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制作技术7(录像).ppt_第1页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7(录像).ppt_第2页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7(录像).ppt_第3页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7(录像).ppt_第4页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7(录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录像技术,第一节 录像机技术概述,一、录像机发展概况,1、录像机的产生与发展,195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固定磁头式录像机。 1954年,RCA又展示一种带速360英寸/秒的纵向磁迹录像机。 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推出第一台达到实用水平的旋转四磁头横向扫描磁带录像机。,一、录像机发展概况,1、录像机的产生与发展,1961年,日本胜利公司(JVC)研制成功两磁头螺旋扫描录像,使小型专业用录像机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1970年,日本松下、胜利、索尼公司联合研制出3/4英寸录像机。 1975年,索尼公司研制成功高密度记录的1/2型英寸录像机。 1976年,胜利公司也推出VHS型1/2英寸录像机。,一、录像机发展概况,1、录像机的产生与发展,1982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了BETACAM型分量录像机,只是ENG(电子新闻采访)水平。 1985年,松下和日本广播协会共同开发了M2型分量录像机。(1/2英寸金属带) 同年,日本索尼公司再推出与BETACAM兼容的BETCAMSP格式分量录像机,也使用1/2英寸金属带。,一、录像机发展概况,1、录像机的产生与发展,1987年,日本索尼推出D格式(分量式)数字化录像机。 1988年,日本索尼与美国安培公司合作开发了D格式(复合式)数字化录像机。 1993年,SONY推出数字Betacam录像机之后,JVC推出了Digital-S,SONY推出了Betacam-SX,松下公司推出了DVCPRO数字分量录像机。 1996年,SONY推出了DVCAM格式的数字分量录像机。,一、录像机发展概况,1、录像机的产生与发展,近年来,针对高清市场SONY和松下分别推出了HDCAM和DVCPRO HD格式的高清数字分量录像机。,第一节 录像机技术概述,二、录像机的分类,1、广播电视系统用录像机 2、专业系统用录像机 3、家用录像机,视频信号的记录与重放 录像机的使用和维护,第二节 录像机的技术,一、数字视频记录与存储技术基础,第三节 数字视频记录与存储,1、模拟信号数字化 2、视频数据压缩 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 帧内压缩与帧间压缩,M-JPEG H.263 H.264 WMV9,目前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标准,1. H.261标准 MPEG,二、数字视频记录格式,D1格式 D2格式 D3格式 D5格式 D6(HDTV),数字Betacam DVCPRO(D7) DVCAM格式 DV格式 Digital-S(D9)格式 Betacam SX格式,二、数字视频记录格式,MPEG IMX HDV DVCPRO HD HDCAM D5 HD,二、数字视频记录格式,三、磁带记录与存储系统,DVCAM格式 DVCPRO格式 DV,DV、DVCPRO、DVCAM三种磁带之间的兼容性,四、硬盘记录与存储系统,视频服务器 现场用硬盘录像机 可读写光盘存储系统 半导体芯片数字视频记录存储系统,光盘的构造,基板 记录层 反射层 保护层 印刷层,多记录层,保护层;第一记录层; 涂层,以预定反射率反射激光束的一部 分,而另一部分透射通过; 介电层; 第二记录层,在介电层之下形成; 反射层,激光束被其全部反射。 由于涂层具有预定反射率,从该涂层反射的用于读出第一记录层信息的激光束光量大于透过该涂层读出第二记录层信息的激光束光量,因此光学头装置的信号幅度出现变化,使分开记录和或再现光盘的各记录层成为可能。,光盘比较,蓝光光盘和HD DVD,蓝光光盘,蓝光光盘的结构,蓝光光盘,超精确覆盖层和DURABIS2超硬技术,蓝光光盘,多记录层技术,DVD电影碟片(超级DVD),1.33 :1 1.85 :1 2.35 :1 1.66 :1 2.2 :1,美国、加拿大等为一区 日本、欧洲为二区 中国的香港、台湾等为三区 南美洲等为四区 非洲等为五区 中国内地为六区,DVD的区位码,数字视频格式,一、本地影像视频 AVI格式 DV-AVI格式 nAVI格式 MPEG格式,二. 网络影像视频 MOV格式 ASF格式 WMV格式 RM格式 RMVB格式 FLV格式 MKV格式 DVDRIP,一、设备的连接,第四节 视频记录的基本操作,1、模拟复合(COMPOSITE)接口 2、模拟S(Y/C分量)接口 3、模拟YUV分量(COMPONENT)接口 4、1394串行数字接口 5、SDI不压缩串行数字接口 6、SDTI压缩串行数字接口 7、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二、录像机的基本使用,一、视频后期编辑技术,第五节 视频后期编辑,1、联机编辑与脱机编辑 2、基于控制脉冲的编辑与基于时间码的编辑 3、视频后期编辑系统,(1)线性编辑系统 A卷编辑(对编)系统, AB卷编辑系统 (二对一系统),(2)非线性编辑系统 主机一般为高性能图形工作站。 非线性编辑卡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视音频信号的输入输出和特技处理,其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大。 视频素材硬盘用于视频数据的非线性存取,一般使用高速SCSI硬盘,转速高、数据传输率高,可满足视频实时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