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学段考试高三历史半期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A.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D.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可知,“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同时统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制约君主集权的方法,故B项错误;材料述及的是“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没有提及言谏制度的来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灾异示警”和“君权神授”为统治阶级接受,没有提及是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关键信息是“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2.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 天子具有绝对权威B. 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 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迁庙”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据材料“按照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3.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汉高祖(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7120北史763隋书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计84445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 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 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 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答案】C【解析】【详解】汉高祖建立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进入强盛时期,他们对汉朝的贡献都很大,A表述不恰当,排除;汉景帝在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频率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相比较低,不能说明“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B错误;从表格信息看出,汉武帝在部分正史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C正确;从表格信息看出,晋书中汉高祖出现的频率比汉武帝高,汉高祖建立国家统一的汉朝,故无法得出“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排除D。4.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 棉纺织业水平高超B. 劳动人民勤劳智慧C. 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 文明程度世界领先【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中国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A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当时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B.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C.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点睛】“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是解题的关键。6.邓广铭先生研究发现:624年唐政府宣布了均田制,但在唐代的各种史书中却都找不到其推行这一政令的任何具体史实;从敦煌发现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内一些户籍丁籍遗文来看,唐代人民只希望把丁壮期限缩短,可反证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这说明A. 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唯一载体B. 大量史料的充分运用会再现历史C. 探究历史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D. 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具有绝对权威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邓广铭先生依据史料证明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说明探究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但非唯一载体;B选项错误,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人们只能通过史料认识和了解历史;D选项错误,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也是对所掌握史料的主观研究,并不一定真实客观的展现历史事实,因此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性。【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内容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7.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祧(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 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隋唐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D. 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中期以后,“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故C项排除;通过材料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D项正确。8.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尚理风气的影响B. 市民阶层的需求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空谈义理的浸染【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从而造成了材料中的“幽微之理”,故A项正确;据所学,市民阶层的需求文学通俗而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据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故C项错误;D项是“幽微之理”的表现之一,排除。9.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B.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的布局与以往不同,这反映了南宋在都城的布局上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而非南宋,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 ,故B项排除;“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北宋而非南宋,故C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10.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监察制度更加完善B. 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 民间信仰发生变化D. 封建迷信甚器尘上【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中可以看出,通过“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制度,城隍随时监察官吏的一言一行,防止他们横行,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封建迷信,故D项排除。11.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A. 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B. 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冲击C.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D. 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反映出明清时期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盼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作用和对科举制的反思,故A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价值观的改变,故B项排除。12.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1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挑战A. 推动清朝重建天朝体制B. 促使中国全盘接受西方思想C. 要求中国派遣驻外使节D. 导致新式国际关系强制输入【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晚清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要求中国派遣驻外使节,属于“人对人的刺激”,属于挑战范畴,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重建”;B项说法错误,错在“全盘接受”;D项属于应战范畴,排除。【点睛】“晚清中国”是关键时间信息。14.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A.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B. 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C. 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D.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道光初年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礼政仅占12卷”中可以看出,传统治国思想所占比例下降,这反映了清末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变化,故D项正确;清朝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治国观念的减少,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故C项排除。15.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 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 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 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16.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A. 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B. 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C. 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D. 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中可以看出,申报对日本采取的是膜拜态度,这为清政府中妥协派提供了一个理由,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申报对日本的膜拜,没有反映出向日本学习,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示弱的心态,故D项排除。【点睛】“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是关键信息。17.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百日维新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近代以来东南沿海最早遭到外来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就是兴起于南方,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百日维新是在北京,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在北京开始,故排除D项。1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D.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19.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A. 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 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C. 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 西学已经占据文化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造成某些流弊”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表明当时的一部分学者对儒学得失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旧道德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地位,故D项排除。20.下表为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学者主张(中国)陈唯声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英国)芬利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法国)克鲁瓦瑟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中国)易建平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A. 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B.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C. 外国人更多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D. 中国学者的主张符合科学逻辑已成学界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根源,“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强调雅典帝国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强调希腊精神对雅典民主产生的作用,“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指出小国寡民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说明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有颇多视角,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不能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出现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A;英国学者芬利的观点无法体现“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一些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无法体现中国学者的主张已成学界共识,排除D。21.后世的罗马法主要是指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它成为大陆法系的主要渊源。马克思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这说明罗马法A. 保障公民私权利B. 使全民从中受惠C. 内容庞杂且缜密D. 体现了人文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说明了罗马法比较注重保障公民私权利,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全民”;材料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内容体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人文精神,故D项排除。22.古希腊智者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意辩驳论证的技巧,目标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智者的教育活动A. 适应了政治体制需要B.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 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D.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教授人参政的技能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强调功利性,参与政治活动,这是适应了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传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与缓解社会矛盾无关;C选项错误,体现对真理的追求是苏格拉底的思想特点;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使哲学成为一种研究“人”的学问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美国妇女史家和女性主义者琼凯莉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进步她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人文主义文化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作者强调文艺复兴A. 并未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B. 强化了妇女的独立精神C. 对妇女内心世界进行关怀D. 凸显了妇女的理想信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反映出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没有改变妇女的地位,妇女仍处于从属地位,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地位问题,没有体现出文艺复兴对妇女精神世界的影响,故CD项排除。【点睛】“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是解题的关键。24.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A. 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B. 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C. 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D. 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从第二代新教牧师起,等级的特征进一步隐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倡导上帝崇拜和阅读圣经,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不再承认罗马教廷、教宗具有神圣性,无论是教皇,还是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甫和修道院的僧侣,都不具有神圣的性质,故想要有特权的贵族与商人便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故D项正确;ABC三项虽然会对贵族与商人退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25.哥白尼写道:“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材料强调的是A. 宇宙可以用数学语言进行判断B. 圣经成为教会攻击科学的武器C. 科学与神学思想二者势如水火D. 教会成为研究宇宙的主要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中可以看出,宇宙可以用数学进行解读,并且拒绝宗教的攻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教会的作用,故D项排除。26.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这反映了A. 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B. 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C. 政府的立法作用的增强D. 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虽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材料表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说明英国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仍需完善,也体现出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之后,议会开始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主权,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故C项错误。27.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A. 造成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B. 由于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C. 源于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 有利于推动德国国内民主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故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A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有利于”。【点睛】关键信息是“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28.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准确的历史解释是,当时英国A. 海外殖民掠夺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B. 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C. 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的D. 国内外贸易推动工业革命的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8世纪”“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社会的面貌逐渐发生改变,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A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绅士”政治地位的变化,故CD项排除。29.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1850年12271521961981870年22877675069871890年3533208497940211900年4201327012946633A. 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B. 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C. 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D.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0190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显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处于上升时期,说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故D项正确;停滞不前明显不符合表格信息,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出环境破坏,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近代化,不是经济速度比较,故C项错误。30.1830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下列绘画作品与其诞生于同一时代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1830年”“诞生于同一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符合题意;B项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排除;C项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于1870年至1873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排除;D项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排除。【点睛】“1830年”“诞生于同一时代”是关键信息。31.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C.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D. 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的差异带来他们的政治行为的不同,故C项正确;纳粹德国的诉求不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A项排除;纳粹德国为了实理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是不合理的,B项排除;纳粹德国的政治理想是反人类的,不能体现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D项排除。32.1847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虽然马克恩、恩格斯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共产主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名称。这反映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 调整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对象B. 认为“社会主义”目标也是共产主义C. 有联合中等阶级革命的要求D. 还未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答案】C【解析】材料“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小工业家、小商人、学者、医生)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可知其有联合中等阶级的意愿,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对工人阶级革命对象的调整,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但是并未涉及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同样根据材料可知区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D项错误。 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其中33题12分,34题13分。35题12分、36题15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其途径就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向全体民众宣传传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陕西蓝田的吕大临、吕大防兄弟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首先创立了吕氏乡约。该乡约规定:“在地方上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都约正,另外推举两位有学行者为约副。每月另选一人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社会风气。这本是过去历朝乡里制度所一贯坚持的宗旨,汉代至唐代的三老教化属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代,这一任务却日渐转由吕氏乡约这样的民间组织加以执行。摘编自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材料二 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1922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章程、条例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的“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一村政处一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一区一县一段一编村一闾一邻一居民(另加村范委员),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答案】(1)特点:自觉性(民间性、自治性、义务性均可得分);侧重道德教化;选贤任能;原因:士大夫的积极推动;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2)不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侧重政治管理)。影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层管理制度。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近代山西新“村制”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或机构”可以得出自觉性和义务性;根据材料“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可以得出侧重道德教化和选贤任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可以得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以及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其一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其二是民间自治的传统,其三是宗法性社会结构。 (2)第一小问不同点,通过材料 “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章程、条例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可以得出其不同点是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通过材料“由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可以得知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及政治管理网络严密。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近代山西新村制的影响可以从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风气的转变、宗族势力的削弱、巩固统治等方面来分析出。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2)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苏;欧洲多元法律体系提供保障;农奴的不懈斗争;货币地租的推动;黑死病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影响。(2)特点: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3)影响:中国:乡村人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紧张;乡村人才和财富流失严重;城市畸形繁荣,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英国: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乡村阶级结构,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英国由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以及影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3)从材料“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中可以概括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从材料“欧洲的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卡拉斯是法国一名颇富声誉的商人,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1761年10月,他的儿子安东尼突然吊死在自家门框上。传闻安东尼曾想放弃断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是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大批天主教民众群情激愤,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案件落到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法官手中,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其时,伏尔泰正流亡于日内瓦。他意识到这是一场宗教迫害,便立刻着手为卡拉斯平反。经过努力,巴黎高等法院撤销了对卡拉斯案的判决。1765年,枢密院正式为卡拉斯一家恢复声誉,法国国王赐予卡拉斯夫人丰厚的体恤金,卡拉斯一家人重获自由。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人们称伏尔泰为“卡拉斯的恩人”。摘编自萧瀚神圣的辩护:评伏尔泰为卡拉斯辨护结合欧洲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卡拉斯冤案及其平反”中选取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角度1:卡拉斯冤案暴露的社会问题论述:卡拉斯冤案是一起典型的宗教迫害事件。这次冤案的发生,意味着18世纪的法国司法昏庸和专制腐败。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然而天主教与新教彼此间矛盾重重,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尚未实现。偏见已经根深蒂固,理性的发展依然十分缓慢。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启蒙运动需要深入开展的迫切性。角度2:卡拉斯冤案得以平反的原因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程评价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研究
- 地方性建筑材料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策略
-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 产业学院支持传统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措施
-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 临时用电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颗枸杞豆》课件
- 绿化修剪申请报告范文(3篇)
- 土地反包合同(标准版)
- 水渣出售合同(标准版)
- 2025年中电科太力通信科技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特征
- 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合同
- 《公路工程量计算》课件
- 医院建筑综合设计与布局优化
- 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查房
- 阴道镜项目质量管理方案
- 索思医疗卓越产品系列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产品
- 次氯酸钠培训
- 全国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药调剂员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