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886.2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改性大豆磷脂》是一项专门针对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改性大豆磷脂的质量与安全规定的标准。此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旨在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保护消费者健康。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以大豆磷脂为原料,通过化学或酶法处理得到的改性大豆磷脂产品。这些改性产物通常用于改善食品的乳化性、分散性、稳定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烘焙制品、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人造奶油、饮料等多个食品领域。
技术要求
-
感官指标:规定了改性大豆磷脂应具备的外观和气味要求,如应为淡黄色到棕色的粉末或颗粒,无异臭、无异味等。
-
理化指标:明确了产品的水分、灰分、酸价、过氧化值、丙酮不溶物等具体限量,确保产品纯度及稳定性。
-
卫生指标:设定了铅、砷、黄曲霉毒素B1等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限量,以保障食品安全。
-
标签标识:要求产品包装上需明确标注产品名称、成分、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信息及执行标准等,便于追溯和正确使用。
检验方法
标准详细列出了各项指标的检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气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滴定法测定酸价等,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施与监督
该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必须遵循此标准,确保添加的改性大豆磷脂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重要意义
此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为改性大豆磷脂的生产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还加强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提升了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安全水平,对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1 8 8 6.2 3 8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改性大豆磷脂2 0 1 6 - 0 8 - 3 1发布2 0 1 7 - 0 1 - 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 布G B1 8 8 6.2 3 8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改性大豆磷脂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大豆磷脂为原料, 经过适度的乙酰化、 羟基化、 酰羟化、 氢化等单个或多个工序制成的食品添加剂改性大豆磷脂。2 技术要求2.1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感官要求项 目要 求液态固态检验方法色泽淡黄色至黄色黄色至棕色状态黏稠液状或胶状粉状或颗粒状气味具有改性大豆磷脂特有的气味,略有乙酸味或漂白气味具有改性大豆磷脂特有的气味,略有乙酸味或漂白气味取适量试样置于清洁、 干燥的玻璃器皿中, 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其色泽、 状态, 并嗅其味2.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理化指标项 目指 标黏稠液状粉状或颗粒状( 固态)检验方法丙酮不溶物/%5 09 5附录A中A.3水分及挥发物/%1.51.5G B/T5 5 2 8正己烷不溶物/%0.30.3G B2 8 4 0 12 0 1 2附录A.3酸值( 以KOH计) / (m g/g)7 03 8G B2 8 4 0 12 0 1 2附录A.4碘值/ (g/1 0 0g)8 59 56 08 0G B/T5 5 3 2过氧化值/ (m e q/k g)1 0 05 0G B2 8 4 0 12 0 1 2附录A.5总砷( 以A s计) / (m g/k g)3.03.0G B5 0 0 9.1 1铅(P b) / (m g/k g)1.01.0G B5 0 0 9.7 5G B1 8 8 6.2 3 82 0 1 62 附 录 A检 验 方 法A.1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 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 B/T6 6 8 2规定的三级水。试剂中所用标准溶液、 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 制剂和制品, 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 B/T6 0 1、G B/T6 0 2、G B/T6 0 3的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 均指水溶液。A.2 鉴别试验取少量试样置于水中, 易于分散于水中, 形成乳浊液。A.3 丙酮不溶物的测定A.3.1 方法提要用冷丙酮洗除油脂等丙酮可溶物, 再扣除正己烷不溶物, 剩余物为丙酮不溶物。A.3.2 试剂和材料A.3.2.1 丙酮。A.3.2.2 石油醚。A.3.2.3 改性大豆磷脂饱和丙酮试剂: 取1g粉状试样于10 0 0m L磨口瓶中, 加10 0 0m L丙酮, 在05冰浴中浸泡2h, 约隔1 5m i n摇动1次。约过2h后, 用快速滤纸过滤, 滤液于05冷藏, 备用。若试样为液态, 则通过丙酮抽提制备粉状试样, 制备过程如下: 用5 0m L烧杯称取约2g液态试样, 加1 0m L石油醚溶解, 加2 5m L丙酮, 析出物移入玻璃砂芯坩埚, 用8 0m L丙酮分数次抽滤, 剩余物则为粉状试样。A.3.3 仪器设备A.3.3.1 分析天平: 感量0.0 0 01g。A.3.3.2 玻璃砂芯坩埚:G 3( 孔径4.5m9m) 。A.3.4 分析步骤将烧杯、 玻璃棒和坩埚, 在1 0 01 0 5烘箱中烘至恒重。称取试样前, 先用玻璃棒将样品上下搅动, 使样品混合均匀。如样品温度低, 黏度大, 可将样品密封严密, 在约4 0 的温水中适当加温, 取出, 擦干瓶壁, 然后用玻璃棒搅匀。称取刚混合均匀试样2.0g( 精确至0.0 0 05g) 于已恒重的烧杯中( 连同玻璃棒) 。加05饱和丙酮3 0m L, 在冰水浴内用玻璃棒采取搅拌与碾压相结合的方法用力碾压试样, 要在2m i n内使样品中大部分油溶出。将溶液迅速用已恒重的坩埚轻度抽滤, 不要把颗粒状的不溶物带入坩埚。用05饱和丙酮2 0m L冲洗坩埚内壁。在上述烧杯中再加05饱和丙酮2 0m L, 在冰水浴中用玻璃棒同上法继续碾压试样2m i n 3m i n, 待不溶物沉下, 将溶液通过原坩埚抽滤。上述操作重复2次, 要将不溶物全部碾成细粉。最后1次碾洗后, 取约0.1m L清液滴在玻璃上G B1 8 8 6.2 3 82 0 1 63 快速蒸发丙酮。如留有油迹, 则需再重复丙酮碾洗步骤, 直至试样检查无油残迹。将不溶物搅起移入坩埚中抽滤, 用05饱和丙酮3 0m L分两次洗涤过滤坩埚、 玻璃棒、 烧杯和不溶物( 尽量将不溶物移入坩埚) , 最后加强抽滤, 抽除残留丙酮。将坩埚取下, 用干净纱布沾少许丙酮擦净坩埚和烧杯外部, 用玻璃棒将坩埚沉淀物搅松。将盛有沉淀物的坩埚和附有不溶残留物的玻璃棒及烧杯立即置于1 0 01 0 5烘箱中烘干3 0m i n。取出后, 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然后称重。再烘干2 0m i n, 冷却, 称重,直至恒重。A.3.5 结果计算丙酮不溶物的质量分数w, 按式(A.1) 计算:w=m1-m2m1 0 0% -w1(A.1) 式中:m1 干燥后坩埚、 烧杯、 玻璃棒和沉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