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报告书_第1页
文献检索报告书_第2页
文献检索报告书_第3页
文献检索报告书_第4页
文献检索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文献检索报告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文献检索报告典型PTA工艺的环境安全与节能减排潜力研究专业:环境工程姓名:裴蓓学号:040070274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文献检索报告化工企业高浓度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专业:环境工程姓名:过春怡学号:PE07183 高浓度染料废水处理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故检索时屏除理论性文献,主要目标是具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的高浓度合成废水的处理技术的文献。环境工程发展很快,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更新比较频繁,故文献检索时采用逆时查阅,查阅文献的期限基本从2008年到2002年。拟主要使用的数据库:清华同方、.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科技成果、Science Direct和Engineering Village 5个数据库。一、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检索式:关键词=染料*(废水+污水)*处理*年=2005-20082、检索结果:总计178篇,选中17篇3、检索到的有关和课题密切的文献如下:1)【题名】铁还原和HO工艺处理染料化工生产废水【作者】王方园1,2 季敬福3【机构】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173浙江金华海河环境工程公司,浙江金华321017【刊名】工业水处理.2007,27(11).-76-78【文摘】染料合成化工生产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色度高且组分复杂并且常含有苯类物质,属难处理废水。采用铁还原和二级HO法分步处理工艺处理该废水,COD、BOD、色度、硝基苯等去除率高,部分水回用于生产,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88978-1996一级标准,为此类特殊染料生产废水的成功处理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2)【题名】生物-微电解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研究【作者】徐丽娜 赵华章 叶正芳 倪晋仁【机构】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刊名】环境工程学报.2007,1(12).-10-14【文摘】采用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upflow blanket filter,UBF)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微电解的组合工艺,对盐度接近2、色度和COD分别约为8000倍和6005mgL的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经过连续120d的稳定运行后,组合系统处理效果良好,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75以上。UBF和微电解单元均可以大幅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处理。UVVis扫描和GCMS分析表明,该组合工艺能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和共轭双键,并能高效降解原水中的酚类、氯代有机物和复杂的杂环类化合物。3)【题名】复合混凝剂处理模拟酸性大红染料废水的研究【作者】张毅1,2 王伟1 朱伟1,2 田炯1,2 唐秋萍1,2 陈泽智2【机构】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 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刊名】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3).-40-43【文摘】通过单一混凝剂的筛选与混凝剂间的复合方法,配制了FeSO4MgSO4Ca(OH)2PAM复合混凝剂。采用该混凝剂对COD值为288.3mg/L、色度为25000倍的模拟酸性大红GR染料废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各药剂投加次序、搅拌与沉降时间以及投加方式等,确定了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时的优化操作条件为FeSO4MgSO4Ca(OH)2PAM配比(质量比)=100:200:150:(0.047-0.093),pH=9.5-10.0。试验结果为COD去除率最高可达85.3%,当复合混凝剂投加量为1.5-2.25g/L时,脱色率最高可达97.5%,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混凝剂;当脱色率达90%时,药剂成本为1.12元/T废水,结果表明,该复合方案从成本和处理效果方面考虑均是可行的。4)【题名】稀土改进型Fenton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作者】周谨1单连斌2【机构】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2150082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110016【刊名】环境保护科学.2007,33(6).-64-66【文摘】研究了稀土双氧水处理高浓度活性染料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探讨了双氧水加入量、稀土量、温度及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5)【题名】预处理-生化法处理强酸性混合染料废水【作者】秦杨1温青1任洪强2丁丽丽2【机构】1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刊名】化工环保.2007,27(3).-253-256【文摘】采用预处理生化(包括水解酸化和好氧)法处理强酸性混合染料废水,对工艺流程(预处理为混凝)和工艺流程(预处理为混凝及臭氧氧化)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处理时CaO的最佳加入量为16g/L;混凝出水采用臭氧氧化,臭氧通入量为29mg/L时,臭氧氧化出水色度为141度,色度总去除率为91%,但TOC基本没有变化,且臭氧氧化出水经过后续的生化处理后,最终出水色度与工艺流程相比无明显优势。采用工艺流程处理强酸性混合染料废水更合适,最终出水pH为8.5,COD为88mg/L,TOC为48mg/L,色度为359度,SS为25mg/L,SO24-质量浓度小于50mg/L,PO34-未检出。6)【题名】基于膜技术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刊名】化工环保.2007,27(1).-7-7【文摘】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膜技术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染料废水前处理和膜过滤分离系统。染料废水前处理由废水调节、絮凝沉降、澄清等工艺组成;膜过滤分离系统由超滤循环和纳滤循环工艺组成。染料废水先进人调节池混合并调节COD和pH,然后在絮凝反应罐中混匀,经絮凝沉淀池沉淀后的澄清液进行超滤处理,超滤透析液进行纳滤处理,纳滤透析液再经活性炭吸附后,可使排水符合污水二级排放标准。7)【题名】含氮染料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方法【刊名】化工环保.2007,27(1).-98-98【文摘】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设备,可以低成本、容易地将废水脱色,并分解废水中的偶氮化合物等持久性含氮染料。该设备结构紧凑,具有极好的耐用性和较高的处理能力,可确保长期稳定运行。该设备可用于含氮染料废水的脱色及脱氮处理,包括:一个厌氧罐,用于含氮染料废水与硫酸盐还原菌在专性厌氧条件下的接触;一个硝化罐,用于废水与硝化菌在好氧条件下的接触;一个反硝化罐,8)【题名】脱色絮凝剂DFA的合成及其脱色性能【作者】顾学芳 田澍 王南平 李娜【机构】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刊名】印染.2007,33(22).-31-33,52【文摘】以双氰胺、甲醛、氯化铵为主要原料合成脱色絮凝剂DFA。研究了其对含活性、直接和分散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考察了DFA投加量、染液pH值、染料浓度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絮凝剂DFA对各类染料废水各存在最佳投加量,其用量次序为分散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废水溶液呈弱酸性及中性时,DFA的脱色效果较好。对不同浓度的染料废水,DFA的最佳脱色率均能达到99以上。9)【题名】化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作者】张丽宏【机构】河北省武强县环保局,河北武强053300【刊名】河北化工.2007,30(10).-70-71【文摘】在总结近年来染料废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化学氧化法处理该类废水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化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技术的发展前景。10)【题名】膜法处理H酸废水的初步研究【作者】张凤娟 柳丽芬 杨凤林【机构】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刊名】辽宁化工.2007,36(3).-174-177【文摘】采用磺化聚醚砜中空纤维管膜萃取技术处理含H酸的水溶液,研究了流动方式、溶液pH、温度以及初始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走壳程,有机相走管程,两相并流流动时,提高水相流速和有机相流速都会影响萃取效率。在两膜器串联、两相并流的情况下,可使初始质量浓度为2000mgL-1的溶液降至30mgL-1,证明了膜萃取去除H酸废水的可行性和高效性。11)【题名】染料废水的前处理作用研究【作者】卢声【机构】辽东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辽宁丹东118003【刊名】辽宁化工.2007,36(4).-247-249【文摘】分别运用无机絮凝剂Al2(S04),和FeCl3,对染料废水进行了前处理试验。为了提高无机絮凝剂的絮凝沉淀和脱色作用,在实验过程中还加入了脱色剂和阴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无机絮凝剂及其助剂对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絮凝沉淀作用,可以作为染料废水的前处理过程。12)【题名】电催化氧化处理蒽醌蓝模拟染料废水试验研究【作者】李庆新 余训民 胡立嵩【机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名】长江大学学报:理工卷.2007,4(2).-32-34【文摘】研究了pH值、槽电压、电解时间与通电方式、电解质种类及浓度对酸性葸醌蓝模拟染料废水的电催化氧化效果。处理酸性蒽醌蓝染料废水的最佳电催化氧化条件为槽电压10V、初始pH值为4、NaCl浓度2gL;在此条件下连续电解50min,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为536和87.9。研究表明脉冲电催化氧化可以明显提高能量效率和电流效率,降低处理成本。13)【题名】三维电极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作者】王林红1程爱华2王志盈1【机构】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刊名】山西建筑.2007,33(14).-147-148【文摘】归纳了染料废水的各类处理方法,从反应器结构、电极板材料、粒子电极、操作条件等方面总结了三维电极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推进和发展该方法的应用。14)【题名】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方法【机构】南京大学【刊名】化工科技市场.2007,30(1).-70-70【文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偶氮染料废水放入废水处理池;根据超声辐照方式安装超声波发生装置,根据可见光辐照方式安装可见光光源;同时打开超声波发生装置和可见光光源,对偶氮染料废水进行超声和光共同辐照;对废水进行处理的同时检测染料分解结果,若分解达到饱和,则停止处理。本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染料分子绝大部分已经被完全降解,15)【题名】电解和臭氧技术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实践【作者】颜海波 孙兴富【机构】温岭市环境保护局,浙江温岭3175001【刊名】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93-95【文摘】介绍电解和臭氧二级物化技术结合生化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将高浓度染料废水先用电解方法破坏高分子有机物的链状结构,并在Fe2的催化作用下,臭氧直接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再和低浓度废水混合后采用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运行结果表明,COD、SS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7、898、999,出水水质能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该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设施运行稳定、占地省、处理成本低、污泥量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16)【题名】新型吸附剂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作者】王红梅 郑振晖【机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122【刊名】浙江化工.2005,36(7).-18-20【文摘】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和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PDMDAAC-膨润土,并与膨润土的其他改性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不同改性膨润土对活性翠蓝KN-G和活性嫩黄K-4G染料废水进行吸附,发现PDMDAAC-膨润土的吸附效果要优于其它改性方法。对实际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PDMDAAC-膨润土的吸附性能要略优于活性炭,PDMDAAC-膨润土在深度处理工业废水方面有广阔的前景。17)【题名】高浓度分散蓝染料废水的湿式氧化研究【作者】曾新平1唐文伟2赵建夫3 顾国维3【机构】1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3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刊名】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2).-88-91【文摘】在2L高压间歇反应釜中,研究了湿式氧化对高浓度分散蓝染料废水处理的效果、反应温度的影响和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温度是分散蓝染料废水湿式氧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升温有利于氧化效果的提高;进水COD46710mgL在255、1.25倍理论供氧量下反应2h,COD去除率达72.1,可生化性显著提高,色度完全被去除。建立了三参数通用动力学模型,合理解释了湿式氧化过程。二、清华同方数据库1、检索式:关键词=染料*(废水+污水)*处理*年=2002-20082、检索结果:总计131篇,选中10篇3、检索到的和课题密切的文献如下:1)【题 名】电化学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作 者】杨少斌; 费学宁; 张建博【单 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陕西西安【文献出处】广东化工,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编辑部邮箱2008年02期【摘 要】电化学技术因其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控制、污染少等特点倍受研究者的重视。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化学氧化技术处理还原染料废水、偶氮染料溶液、高含盐印染废水及三维电极氧化处理印染废水,并指出了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题 名】铁阳极电凝聚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动力学分析【作 者】梁吉艳; 杨蕴哲; 胡筱敏【单 位】东北大学资源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东北大学资源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10004;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辽宁沈阳10004【文献出处】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编辑部邮箱2008年01期【摘 要】采用铁为阳极的原位电凝聚方法处理活性黑KN-B染料废水。以活性黑KN-B在特征吸收波长600nm和255nm的吸光度变化为分析指标,考察了电流密度、染料溶液初始pH值、电介质浓度及种类、温度、染料浓度等影响因素对染料废水脱色过程及脱色速率常数的影响。同时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对其脱色的动力学过程及脱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染料溶液的脱色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电流密度、染料浓度、染料溶液初始pH值及电解质的种类及浓度对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影响显著,而染料溶液温度对一级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较小;染料废水的脱色过程是电凝聚和染料还原共同作用的过程。3)【题 名】厌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蒽醌活性染料废水【作 者】洪俊明; 洪华生【单 位】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福建泉州;福建厦门【文献出处】中国给水排水,China Water & Wastewater,编辑部邮箱2008年01期【摘 要】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蒽醌活性染料废水,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蒽醌染料废水中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0%,脱色率平均为48%;当进水染料浓度为100mg/L时系统的脱色率最高(为62%);投加MnSO4可提高系统的脱色率。4)【题 名】改性膨润土对有机染料脱色性能研究【作 者】楼文斌【单 位】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文献出处】宁波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bo College,编辑部邮箱2005年02期【摘 要】通过不同改性膨润土对活性艳蓝X/BR、活性艳橙X/GN和直接耐晒蓝B2RL三种染料吸附脱色效果的研究,表明不同改性膨润土对上述三种染料处理效果差异较大,同时处理效果跟pH值和染料本身性质的关系大。对一种改性土进行优化筛选后,选取其中一改性土研究其吸附脱色效果与pH值及投加量的关系。对实际染色废水的处理表明该改性土对蓝色和紫红色废水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5)【题 名】染料废水生化处理研究动态【作 者】田玉萍;曾抗美【单 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四川成都【文献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编辑部邮箱2006年01期【摘 要】生化法处理染料废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染料废水生物处理研究的进展,特别对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法在脱色和COD去除中的作用、高效菌种的筛选,及其应用方面的各种新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述。6)【题 名】高盐度染料中间体废水电化学处理研究【作 者】刘占孟;鲍东杰;李静【单 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江西南昌;河北邢台【文献出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编辑部邮箱2004年03期【摘 要】应用电化学法处理染料中间体生产排放的高盐度有机废水,考察了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提高透明度,在电流密度0.015A/cm2,槽电压8.4V,电解90min,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5%和70%。本文亦对含盐染料配水进行了研究,对降解机理做了初步的探讨。7)【题 名】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作 者】许云峰;徐云兰;曾立云【单 位】兰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兰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肃兰州;江苏常州;甘肃兰州【文献出处】甘肃科技纵横,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Lanzhou,编辑部2004年02期【摘 要】采用微电解法对经无机絮凝处理后的出水进行处理。研究了进水pH值、停留时间、进水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为34,停留时间4050分钟,COD去除率最高,另外,采用逆流方式进水有助于微电解柱的正常运行。8)【题 名】试论染色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作 者】姜凤玲【单 位】新乡市针织厂 河南新乡【文献出处】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Mengzi Teachers College,编辑部2003年04期【摘 要】染色废水的处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染料降解的机理.在目前的染色废水处理过程中有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好氧厌氧联合处理等生物处理方法.实践证明好氧厌氧处理法比较实用。9)【题 名】高效菌活性污泥法处理分散染料废水实验研究【作 者】张丽;贺启环【单 位】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南京【文献出处】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编辑部邮箱2002年01期【摘 要】针对复合微生物的筛选和分离进行了研究,分离出处理分散染料废水起高效降解作用的2株菌种。结果表明,2株高效菌对分散染料废水降解能力很强,与普通菌结果对比COD去除率提高17%,并且高效菌对废水浓度的耐受性也明显提高。10)【题 名】真菌对染料废水脱色降解的研究进展【作 者】李蒙英;孟祥勋【单 位】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系;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系 苏州【文献出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Technig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poll.cont,编辑部2002年10期【摘 要】染料属生物难降解有机物 ,染料和印染废水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水体污染源之一。本文列举了近年发现和研究的染料脱色真菌,并综述了真菌脱色降解染料的机理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三、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1、检索式:关键词=染料废水*处理2、检索结果:总计22篇,选中6篇3、检索到的有关和课题密切的文献如下:1)分散染料废水处理技术项目年度编号:0300380005简介:染料及中间体品种繁多,生产工艺复杂。分散染料是染料生产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其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色度深、含盐量高、毒性大等特点。这种废水中的污染物,难于用一般的生化法处理。该院开发成功了分散染料废水处理新技术,采用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使处理后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技术特点:通过预处理去除废水中难降解组份后,再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后出水COD100mg/L,BOD30mg/L,色度50倍。该处理技术具有效率高,设备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特点。已有工业化设计,能处理不同规模的分散染料生产废水。转让内容:可提供全套处理技术与有关设备,其中处理构筑物可在现场施工;可承接工程设计、人员培训和现场开车等技术服务。2)染料废水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究项目年度编号:0200550305简介:该项目充分利用染料废水中的大分子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采用“中和氯氧化微电解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处理碱性、弱酸性染料混合废水,可使COD去除率达99,色度去除率达97,废水经处理确保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整个流程具有工艺简便、易操作,运行费用低廉的优点,研制的染料废水处理设备造价低、效率高。该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3)高效脱色絮凝剂工业化项目年度编号:0200380004简介: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克服以往工艺上骤然升温而引起爆聚的缺点,使现生产工艺更加合理可靠,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并已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高效脱色絮凝剂系阳离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它的阳离子基团可与某些染料和中间体的阴离子基因(如磺酸基团、羧酸基团)和活性基团(如三聚氯氰)等进行化学、物理的作用,从而使染料分子脱稳与水分离,达到脱色以及降低COD的作用。高效脱色絮凝剂使用方便,效果突出。该产品与美国、日本类似样品做平行对比试验,脱色效果优于或等于其样品。该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工业化产品在国内尚属首家。4)分散染料生产污水处理项目年度编号:0101020086简介:采用物理化学法及生物法综合处理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主要特点是利用废铁屑、废电石渣及粉煤灰等废话物COD200mg/l情况下,处理后达到国爱排放标准允许浓度(COD91%) within 12h. Bacterial consortium was able to decolorize 10 different azo dyes.5)Biosorption of C.I. Reactive Black 5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acid-treated biomass of brown seaweed Laminaria sp.K. Vijayaraghavan and Yeoung-Sang Yun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Chonju 561-756, South KoreaAvailable online 2 February 2007.Abstract: The biosorption of C.I. Reactive Black 5 (RB5)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the brown seaweed, Laminaria sp., was investigated in both batch and column modes of operation. Protonation of the native Laminaria biomass, with 0.1M HCl, considerably improved its RB5 biosorption capacity. Evidence from FT-IR spectra confirmed the participation of amine groups in the biosorption of RB5 and the mechanism was proposed to b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ly charged amine groups and negatively charged RB5. At various initial RB5 concentrations (50200mg/l), batch sorption equilibrium was reached within 3h, followed by slow attainment of equilibrium, and the kinetic data obtained we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pseudo-second order model. 6)Decolorization and removal of textile and non-textile dyes from polluted wastewater and dyeing effluent by using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soluble and immobilized polyphenol oxidaseAmjad Ali Khan and Qayyum Husain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 Aligarh 202 002, UP, IndiaAvailable online 9 June 2006.Abstract: Celite bound potato polyphenol oxidase preparation was employed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dye effluent contaminated with reactive textile and non-textile dyes, Reactive Blue 4 and Reactive Orange 86. The maximum decolorization was found at pH 3.0 and 4.0 in case of Reactive Blue 4 and Reactive Orange 86, respectively. Immobilized potato polyphenol oxidas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in decolorizing the individual dye and complex mixtures of dyes as compared to soluble enzyme. The polluted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an individual dye or mixtures of dyes treated with soluble and immobilized potato polyphenol oxidase resulted in the remarkable loss in total organic carbon.7)Cotton and polyester dyeing using nanofiltered wastewaterI. De Vreese and B. Van der BruggenCentexbel, Technologiepark 7, 9052 Zwijnaarde, BelgiumLaboratory for Applied Physic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K.U. Leuven, W. de Croylaan 46, B 3001 Leuven, BelgiumAvailable online 18 April 2006. Abstract: Cotton and polyester dyeing using effluents treated by nanofiltration was evaluated on laboratory and pilot scale. Wastewaters were collected separately from reactive and direct dyeing (for cotton) and from disperse dyeing (for polyester). For reactive and direct dye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both NaCl and Na2SO4.8)Pretreatment of a dyeing wastewater using chemical coagulantsJoonghwan Mo, Jeong-Eun Hwang, Jonggeon Jegal and Jaephil Kim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151-1742, South KoreaMembrane and Separation Research Center,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O. Box 100, Yusung, Taejon 305-606, South KoreaAvailable online 16 November 2005.Abstract: For pretreatment of the feed water of membrane processes, chemical coagulants such as HOC-100A, alum, and ferric chloride were used. The feed water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was a synthetic dyeing wastewater composed of Direct Red 75, polyvinyl alcohol (PVA), NaCl and Na2SO4. Total concentration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feed wa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