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5009.24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与之前的《GB/T 25228-2010》、《SN/T 1958-2007》和《SN/T 1572-2005》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适用范围:《GB 5009.240-2016》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统一规范,覆盖更广泛的食品类别,而之前的标准可能针对特定食品或领域,适用范围相对有限。

  2. 检测方法:新标准引入或优化了检测技术,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更有效地定量分析食品中的伏马毒素含量。老标准可能采用的是较早的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可能不如新方法。

  3. 限量要求:虽然具体限量值不在测量方法标准中直接体现,但新标准的出台往往伴随着对食品安全限值的重新评估和调整,确保与国际标准接轨,更加严格地控制食品中伏马毒素的含量,保障公众健康。

  4. 样品处理:新标准对样品的前处理步骤进行了改进,可能包括更高效的提取和净化方法,减少干扰物质影响,提高检测效率和回收率。

  5. 质量控制:《GB 5009.240-2016》加强了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明确了空白试验、加标回收率测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6. 标准体系整合:新标准的发布通常意味着对以往多个标准的整合和更新,旨在形成一套更为系统、统一的检测标准体系,减少标准间的重复和冲突,便于监管部门和企业执行。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5009.240-2023
  • 2016-08-31 颁布
  • 2017-03-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5009.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pdf_第1页
GB5009.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pdf_第2页
GB5009.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5009.2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5 0 0 9.2 4 0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2 0 1 6 - 0 8 - 3 1发布2 0 1 7 - 0 3 - 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 布G B5 0 0 9.2 4 0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 B/T2 5 2 2 82 0 1 0 粮油检验 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含量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S N/T1 9 5 82 0 0 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S N/T1 5 7 22 0 0 5 进出口粮谷中伏马毒素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将以上标准进行了整合, 主要修订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 ; 伏马毒素种类增加为伏马毒素B1、B2、B3三种; 增加了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第一法; 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作为第二法; 取消荧光光度法; 改变了样品提取溶液; 改变了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组成。G B5 0 0 9.2 4 0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B1、 伏马毒素B2、 伏马毒素B3( 以下简写为F B1、F B2、F B3)的测定方法。本标准第一法为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二法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 第三法为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 适用于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的测定。第一法 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2 原理样品用乙腈-水溶液提取, 经稀释后过免疫亲和柱净化, 去除脂肪、 蛋白质、 色素及碳水化合物等干扰物质。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柱后邻苯二甲醛衍生, 荧光检测, 外标法定量。3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3.1 试剂3.1.1 甲醇(CH3OH) : 色谱纯。3.1.2 乙腈(CH3C N) : 色谱纯。3.1.3 乙酸(CH3C OOH) 。3.1.4 氢氧化钠(N a OH) 。3.1.5 氯化钠(N a C l) 。3.1.6 磷酸氢二钠(N a2H P O4) 。3.1.7 磷酸二氢钾(KH2P O4) 。3.1.8 氯化钾(K C l) 。3.1.9 硼砂(N a2B4O71 0 H2O) 。3.1.1 0 2 -巯基乙醇(C2H6O S) 。3.1.1 1 邻苯二甲醛(O P A,C8H6O2) 。3.1.1 2 吐温- 2 0(C5 8H1 1 4O2 6) 。3.2 溶液配制3.2.1 甲酸水溶液(0.1%) : 吸取1m L甲酸, 加入到9 9 9m L水中, 混合均匀。3.2.2 乙腈-水溶液(5 0+5 0) : 分别量取5 0 0m L乙腈和5 0 0m L水, 混合均匀。3.2.3 乙腈-水溶液(2 0+8 0) : 分别量取2 0 0m L乙腈和8 0 0m L水, 混合均匀。G B5 0 0 9.2 4 02 0 1 62 3.2.4 甲醇-乙酸溶液(9 8+2) : 吸取2m L乙酸, 加入到9 8m L甲醇中, 混合均匀。3.2.5 氢氧化钠溶液(1m o l/L) : 准确称取氢氧化钠4.0g, 溶于1 0 0m L水, 混合均匀。3.2.6 磷酸盐缓冲液(P B S) : 称取8.0g氯化钠、1.2g磷酸氢二钠、0.2g磷酸二氢钾、0.2g氯化钾, 用9 8 0m L水溶解, 用盐酸调整p H至7.4, 用水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3.2.7 吐温- 2 0/P B S溶液(0.1%) : 吸取1m L吐温- 2 0, 加入磷酸盐缓冲液(3.2.6) 并稀释至10 0 0m L,混合均匀。3.2.8 硼砂溶液(0.0 5m o l/L,p H1 0.5) : 称取硼砂1 9.1g, 溶于9 8 0m L水中, 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 H至1 0.5, 用水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3.2.9 衍生溶液: 称取2 .0g邻苯二甲醛, 溶于2 0m L甲醇中, 用硼砂溶液(0 .0 5m o l/L,p H1 0 .5) (3 .2 .8) 稀释至5 0 0m L, 加入2 -巯基乙醇5 0 0L, 混匀, 装入棕色瓶中, 现用现配。3.3 标准品3.3.1 伏马毒素B1(F B1,C3 4H5 9NO1 5)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3.3.2 伏马毒素B2(F B2,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3.3.3 伏马毒素B3(F B3,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3.4 标准溶液配制3.4.1 标准储备溶液(0.1m g/m L) : 分别准确称取F B1、F B2、F B3各0.0 1g( 精确至0.0 0 01g) 至小烧杯中, 用乙腈-水溶液(3.2.2) 溶解, 并转移至1 0 0m L容量瓶中, 定容至刻度。此溶液密封后避光-2 0保存。有效期6个月。3.4.2 混合标准溶液: 准确吸取F B1标准储备液1m L、F B2和F B3标准储备液0.5m L至同一1 0m L容量瓶中, 加乙腈-水溶液(3.2.2) 稀释至刻度, 得到F B1浓度为1 0g/m L、F B2和F B3浓度为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再稀释1 0倍, 得到F B1浓度为1g/m L、F B2和F B3浓度为0.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此溶液密封后避光4保存, 有效期6个月。3.4.3 混合标准工作溶液: 准确吸取混合标准溶液, 用乙腈-水溶液(3.2.3) 稀释, 配制成F B1浓度依次为2 0n g/m L、8 0n g/m L、1 6 0n g/m L、2 4 0n g/m L、3 2 0n g/m L、4 0 0n g/m L,F B2和F B3浓度依次为1 0n g/m L、4 0n g/m L、8 0n g/m L、1 2 0n g/m L、1 6 0n g/m L、2 0 0n g/m L的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4 仪器和设备4.1 高效液相色谱仪, 带荧光检测器。4.2 柱后衍生系统。4.3 天平: 感量0.0 1g和0.0 0 01g。4.4 均质器。4.5 振荡器。4.6 氮吹仪。4.7 离心机: 转速40 0 0r/m i n。4.8 免疫亲和柱( 柱容量50 0 0n g,F B1柱回收率8 0%) ( 柱容量及柱回收率验证方法参见附录B) 。注:对于每个批次的亲和柱在使用前需进行质量检验。4.9 微孔滤膜:0.4 5m, 有机型。5 分析步骤5.1 样品制备将固体样品按四分法缩分至1k g, 全部用谷物粉碎机磨碎并细至粒度小于1mm, 混匀分成2份作G B5 0 0 9.2 4 02 0 1 63 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玉米油样品直接取2份作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在制样的操作过程中, 应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化。5.2 试样提取准确称取固体样品5g( 精确至0.0 1g) 样品于5 0m L离心管中, 加入2 0m L乙腈-水溶液(3.2.2) ,涡旋或振荡提取2 0m i n, 取出后, 在40 0 0r/m i n下离心5m i n, 将上清液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玉米油样品操作同固体样品, 提取液在下层。5.3 试样净化取2m L提取液, 加入4 7m L吐温- 2 0/P B S溶液(3.2.7) , 混合均匀后过免疫亲和柱, 流速控制在1m L/m i n 3m L/m i n, 用1 0m LP B S缓冲液淋洗免疫亲和柱, 分别用1m L甲醇-乙酸溶液(3.2.4) 洗脱免疫亲和柱三次, 收集洗脱液,5 5 下氮吹至干, 加入1m L乙腈-水溶液(3.2.3) 溶解残渣。涡旋3 0s, 过0.4 5m微孔滤膜后, 收集于进样瓶中, 待测。注:由于不同厂商提供的免疫亲和柱操作程序可能不同, 实际操作时, 请参照厂商提供的操作说明和程序使用。5.4 仪器参考条件色谱柱:C1 8色谱柱:2 5 0mm4.6mm,5m, 或相当者。检测波长: 激发波长3 3 5n m; 发射波长4 4 0n m。流动相:A: 甲酸水溶液(3.2.1) ;B: 甲醇。梯度洗脱, 洗脱程序见表1。流动相流速:0.8m L/m i n。衍生液流速:0.4m L/m i n。柱温:4 0。反应器温度:4 0。进样量:5 0L。表1 流动相洗脱程序时间m i n流动相A%流动相B%0.0 04 5.05 5.02.0 04 5.05 5.09.0 03 0.07 0.01 4.0 01 0.09 0.01 4.5 01 0.09 0.01 5.0 04 5.05 5.02 2.0 04 5.05 5.05.5 试样溶液的测定在5.4项色谱条件下, 将5 0.0L系列伏马毒素混合标准工作溶液(3.4.3) 按浓度从低到高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待仪器条件稳定后, 以目标物质的浓度为横坐标(x轴) , 目标物质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轴) , 对各个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 标准工作曲线按式(1) 计算:G B5 0 0 9.2 4 02 0 1 64 y=a x+b(1) 式中:y 目标物质的峰面积比;a 回归曲线的斜率;x 目标物质的浓度;b 回归曲线的截距。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待测物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线性响应范围内, 如果样品含量超过标准曲线范围, 需稀释后再测定。5.6 空白试验不称取试样, 按5.2和5.3的步骤做空白实验。应确认不含有干扰待测组分的物质。6 分析结果的表述待测样品中F B1、F B2、F B3的含量按式(2) 计算:X=ciVfm(2) 式中:X 待测样品中F B1、F B2、F B3的含量,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g/k g) ;ci 待测物进样液中F B1、F B2、F B3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V 定容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f 试液稀释倍数;m 样品的称样量, 单位为克(g) 。注:计算结果需扣除空白值, 测定结果用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7 精密度样品中伏马毒素含量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 0%。8 其他当称样量为5g时,F B1、F B2、F B3的检出限分别为1 7g/k g、8g/k g、8g/k g; 定量限分别为5 0g/k g、2 5g/k g、2 5g/k g。第二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9 原理样品加入同位素内标, 乙腈-水溶液提取, 经稀释后过免疫亲和柱或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去除脂肪、 蛋白质、 色素及碳水化合物等干扰物质。净化液中的伏马毒素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串联质谱检测, 同位素内标法定量。G B5 0 0 9.2 4 02 0 1 65 1 0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1 0.1 试剂1 0.1.1 甲醇(CH3OH) : 色谱纯。1 0.1.2 乙腈(CH3C N) : 色谱纯。1 0.1.3 乙酸(CH3C OOH) 。1 0.1.4 氯化钠(N a C l) 。1 0.1.5 磷酸氢二钠(N a2H P O4) 。1 0.1.6 磷酸二氢钾(KH2P O4) 。1 0.1.7 氯化钾(K C l) 。1 0.1.8 吐温- 2 0(C5 8H1 1 4O2 6) 。1 0.2 溶液配制1 0.2.1 甲酸水溶液(0.1%) : 吸取1m L甲酸, 加入到9 9 9m L水中, 混合均匀。1 0.2.2 乙腈-甲醇溶液(5 0+5 0) : 分别量取5 0 0m L甲醇和5 0 0m L乙腈, 混合均匀。1 0.2.3 乙腈-水溶液(5 0+5 0) : 分别量取5 0 0m L乙腈和5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0.2.4 乙腈-水溶液(2 0+8 0) : 分别量取2 0 0m L乙腈和8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0.2.5 甲醇-水溶液(6 0+2 0) : 分别量取6 0 0m L甲醇和2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0.2.6 甲醇-乙酸溶液(9 9+1) : 吸取1m L乙酸, 加入到9 9m L甲醇中, 混合均匀。1 0.2.7 甲醇-乙酸溶液(9 8+2) : 吸取2m L乙酸, 加入到9 8m L甲醇中, 混合均匀。1 0.2.8 磷酸盐缓冲液(P B S) : 称取8.0g氯化钠、1.2g磷酸氢二钠、0.2g磷酸二氢钾、0.2g氯化钾, 用9 8 0m L水溶解, 用盐酸调整p H至7.4, 用水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1 0.2.9 吐温- 2 0/P B S溶液(0 .1 %) : 吸取1m L吐温- 2 0, 加入磷酸盐缓冲液(1 0 .2 .8) 并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1 0.3 标准品1 0.3.1 F B1、F B2、F B3标准品伏马毒素B1(F B1,C3 4H5 9NO1 5)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伏马毒素B2(F B2,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伏马毒素B3(F B3,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1 0.3.2 1 3C3 4-伏马毒素B1、B2、B3同位素内标1 3C3 4-伏马毒素B1(1 3C3 4- F B1,C3 4H5 9NO1 5)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1 3C3 4-伏马毒素B2(1 3C3 4- F B2,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1 3C3 4-伏马毒素B3(1 3C3 4- F B3,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注:在检测中可以只使用1 3C3 4- F B1一种同位素内标, 但需要对被测定试样基质进行加标实验, 评估和确定1 3C3 4- F B1与其他被测伏马毒素的基质效应。或使用基质匹配校正曲线。1 0.4 标准溶液配制1 0.4.1 标准储备溶液(0.1m g/m L) : 分别准确称取F B1、F B2、F B3各0.0 1g( 精确至0.0 0 01g) 至小烧G B5 0 0 9.2 4 02 0 1 66 杯中, 用乙腈-水溶液(1 0.2.3) 溶解, 并转移至1 0 0 m L容量瓶中, 定容至刻度。此溶液密封后避光-2 0保存。有效期6个月。1 0.4.2 混合标准溶液: 准确吸取F B1标准储备液1m L、F B2和F B3标准储备液0.5m L至同一1 0m L容量瓶中, 加乙腈-水溶液(1 0.2.3) 稀释至刻度, 得到F B1浓度为1 0g/m L、F B2和F B3浓度分别为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再稀释1 0倍, 得到F B1浓度为1g/m L、F B2和F B3浓度分别为0 .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此溶液密封后避光4保存。有效期6个月。1 0.4. 3 混 合同位素标 准溶液: 准确 吸取1 3C3 4- F B1(2 5g/m L) 、1 3C3 4- F B2(1 0g/m L) 、1 3C3 4- F B3(1 0g/m L) 各1m L至同一1 0m L容量瓶中, 加乙腈-水溶液(1 0.2.3) 稀释至刻度, 得到含1 3C3 4- F B12.5g/m L、1 3C3 4- F B2和1 3C3 4- F B31g/m L的混合同位素标准溶液。再稀释1 0倍, 得到含1 3C3 4- F B12 5 0n g/m L、1 3C3 4- F B2和1 3C3 4- F B31 0 0n g/m L的混合同位素标准工作溶液。有效期6个月。1 0.4.4 混合标准工作溶液: 准确吸取混合标准溶液, 用乙腈-水溶液(1 0.2.4) 稀释, 加入混合同位素标准工作溶液(1 0 .4 .3) , 配制成F B1浓度依次为2 0n g/m L、8 0n g/m L、1 6 0n g/m L、2 4 0n g/m L、3 2 0n g/m L、4 0 0n g/m L,F B2和F B3浓度依次为1 0n g/m L、4 0n g/m L、8 0n g/m L、1 2 0n g/m L、1 6 0n g/m L、2 0 0n g/m L的系列混合标准工 作溶液, 每个 标准工作溶 液中含有1 3C3 4- F B12 5n g/m L、1 3C3 4- F B2和1 3C3 4- F B31 0n g/m L。 1 1 仪器和设备1 1.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 配有电喷雾离子源。1 1.2 天平: 感量0.0 1g和0.0 0 01g。1 1.3 均质器。1 1.4 振荡器。1 1.5 氮吹仪。1 1.6 离心机: 转速40 0 0r/m i n。1 1.7 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 硅胶基,6m L,5 0 0m g) 。1 1.8 免疫亲和柱( 柱容量 50 0 0n g,F B1柱回收率 8 0 %) 。( 柱容量及柱回收率验证方法参见附录B)注:对于每个批次的亲和柱在使用前需进行质量检验。1 1.9 微孔滤膜:0.2 2m, 有机型。1 2 分析步骤1 2.1 样品制备将固体样品按四分法缩分至1k g, 全部用谷物粉碎机磨碎并细至粒度小于1mm, 混匀分成2份作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玉米油样品直接取2份作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在制样的操作过程中, 应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化。1 2.2 试样提取准确称取固体样品5g( 精确至0.0 1g) 样品于5 0m L离心管中, 加入混合同位素标准工作溶液(1 0.4.3)4 0 0L, 加入2 0m L乙腈-水溶液(1 0.2.3) , 涡旋或振荡提取2 0m i n, 取出后, 在40 0 0r/m i n下离心5m i n, 将上清液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玉米油样品操作同固体样品, 提取液在下层。G B5 0 0 9.2 4 02 0 1 67 1 2.3 试样净化1 2.3.1 免疫亲和柱净化取2m L提取液, 加入4 7m L吐温- 2 0/P B S溶液(1 0.2.9) , 混合均匀后过免疫亲和柱, 流速控制在1m L/m i n 3m L/m i n, 用1 0m LP B S缓冲液(1 0.2.8) 淋洗免疫亲和柱, 分别用1m L甲醇-乙酸溶液(1 0.2.7) 洗脱免疫亲和柱三次, 收集洗脱液,5 5下氮吹至干, 加入1m L乙腈-水溶液(1 0.2.4) 溶解残渣。涡旋3 0s, 过0.2 2m微孔滤膜后, 收集于进样瓶中, 待测。注:由于不同厂商提供的免疫亲和柱操作程序可能不同, 实际操作时, 请参照厂商提供的操作说明和程序使用。1 2.3.2 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取3m L提取液, 加入8m L甲醇-水溶液(1 0.2.5) , 混合均匀后过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 使用前按要求活化) , 分别用8m L甲醇-水溶液(1 0.2.5) 和3m L甲醇淋洗, 用1 0m L甲醇-乙酸溶液(1 0.2.6) 洗脱,5 5下氮吹至干, 加入1m L乙腈-水溶液(1 0.2.4) 溶解残渣。涡旋3 0s, 过0.2 2m微孔滤膜后, 收集于进样瓶中, 待测。1 2.4 仪器参考条件1 2.4.1 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C1 8柱,1 0 0mm2.1mm,1.7m, 或相当者。流动相:A: 甲酸水溶液(0.1%) ;B: 乙腈-甲醇溶液(5 0+5 0) 。梯度洗脱, 梯度见表2。流速:0.3 5m L/m i n。柱温:3 0。进样量:1 0L。表2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时间m i n流动相A%流动相B%0.0 07 0.03 0.02.3 03 0.07 0.04.0 03 0.07 0.04.2 001 0 04.8 001 0 05.0 07 0.03 0.01 2.4.2 质谱参数离子化模式: 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模式(E S I +) 。质谱扫描方式: 多反应监测(MRM) 。监测离子对信息见表3, 其他仪器参考条件见附录C。G B5 0 0 9.2 4 02 0 1 68 表3 质谱参数毒素名称母离子定量子离子碰撞能量e V定性子离子碰撞能量e VF B17 2 23 5 22 53 3 43 5F B27 0 63 3 63 53 5 43 0F B37 0 63 3 63 53 5 43 01 3C3 4- F B17 5 63 7 43 53 5 64 01 3C3 4- F B27 4 03 5 83 53 7 63 01 3C3 4- F B37 4 03 5 83 53 7 63 01 2.5 定性判定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判定,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 样品中应呈现定量离子对和定性离子对的色谱峰, 被测物质的质量色谱峰保留时间与标准溶液中对应物质的质量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 样品色谱图中所选择的监测离子对的相对丰度比与相当浓度标准溶液的离子相对丰度比的偏差不超过表4规定范围, 则可以判断样品中存在对应的目标物质。表4 定性确证时相对离子丰度的最大允许偏差相对离子丰度(k)k5 0%5 0%k2 0%2 0%k1 0%k1 0%允许的最大偏差2 0%2 5%3 0%5 0%1 2.6 定量测定在5.4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条件下, 将1 0.0L系列伏马毒素混合标准溶液(1 0.4.4) 按浓度从低到高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 待仪器条件稳定后, 以目标物质和内标的浓度比为横坐标(x轴) , 目标物质和内标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y轴) , 对各个数值点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 标准工作曲线按式(3) 计算:y=a x+b(3) 式中:y 目标物质/内标的峰面积比;a 回归曲线的斜率;x 目标物质/内标的浓度比;b 回归曲线的截距。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待测物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线性响应范围内, 如果含量超过标准曲线范围,则重新取样, 增加相应内标添加量, 使内标浓度与待测液浓度相匹配, 然后稀释到适当浓度后分析。1 2.7 空白试验不称取试样, 按1 2.2和1 2.3的步骤做空白实验。应确认不含有干扰待测组分的物质。G B5 0 0 9.2 4 02 0 1 69 1 3 分析结果的表述本方法采用内标法定量。含量按式(4) 计算:X=cciAAsiVcsiAiAsm(4) 式中:X 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g/k g) ;c 标准溶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ci 测定液中待测组分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A 测定液中待测组分的峰面积;Asi 标准溶液中内标物质的峰面积;V 定容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csi 标准溶液中内标物质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Ai 测定液中内标物质的峰面积;As 标准溶液中待测组分的峰面积;m 样品称样量, 单位为克(g) 。注:计算结果需扣除空白值, 测定结果用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 4 精密度样品中伏马毒素含量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 0%。1 5 其他当称样量为5g时,F B1、F B2、F B3的检出限分别为7g/k g、3g/k g、3g/k g; 定量限分别为2 0g/k g、1 0g/k g、1 0g/k g。第三法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1 6 原理样品用乙腈-水溶液提取, 经稀释后过免疫亲和柱净化, 去除脂肪、 蛋白质、 色素及碳水化合物等干扰物质。净化液中的伏马毒素经过O P A衍生后进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荧光检测, 外标法定量。1 7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1 7.1 试剂1 7.1.1 甲醇(CH3OH) : 色谱纯。G B5 0 0 9.2 4 02 0 1 61 0 1 7.1.2 乙腈(CH3C N) : 色谱纯。1 7.1.3 乙酸(CH3C OOH) 。1 7.1.4 氢氧化钠(N a OH) 。1 7.1.5 氯化钠(N a C l) 。1 7.1.6 磷酸氢二钠(N a2H P O4) 。1 7.1.7 磷酸二氢钾(KH2P O4) 。1 7.1.8 氯化钾(K C l) 。1 7.1.9 硼砂(N a2B4O71 0 H2O) 。1 7.1.1 0 2 -巯基乙醇(C2H6O S) 。1 7.1.1 1 邻苯二甲醛(O P A,C8H6O2) 。1 7.1.1 2 吐温- 2 0(C5 8H1 1 4O2 6) 。1 7.2 溶液配制1 7.2.1 甲酸铵-甲酸水溶液(0.1m o l/L,p H:3.3) : 称取6.3g甲酸铵, 溶于9 8 0m L水中, 用甲酸调p H至3.3, 用水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1 7.2.2 乙腈-水溶液(5 0+5 0) : 分别量取5 0 0m L乙腈和5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7.2.3 乙腈-水溶液(2 0+8 0) : 分别量取2 0 0m L乙腈和8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7.2.4 甲醇-乙酸溶液(9 8+2) : 吸取2m L乙酸, 加入到9 8m L甲醇中, 混合均匀。1 7.2.5 氢氧化钠(1m o l/L) 溶液: 准确称取氢氧化钠4.0g, 溶于1 0 0m L水, 混合均匀。1 7.2.6 磷酸盐缓冲液(P B S) : 称取8.0g氯化钠、1.2g磷酸氢二钠、0.2g磷酸二氢钾、0.2g氯化钾, 用9 8 0m L水溶解, 然后用盐酸调整p H至7.4, 最后用水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1 7.2.7 吐温- 2 0/P B S溶液(0 .1 %) : 吸取1m L吐温- 2 0, 加入磷酸盐缓冲液(1 7 .2 .6) 并稀释至10 0 0m L, 混合均匀。1 7.2.8 硼砂溶液(0.1m o l/L) : 称取硼砂3.8g,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 0 0m L, 混合均匀。1 7.2.9 衍生溶液: 准确称取4 0m g邻苯二甲醛, 溶于1m L甲醇中, 用硼砂溶液(0.1m o l/L) (1 7.2.8)5m L稀释, 加入2 -巯基乙醇5 0L, 混合均匀, 装入棕色瓶中, 现用现配。1 7.3 标准品F B1、F B2、F B3标准品:伏马毒素B1(F B1,C3 4H5 9NO1 5)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伏马毒素B2(F B2,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伏马毒素B3(F B3,C3 4H5 9NO1 4) , 纯度9 5%, 或有证标准溶液。1 7.4 标准溶液配制1 7.4.1 标准储备溶液(0.1m g/m L) : 分别准确称取F B1、F B2、F B3各0.0 1g( 精确至0.0 0 01g) 至小烧杯中, 用乙腈-水溶液(1 7 .2 .2) 溶解, 并转移至1 0 0m L容量瓶中, 定容至刻度。此溶液密封后避光- 2 0保存。有效期6个月。1 7.4.2 混合标准溶液: 准确吸取F B1标准储备液1m L、F B2和F B3标准储备液各0 .5m L至同一1 0m L容量瓶中, 加乙腈-水溶液(1 7.2.2) 稀释至刻度, 得到F B1浓度为1 0g/m L、F B2和F B3浓度分别为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再稀释1 0倍, 得到F B1浓度为1g/m L、F B2和F B3浓度为0.5g/m L的混合标准溶液。此溶液密封后避光4保存, 有效期6个月。G B5 0 0 9.2 4 02 0 1 61 1 1 7.4.3 混合标准工作液: 准确吸取混合标准溶液, 用乙腈-水溶液(1 7.2.3) 稀释, 配制成F B1浓度依次为2 0n g/m L、8 0n g/m L、1 6 0n g/m L、2 4 0n g/m L、3 2 0n g/m L、4 0 0n g/m L,F B2和F B3浓度依次为1 0n g/m L、4 0n g/m L、8 0n g/m L、1 2 0n g/m L、1 6 0n g/m L、2 0 0n g/m L的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1 8 仪器和设备1 8.1 高效液相色谱仪, 带荧光检测器。1 8.2 天平: 感量0.0 1g和0.0 0 01g。1 8.3 均质器。1 8.4 振荡器。1 8.5 氮吹仪。1 8.6 离心机: 转速40 0 0r/m i n。1 8.7 免疫亲和柱( 柱容量 50 0 0n g,F B1柱回收率 8 0 %) ( 柱容量及柱回收率验证方法参见附录A.2) 。注:对于每个批次的亲和柱在使用前需进行质量验证。1 8.8 微孔滤膜:0.4 5m, 有机型。1 8.9 秒表。1 9 分析步骤1 9.1 样品制备将固体样品按四分法缩分至1k g, 全部用谷物粉碎机磨碎并细至粒度小于1mm, 混匀分成2份作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玉米油样品直接取2份作为试样, 分别装入洁净的容器内, 密封, 标识后置于4下避光保存。在制样的操作过程中, 应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化。1 9.2 试样提取准确称取固体样品5g( 精确至0.0 1g) 样品于5 0m L离心管中, 加入2 0m L乙腈-水(1 7.2.2) , 涡旋或震荡提取2 0m i n, 取出后, 在40 0 0r/m i n下离心5m i n, 将上清液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玉米油样品操作同固体样品, 提取液在下层。1 9.3 试样净化取2m L提取液, 加入4 7m L吐温- 2 0/P B S溶液(1 7.2.7) , 混合均匀后过免疫亲和柱, 流速控制在1m L/m i n 3m L/m i n, 用1 0m LP B S缓冲液淋洗免疫亲和柱, 分别用1m L甲醇-乙酸溶液(1 7.2.4) 洗脱免疫亲和柱三次, 收集洗脱液,5 5下氮吹至干, 加入5 0 0L乙腈-水溶液(1 7.2.2) 溶解残渣。涡旋3 0s, 过0.4 5m微孔滤膜后, 收集于进样瓶中, 待测。注:由于不同厂商提供的免疫亲和柱操作程序可能不同, 实际操作时, 请参照厂商提供的操作说明和程序使用。1 9.4 衍生取1 0 0L标准溶液或样品溶液于进样瓶中, 加入1 0 0L衍生溶液(1 7.2.9) , 涡旋混合3 0s, 在2m i n内进样分析。G B5 0 0 9.2 4 02 0 1 61 2 1 9.5 仪器参考条件色谱柱:C1 8柱,1 5 0mm4.6mm,5m或相当者。检测波长: 激发波长3 3 5n m; 发射波长4 4 0n m。流动相:A: 甲酸铵-甲酸水溶液(1 7.2.1) ;B: 甲醇。梯度洗脱, 洗脱程序见表5。流速:1.0m L/m i n。柱温:4 0。进样量:5 0L。表5 流动相洗脱程序时间m i n流动相A%流动相B%0.0 03 0.07 0.05.0 02 8.07 2.06.0 02 5.07 5.01 1.0 02 2.07 8.01 1.1 03 0.07 0.01 6.0 03 0.07 0.01 9.6 试样溶液的测定在1 2.4色谱条件下, 将5 0.0L伏马毒素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1 7.4.3) 按浓度从低到高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待仪器条件稳定后, 以目标物质的浓度为横坐标(x轴) , 目标物质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轴) , 对各个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 标准工作曲线:y=a x+b(5) 式中:y 目标物质的峰面积比;a 回归曲线的斜率;x 目标物质的浓度;b 回归曲线的截距。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待测物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线性响应范围内, 如果样品含量超过标准曲线范围, 需稀释后再测定。1 9.7 空白试验不称取试样, 按1 9.2和1 9.3的步骤做空白实验。应确认不含有干扰待测组分的物质。2 0 分析结果的表述X=ciVfm(6) 式中:X 待测样品中F B1、F B2、F B3的含量,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g/k g) ;G B5 0 0 9.2 4 02 0 1 61 3 ci 待测物进样液中F B1、F B2、F B3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V 定容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f 试液稀释倍数;m 样品的称样量, 单位为克(g) 。注:计算结果需扣除空白值, 测定结果用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 1 精密度样品中伏马毒素含量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