格权。隐私权具有如下特点: 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隐私权的主体出自然人外,是否还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死者能否成为隐私权的主体?对此,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大都认为,隐私权的缘由是因为大众传媒大量刊登私人信息,并且使受害者承受侵犯个人隐私所带来得极大精神痛苦。因此,隐私权只能适用于自然人,而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秘密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死者也当然不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死者的隐私是出于淳化社会善良风俗的需要。2、隐私权的客体具有隐秘性隐私权客体的“隐私”应如何界定,两大法系有不同的认识。英美法系将肖像权、姓名权等也纳入进来,而大陆法系的相关内容则有专门的权利体系进行规范,从而外延范围比英美法系小。3、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具有变化性隐私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产物,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而变化,并受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也会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二、公共摄像监视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关系(一)公共摄像监视的的界定1、定义:公共摄像监视其实是一种事件历史记录系统,是将多台摄像机的视频信息传回监控中心存储起来,同时在视频监视墙上实时显示给安全人员。2 车浩.探头与隐私的“龙虎斗”N.人民法院报,2007,11-14. 2、内容:(1)单纯的影像观看行为;(2)通过影像设备对监视过程予以保存之行为;(3)对监视内容的加以利用。 3、作用:毋庸置疑,公共摄像监视对预防犯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可以威慑犯罪,又可事后发现线索或犯罪嫌疑人,并为定案提供相关证据,这样既节约了侦破案件的时间,又提高了治安的防范制度。无论国内外,公共摄像监视的被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机构、公司企业和个人都广泛应用于监控犯罪和安全防范。 (二)公民在公共场所是否存在隐私权 1、针对封闭的公共场所,其特点是开放性将大打折扣,受此影响而可能波及到共享性和秩序性,即共享性有可能打一定的折扣。我认为,那些规模很大但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不仅具有公共场所的所有特征,而且显然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公共场所类型。当然相对来说,相对封闭的场所肯定对秩序性的要求没有开放性的公共场所那么高。相对规模小些的场所,当事人的隐私利益也就和普通隐私权一样理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2、针对半封闭的公共场所,其特点是环境相对封闭,其开放或封闭的状态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打破。当然,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如果人数众多,仍然有一定的共享性。如掩上门的教室、餐厅包间等,或者公共厕所、澡堂等。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当事人并非想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或他人的视野下,因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例如上海复兴高级中学组织全校师生数十次重复收看摄像专题片校园不文明现象,其中有约一分钟的画面是学生魏某和小云在教室里的接吻行为。对此,当事的两名学生以“学校擅自录像、公开播放的行为侵犯自己的隐私权、人格权、名誉权”等理由,将复兴高级中学诉讼至法院。上海虹口区法院的判决理由认为:其一,用于监督学生是否遵守校规的摄像头安装于教室这个公共场所,且原告方在入学时就已被告知摄像头的存在,因而安装摄像头属于一种公开行为,同时我国现有法律也没有禁止学校出于管理的目的而使用监控设备;其二,被拍摄的当事人的接吻行为发生在教室这个公共场所,且当时有20多名同学在场,因而这接吻行为不具备私密性,当事人无法对此主张隐私权。因此学校安装摄像头进行拍摄和播放的行为并不构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这一案件反映了学校的公共秩序利益和个人的隐私利益之间的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如何取舍的问题。3 江平.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45.我认为教室,类似于公司的多人办公室、病房,它的隐秘性不及住宅,但也不同于数千人场合的大庭广众之下、陌路人云集的完全性公开场所,因此,更确切地说,它属于半公开场所。但这种场所毕竟不同于完全封闭的环境,因此它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故半封闭公共场所也有较高的管理秩序要求,起码比完全封闭的规模较小的公共场所的管理秩序要求要高。 3、针对完全开放的公开场所,其特点是公开性和共享性都非常高,因而在管理秩序需求上也相对较高,所以对这种场合下的隐私利益法律保护的力度应比普通隐私权相对要小。对此,有人认为,可以在这种公共场所用录音、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当事人的谈话、形象与行为,这些记录是客观的,并不存在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但是可以设想,在公共场所,对特定人进行持续高强度、近距离的观察、摄像和拍照,同样对被观察者具有高度侵犯性,使被观察者安宁感消失。并且,对于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这些记录能否传播,通常角度来判断,该记录不会对当事人安宁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则可以传播,但如果这些记录带有明显恶意或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或不良影响则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利益而不能随意传播。4 刘泽刚.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悖论J.现代法学, 2008,31.例如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地铁吻照”事件,一对儿情侣在某地铁站进站口拥吻,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缠绵的亲热动作竟然被地铁工作人员全程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这段2分48秒的视频在各大网络中被广为传播,不少网站的点击率超过万余人,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偷拍事件迅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权的讨论,对于偷拍和上传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情侣之间的行为不属于我国法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因为隐私的构成包括两个要求,一为“私”,一为“隐”。私即指与公共事务无关的私人领域,而隐则指某种不为人知晓或不为人所接触的事实状态。对于案例中的情侣,自愿把自己的行为公之于众,并无“隐”的意思。而另一方观点认为,偷拍和上传行为严重侵权,因为“在公共场所拥吻,毕竟看到的人是有限的,而网上的视频传播则扩大了观看群体,在更大的范围内宣扬了这对情侣的隐私,是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公共场所也有隐私权,我认为这也涉及到主体的“合理预期”问题。所谓“合理”,是指按照普通人的认知水平去衡量和推定。在公共场所,用普通人的观念来判断,对私人行为的合理预期通常是:不愿意私人空间被以偷拍偷录的方式侵入,或仅限于在有限范围内暴露,而不愿扩大公开范围,被数量庞大的其他人群看到。5 杨慧臻.公共场所是否有隐私?对情侣地铁偷拍事件的思考J.新闻记者, 2008,28.情侣在地铁站在公共场所的拥吻行为,没有加以刻意隐瞒,自然不能禁止周围往来的人的观看,但是这种公开的预期也仅限于当时当地,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同意将此行为广为传播,供别人欣赏。因此,毫无疑问,偷拍和上传行为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三、我国公共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公共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公共场所隐私权保护认识还不够充分,大多数人认为公共场所并不知“隐私权问题”,并且相关立法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目前公共场所隐私权利保护的法律特点:一是在宪法民法以及刑法中的缺失,法律层次较低,通常由政府规章来规定,二是比较零散,在许多规章、法规甚至法律中,隐私权保护法律不成体系,还有些地方部门行使监控权利,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自行决定。 三是即使规章法规中有规定,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概念及范围仍然缺乏明确法律界定,在实践中的判断标准不一,可操作性差。四是法律研究滞后,相对于国外对于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探索,我国研究学者对其的重视还不够,还要在摸索中行进。(二)我国公共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立法规范的必要性, 除前文所提的现有立法体系缺陷以外,从公共隐私权保护等方面考虑,还存在以下问题:1、侵犯隐私权的设备不断泛滥据新华社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类似“针孔探头”的监控器材目前已处于“失控”状态,人们随处都可从电子商场以低价买到。在我国未来的十年内,因滥用监控设备而引起的侵犯隐私权的纠纷将剧烈增长。6 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21-123.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侵犯隐私权的范围和机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大了可能发生侵犯隐私权的范围和机会。不管学术上如何定义隐私权,但是隐私权最基本的含义应当是“个人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的权利。但是现今监控科技无所不能,即便在夜晚或远距离的监听,甚至我们认为最安全的网络环境内也轻而易举的被监听。3、公民隐私权在公共场合内将被侵害并滥用造成严重后果从公共场所获取的隐私信息一旦被人滥用,可能对当事人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害,是侵害隐私权的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国内“厕所安装摄像头”一案是最为典型、影响也最为恶劣的案例。4、技术手段的防控效果有限虽然现在也有科技上的手段防范非法监控,但是大多数公民是没有这层技术去保护的,也许意识也很单薄,而且现在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光是用技术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法律手段。两者结合综合管理,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有关规范监控行为及保护隐私权的立法,许多国家成文法中都有涉及规范管理政府及私人部门的监控行为的立法例,我们可以进行法律借鉴,制定我国的立法规范。 四、 国外立法司法的考察 (一)美国立法与司法1、美国相关立法20世纪末,美国就相继制订了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如1974年隐私法,1980年隐私保护法,1988年录影带隐私权保护法等。2、美国判例司法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7年“凯兹诉讼案”中高度肯定了公共场所隐私权正当性。在该案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没有获得法院事前“司法令状”的情况下在公用电话亭搭线窃听,获得了上诉人凯兹在赌博的信息,通过电话传送给其他州的委托人。上诉人因此关键证据被判有罪。凯兹认为联邦调查局的监听行为违反了宪法第4修正案,构成了对其隐私权的侵犯,监听获得的证据应予以排除。宪法第4修正案规定:“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誓宣言得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时间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凯兹在辩护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公用电话是否属于宪法保护的领域;在电话亭顶部设置电子监听录音设备获得证据,是否侵犯了电话亭使用者隐私权。其次,宪法第4修正案的保护领域是否仅限于对有形财产的搜查和扣押。早期联邦最高法院对第4修正案的解释采取“以财产为基础的字面主义”,认为宪法第4修正案保护的是有形财产,如文件,住宅或者其他实物,谈话和其他形式的通讯不在宪法第4修正案的保护之列,除非违反了当地的财产法。如果对宪法所保护的区域如住宅或办公室不存在物理性的侵入,就不属于宪法第4修正案所说的“搜查”。在1928的“奥姆斯蒂德诉美国”一案中,警察在被告人的住所和办公室外搭线窃听被告人的电话谈话,法院大多数意见认为,这种行为并未构成“实质性的物理侵入”或者造成确实的物质影响,因此不属宪法第4修正案保护的范围。但在“凯兹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做出了重大调整,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联邦调查局用电子手段窃听并记录上诉人的谈话,侵犯了上诉人在使用电话亭时“对隐私的合理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政府的行为因此构成了宪法第4修正案规定的“搜查和扣押(search and seizure)”,法院称:“宪法第4修正案保护的是人,不是地方”,“凯兹案”成为隐私保护由“场所”到“人”的分水岭,并为其提供了“合理隐私预期”的分析基础。在这个案件中,Harlan大法官作为多数派法官赞同了判决。值得关注的是他陈述理由时对主观性的强调,他认为:判断政府行为是否构成一种“搜查”的关键在于该行为是否适用第四修正案。而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主观条件是一个人确实有隐私期待利益;客观条件是社会认可这种期待利益是“合理的”。很快Harlan就意识到了严重的问题,在“美国诉怀特”案中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分析必须得超越寻求主观上的期待利益我们的期待利益大多是反映那些转化为规则的法律习俗以及过去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如此巨大的转向原因在于将隐私利益归于主观特性将会导致荒谬,主观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受影响。设想某国政府突然宣布:“从即刻起,无须任何事前批准程序,官方有权监听全国范围内任何一个家庭的电话”。在此之前,每个人对自己的隐私利益都有主观期待,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通话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但仅仅是一个外在的没有正当性的行为便取消了所有实质上的隐私期待利益。我想起了著名的“意外绞刑理论”:法官在周日宣判囚犯绞刑,并宣布绞刑将于下周7天中的某一天中午执行,但是具体执行日期将于行刑当日通知,而且该通知将会在囚犯意料之外。囚犯自己分析自己不可能于下周日赴刑:因为如若周六下午自己还活着,就能推知周日中午将被处死,但这与法官宣布的“出乎意料”的条件矛盾。同样的推理适用于下周的周五周六直至周一,囚犯因此推知自己不会被处绞刑。但在周四的上午,囚犯得到通知将于当天中午被执行绞刑。而这完全符合法官的判决:囚犯的确没有预料到绞刑执行的日期。“意外绞刑论”拥有非同寻常的声望,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严谨的分析研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知道”?一般认为“知道”至少包括三个条件:一是对某事物相信的信念;二是这种信念是合理的;三是这种信念是真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条件是信念必须是合理的。很明显“合理隐私预期”中的预期就至少包括了“知道”这层意思。因此,Harlan法官认为,“所谓隐私合理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privacy)由三个要件构成:一是主观上当事人具有隐私期待;二是客观上此种期待已经表现出来,并能为外界所识别;三是按照社会一般观念,这种期待被认为是合理的”。因此,尽管公共场所较其他较为私密空间人们的隐私期待不同,但是人们在公共场所中不至于“裸体”,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总有一些“趁人不注意时”所为的行为,比如,情侣亲密耳语,暗送秋波,比如一些人整整衣领补补妆等。这些行为之所以说是合理隐私期待的范围,是因为一个普通人,只要不是公众人物,谁都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世界的焦点,自己的一举一动大部分是处于自己的可掌控的范围内的。1995年麦克鲁格教授( Prof Andrew )发表了一篇论文攻击传统侵权法将隐私保护限于私人空间,拒绝保护公共场所隐私权的做法。他在文章中指出:假设一个被称为“观察者(the watcher)”的人将车停在乔(Joe)的住宅前并进行观察。无论乔或其家人何时出入住宅,观察者都用便携摄像机进行摄像。观察者并不掩饰自己的行为,相反他公开进行各种活动,如在每次离开前微笑着向乔致意,观察者向乔保证他并不想伤害任何人。尽管如此,乔仍然不希望自己和家人被他人观察和摄像。乔给警察打电话,但警察说他未侵入乔的不动产,因此没有违反法律。麦克鲁格认为“通情达理之人(Reasonable people) ”应当会同意观察者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律应当对乔提供救济。由此,麦克鲁格诉诸“通情达理之人”的直觉论证了公共场所隐私权的合理性。 (一)英国立法与司法 在英国首都伦敦,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警方安置了监视器,这些监视器真实地记录下每一秒的情况,公共场所人们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它。但是伦敦市民却并不反感,并称之为“空中友好之眼”,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英国对监视器的安装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在法律上进行了严格的规范。7 katzv. United States C.389 US, 1967,347.英国2000年颁布实施了数据保护法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施办法,这些使人们意识到这样的监视是既安全又值得信赖的,保障了人权而不是侵害。(三)日本立法与司法日本也在其颁布的信息自由法中提到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其公民隐私权的著名判例是1969年的“京都府学联案件”。8 赵朝霞.偾小青.公共场所隐私权的保护M.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85-88.在该案终审判决中,日本最高法院指出:根据宪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即使是在行使警察权等国家权力时,也都应当保护国民私生活上的自由。任何人都有未经其许可而不被拍摄其容貌姿态的自由。同时,法院还指出,不管该自由是否可以被称之为肖像权,但至少可以说,警察无正当理由而拍摄个人容貌等的行为都是违反宪法第十三条的。此外,法国、加拿大、以色列、新西兰、荷兰等国家都各自颁布了相关的隐私权保护法律。联合国还于1990年通过关于自动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的指南,可见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手段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了保护,其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法律规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五、公共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完善措施(一)立法措施我国现行立法无明确规定关于保护公共场所隐私权的问题,仅在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中提到了对隐私权的保护。在2009年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列举了应当保护的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等十多项权益,其中有一项是“隐私权”,这是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保护“隐私权”。侵权责任法把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在客观上扩大了应保护民事权益的范围。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 “第二编人格权”第377条规定了“公共场所的隐私权保护”。9 彭礼堂.网络隐私权的属性从传统人格权到资讯自由权J.法学评论,2006,31-35.该条规定:“自然人在公共场所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在公共场所安装闭路电视、摄像等监控装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标明必要的警示措施,所取得的资料只能在本来的目的内使用。”本条明确确认了公共场所隐私权这一种权利,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发现这个规定过于抽象,这样笼统的主观标准无疑会使法律适用的标准不统一。另外,对公共场所隐私权的侵犯方式繁多,且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从法律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媒体和不特定他人对隐私的窃取和滥用。主要表现为媒体在公共场所以跟踪、偷拍、偷录等方式获取并发表他人隐私,或者有特殊不良嗜好的个人以偷窥、偷拍等方式获取、公开他人隐私。第二类是国家或适格的机构或个人基于犯罪预防、安全保障等目的对特定公共场所的预防性电子监控。如果监控不当,或对监控信息滥用,也可能构成对他人公共场所隐私权的侵犯。第三类是有侦查权的国家机关基于打击犯罪、收集证据的需要对特定个人在公共场所的秘密侦查,也可能侵犯他人在公共场所的隐私权。 (二)司法措施 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公共场所隐私权予以重视,北京市在2006年颁布了北京市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器管理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其中规定了哪些场所应该安装监视器,哪些可以成为安装主体,以及如何管理使用公共安全图像。比如规定了“在公共场所设置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应当设置标识”。 如“第十七条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查看、调取、复制图像信息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工作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出示工作证件和证明文件;(2)填写查看、调取、复制图像信息情况登记表;(3)遵守图像信息的使用、保密制度,不得擅自提供、传播图像信息,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隐私的图像信息予以保密。”“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单位设置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擅自采集本单位范围以外的公共区域的图像信息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500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含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汉俄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海康养职业学院《财务管理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数据挖掘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播音主持作品赏析与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运动疗法技术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Java程序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粉末冶金材料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动物世界美术课件
- 2024年工业缝制机械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JJF 1343-2022 标准物质的定值及均匀性、稳定性评估
- 水文学习题和答案解析
- 高效课堂新授课评价量化表
- 信和SDS2MS使用说明书
- 维修手册震旦218现场
-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复习题(DOC)
- 螺旋密封的设计及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
- 青岛市失业人员登记表
- 《中国好声音》全国校园海选招商方案(冠名)
- 广西安全文明施工费使用管理细则桂建质新版
- 存货质押贷款业务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