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叙事散文《国语》.ppt_第1页
先秦叙事散文《国语》.ppt_第2页
先秦叙事散文《国语》.ppt_第3页
先秦叙事散文《国语》.ppt_第4页
先秦叙事散文《国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国语,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教材讲下面四个问题: 国语是一部什么书,多少卷,记载几国的历史?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的记言特征 国语的记事特征,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一、国语是一部什么书,多少卷,记载几国的历史?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体制: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 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 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 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 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 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国灭亡。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二、国语的思想倾向:儒家的崇礼重民。(教材)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倾向。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 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 具体表现为:,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1、民本思想。 这一点与左传相同。国语中所记的许多统治者,其中的明智者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民的利益,不能伤民。如周语中“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记载邵穆公劝戒厉王弭谤的主张,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雍也?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2、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和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 如齐语一卷,几乎全写管仲佐桓公称霸诸侯之事,全文皆赞管仲功绩。 又如越语中“勾践灭吴”一篇,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赞扬了勾践坚韧顽强、锲而不舍的精神,肯定了他的远见卓识。,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3、揭露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骨肉相残的丑恶残暴行为。 国语对于统治者的揭露,毫不隐恶。 如晋语中的“骊姬之乱”,主要写晋侯家族内部的故事,他们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互相残杀,阴谋诡计层出不穷,骨肉之情荡然无存,作者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凶残的本性,可见思想的进步性。 这是全书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描写最为精彩、最为规模宏大的故事。,三、国语的记言特征 国语所记之言: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国语记言特点如下: 1、具有极强的政论性。所记大多是各国臣僚的谏词和进策,以及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对话,多是历史人物就历史事件所发表的议论和看法,具有极强的政论性。,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2、具有极强的议论性 结构模式的议论性:先提出一件事情,然后记载对该事的议论,最后用事情发展的结局证明议论的正确。不是在叙述中插入议论,而是以议论作为结构篇章、组织材料的重心。 文字说理的议论性:国语 中一些说理文字,精辟严密,层次井然,逻辑性极强。 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晋语八叔向贺贫,楚语下王孙圉论楚宝,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3、富有形象性。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4、具有差异性。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比如: 周语多长篇大论,行文委婉,旨 在说教。 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 楚语吴语越语文字流暢整饰,颇有气势。,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6、国语的辞令:国语中的应对辞令,有的 与左传相同,但文字不如左传精彩,有的则难分高下。 如吴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越王勾践求成于吴,辞卑气低,是很有特色的辞令。,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使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贴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 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 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下面的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更为传神:,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么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 (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花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万名兵士伺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 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如此,真是巧妙至极。,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四、国语的记事特征 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在记言的同时,国语也间以叙事,有时叙事的比重还相当大。 1、国语的叙事是以事件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重心在记言;叙事是为突出言论,所以不顾及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采用一事一议和夹叙夹议的方式。,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2、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 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 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 3、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 叙事。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其中有虚拟 的情节,也有精彩的描写,更有一些滑稽的小插曲,写得生动活泼。,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4、 国语集中篇幅写一 人。国语有时的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 某个人的言行,如晋语三写惠公、晋语四写晋文公、晋语七专记 悼公,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 这种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 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作品讲析,勾践灭吴 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 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 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作品讲析,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作品讲析,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公开批评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国民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很生气,找来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杀掉那些人。国人都不敢说话,在路上遇见,也只是用眼神(示意)。,作品讲析,这段: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厉王虐,国人谤王。” “虐”是“谤”的原因,“谤”是“虐”的结果。 下文的“民不堪命矣”,也源于“虐”和“谤”。 而王的“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告后的反应,由怒而监,由监而杀,具有内在联系。 “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作品讲析,原文: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译文: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百姓的指责议论,(人们)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阻塞就会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作品讲析,原文: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 (g)献曲,史献书,师箴,瞍 (su)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q)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i)。,作品讲析,译文:因此,治理河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通畅,治理百姓的人也应开导百姓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直至士人进献讽谕歌谣,乐官进献乐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有眸子的盲人诵读,百官进谏,平民传达意见,近臣尽力规劝,王室成员弥补、监察(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史官教导,年高望重的人劝戒,然后天子斟酌处理,因此,事情可以(顺利)施行,不违背事理。,作品讲析,原文: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人民有口,就像土地有山水,财物用物都从这里出产;如同土地有高原、洼地、低平地和水浇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百姓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可以从这里发现。推行(百姓认为)正确的做法,防范(百姓认为)错误的做法,才是用来增加财物衣食的办法。,作品讲析,原文: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百姓在心里考虑一件事,然后从嘴里说出来,思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么能堵塞呢?如果堵住了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作品讲析,这段:召公谏言。 可分四个层次:1以治河为喻,说明治理人民必须使其畅所欲言;2以前代统治者施政成功的做法为例,说明君王要广开言路;3以土地生财为喻,说明依据人民的言论可以制定利民兴国的政策;4以言论是思想的自然流露为由,说明堵嘴将导致众叛亲离。,作品讲析,这四个层次,不仅比喻鲜明,富于变化,而且逻辑严谨。第一层提出论点,二、三层论证,第四层结论。 从内容上看,先就周厉王的做法,从反面说明堵口的危害,在否定周厉王“障之”的基础上,提出“宣之使言”的论点,紧接着以例证说明怎样宣之使言,再以比喻说明为什么要宣之使言,最后照应第一层对堵口的否定,得出不可堵口的结论。,作品讲析,原文: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 译文:周厉王不听。于是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百姓就把厉王放逐到彘。,作品讲析,周厉王: 周厉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个残暴君主。他酷爱财货,实行专利政策,想方设法把平民公用的土地山川据为己有。这引起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的怨愤。他们街谈巷议,指责他是暴君。厉王不但没有引起警觉,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迫害,人民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作品讲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周王朝的第二大贵族、王室重臣的召公,清醒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忧虑王朝前途,多次劝谏周厉王重视百姓,发扬先王们敬天保民的思想传统,开张视听,采纳人民意见,制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众要求的政令法度。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自行其是。终于,酿成了大暴动。参加暴动的有普通百姓、手工业奴隶、王宫卫士等,其势迅猛,如狂涛巨澜,不可阻挡。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民大起义。起义的人们把他赶出王宫。他仓皇渡过黄河,逃到彘。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作品讲析,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作品讲析,本文的写作特色,作品讲析,(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的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作品讲析,(3)详略得当。 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 前一次进谏,只用“民不堪命矣”五个字,是略写;后一次进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 对谏辞详写,对劝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 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作品讲析,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作品讲析,召公:召公即召穆公,是西周开国同姓功臣的后代,这时任厉王的卿士。作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仗义直言、远见卓识、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措施。召公把以民为本的思想用于具体的弭谤之事,运用独特的方法进行劝谏,表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作品讲析,第一次进谏:“民不堪命矣”,虽只有简短的五个字,却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哪知厉王变本加厉,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危如累卵,在众大臣不敢言的情况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进谏。,作品讲析,他的第二次谏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再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这段谏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社稷重臣的远见卓识,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