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904-2009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1页
DB51T904-2009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2页
DB51T904-2009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3页
DB51T904-2009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4页
DB51T904-2009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T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9-03-10实施2009-03-05发布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Procedures of Relay-cropping System on“Wheat/Corn/Soybean”DB51/T 9042009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65.020.20B201DB/T 9042009目 次前 言11 范围2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及定义24 适宜区域25 栽培管理技术6收获与贮藏5编制说明I前 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 杨文钰、周孝强、卢学兰、雍太文、梁南山等。旱三熟“麦/玉/豆”模式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麦/玉/豆”种植模式的适宜区域、栽培管理措施及收获后处理等操作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旱地多熟种植区的小麦、玉米、大豆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404.1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豆类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 51/336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原料)环境条件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DB 51/338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3 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麦/玉/豆”模式The relay-cropping system of“wheat/corn/soybean” 是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原“麦/玉/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作多熟分带轮作的模式,其复种方式为“小麦/玉米/大豆”。3.2分带轮作 The band rotation cropping在“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体系中,第一年小麦、玉米按带幅要求分带套作,并在小麦茬口上种大豆;第二年在玉米茬口(避开原小麦茬口)上种小麦,大豆茬口(避开原玉米茬口)上种玉米,小麦收后接茬种大豆,实现轮作。4 适宜区域四川丘陵山区旱地均可种植。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DB 51/336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或原料)环境条件”要求。5 栽培管理技术本条款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仍采用常规农艺措施。5.1种植方式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5.2开厢方式采用带状2m开厢的“双三零”或“三五、二五”模式,即1.00m(或1.17m)种5行(或6行)小麦,1.00m(或0.83m)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种3 行大豆,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轮作。5.3种子准备5.3.1品种选择品种选用时注意三季作物的时空搭配,小麦应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早中熟品种;玉米宜选用优质、高产、高抗(抗病虫、抗干旱、抗倒伏)、株型紧凑的中迟熟品种;大豆宜选用主茎发达、秆强不倒、粒大的中迟熟或晚熟耐荫性品种。未经国家安全性鉴定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不能使用。5.3.2种子质量标准种子质量按GB 4404.1和GB 4404.2执行。5.3.3选种晒种播种前采用风选、水选,除去杂质、破损和不饱满种子。抢晴天晒种1 d2 d,每天晒种3 h4 h。防止烈日暴晒。5.4 播种5.4.1播种期小麦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玉米为3月上旬4月上旬,大豆5月下旬6月上旬5.4.2播种方式小麦壤土、沙土采用播种机播种,粘土实行撬窝点播或砍沟点播;玉米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大豆于麦茬行间撬窝点播。5.4.3种植密度5.4.3.1小麦种植密度小麦机播、撬窝点播或砍沟点播时,在1.00 m1.17 m带上种56行,行距20 cm,窝距13 cm17cm,窝播6粒7 粒。5.4.3.2玉米种植密度玉米在0.83 m1.00 m带上种2行,两边距麦带17cm20cm,行距42cm50cm,窝距40cm47cm,窝留双株,或窝距20 cm24 cm,窝留单株,密度为每667 2800株3300株。5.4.3.3大豆种植密度大豆播种时在1.00 m1.17 m的小麦带上种3行,行距33cm39cm,窝距33cm左右,窝留2株3 株,密度为667m26000株9000株。5.5田间管理5.5.1补苗定苗每季作物在2 叶3 叶时匀苗(间苗),4 叶5 叶时定苗。5.5.2清除杂草每季作物播种前或共生期间用化学除草剂或人工除去杂草,小麦、玉米每667 m2可用25 辛酰溴苯腈乳油80 ml100 ml,大豆每667 m2可用5 乙草胺乳油l00 ml150 ml,兑水30 kg在田间均匀喷雾。化学除草剂应按照“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进行。5.5.3科学施肥提倡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施肥要求符合“DB 51/338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5.5.3.1小麦施肥小麦底肥每667 m2施尿素15 kg18 kg,过磷酸钙28 kg32 kg,氯化钾8 kg12 kg。5.5.3.2玉米施肥玉米底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12 kg,过磷酸钙40 kg50 kg、氯化钾10 kg,拔节期每667 m2追施3 kg5 kg尿素,大喇叭口期每667 m2追施10 kg15 kg尿素(或碳酸氢铵25 kg35 kg)。5.5.3.3大豆施肥大豆采取足施底肥,酌施追肥的办法,底肥每667 m2施尿素3 kg4 kg、过磷酸钙30 kg35 kg、氯化钾4 kg5 kg;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对长势较弱田块每667 m2雨后直接撒施3 kg4 kg尿素或兑清粪水施用。5.5.4控旺防倒大豆初花期每667 m2用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 g40 g或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 g80 g,兑水40 kg50 kg均匀喷施茎叶。5.5.5 防治病虫害提倡采取农业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化学防治应按照“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进行。忌用有机磷、有机氮、无机铜制剂农药。5.5.5.1 小麦病虫防治拔节至抽穗阶段,每667 m2用20 粉锈宁乳油30 ml50 ml或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3 g66 g兑水50 kg60 kg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病重时隔7 d10 d再喷一次),每667 m2用5 井岗霉素水剂100 ml15 0ml或500万单位井岗霉素晶粉50 g75 g兑水50 kg60 kg防治纹枯病;抽穗至扬花盛期, 每667 m2用70 甲基托布津75 g100 g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 g60 g兑水50 kg60 kg防治赤霉病;孕穗至灌浆期,每667 m2用40 氧化乐果乳油50 ml75 ml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 g20 g,兑水50 kg60 kg防治蚜虫1次2 次。 5.5.5.2 玉米病虫防治苗期用3 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或丢窝防治地下害虫;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杀虫双大粒剂对有虫株点心;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秆或人工剥去病叶。5.5.5.3 大豆病虫防治大豆病害主要有大豆花叶病毒病、根腐病等,大豆虫害主要有叶蝉、盲蝽、蚜虫、豆荚螟等:a) 花叶病毒病:以蚜虫传播为主,主要采取治蚜防病,发病重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喷洒0.5 抗毒丰茹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10 病毒五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 植病灵号乳油1000倍液。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掉病株,远离豆田埋掉。b) 根腐病:每667 m2选用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l00 g兑水50 kg茎叶喷雾,每隔7 d喷雾一次,共23次。严重时可选用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 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进行灌根。发现病株及时拔除,远离豆田深埋。c) 豆荚螟:结荚期每667 m2用2.5 敌杀死乳油或5 来福灵乳油20 ml,兑水50 kg60 kg叶荚喷雾。d) 蚜虫:每667m2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g30g或2.5来福灵乳油15ml20ml兑水50kg60kg喷雾。e) 叶蝉、盲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6收获与贮藏6.1小麦的收获与贮藏小麦在蜡熟末期(全株变黄,籽粒黄色稍硬)到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时收获,收获后及时脱粒,并把籽粒的夹杂物清除干净,进行晾晒,将水分低于12.5 的籽粒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