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_第1页
(论文)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_第2页
(论文)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_第3页
(论文)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_第4页
(论文)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 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万伟成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 “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 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 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陶渊明;酒诗;旷达酣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4 5 1 8 x ( 2 0 0 6J l l 一0 2 3 9 一0 5 万伟成( 1 9 6 4 一) ,江西进贤人,佛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广东佛山 5 2 8 0 0 0 ) 陶渊明的酒诗是建安、正始、永和以来魏晋 酒诗发展的产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 个性色彩。那么在魏晋文学发展的座标体系中, 陶渊明酒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具有哪些特 点? 在酒诗发展模式上有什么意义? 本文试图探 讨这些问题。 一、建安、正始饮酒及酒诗创作的慷慨忧愤 借酒表达对建功立业、淑世情怀及理想不 获实现的痛苦,是建安、正始酒诗的一个内容。 如曹植白马篇就借侠来表达自己的报国雄心 与英雄壮志,名都篇直接将酒与侠联系起来, “怅功业之未建,故以驰逐燕饮为乐”( 王尧衢 评) ,大有荆轲、高渐离酒后悲歌之遗意。 由于政治高压和功名不就,以及时光流逝、 生命短暂,当时文人饮酒,普遍表现出生命意识 的觉醒,最突出的就是挽歌悲情的发生。据后 汉书周举传,顺帝永和六年,梁商宴宾客于 洛水,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 为掩涕。此为酒后挽歌载籍之始。至汉末蔚然成 风,续汉书五行志一注引应劭风俗通义: “时京师宾昏( 婚) 嘉会,皆作傀垒。酒酣之后,继 以挽歌”。挽歌已成为人们饮酒行乐的情绪渲泻 的工具。汉乐府如将进酒、艳歌、古歌, 古诗十九首中如今日良宴会,三曹、七子如 短歌行、大墙上蒿行、七哀诗等以酒为题 材的诗,普遍存在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情绪, 这正是汉末以来饮酒生命意识觉醒的文学反 映。曹植诗箜篌行典型地道出了一代士人饮 酒挽歌心态。此诗开头以嘉宾、美酒、音乐、歌舞 来极力渲染眼前的盛况,归结到“华屋”二字后 笔锋忽而转到死亡、山丘( 坟墓) ,这正是那时风 气的反映。曹植后期诗歌,充斥着转蓬、浮萍、惊 风、悲风、山丘、孤兽、归鸟、朝露、朝霜、荒畴等 意象和无恒、无常、不常、不再、不永、长违、零 落、未达、失群、靡通、见弃、中绝等否定性用词, 用过去诗谶分析,这不是寿者之相。欢情与悲情 统一在乐极生悲、张扬宣泄的情绪发展之中。值 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人们在饮酒时,所欣赏 的音乐也是以悲为美的: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 声,长笛吐清气( 曹丕善哉行)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笙磬既设, 万方数据 江西社会科学 2 0 0 6 1 1 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曹植正会 诗) 嘉肴充圆方,旨酒盈余墓。管弦发徽 音,曲度清且悲。( 王粲公镳诗) 高会时不娱,羁客难为心。殷怀从中 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 林。( 陈琳诗) 饮酒行乐,却欣赏哀情,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短 暂和死亡来临的无奈,一方面来自于对人生坎 坷、壮志不酬的悲伤。两个方面渗入到饮酒赏乐 活动中,配上哀感音乐的特殊感染力,加上酒精 的刺激,激发作家强烈的情感冲动和灵感来临, 所谓“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曹植赠徐干 诗) ,形之歌诗,发为慷慨之音。 曹魏之末,竹林七贤掀起新一轮饮酒高潮, 他们的诗歌也颇能继承建安风骨,形成了正始 诗风。正始文坛上,宴饮文学有刘伶的巨著酒 德颂,那是以酒抗礼的宣言。与之相形见绌的 是,酒诗数量少,份量小,与饮风不称,岂是“纵 饮酒,慎言语”欤? 然而仅存的几首涉酒诗也不 乏慷慨悲怆之音。如阮籍咏怀其六十四:“临 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 辛”,还有咏怀十三首之三:“清风肃肃,修夜 漫漫。啸歌伤怀,独寐寤言。临觞拊膺,对食忘 餐。世无萱草,令我哀叹”,都是一代诗人饮酒心 态的写照。 汉末曹魏时代,文士的社会作用开始增 大。他们的饮酒抗礼,不再是个别行为,而是群 体行为、时代风气;不仅具有奇特不常的狂达行 为,而且表现出对一种精神、个性的追求。首先 以酒抗礼的是孔融。难曹公禁酒书透过历史 人物因酒成就的事迹来歌颂酒德酒功,反对强 行命令、群体规范对个体自由、个性张扬的压 抑,为魏晋文士以个体、个性走上社会舞台张目 张本。三曹、七子踵其后,任性纵酒,时无礼制。 至阮籍、刘伶、嵇康辈饮酒,高扬着“越名教而任 自然”( 嵇康释私论) 的时代主旋律,肆意酣畅 更为放达了,抨击名教更为尖锐了。象刘伶酒 德颂中的大人先生与贵介公子、缙绅处士的对 峙,大人先生传中的大人先生与世之君子的 对峙,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简与礼的对峙,其实 都是“自然与名教”之争的态势,即刘、阮、嵇为 代表的“自然派”以真诚、任达、超迈的自然之性 对抗司马氏集团为代表的“名教派”的虚伪、刻 板、残酷的名教之性。 由于建安、正始时代人对酒与礼( 名教) 的 极端对立的观念,导致了饮酒派“得意忘形”的 观念及非道德倾向的产生。晋书言阮籍嗜酒 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这种境界是纵酒 派的普遍追求。最能体现名士们饮酒审美上的 “得意忘形”,并将其发展到极端的就是裸饮风 潮,并使之从单纯的纸醉金迷发展成为任性旷 达的名士风流。阮刘的裸饮,以返朴归真为美, 率情任性为得大道之本,追求一种淳真自然的 趣味。世说任诞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 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 宇,屋宇为挥衣,诸君何为人我裤中? ”指责那些 礼法之士,表现出以酒对抗礼教的强烈的叛逆 倾向。因此,饮酒派的“得意忘形”对于“外厉贞 素淡,户内灭芬芳”( 阮籍咏怀其六十七的虚 伪礼教来说是一种反动,具有解放意义。 酒与礼制的严重对立,欢场与悲情的和谐 统一,构成建安、正始名士饮酒作诗的一个重要 内容与特点。 二、从忧愤格到平淡格转变的关捩:金谷、 兰亭二宴诗心比较 两晋文士缺乏建安正始那种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与功名心,玄学也发生了从正始“越名教而 任自然”为主到“名教、自然合一”为主的变化。 因而到了东晋兰亭之会时,出现了以山水之乐、 玄淡之趣作为消释生死痛苦的重要因素而寓之 于酒的新的创作态势,清晰地反映了文人饮酒 从忧愤格到平淡格的心路历程的转变,为陶渊 明酒诗之先声。 万方数据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意义 金谷之宴和兰亭之宴,分别是西晋、东晋两 次著名的文酒之会。两会都有酒、诗、序,金谷之 会3 0 人皆有诗作,大多亡佚,仅存潘岳金谷集 作诗;兰亭之会2 6 人的诗作大多留传下来,共 计3 7 首诗。平心而论,后者韵致实胜前者。前者 虽有名胜山水,却乏胜情,其人员构成与感慨内 容,无不体现出西晋文人徘徊于庄子之无功 无名与现实名利诱惑之间,容与乎庙堂与山林 之中,傍徨于趋炎附势与吟山咏水之际,矫情于 清流与女色之侧,挣扎于杀伐与邀赏之间,反映 了人格上的分离。如石崇、潘岳巴结权贵贾谧, 招来元好问“拜路尘”之讥( 按:石亦拜路尘) ;但 两人都好附庸风雅,文行不一。而兰亭之会不 同:由于东晋玄学基本上调和了本无与末有、名 教与自然的矛盾,人生出处上也泯灭了朝隐与 市隐、庙堂与山林之别,玄学上名教、自然合一 和人格上儒道合一的结果,必将导致对生死、出 处、静躁、雅俗等矛盾的淡化,最终导致陶渊明 的出现。而兰亭宴集诗作正反映了从金谷到陶 渊明的一种过渡式人格和心态。从潘岳的金谷 集作诗与兰亭集诸作比较中,不难看到:尽管 两会都有山水描写和生死情结,但山水描写与 生死情结不同。今存的潘岳,虽效建安公宴诗, 徒作泛语,景不关情,故无风致,可以推知流风 如此。至兰亭诸作,自然山水与玄远情趣融为一 体,加上一觞一咏,被江左名士用以消释包括 “生死之大痛”在内的现实焦虑,王序所谓“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仅否定了张 华游猎篇“至人同祸福,达人等生死”的庄 子式的齐同生死的解脱方式,而且与金谷之诗 忽略山水的消释作用也不相同。这正反映了西、 东晋饮酒生命意识的不同。兰亭诸诗或全说理, 或全写景,或理中见景,景中杂理,常常可以见 到一个“散”字将情,、理联系起来,如“寄散”、“消 散”、“散怀”、“散豁”、“神散”等,既有景致,又有 玄思;既有消解,又有重构,将山水玄远与生死 焦虑联系了起来: 醇醪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 理,安复觉彭殇。( 谢安诗) 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遐想逸民 轨,遗音良可玩。( 袁峤之诗) 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玄同,竞异 标旨。平勃运谋,黄绮隐机。凡我仰希,期山 期水。( 孙统诗) 诗人仰观俯察,一觞一咏,通过对山水、生死两 忘的“极”、“畅”、“散”、“寄”的态度,达到一种物 我两忘、生死两忘的境地,这就是一种与道同体 的境界,把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了。 从诗史来看,兰亭诸作中山水、酒中的玄 思,既含有理致,又富于景致,体现了东晋诗歌 创作的新追求。尽管它们属于诗品所归纳的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且钟嵘所批 评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 论,建安风力尽矣”中的孙绰等又是兰亭酒会的 主要作家,但兰亭诸作所表现的化生死之忧为 山水、觞咏之乐的乐观情怀,将山水、觞咏与玄 思联系了起来,一洗建安、西晋的哀怨悲凉之 美,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境界与精神境界,对于 陶渊明诸人的饮酒诗来说,起到了先驱作用。 三、陶渊明“平淡格”酒诗:旷达酣适型酒诗 的审美境界 从建安、正始到陶渊明,饮酒审美发生了重 大变化,酒诗也相应变化: 一是在饮酒赏乐上,由悲情转变为一种象 征符号。建安饮酒赏乐诗所表现出乐极生悲的 情怀,构成这时期的感情主基调。之后以阮籍、 嵇康、陶渊明为代表,以琴酒活动为载体,把音 乐与酒融为一体并使得琴酒之趣成为文士风雅 的一个组成部分。阮籍嗜酒善琴,得意忘形,人 多谓之“痴”,他的琴曲酒狂,泄发郁积,张扬 个性,与崇尚中和的乐教异趣,成为音乐史上奇 作;嵇康“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 张。”( 江淹恨赋) 如果说嵇阮的琴酒还有抗 世、叛逆的味道在内的话,那么陶渊明的琴酒经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从建安、正始到东晋的酒诗演进陶渊明范式的建立及其 意义意义 作者:万伟成, Wan Weicheng 作者单位:佛山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11)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参考文献(4条) 1.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1983 2.王瑶 中古文人生活 1951 3.万伟成 中华酒诗的文化阐释 2002 4.王守国 艺术精神与酒文化精神的密切契合 1994(5)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万伟成.Wan Weicheng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 -九江学院学报 2007,26(1) 本文认为陶渊明饮酒生活体现出对“道味“的追求,对“真“的回归,将肉体上的真上升到精神上的真,这种情趣决定了陶酒诗的情感内容体现在对生命的 咏叹和对天真的高歌之上,同时也决定了陶酒诗的平淡风格,其诗中的酒味、醉境是冲和、平淡的,是一种物我无滞、物我一体的道境、玄境. 2.期刊论文 邓小军.Deng Xiaojun 陶渊明诗补证-兼论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 不同意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对陶渊明诗中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并参证相关作品,论述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不同意义 . 3.期刊论文 邓小军 陶渊明述酒诗补证-兼论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不同意义 -首 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本文根据翔实的,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文献材料,对陶渊明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一、表彰东晋历史功绩,批判 刘裕代晋册文贬低东晋历史;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绝不奉刘宋正朔;并判断刘宋政权将寿命短暂,是渊 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诗,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 奉刘宋正朔. 4.期刊论文 杨玲.Yan Lin 酒与诗:从游离到交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酒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性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酒与诗的结合经历了神化、生活化及水乳交融的三个阶段,本文拟从普遍性研究到个案研究 ,论述酒在异志里的神化描述、酒对文人名士的生活影响、最后到陶渊明的酒与其人其诗的水乳交融,并从此开启了酒诗一类的题材. 5.学位论文 阮氏明红 汤汉柱陶靖节先生诗研究 2004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研究,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深入拓展,而且符合越南学术界当前的需求.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汤汉生平、思想 、作品作出考察.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为陶渊明研究者所熟悉,但关于汤汉作者的现存资料有限,资料中存在不少矛盾.该章根据宋元别集、宋史 、全祖望宋元学案、以及汤汉家乡的地方志等文献材料,辨别汤汉家族关系,探讨汤汉为人、为学特点.该章所得出的结论是:汤汉学问渊博,为官正直 敢言,对师友有始有终,具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美德.汤汉学术思想最大特点是兼融朱吕陆学,这一点对汤汉成功注陶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章,介绍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在清代重见之始末以及其版本流衍.该章还在郭绍虞先生及邓小军先生著述的基础上,考察宋庠该异文在现存南宋陶集本的具体 情况,以说明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的底本问题.第三章,主要考察汤汉注陶诗时所使用的注释方法.首先分析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的异文校语数量 和异文内容,说明汤汉在注陶集时掌握大量的文献来源,作出了认真的校勘工作.在词语解释方面,汤汉适当运用传统训诂注释方法,同时重在发明诗意、寓 评于注.在诗歌欣赏、评论方面,汤汉注释吸收前人和宋人研究陶诗的成果,并加上自己的创见.汤汉注释一般很简练,但很精辟、独到,具有全面性、启发 性效果.第四章,考察汤汉注述酒诗的途径,分析汤汉注述酒诗时所开创的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首先说明,以史证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注释传统方法 ,历史悠久,但基本上是一般性地解释作品明显的历史背景,而汤汉所发明的以史证诗方法是辨证性的深层次以史证诗方法,只限于解读以微辞为表现手法 的写实性作品的历史内容.汤汉通过解读陶渊明述酒诗,不但使陶渊明的政治立场明白于世,而且发明了解读古典字面今典实指诗歌的注释方法.第五 章,总结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的特点和价值.汤汉注陶是陶集注本的第一家注本,是后世大量陶集注本的祖本.汤汉注陶,揭示出陶渊明及其诗歌极重要 的潜在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相关艺术造诣,在陶渊明研究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汤汉之后,钱谦益钱注杜诗,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所使用的诗史互 证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汤汉的方法.汤汉注陶早于钱注杜诗四百年,早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八百年,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 地位. 6.期刊论文 李秀花.LI Xiu-hua 陶渊明诗所受佛经影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 在通检所有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揭示陶渊明诗受佛经影响的五条表现:陶诗中8个“化“字之具有本体的意义来自佛经;诗每句都有一“止“字的奇特 体制有取于佛经一长段行文中每句包含一相同词语的行文特色;“心远地自偏“与佛经的净土思想有关;陶诗“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特色的形成、较多议论 的存在与佛偈有关. 7.期刊论文 苗丽.MIAO Li 论陶渊明的止酒 -太原大学学报2007,8(4) 陶渊明诗,有人说它纯系游戏之笔,有人又说是真正要止酒,从写作年代入手,结合陶渊明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以及他的人生态度来看,是否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