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_第1页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_第2页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_第3页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1)使教育丧失动力。(2)延缓教育的进行。(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1、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1)积极见解。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2)局限性。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2、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杜威认为,18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3、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1)否定教育的意义;(2)忽视组织的作用。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1、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三,民主社会的教育重视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重视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第四,学校在训练儿童时,应当尽可能多给儿童自由,并且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等品质。2、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生长这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杜威认为用“生长”概念来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杜威明确提出“教育即生长”。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以外,并没有别的目的。3、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学校的生活这一主张是“教育即生长”的具体化。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论述的。为了使儿童尽早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主张。4、民主教育应当重视儿童个人经验的改造和发展杜威从经验论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人亲身获得经验且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吸收前人经验的过程。总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总体评价总的说来,杜威的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且意义深远,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外国教育史经典教程-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节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育发展特点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调1、教育改革的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思潮影响下进行的。2、教育的民主化20世纪前期的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强调教育的民主化、扩大国民的受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3、教育的民族化各国的民主化教育与各国教育民族化的推进有一定的联系。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团结的重要力量。二、以中等教育改革为核心,探索国民教育一体化格局中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和问题:1.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分的联系。(2)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2.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有差异的。3.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这主要是在美国。三、教育改革目标由注重个体的发展到注重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协调1、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改革是在许多重要因素影响下进行的。2、新教育对旧教育的批判。澳大利亚教育家康内尔在评价20世纪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内容时指出,新教育家是从4个方面反对旧教育的。3.教育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儿童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儿童教育研究开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又为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20世纪初期的儿童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四、各国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20世纪前期,各国在教育改革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问题。1.美国教育改革模式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美国民主社会的需求,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能。其主要特点有:(1)确立教育改革的目标。(2)从重组学制入手,使教育面向所有学生。(3)从改革课程和教学组织入手,使教育适应所有学生。2.英、法、德国的教育改革模式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调整学校教育结构,并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则得到扩充和实现。德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在战后通过教育恢复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问题。五、初步建立起教育改革调控和保障机制1.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成为教育改革调控的主体。2.社会各种教育结构和教育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成为调控的重要力量。3.运用教育立法和教育报告、教育监督等手段,调控和保障教育改革。六、在对内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对外推行殖民地教育20世纪前期,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时期,也是这些国家在国外大力确立殖民地教育体制的时期。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五点。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总之,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教育发展的民族化和民主化问题;二是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三是发达国家教育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协调问题。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八章(第二节)第二节20世纪前期欧、美、日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法令的主要内容为:(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地方教育当局还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和控制的权力。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4、1944年教育法(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二、法国教育的发展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三、德国教育的发展1、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魏玛共和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并在德国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社会和教育被纳入到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工具。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美国教育的发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于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应当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2、“八年研究”计划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8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3、初级学院运动产生:由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影响:“初级学院”的思想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日本教育的发展1、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20世纪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日本的中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一个整顿和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26年后,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法西斯化。从40年代开始,日本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开始对各级教育进行改革,更强化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三节前苏联教育的发展一、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1.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转变。1917年11月11日,由教育人民委员会发表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阐明了苏维埃政府关于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2.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度的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基“莫斯科方案”。这一时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提出了一个方案“彼得格勒方案”。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二、20年代苏联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苏联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制定、编写和采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方法时陷入到左右摇摆、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论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另外,这一时期,苏联出现了各种教育理论。三、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进入30年代,前苏联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从3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的党和政府对全部教育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整顿。1.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改革措施:对普通学校(即中小学)的调整和整顿,是通过联共布党和前苏联人民委员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进行的。它是从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开始的。效果:前苏联学校首次确立了适应急需掌握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制。2.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普通学校的调整、整顿直接相联系的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1930年8月14日苏联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的法令。3.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师。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一节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一、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曾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和教育科学博士,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中学毕业前为第一个时期。中学毕业后为第二个时期。著述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二)教育思想1、论学校的性质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从而揭示了学校的阶级实质。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无产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学校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广泛地进行生产劳动。二、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革新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主要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等。(二)论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1、论教育目的按照马卡连柯的意见,确定的教育目的乃是教育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马卡连柯从当时苏联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