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模式毕业论文最终稿.doc_第1页
问题解决模式毕业论文最终稿.doc_第2页
问题解决模式毕业论文最终稿.doc_第3页
问题解决模式毕业论文最终稿.doc_第4页
问题解决模式毕业论文最终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已成为地理教育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枯燥无味,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却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性。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新课标高中地理中的应用,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地理教学真正地实现课程理念的要求,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情境,解决能力,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1 引言问题解决的教与学在序言中写到“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传统教育的症结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否定知识的价值,否定学习的作用,同样也难以适应日后的社会需要。现今我们的教育呼唤一种学和做统一的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正是对这种教学需求的回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统一,既保留了传统教学中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特点,又结合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关注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实现了学生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目标1,是达到学科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自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以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具有了认知成分和学校教学相结合的特征,被很多国家所认可和推广。我国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历经了研究方向上的转变及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前些年的“问题解决”教学逐步向“问题解决”学习转变。目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于逐步完善的成长阶段。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地理新课程理念也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中,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很多缺失。因而,探讨适合于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策略的基础理论2.1“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源自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大力提倡的“发现法”教学理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发展与提高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学习方式2。2.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2.2.1 以课程标准为“问题解决”学习的导向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依据,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倡导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2)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认识区域差异,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3。这些都是课程标准对地理“问题解决”学习的肯定。2.2.2 以问题为展现教学内容的载体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一个统一的过程4。问题作为展现相应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可以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单元,而整个教学可以由一个或者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每一个教学单元完成一项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应的知识可以是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系列,可以根据“问题解决”的不同阶段对教学单元进行排列,或者根据课堂情境来自由组合,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2.2.3 以学生为“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责任就自己的经验加以诠释,并依据自己对经验赋予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而且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有义务提出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看法,与同伴或教师进行合理的沟通与讨论,从而深入反省自己原先的知识并建构出更为恰当的知识,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5。2.2.4 以发展为学生评价的主要载体在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要重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问题解决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思维水平-发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所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以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地理学科素养的提高,学科情感的养成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2.2.5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不是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不代表教师的作用被取代了,相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作用贯穿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始终。第一教师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问题情境的设计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第二教师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学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自身要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第三教师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组织者、合作者。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老师指导学生们的合作、研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是学生“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评价者 6。3 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3.1教学操作程序3.1.1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新的未知东西、学生探究新知的动机和学生解决当前任务的潜在的可能性等成分。7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创设问题情境呢?、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否得以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使用直观的手段。如通过地理教具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及地理实验和活动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准备一个长方的玻璃缸,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块胶纸(一侧开个小孔),一根玻璃弯管,一支香,一个打火机,在课前将热水和冰块放进玻璃缸的两侧,在缸顶盖上胶纸(有孔一侧对着冰块),点燃香让烟通过玻璃弯管进入玻璃缸内,学生就可看到烟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现象产生的原理进行探究、讨论。、引入地理趣闻。很多知识的产生都会伴随着令人回味的轶闻趣事,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趣闻很多,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当地理问题或现象超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范围时,或与其原有知识发生冲宋时,会引起强烈的求知需要,从而引起解决问题的冲动。例如在讲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观察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纬度分布,学生会发现其与所归纳的分布规律不符,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解释这个矛盾问题,但好奇心促使他们急于了解原因,这时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出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许多地理知识都和社会经济建设、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完全可以从现实中选择相关的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你作为城市附近的一个农民,你将在自家的土地上种哪些东西?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寻求答案的欲望。3.1.2 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反思,有了反思,思维就应用而生了。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学会提出有现实意义和有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有以后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8发现问题就是力求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使发现问题过程本身就是促成思维的过程。3.1.3 探究地理问题解决探究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整个教学的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以下步骤:分析问题一一提出假设方案一一检验假设。9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3.1.4 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杜威在提出“做中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反省性思维”,指出不对学习进行反省,这种学习就可能成为玩闹和盲目尝试。因此问题的结论产生之后,需要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做反思,这是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改进问题解决技能的极好机会。9对学生每一次问题解决学习的总结评价一般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对问题解决结果的总结评价对经过验证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进行反思并及时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总结评价学生需要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做反思。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小组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自己在哪些方面走了弯路?自己是怎样调节自己的学习的?是否还有更简捷的思路或更佳的解决办法?与他人的思路相比,自己的缺陷在哪?如果自我评价是否定的,那以后该如何改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103.2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3.2.1 以“气候的影响因素”为例说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一、创设地理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撒哈拉沙漠景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找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原因。11二、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在差异形成的各种原因中,气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气候的形成也受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12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要分析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先要知道气候有哪些差异,气候的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以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三、探究地理问题解决首先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一地的气候主要受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对气候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使该地的气温和降水具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气候。13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不同主要是因为其气候的气温与降水状况的组合不同。因此要解决问题,先要找到有哪些因素分别影响气温和降水。该问题属于半开放性问题。其次提出假设方案:让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可能的影响因索有哪些,并对自己列出的原因进行逐一解释。再次检验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资料收集、文献阅读等活动,对所列出的原因及其解释的合理性进行讨论。14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因素框架图,如图1所示:图1 影响气候的因素框架图并且进一步总结在分析气候形成中,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五个因素影响最显著,因此要逐一分析;若是分析主导因素,也应首先考虑上述五个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回到教学开头提出的问题一分析撒哈拉沙漠景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撒哈拉沙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前者为热带沙漠气候,后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的差异可以分别从上述气候形成因子来讨论。学生通过查阅地图、收集资料、阅读文献,以及自己个人和与同伴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最终可以得出结论。15四、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学生从如下方面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做反思:对比本组的结论与教师、其他组的结论,找出优点和缺陷。自己在哪些方面走了弯路。自己的学习态度如何?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4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困难和解决途径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主要有:首先,高中地理课时较少,探究时间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精选探究内容,高效实施;16其次,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低,这就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设计和要求,切忌一刀切;再次,教师在模式实施中要把握角色,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自己应先学会“探究”,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充分思考;17最后,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中。参考文献:1 李春明. 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 3234.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5.3 Jamie Kirkley Indiana University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M. CopyrightPLATO Learning, Inc,2003: 12. 4 赵海涛,刘继和.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7,5(1): 125 陈爱苾.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5. 7 王琳.问题解决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2008: 36.8 陈爱苾.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9 刘尊英. “问题解决”教学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 科技资讯. 2008,9(6): 5657.10 丁念金. 问题教学M. 福州: 尚建教育出版社,2004: 28.11 陈爱芯. 多儿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 北京: 开明出版社,2004: 80.12 段玉山.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8.13 哀孝亭,王向东. 中学地理索养教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6.14 Edward W. Osborne. Associate Professor Ramlah Hamzah, Graduate Student University ofIllinois.Use of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Among Secondary Agriculture Teachers inIllinoisJ. Fall. 1989,6(5): 29.15 晏红.“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J. 陕西教育. 2008,6(5):36.16 刘海燕. 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益J. 地理教育. 2007,8(6): 1617.17 刘儒德. 论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6,6(1): 2329.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mode i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of applicationStudent: SUN Liwei Teacher:LIU WenlongAbstract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geographical thinking and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geographical problems to explore and motivation, geographical educato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 to teach, and ignore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students just passively accept knowledge, learning bor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mode but embodies the teach for the leading and learn as the main body un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mainly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in elev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lesson of geographical, to probe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geography teaching how to realize th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teacher education concept of change and students study way,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teacher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first expounded problem solving the relevant teaching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