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修一专题研究.ppt_第1页
高考选修一专题研究.ppt_第2页
高考选修一专题研究.ppt_第3页
高考选修一专题研究.ppt_第4页
高考选修一专题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选修一专题研究,康杰中学:刘建荣 QQ: 948622014,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不拘泥于教科书:脱教材(第45题)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生成新结论 古今贯通:同类事物的纵向联系 例:24、30、35、40题 中外关联:历史的横向联系 例:41题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 例:40题,高考命题原则,1(2010新课标全国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 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 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 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 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 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 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 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意 义: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历年高考题,(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 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 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2(2011新课标全国卷)(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复习重点:李悝变法 、王莽改制、两税法、 张居正一条鞭法、张之洞湖北新政、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 日本、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 现代 企业改革,特点:1、依纲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考查内容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 3、设问方式为两问(8、7分或5、10分) 4、考查方式以对比、比较为主。,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各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经典模拟题,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 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即恢复井田制。具体措施为:其男口不盈八, 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 分当受田者如制度。借以实现一夫一妇田百亩。同时又废“奴婢”之名, 一律改称为“私属”,如有违抗者,则以刑治罪。公元10 年,王莽又颁布实行五均六莞令,“命县官酤酒, 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 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 摘自施丁汉书新注王莽传 材料二 “王莽行政,重礼制,恤民生,着眼于社会经济,其本原皆出于王(吉)贡(禹),而其病则在拘古。”“富民豪族之兼并,贫富之不均,社会经济所形成之阶级,起而代古者封建贵族之世袭。惟此一事,厥为西汉二百年最大待决之问题。” 摘自钱穆秦汉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莽改制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9分),(1)实行“王田制”;禁止买卖奴婢;实行五均六筦。(每点2分,共6分) (2)改制严重违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托古改制缺乏应有的创新;新制度本身的不成熟,触及了统治阶级利益,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每点3分,共9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9分),3(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汉书王莽传 材料二 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诏曰:“朕(孝文帝)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促使王莽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土地制度的相同因素以及他们各自采取的措施。(10分) (2)王莽改制失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了。依据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5分),(1)因素:土地兼并严重;(2 分)借鉴先代经验;(2分)力图使百姓富裕,国家强盛(或巩固统治)(2分) 措施:王莽:恢复井田制,实行土地国有;(2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2分) (2)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3分)改革是否符合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2 分)b,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甩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派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摘自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八食货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职役制度作了哪些主要改革?(4分)其目的何在?(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史上的重要意义。(7分),(1)改革:将原来按户等到州县政府轮差的衙前等职役,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一定的役钱。(4分,各2分)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4分,各2分) (2)一条鞭法的意义:一条鞭法将赋役征收合则为一,一律征银,使赋役征收的办法简单化,形成了一个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财税征收体系;以银代役,农民可以到城镇自谋生活,为手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赋税征银,又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地租的兴起;为清朝全面实施“摊丁人亩”奠定了基础。(7分,回答其中3点可得6分),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居正改革自万历初年开始的。他在改革中,着力整顿吏治,裁撤冗官昏吏,政治为之一新。在此同时,他不怕得罪豪强勋戚,下令清丈全国土地,经多年努力,恳田达七亿亩,较前增加了二亿八千万亩(明史?食货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农民土地的势头,多少缓和了农民的恶劣处境。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又实行赋役制度的改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基本特点是赋役合并和赋役征银。这样就使贫无立锥之地的农民多少减轻了有关丁役的负担,并减少了地方官吏对农民刻意剥削的机会。在田赋征银的同时,也允许农民交纳代役银,无疑又相对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凡此一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在当时封建专制的条件下,能自始至终从“安民”“宜民”“政以人举”出发,不忘故训以民为本的理念,在他所能行使权力的范围内,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实属难能可贵。 魏昌从时代的高度评价张居正改革 材料二:尽管张居正身正令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太仓所储,足支八年”(张文忠公全集?文忠公行实),但他死后不久,即遭灭门辱身之祸,改革之功也毁于一旦,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这一悲剧,不仅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张居正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干一番的事业,不得不依靠年幼的万历皇帝,更不得不借助宦官冯宝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宦官是封建社会的毒瘤,小皇帝明神宗是一个奢侈淫逸、昏庸无能之君,根本不可能支持张居正改革。 魏昌从时代的高度评价张居正改革,(1) 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及主要举措。(6分) (2) 结合材料一说明张居正改革是如何贯彻 “安民”“宜民”的,由此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3分),答案: (1)背景:明朝后期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2分) 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裁撤冗官昏吏。 经济上:清丈田亩;实行“一条鞭法”(4分) (2) 清丈田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僚地主兼并农民土地; “一条鞭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和人身依附关系。 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6分) (3)张居正依靠年幼的皇帝;张居正借助于宦官的力量。张居正大权独揽,威胁到皇帝;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分) 明朝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及其封建社会走向没落;(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894年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给清政府上了一道后来被称为其新政总纲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九个方面的主张:即编练陆军、重建海军、修筑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派员出国考察等。张之洞以卢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在湖北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政府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的意旨而设。 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机构和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思想异常活跃,科举废止,留学热和办学热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末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后来孙中山先生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摘编自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等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思想和实践效果。(6分) (2)如何理解孙中山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9分),(1)政治改革优先,再推广到农、工、商、学、军各界,维护清朝统治 。(3分) 张之洞的“新政”主张,与后来的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具体措施相似,具有时代的进步性。湖北“新政”实践效果明显,推动了湖北的近代化进程。(3 分) (2)张之洞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其思想认识高于一般洋务派; 张之洞等推动的清末“新政”,使旧体制遭到巨大破坏,为民主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环境; 他在湖北进行的军事改革,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从根本上看,改革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起到了革命的作用。(9分),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为了寻求继续维持统治的应急措施,慈禧于1901年1月借光绪帝之名发布了征求变法的第一道上谕,表示在“万古不易之常经”外,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这标志着慈禧新政的开始。清末十年,清政府先后在比光绪新政更广泛的领域里推行了三十余项改革措施,以除旧布新。政治上,改革官制,裁减冗员;仿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法律,改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刑律。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后,拉开了行政改革的帷幕。军事上,裁汰旧的经制兵,在各省编练新军;中央设练兵处,专门负责编练新军事宜。经济上,设立了商部,颁布布商律,试办户部银行;在各省设立商会。这些标志着“推动实业发展”的政策得到实质性落实。教育上,设立学部,令各省广设新学堂;选派留学生,留学生归国一律赏给举人、进士出身;更重要的是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变革。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也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张之洞讥讽他们没有真正领会西方的文化和制度,这并不令人惊讶。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天真地相信在皇帝的支持下,能克服一切困难。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学习的东西不是政府所需要的了,于是发誓要“吃”了康。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提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人儒生、官僚、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一都要取消变法。自1861年以来的三十七,年,皇太后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物。她经验丰富且地位牢固,一小撮缺乏经验的改革派人士动摇不了她。虽然她在1889年就退下去了,,但她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她在军机处的亲信向她报告所有的决策;宫里的太监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她在天津的党羽荣禄掌管北洋军队。没有一件事能逃得过她的法眼。自1861年的政变以来,荣禄一直是皇后的近身侍卫,不直接掌握任何军队的皇帝和理想化的改革者只能求助于袁世凯,但后者过于精明和见风使舵,他知道皇帝和太后之间争斗的最终结果。袁选择了胜利的一方,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自认是儒家道德传统守护者的保守派攻击改革派“无君无父”,在提倡民权和个人平等时混淆了人际关系中基本的“三从”。康把孔子说成是改革家,怀疑古文献的真实性,在这些儒家道德的捍卫者眼里不啻是亵渎和异端。叶德辉斥责康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他轻蔑地宣称:“其言即有可用,其人必不可用。”即使温和的改革派和那些同情改制的人都难以接受康的解说。使康得到皇帝关注的翁同酥在读过新学伪经考之后,评述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吾惊诧不已”。进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评论说,康的孔子改制考超出了对儒家的寻常的学术解释,含有危险和今人生厌的政治暗示。 摘自(美)徐中约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1版,(1)分析慈禧新政的进步意义。(5分) (2)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1)慈禧新政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传统的教育制度和伦理观念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变;新军的编练无疑壮大了军事力量;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式学堂的建立培养了更多的现代化人才。(5分) (2)维新派缺乏经验,不懂政治;变法措施过于激进,急于求成;慈禧的权势太大;保守派的反对;袁世凯的出卖活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10分),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礼义廉耻”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如“义”应该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面对新生活运动提倡简朴风俗,有些人组织了“摩登破坏团”,以“排洋兴华”、“提倡国货”为行动指针,到处手执利剪,对过往行人身上所穿西服动刀,名曰:这是爱国行动。还有西方学者将新生活运动讥为“建基于牙刷、老鼠夹与苍蝇拍的民族复兴运动”。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据材料概括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特点。(不得照抄原文)(6分) (2)简评某西方学者认为新生活运动是“建基于牙刷、老鼠夹与苍蝇拍的民族复兴运动”的观点。(9分),(1)条目分明,内容琐碎;继承儒家文化传统;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结合。(6分) (2)该学者的观点片面。他只看到了新生活运动的不足即过分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忽视了民族复兴。新生活运动对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社会风气起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鼓舞抗战时期人民的斗志;继承并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9分)。,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其明年,山东被水菑,民多饥乏,於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唐以振贫民,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於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於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或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於是公卿言:“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一一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二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在法币改革前,1934午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的相似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分别是什么?综合上材料,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7分),主要原因:山东发生自然灾害,政府救荒赈灾;富豪奸商垄断商品,囤积居奇; 大量铸造货币等。 对策:向商人征收重税、打击商人;盐铁官营官卖;推行“均输政策,促进商品 流通;实行”平准“政策,调控物价等。 (2)原因:大量铸造(发行)货币(2分) 后果:使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人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 社会矛盾尖锐、加速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的统治等。(2分) 教训和启示:抑制通货膨胀不能以摧残商业为代价;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保持 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平衡;政府要关注民生,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减轻人 民生生活压力为已任等(言之成理即可)(3分),1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曾就读于哈佛走学,辍学后到费城一家钢铁厂做王,仅6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工人升任总工程拜。他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动作和工诈时间的细致研究,制定出了单位时间内的定额原理;又通过铁铲试验,从确定铁铲的最佳重量和最佳规格入手,确定最佳效果,制定了作业标准化原理;为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还实行了计件工资制。 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太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站在传送带两旁的工人在这个劳动日中都保持很高的劳动强度,从而实现了很高的劳动效率。泰勒制和稻特制产生后,迅速风行欧美。 材料二:美国最大的电子公司IBM公司的宗旨是尊重人、信任人,为实现这一宗旨,该公司通过各种办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公司总裁办公室的大门敞开,不管是低级管理人员或是一般职工都可进去与也商讨问题或提出意见,并允许雇员搞各种实验为公司做贡献。惠普公司废除“老板”和“工人”的称呼,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并为雇员提供各秘奖励升迁的机会,从而激励雇员的荣誉心和责任感。 以上材料选自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说明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企业管理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10分) (2)指出当代西方企业管理改革进行了哪些创新性调整?(5分),(1)特征:制度化、量化、科学化。(6分) 问题:仅侧重于企业生产的过程管理,没有涉及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忽视工作者的情感因素和社会需求。(4分)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关注企业员工的情感(精神需求),鼓励职员的个人价值实现。(5分),万历九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材料一 一条鞭法将原来征收的土地税(征收粮食或布帛)、徭役、杂税,折成银两,“并为一条”(合并征收)。又规定,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一部分陆续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