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2019届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2019届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2019届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3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4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1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探究本文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相关资料,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1“格致”的典故。2丁肇中小传。(引起学生对丁肇中的敬佩之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消除词语障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淡: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学生交流自己的整体感受。明确: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事业的发展,关注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是研究学术而且在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四、质疑探究学生精读课文,圈点质疑,交流讨论。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引领指导学生。1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2大学里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可是“物”究竟应当怎样“格”?事物到底要怎样探究呢?明确:大学里没有讲明,以至于王阳明面对竹子去思索,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3“格物”的具体途径是什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明确:主动实践或者说尝试。举出自己的体验。4在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的途径是什么?明确:通过实验。5文章中谈到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及中国的学生注不注意实验精神的培养?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6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精神的真谛是什么?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这个环节中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问题,理解作者的观点。)五、拓展探究丁教授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一种科学态度演讲出来。苏轼的惠崇中就有一句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请联系丁教授的观点解释这句诗。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春江水暖鸭先知”,初春时节,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六、布置作业1收集名人的资料,论证他们的格物致知精神。2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获取真知,并知道亲身的实践是“格物”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还了解到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亲身的实验,实验精神的缺乏是中国学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传统教育对实验的忽视,因此便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二、整理课文结构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揭示论题句、观点句、关键句,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列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整理本文思路。明确: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为什么提出这个话题,“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怎样“格物”提出希望,明确观点(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强化议论文文体特点,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探究文体特点1现在我们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步步紧逼,运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的。教师列图表,学生讨论明确: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2学习论证方法讨论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大家还知道哪些其他的论证方法?明确:讲道理、摆事实。论证方法还有: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3分析语言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即它的论证过程要严密,它的语言也要求精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论述严密的前提。我们以文章的第11段为例,你能找出作者措辞准确的地方吗?学生圈画讨论,明确:“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另外还有,“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四、延伸拓展我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同学们想想除了自然科学的领域还有哪些领域也需要我们“格物致知”的精神呢。明确:人文科学领域,比如说考古学。考古学家通过对出土古物认真细致的探察,了解到某种社会制度。比方说以前我们都说埃及的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或者是法老王朝的奴隶建造的,但是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胡夫金字塔旁边一个规模较大的集体住处,在这个住处中还发现了当时地位较高的官员,通过各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金字塔的建造是当时的平民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果不是考古学家们的积极探索,恐怕金字塔的修建过程到现在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五、布置作业1大家知道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