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正).ppt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正).ppt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正).ppt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正).ppt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主要思想,1.民本 2.仁政 3.王道 4.性善论,(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2)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 (3)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 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 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 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四)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说,人们无须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 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 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战国,儒家,亚圣,民贵君轻,的“仁政”、“王道”。,以“仁”“义”为中心,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y,t,同“途”,tn,zh,c,g,w,通毋,xing,bn,同“斑”,pio,x,w,t,检查正音,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梁惠王,邻国之君,无如寡人之用心,分析第一部分,于国尽心,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孟子比较了什么?,梁惠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弃甲兵走者,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五十步笑百步,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二部分思路,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效果,结果,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措施是什么?,排比,不可胜食,不可胜食,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分析第三部分,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第6段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设想了哪些结果?,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效果,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衣帛(五十),食肉(七十),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结果,教民,养民,“王道之成”:,养育教化百姓(治贫也治愚)是使民增多的措施。,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施仁政 除暴政,天下之民至焉,对比,比喻,第七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仁者爱民 仁者无敌,小结:,引论: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3、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4、应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畜 庠序 教 申孝悌 颁 负 戴 检 涂 饿殍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向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2、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本论,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结论: 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重点虚词、实词 寡人之于国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对于,到,比,在,跟、与,梳理字词句,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罟不入洿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之曰,sh 几,若干,c 细密,shu 屡次,sh 数目,sh 计算,sh 命运、定数,sh 责备、数落,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A,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 A/ / B/ / C/ D/ ,A,通假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毋”,不要。,通“毋”,不要。,通“斑”,花白,通“途”,道路,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