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1页
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2页
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3页
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4页
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钢城区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前 言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区域概况第二节 调整指导思想和思路第三节 调整原则第四节 调整依据第五节 规划范围第六节 规划期限第二章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一节 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第二节 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第二节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四章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第三节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第四节 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第五章 规划空间管控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第二节 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第三节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四节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第五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第六章 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第二节 发展目标与方向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四节 分区片布局调整第七章 土地整治挖潜第一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第二节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第三节 土地整治的措施第八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第一节 保障能源电力产业用地第二节 统筹安排交通用地第三节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第四节 合理安排社会基础设施用地第九章 土地用途分区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第三节 林业用地区第四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第五节 独立工矿区第六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第七节 风景旅游用地区第八节 其他用地区第十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第二节 主要调控指标第三节艾山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四节 颜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五节 黄庄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六节 里辛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第七节 乡镇土地利用实施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 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三节 加强实施监管与基础建设附录A 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表附录B 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图前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主要调控指标规模等相关要求,开展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的新要求,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按照钢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钢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措施落地,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三线”的划定和“多规融合”,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本次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新要求对现行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的一次规划调整。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范围为钢城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506.42平方公里,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区域概况钢城区地处鲁中腹地,泰山东麓,牟汶河上游,位于莱芜市东南部,东部与沂源县接壤,南与新泰市毗邻,西、北与莱城区相依。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030至1173815,北纬360305至362627。一、自然条件钢城区属山丘地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开阔,总体地势由东、西、南三面向中部倾斜。全区山地面积占67.30,丘陵占17.30,平原占15.40。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区。平均年光照时数2629.2小时,日照率59.9,年平均气温11-13,年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760.90mm。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雹、风、霜五种。境内大小河流13条,主要河流牟汶河,发源于黄庄镇,流经艾山街道、颜庄镇,西流出境,属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较大水库主要有乔店水库和葫芦山水库。地下水资源较丰富,适宜灌溉。钢城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经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自然植被已很少,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灌溉丛、水生植物、农业植被四种类型。境内土壤主要是棕壤和褐土两类。平原和青石山以褐土为主,砂石山以棕壤为主,二者呈复区分布。全区名优特产品种资源丰富,主要有中华寿桃、寒露蜜桃、黑红山楂、大红袍花椒、黄烟、莱芜海棠、牛心柿子、莱芜黑猪、黑鸡、黑山羊等。矿产资源较丰富,品质优良。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锌、铝、钴、金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陶土等。二、社会经济条件2014年,全区总人口33万人,人口密度为569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2万人,占总人口的66.67。全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2014年底生产总值为2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33亿元、128.93亿元、69.87亿元,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为3.08:67.72:29.1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4.50亿元、188.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8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76元。第二节调整指导思想和思路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结合钢城区实际,以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以有效促进和保障蓝色经济发展用地为重点,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全面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调整思路本次调整完善以二次土地调查连续变更数据和规划实施评估结果为依据,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积极探索“多规融合”,科学划定“三条红线”,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根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合理调控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内容和边界,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引导经济布局、城镇建设、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土地规划引导,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立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与和谐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转变规划理念,实行“保护”划定红线,“新增”筑牢边界,“建设”严控总量,“集约”盘活存量,统筹安排区域各类用地,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第三节调整原则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以有限增量撬动存量,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益、减量化。继续实施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按照省级下达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把握“小动大不动”的原则,重点做好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适当调整完善各级规划。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按照耕地保护优先的要求,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科学调整全区各镇(街)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切实保障民生、环保、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国防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脱贫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产业发展用地,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安排用地。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结合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优化等工作,着重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做好全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用地安排。五、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涉及规划目标调整的,积极主动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红线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充分征求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依法依规向社会公示。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协商解决“三线”划定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六、统一规范,上下衔接按照国家及省级统一的标准、时点、底图、分类和成果上报格式,上下联动,快速推进。第四节调整依据1、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41号);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部令第43号);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7、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9、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3116号);10、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修改指导意见;11、第二次土地调查连续更新到201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2、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3、莱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4、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15、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16、钢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7、钢城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18、相关专项规划;19、钢城区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20、钢城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五节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工作范围为钢城区行政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50642.31公顷,包括艾山街道办事处、颜庄镇、黄庄镇、里辛镇和辛庄镇5个乡镇(街道)。第六节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调整完善基准年2014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第二章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第一节现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现行规划明确,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784.5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726.15公顷(不含多划111.13公顷)以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976.0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375.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0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6336.68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9.00公顷之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332.75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635.7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76平方米/人以内。第二节现行规划实施情况一、总量指标实施情况(一)耕地保有量规划实施以来,全区严格控制耕地减少,提高耕地质量。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原则,强化对城镇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截止到2014年,全区耕地保有量14538.10公顷,超出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1753.59公顷。(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到2020年钢城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726.15公顷。为确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钢城区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截止2014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1850.23公顷,超出规划目标124.08公顷。(三)建设用地总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375.00公顷以内。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0224.70公顷,超出规划目标849.70公顷。(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00公顷以内。2014年钢城区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规模为9052.78公顷,超出规划目标1016.78公顷。(五)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6336.68公顷。2014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5443.52公顷,低于规划目标893.16公顷。(六)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9.00公顷以内。2014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1171.92公顷,低于规划目标167.08公顷。二、增量指标(一)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2.75公顷以内。依据全区2006-2014年建设用地批复统计,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627.71公顷,超出现行规划294.96公顷。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规划实施以来全区完成了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占用了过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另一方面,规划实施以来钢城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也是导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较快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635.72公顷。2006-2014年,钢城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748.89公顷,年均新增建设占用耕地83.21公顷,超出规划目标113.17公顷。(三)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分别不低于976.00公顷。20062014年全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规模为650.67公顷,低于规划目标325.33公顷。分析其原因:首先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补充耕地难度越来越大,其次政策有待加强,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三、效率指标(一)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划要求,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76平方米/人以内。规划实施以来全区规划效率指标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尚有很大空间。依据钢城区2014年统计年鉴,2014年钢城区总人口33万人,城镇化率66.67%,城镇人口22万人。2014年现状城镇工矿规模5443.5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47平方米/人,离规划目标176平方米/人尚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规划编制时采用的城镇工矿用地是2005年变更数据,且高估了城镇人口增速。(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 (挂钩)规模规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指标1227.23公顷。截止2014年底,国土资源部、省政府共批复钢城区挂钩周转指标规模252.20公顷,拆除村庄216.00公顷,整理复垦耕地130.00公顷,安置86.00公顷。在满足新建村庄及预留农村发展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利用结余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已使用挂钩建新指标51.87公顷,拓展了各类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全区村庄用地潜力在1750.00公顷左右,目前批复增减挂钩规模占规划目标的比例较低仅为18.81%。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根据2014年钢城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50642.31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2521.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22%;建设用地面积为10224.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9%;其他土地面积为7895.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59%。(一)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4538.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71%,园地面积5035.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4%,林地面积828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37%,其他农用地面积465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5443.52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3.2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3609.2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30%;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154.9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3%;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6.9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7%。(三)其他土地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919.24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11.64%;自然保留地面积为6976.41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88.36%。第二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一、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较差根据钢城区现状调查情况,全区耕地中有75.43%耕地为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6789.5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1.28%,低产田4289.2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72%。由于经营粗放和林牧渔业用地利用不充分,以级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导致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产出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二)土地生态环境脆弱钢城区山地丘陵较多,地貌复杂,沙荒、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本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采掘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在矿业开发的同时,造成了对地貌、植被、岩土、水域及大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绝大多数矿山开采或加工的“三废”排放达标率、土地复垦率和生态恢复率较低。采矿活动诱发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轻微塌陷等较为多见。(三)城乡建设用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2014年钢城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9052.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7.88%。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74平方米/人。城乡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以往的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仍存大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城镇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且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地较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够充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状态依然存在。(四)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钢城区土地生态面临着生态维护和修复的重要任务。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造成部分耕地农业综合生产力下降,致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十三五”发展时期,莱芜市城市发展战略转变,要逐步形成“一体两翼、一带四片”的空间结构。这种城乡发展体系的调整,也需要钢城区的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变化,将引起规划布局的改变,“十三五”期间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严重影响规划布局。随着钢城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必进一步提速。“十三五”期间重要工作事项有推进省会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振兴提升、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预计不足,需要更大规模的土地供应予以支持。第四章规划调整完善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钢城定位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以钢铁为主要特色的新材料生产、深加工基地,山东省现代化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城城区发展方向。钢城城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拓展方向以东向、南向为主,西、北向限制发展。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230亿元,人口将达到39万人,城镇化率为72.09%,城镇人口将达到27.3万人。完成经济由“粗放”增长转为“集约”发展的成功转型,优化中心城市和其他建成区结构,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力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二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性评价,是在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分别进行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并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从耕地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资源承载力四个方面对钢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一、耕地资源承载力按照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条件,根据钢城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播面单产等不同条件,测算钢城区2020年耕地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可达到1.87亿斤。根据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预测2020年全区人口39万人。根据钢城区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数,得出2020年耕地面积应保持在13826.00公顷。2014年全区耕地面积14538.10公顷,耕地承载力还有一定空间。二、建设用地承载力2014年钢城区的建设用地10224.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9%(即开发强度为20.19%),全区人口33万人,人均建设用地310平方米/人。按照国际惯例,30%是一个地区土地开发强度的警戒线,超过该限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和耕地保护等要素,钢城区未来建设用地开发仍有较大空间。三、水资源承载力钢城区境内河流属汶河水系。汶河源头在钢城境内东南部,汶河从城区南面和西面穿流而过,汶河之流里辛河在北面由东向西流过,城区内有双山河流穿城区。汶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支流多为季节性河,丰水期水大流急,枯水期多数干涸。钢城境内有中、小型水库37座、塘坝197座,水源充足,年均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很不均匀,在地表水容易流失的山地中上部,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而在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平原和山间沟谷地带,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承载力为可载。四、生态资源承载力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钢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不好。主要是造纸、煤炭是产生工业废水的主体行业,而钢铁冶炼、热力发电、非金属矿物制品是产生工业废气的主体行业,同时也是产生工业固废的主体行业。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钢城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对较小,主要是COD和NH3-N。目前,河流水系污染物的面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染、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化肥使用污染、水土流失污染、农田径流污染、城市径流污染。随着产业园区开发、高等级道路网建设、城镇化快速推进、农田面积快速减少等问题,钢城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值得重视与关注。五、承载力评价结果(一)从土地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研究结果看:钢城区总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压力状态为可载,开发压力较小,仍有一定开发空间;耕地的开发压力承载状态为可载,因此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基础状态为可载。(二)从土地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研究结果看:(1)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钢城区水资源综合承载力状态判定为可载状态。(2)基于生态条件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钢城区生态条件系统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状态为可载状态。(3)基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钢城区环境质量系统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状态为临界状态。总之,钢城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尤其是水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其他指标为可载状态。第三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建设适宜性单因子评价按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耕地、生态红线区、地形坡度、地壳稳定性、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空塌陷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建设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程度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分级。建设开发限制因素分为两类:强限制性因子和较强限制性因子。强限制性因子包括:永久基本农田、采空塌陷区、行洪通道。较强限制性因子包括:优质耕地、园地、林地、人工草地、地裂缝、地震活动及地震断裂带、地形坡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生态红线等。相同因素的不同级别对开发建设的影响也不同,如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对建设开发的限制性强于质量等级低的耕地,突发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建设开发的影响高于中低易发区。因此,限制要素的单因子评价主要根据建设开发适宜性程度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分级。对于强限制性因子,直接予以0或1的赋值;对于较强限制性因子,则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限制等级进行0-100赋值。表1-1钢城区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表因子类型因子因子权重分类适宜性分值强限制因子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0其他地区1采空塌陷区严重区0非严重区1行洪通道行洪通道0其他1较强限制因子地震活跃及地震断裂0.13地震设防区40其他100一般农地0.08高于平均等耕地60低于平均等耕地80园地、林地、人工草地90其他100坡度0.06204010-20605-10800-5100地质灾害易发度0.32高易发40中易发60无地质灾害风险100生态红线0.41I级生态红线区0II级生态红线区40非生态红线区1002、建设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主要采用限制系数法计算建设开发的综合适宜性分值。计算公式如下:式中,E为综合适宜性分值;j为强限制性因子编号;k为较强限制性因子编号;Fj为第j个强限制性因子适宜性分值;fk为第k个较强限制性因子适宜性分值;wk为第k个较强限制性因子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m为强限制性因子个数;n为较强限制性因子个数。基于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的适宜性综合评价分值结果,采用非监督聚类法将全区国土空间聚类为四个等级,按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最适宜建设区、基本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特别不适宜建设区。各适宜等级分区面积及其占比如下表所示。可见,全区最不适宜及不适宜建设的面积占比约为36.28%。表1-2 钢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适宜性面积(公顷)面积占比最不适宜15011.2329.64%不适宜3362.806.64%基本适宜22224.3343.88%最适宜10043.9519.84%合计224603.42100.00%从评价结果来看,钢城区中西部地区,包括颜庄镇北部、艾山东北受采空塌陷的影响而导致的最不适宜建设区域面积占了较大比重,北部与东南部地区,包括辛庄北部、黄庄东南、里辛东北由于其自然地理因素更多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导致不适宜建设,西北部地区担了粮食安全的功能导致不适宜建设。第四节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根据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刚性约束指标,调整钢城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和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统筹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区将指标分解下达到5个镇(街)共14项指标(6个约束性指标,8个预期性指标),并进行全区汇总、微调,形成调整完善后相关指标。一、耕地保有量指标调整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做到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市级下达给钢城区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为13826.00公顷,与现行规划指标相比增加1041.49公顷。本次全区指标分解本着公平的原则,经综合考虑2014年各乡镇和街道的现状耕地面积、耕地减少程度以及耕地占补情况,为缓解未来五年各乡镇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对耕地保有量指标进行了统筹安排处理。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按照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基本稳定、优质耕地优先保护的原则,规划期内,确保全区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市级下发钢城区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2054.00公顷,与现行规划指标相比增加327.8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上升2.80%。考虑到全区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为满足各镇(街)因建设占用、生态建设等因素核减基本农田的需求,对耕地保护目标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给予一定的调整,形成最终的各镇(街)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三、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到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9774.00公顷,与现行规划目标9375.00公顷相比增加399.00公顷。以全区各镇(街)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2006-2014年用地报批情况、2015-2020年的用地需求导向以及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据,对各镇(街)指标进行分配,形成最终各镇(街)建设用地规模。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依据市级下达建设用地总规模,参考2006-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增量,推算出全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8241.00公顷,与现行规划指标8036.00公顷相比增加205.00公顷。五、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依据2014年现状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前后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推算2020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6617.14公顷,与现行规划指标6336.68公顷相比增加280.46公顷。六、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调整按照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钢城区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等相关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其他用地需求的规模,根据规划实施情况,确定2020年调整后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1533.00公顷,与现行规划指标1339.00公顷相比增加194.00公顷。七、新增规模调整根据调整前后建设用地总规模,结合2006-2014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情况、2014现状建设用地,推算2020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1731.75公顷,比现行规划指标1332.75公顷增加399.00公顷;2020年建设占用农用地1437.42公顷,比现行规划指标1103.17公顷增加334.25公顷;建设占用耕地828.34公顷,比现行规划指标635.72公顷增加192.62公顷。八、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调整为确保全区实现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根据规划新增建设占用耕地828.34公顷的规模,调整后的规划2020年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指标为976.00公顷。九、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调整按照钢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2020年全区人口39万人,考虑到全国二胎政策放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趋势,城镇化率为72.09%,城镇人口27.3万人,根据调整后的城镇工矿用地6617.14公顷的规模,测算得出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242平方米/人。第五章规划空间管控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一)严格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农用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转变,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二)严控建设用地规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三)协调区域土地调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围绕钢城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规范土地开发秩序,促进土地利用的区域协调。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边界控制,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四)推进国土整治,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科学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整理;探索建立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二、土地利用布局调整(一)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原则根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水文等自然状况,结合全区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明确各区土地利用方向,引导各区合理利用土地。通过指标控制和对全区不同地区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宏观控制和用途管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突出区域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有效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改善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1、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格局调整。以控制性布局促进耕地与基本农田发展质量提升,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引导耕地与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好、农田设施完备、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区域集中布局。按照市域“一个城乡、一个空间、一个系统”的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协调,以相互融合的思想对发展内容、发展空间进行协调,避免规划及项目落地时产生差异和冲突。2、改善交通用地布局,巩固交通枢纽地位。以钢城区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联系特征为依托,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有机衔接、运输方式结构优化,实现客运高效快速化及货运物流现代化。3、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充分发挥耕地、林地、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的保护功能,保障生态走廊建设合理用地,形成农用地和生态绿地交错、间隔、协调分布的生态用地格局,提供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保障安全的水源和集约的土地使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经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部门协商,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如下:到202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32830.1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0100.42公顷,其他用地面积7711.76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的结构比例由2014年的64.22:20.19:15.59调整为65.03:19.74:15.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一)农用地调整按照加快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结合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等情况,合理调整园地、林地,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至202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32830.1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82%,调整后比现行规划33202.51公顷减少377.19公顷,比2014年现状32521.96公顷增加308.17公顷。1、耕地至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828.34公顷,本着占补平衡的原则,土地整治补充耕地976.00公顷,全区耕地面积为16320.6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24%。调整后比现行规划15132.13公顷增加1195.75公顷,比2014年现状14538.10公顷增加1782.56公顷。2、园地至2020年,全区园地面积4501.3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9%。调整后比现行规划5063.74公顷减少563.40公顷,比2014年现状5035.87公顷减少534.55公顷。3、林地至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8821.01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28%。调整后比现行规划9536.13公顷减少720.54公顷,比2014年现状8288.46公顷增加532.55公顷。4、其他农用地至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3187.1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8%。调整后比现行规划3470.51公顷减少289.00公顷,比2014年现状4659.53公顷减少1472.39公顷。(二)建设用地调整到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10100.42公顷,与现行规划9375.00公顷相比增加730.23公顷,其中包含省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26.42公顷。本次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资源地块,经当地政府与矿产人协商,不影响矿业开采。1、城乡建设用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居民点近、远期发展规划,制定迁村并点、集中居住的奖励政策,加大零星农村住宅的拆并力度,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聚,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至2020年,全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8241.0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28%,调整后比现行规划8036.00公顷增加205.00公顷,比2014年现状9052.78公顷减少811.78公顷。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挂钩)规模1227.23公顷。(1)、城镇工矿用地至2020年,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6617.1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3.08%,调整后比现行规划6336.68公顷增加280.46公顷,比2014年现状5443.52公顷增加1762.62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42平方米/人。(2)、农村居民点用地至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623.8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1%,调整后比现行规划1699.32公顷减少75.46公顷,比2014年现状3609.26公顷减少1985.40公顷。2、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内交通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及比例有所提高,以综合交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公路、铁路及配套建设步伐,构筑水利设施用地用于防洪除涝、小流域治理建设,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至2020年,全区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859.4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7%,调整后比现行规划1339.00公顷增加520.42公顷,比2014年现状1171.92公顷增加687.50公顷。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326.42公顷,由省统筹安排。(三)其他用地调整到2020年其他土地调整为7711.76公顷,调整后比现行规划8064.80减少353.04公顷,与2014年现状7895.65公顷减少183.89公顷。全区其他土地开发利用,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以开发自然保留地为重点,以增加耕地、林地、园地等为主要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第二节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核心,优化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坚守耕地红线,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一)依法依规,规范划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调整完善后的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二)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将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对比2014年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价数据中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三)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按照莱芜市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求,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认真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现有耕地面积、分布、质量等级和利用状况等,综合考虑已有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区“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等,分解下达了本区基本农田保护指标12054.00公顷。调整后,全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比现行规划指标11726.15公顷增加了327.85公顷,主要原因是“十二五”期间大力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已有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全县共划出基本农田1579.53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3.47%;全县共划入基本农田1907.38公顷,占全县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5.82%。本次划定后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12054.00公顷,达到了调整完善后确定的规划目标任务。划定面积达到了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布局调整符合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的要求,划入划出均以落实到图斑地块。划定后基本农田面积12054.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961.27公顷,占比82.64%;旱地面积5395.93公顷,水浇地面积2255.80公顷;园地面积2201.13公顷;果园面积2014.07公顷,其他园地面积187.07公顷。划定后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为9.29等。划定完成后,全域基本农田布局更加优化,质量也有所提高。(四)基本农田整备区划定情况。另外,考虑到报国务院批准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需要,在本次规划调整方案中,将颜庄镇、辛庄镇部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整备区,总面积为160.00公顷,满足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补充的需要。第三节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一、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一)林业生态保护区钢城区境内有寄母山林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大型林场,将各林场划为林业生态保护区。为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规划禁止在区内进行毁林开荒等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土地开垦活动,以维持核心区的天然状态。(二)农林生态保护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完善和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高标准绿化沟、河、路、渠,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培育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