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师说 第2课时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小学而大遗3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2)小学而大遗(3)吾从而师之(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吾未见其明也4重点虚词(1)于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2)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郯子之徒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而耻学于师(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7)不拘于时1.(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不,不要。2.(1)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结果,连词。(3)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今义:因果连词。(4)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5)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3.(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4.(1)向;对于;比;被。(2)相当于介词“于”,在;相当于介词“于”,比;语气助词,不译;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译为“呢”。(3)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的;代词,指书。(4)结构助词,的。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辅助宾语前置。代词,这些。5.(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4)判断句。(5)宾语前置句。(6)“问”前省略主语“人”,“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7)被动句。1第4段能不能移至开头,再在段末加上“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他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3鉴赏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囊括连衡恐俱肥饶B崤函踆巡藩篱阡陌C漂橹膏腴解惑鞭笞D黔首劲弩谪戊耕织2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6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学 校黄宗羲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B则群摘以为非 摘:指摘C大狱讼则期吏民 期:限期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卿避其贬议其皆出于此乎B天子之所是未必是作师说以贻之C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D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危言深论,不隐豪强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注】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C侯下车下 车:初到任。D力不赡耳 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子之恭也 将以有为也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颐指而办 吾常跂而望矣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1C【解析】A项,恐惧。B项,逡巡。D项,谪戍。2A【解析】无:无论,不分。3D【解析】所以:用来的。所以:的原因。惑:糊涂。惑:疑问。4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情况。C项,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5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A项,是战国时期。故选A。6(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解析】漫画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1C【解析】期:召集。2D【解析】D均为副词,居然,竟然。A代词,他们;语气副词,大概。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代词,他(李蟠)。C承接连词,那么;竟。3B【解析】在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是养士的地方,要具有独立的评议是非的权利,不应受朝廷的干预。汉代、宋代还具有这种特点。基于此观点,可以采用排除法,是当时人们对学校的错误认识。4B【解析】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5(1)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2)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期会、赋税、司法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责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人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官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冲:要冲,军事上或交通上的要地。2C【解析】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都是语气词,前者表判断语气,后者表感叹语气。B项,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都为助词,前者表句中停顿,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重要性”错,这与原文“孰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4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郡将欲楼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断开。侯指人,根据文意可知,其应放在句首,“侯”前要断开。又因为“命”“辟”是王侯秬的两个动作,其间应断开。“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5(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重点关注重要词语,如第(1)题中的“略”“孰”、第(2)题中的“始”“尝”“已”。【参考译文】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辽宁沈阳瑞恩科技公司所属单位高校毕业生招聘13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联考省直系统核减、核销岗位情况的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第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玉龙幼儿园自聘教师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湖北交投集团部分中层管理岗位竞聘上岗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福建武夷山市供销总公司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河北中兴冀能实业有限公司招聘80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春季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河南省职工医院药学部招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个人进步守诺承诺书5篇
- 华夏银行杭州市临安区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藏餐培训前台课程设计
-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玻利维亚-20240530-00504
- 19S406建筑排水管道安装-塑料管道
-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 如何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
- 薯片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复方电解质醋酸钠葡萄糖注射液-药品临床应用解读
- 变压器租赁协议书x
- 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应用题解法一:找单位“1”解析同步练习
- 危重产科患者麻醉管理
- 宾馆旅客财物保管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