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提纲(根据题型整理)_第1页
古代文学提纲(根据题型整理)_第2页
古代文学提纲(根据题型整理)_第3页
古代文学提纲(根据题型整理)_第4页
古代文学提纲(根据题型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填空 选择1 秦代可以叙述的散文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畅达,后者辞采华美。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泰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2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3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二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论积贮书陈政事书。三是一些杂论。4 贾谊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相驱动。5 刘向是西汉后期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6 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为最有名。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的作品。7 司马相如的骚体赋以大人赋、长门赋、哀秦二世赋为代表。8 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9 东方朔所作的答客难是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10 史记本名为太史公书,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6千余字,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组成。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书八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表十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的重要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11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 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12 孔雀东南飞13 班固的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际上是一篇的上、下章。作品通过虚设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之间假设问对的形式展开。14 张衡的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15 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16 班彪作北征赋,班昭作东征赋,蔡邕作述行赋。17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18 祢衡的鹦鹉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19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0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21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22 曹操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其中一部分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薤露行、蒿里行。23 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24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25 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有名。26 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以赠从弟三首为代表。27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28 嵇康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诗十八章,是一组各自成篇而又相互勾连的四言诗。29 幽愤诗可视为嵇康的绝命诗。30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31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32 左思的辞赋名作三都赋曾名震京师,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则是咏史诗八首。33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34 郭璞的游仙诗今存十九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 35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孙绰和许询。36 陶渊明的散文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为最有名。37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38 西曲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39 在南朝诗坛上声望很高的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40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眺,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41 齐梁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42 北朝的北地三才指、邢邵、魏收。43 庾信的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和拟怀27首。44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45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奇丽风格的代表。46 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文学的杰出代表。47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48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49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二 名词解释: 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既如诗歌,讲究押韵、对仗和整齐的形式,又如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适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有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 汉赋:有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杨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归田赋、两京赋。但后世常说的汉赋主要是就大赋而言的。骚体赋:骚体赋是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其中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杨雄的太玄赋。汉大赋: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谕劝谏功能。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抒情小赋: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不用问答体,句式多样,文辞清丽,多用韵语。张衡的归田赋是我国赋史上第一篇以描写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其后,蔡邕、赵壹是其代表作家。乐府:乐府的本义,是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把由这个机关采集、制作的可以和乐的诗歌也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就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代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歌俗曲、歌辞等。广义的乐府则包括两汉,乃至魏晋以后历代作家仿制的乐府作品。两汉乐府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主要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多是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都是魏末名士,曾集于山阳竹林,肆意酣游,思想上崇尚老庄,喜欢清谈,但他们对现实矛盾比较关心,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吴歌:“吴声歌曲”的简称,乐府清商曲的一部。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时代以东晋和南宋居多,“吴歌”中的民歌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语言清晰浅近,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现存“吴歌”以子夜歌、读曲歌数量最多。西曲:“西曲”就是“西曲歌”,乐府清商曲的一部。“西曲”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为中心,时代以齐梁作品居多。“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妇的别情离绪,尤多表现船户、商贾生活之作。“西曲”也多是五言四句形式,语言较自然真率。 永明体:永明体是一种诗体名。南朝永明年间周顒发现了四声,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避免声律上的“八病”,以达到声律与对偶互相配合,这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因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而尤以谢脁最为突出。永明体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转变,是唐代格律诗的开端。宫体诗:南朝梁陈宫廷流行的一种诗体。由梁简文帝萧刚首先提倡,代表作家有庾信父子、徐陵父子等,其内容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绘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建安风骨:又被称为建安风力,历来认识不一,或指内容,或指形式,实则指内容与形式并重的一种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能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风貌,后人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以下乃结合往年考点补充)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 “变体”。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第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三、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田园诗:主要内容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田园诗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谢灵运乃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并以其富艳的才华,极精致的描绘出奇秀的山水状貌。于是大量的山水景物,各以其鲜异的姿态,出现他的诗篇中,闪耀出清美的光辉,在诗歌领域里开辟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新的境界。大小谢: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代表作登池上楼;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三简答1 贾谊过秦论对比手法的运用(书147-148):(1)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2)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3)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2、汉大赋的体制特点:散体大赋(又称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分较多,铺陈文采,以歌颂为主。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功能。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的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是成熟之作。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 枚乘的七发值得注意的方面(书158-160):(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4扬雄之赋(书164-165):其辞赋创作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作品。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后期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和酒赋等。5史记的叙事艺术(书175-176):(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2)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6史记的风格特征(书181-183):(1)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2)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3)富有传奇色彩。7、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是:(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镜头。两汉乐府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题在选择叙事对象是,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2)情节比较完整曲折。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是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是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那些代表性的作 品都讲述了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塑造了一批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无雷同。(4)详于叙事二而略于抒情,叙事详略得当。(5)寓言体的创作。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8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思妇的闺愁。抒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2)表达渴望进入仕途,能够建功立业的壮志抱负。 (3)有些诗歌表达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使自己扬名后世,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4)有的诗歌揭露现实黑暗,抨击末世风俗。在追求功名利禄时,得意者一朝成功,便置同门亲友利益于不顾,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A、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B、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趣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 C、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2)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借鉴民歌手法 ,务求平淡,语言浅显,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10曹植后期的作品可分为四类(书26-27):(1)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之情的述志诗。如杂诗其五, 此诗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体现出立功沙场之志,情绪激昂慷慨,写到报国无门的境遇又极悲愤。吁嗟篇一诗以转蓬自喻,形象地描写出“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写出漂泊不定的生活,显示了内心的悲愤。(2)抒写对遭受迫害的愤恨与反抗情绪。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前者大约是为好友丁仪、丁廙等人而作。曹操在世时,曾有一些人拥曹植为太子,曹丕深恨之。丕即位后,杀死了曹植的羽翼丁仪、丁廙等。曹植欲救友人而不得,遂作此诗以寄托愿望。作者以鹞、罗网喻施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出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感情真挚,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且用叙事、写景、哀悼、劝勉等方式来衬托自己的心情,愈加亲切动人。(3)以思妇、弃妇形象寄托身世,言志抒情。如七哀描写思妇怀念游子的哀怨,主旨在于托男女以喻君臣,吐露作者对曹丕父子压制自己的怨恨。(4)以游仙为题材的诗。由于作者生活处境艰难,处处受到压制,怀才不遇,因此感慨时光流逝,功业难成,于是到虚幻境界中寻求精神解脱,写出一些游仙诗。如远游篇、游仙诗、仙人篇等,虚构出纯洁明净的神仙境界,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形成对比,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1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书63-64):(1)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2)写躬耕的生活体验,真实而又具体。(3)写自己的穷困生活和农村的凋敝状况。12陶诗的艺术成就:(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了审美对象。注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話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現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事的和谐交融。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可为代表。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有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描寫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等,這些平常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生活情趣,出現警策。1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书88-89):(1)从写意到摹象。(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14 鲍照对七言体的贡献: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15 谢眺的贡献(书104-106):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体现在:(1)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清新流丽的风格。(2)在新体诗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16 北地三才:(1)温子昇:在北朝享有盛名,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魏书本传) ,诗风清婉,辞藻华美,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代表作捣衣诗写秋夜闺中女子思念远戍亲人的深长情思及对和平团聚的渴望。(2)邢邵:有“北间第一才士”之美誉,诗文以模仿魏晋或南朝人为主,尤好沈约之作。其冬日伤志篇风格刚健质朴,直逼魏晋之风。(3)魏收:工于诗赋,赋作亡佚,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尤好任昉。有魏书传世。四、论述题: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向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画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史记在人物刻画上的艺术成就史记向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画人物。 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多面体形象,性格因素不会只是一种。史记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所以往往血肉丰满。如项羽的多重人格特征。李斯的双重人格。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其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方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史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成功,得力于作者运用的方法。第一、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第二、运用细节琐事,体现人物性格。第三、运用“互见法”,为塑造人物服务。第四、运用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人物个性。以下根据其他提纲补充:张衡归田赋的艺术特色: (1)它以四言和六言交错成文,颇有节奏,而又讲究压韵(每四节共用四韵,一节一韵),音韵流利,故基本上是 四六句的骈体韵文,可视为后世骈赋的发端。(2)在语言风格上它也同过去的作品有较大区别:既不追求词藻的铺张,也不讲究气势的排荡,而是力求用精练雅致的语言去表现鲜明的意境。枚乘七发主旨:说明腐朽糜烂的享乐生活是致病的根源,而听取“要言妙道”以提高思想觉悟是治病的最好药石。其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简述赋的发展历程:汉赋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形成、鼎盛、模拟和转变四个阶段。汉赋的形成期: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赋家主要追随楚辞的余绪,形成骚体赋。代表作家有贾谊、 枚乘 ,其他还有淮南小山、严忌、陆贾等人。汉赋的鼎盛期:汉武帝元光元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134前8年),共一百二十余年。这时期的赋,已由汉初的骚体赋演变为散体大赋,亦称逞辞大赋、新体赋。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汉赋的模拟期: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前6年公元105年),约110年。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是扬雄、班彪和班固。汉赋的转变期:从东汉中叶直至汉末,约80年。这个时期的赋家,以张衡、赵壹和蔡邕为代表。4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抒情特色:、表现城邑底层人民在艰难时世中的痛苦与不平。如东门行2、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悲。如艳歌行3、反映爱情婚姻及其他妇女问题。如白头吟、 陌上桑5.汉代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此诗歌咏汉文帝时缇萦救父的故事。诗只叙述原委,缺乏形象描绘,诗品评为“质木无文”,远远没有成熟。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今存五言诗有名可考者,即有张衡同声歌、郦炎见志诗二首、秦嘉赠妇诗三首、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这些诗颇具情采,说明五言诗已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可以说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往往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2)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涵咏不尽的艺术效果。(3)明白晓畅、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是古诗十九首语言的重要特色。6.西汉政论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刘安淮南子、刘向战国策、王充论衡7.史记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所谓通古今之变,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 “原始察终,见盛现衰”。所谓“成一家之言”,是要借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出他独到的历史哲学,表现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司马迁反对严刑重罚,主张清净无为,所以凡反对暴政,反抗强权的历史人物,司马迁都给予了热情赞颂。他就是根据这个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的来寄寓他的政治理想和爱憎感情。总之,以上三句话不独说明了司马迁的写作目的,也说明了写作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家的高远目光。8.史记的文学成就(1)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史记向读者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2.)谋篇布局,匠心独具。写作上采用“互见法”的手法既可避免重复,又可统筹安排,多方勾勒,使重点人物性格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既不失历史真实,又显得丰富饱满。“互见法” :是一种突出重点,各传互补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写人以本传为主,而将一个人的其他事迹分散于其他人物传记之中;或是写事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而将一件事分散在其他不同的地方。 (3) 悲慨激扬,有强烈的抒情性。首先,它的内容有爱有恨,有歌颂、有鞭挞;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以抒情议论为主夹叙夹议;4. 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9.司马迁与写作史记关系密切的3件事:(1)家世与家庭。司马谈任太史令时,曾想修一部史书但未能如愿就赍志以殁了。他临死时郑重地嘱托司马迁.司马迁后来发愤著述,动力之一就是其父的遗嘱。(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第一次是,他二十岁时,他游历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山东河南等地。三十五岁时,他又作了第二次大游历。他奉汉武帝之命令,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第三次是汉武帝元封元年,他扈从汉武帝出外巡狩。 (3)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司马迁42岁 。以“诬上” 罪,遭受“腐刑”。生死观与士节观的矛盾。10.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和时代特色:(1)俊才云集,群星灿烂,形成了诗歌史上第一个文学集团邺下文学集团。(2)确立了“建安风骨”的诗学典范。 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3)开辟了五言诗创作的新境界。 建安诗人勇于创新,使诗歌脱离了四言的格局,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可谓五言腾踊,云蒸霞蔚,五言诗成为“居文词之要”的流行诗体,第一次掀起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高潮。11.曹操短歌行的思想主题: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12.王粲七哀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七哀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真实,就在于它忠实的记录了战乱的真实画面,真挚地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它没有丝毫的形容和夸张,也不加任何的修辞和发挥。但唯其真实,这幅历史画卷才能催人泪下,感人肺腑。13.蔡琰悲愤诗的思想艺术特色:“悲愤之史诗,时代之实录” 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杰出的长篇叙事诗。14.曹植-五言诗的集大成者(1)五言诗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是文人创作五言诗的高潮,曹操、王粲、曹丕、刘桢、蔡琰等都有一些五言诗的佳作,出现繁花纷呈的局面。而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并以其极大的创造性,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成为五言诗的集大成者。(2)提升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五言诗脱胎于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但他却又讲究词采与对仗,注意炼字,讲究声色,表现出语言洗练、词采华美的特点,尤其功于锤炼文采熠然、音韵铿锵、沁人肺腑的警句,并往往以警句带动全篇,使五言诗达到同时代的高峰。15.白马篇艺术创作成就:诗以言志。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游侠英雄,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五言诗。曹植在诗中运用了乐府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善于吸取民歌营养;讲究炼字炼句和运用对偶,注意文句的华美,对偶整齐琅琅上口。曹植在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16.正史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点:(1)正始诗人的创作以玄学(道家思想)为主导,都带有超现实的味道,以阮、嵇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其内容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艺术上采取隐晦曲折的表现手法,多曲折幽深、清峻超拔的特色,与建安时代反映现实,慷慨悲凉,率真明快的作风截然不同。(2)建安时期的五言诗还保存着民歌色彩,多半是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新的时事。正始诗人则在这基础上发展了一步,把五言诗完全文人化,诗歌开始脱离乐府旧题,以自立题目的抒情五言诗的新面貌出现,五言诗中的词藻对偶逐渐增多,不再象建安诗歌那样质朴,风格渐渐趋向于轻绮繁缛。17.阮籍“咏怀诗”及其艺术成就:文学地位: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艺术特色: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者直接慨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