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9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认真填写个人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A.百家融合的趋势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 D.“尚同”的治世理想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4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5.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厌弃一切制度同情宗法反对宗法放弃宗法个人观点贵族观点平民观点君主观点A.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B.儒家法家墨家道家C.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D.墨家道家法家儒家6.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7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盛行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8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1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11古代有位思想家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 B王阳明 C顾炎武 D王夫之12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13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14.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15.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 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 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16. 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17.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18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19.“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对于这一谜语谜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始于战国行于后世而精于宋 B.能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C.由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 D.传入欧洲后消除了对宗教的迷信20.右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2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22.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23.“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学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24.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第II卷(非选择题)25.(1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4分)(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得到汉武帝肯定的原因。(4分)26. (1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2分)(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概括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及共同作用。(12分)(3)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4分)27. (16分)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健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一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加以说明。(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4分)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9月月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选项ADBDCDCDDAAB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选项ABABCCBBBBDA二、材料题25.(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汉文帝时,以无为而治作为指导思想,减省刑法;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外儒内法,礼法结合。)(3)观点: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社会根源:汉武帝时,土地兼并、王国割据、边境不宁等问题并存。 理论创新:董仲舒继承并改造儒学。有利于统治: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26.(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朱 熹:认为历史世界的本原;理在万物,应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心即理也,理在心中;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作 用: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对塑造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每日一练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题库附答案详解【巩固】
- 渔业养殖疾病防控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绿色汽车设计理念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动物保健品数字化营销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招聘6名考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典优)
- 房屋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
- 环保行业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高速公路标杆企业组织效能报告
- 政府装监控合同范本
- 代运营品牌合作合同范本
- 拆除工程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
- 重症凝血病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 2025年度麻精药品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新交际英语(2024)二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
- 同济大学《通信原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物流业务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