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_第1页
(论文)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_第2页
(论文)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_第3页
(论文)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_第4页
(论文)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0 4 ,1 0 ( 2 ) :2 4 1 2 4 3 J o u r n a lo fS h e n y a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e i a l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 ,2 0 0 8 - 0 4 ,1 0 ( 2 ) :2 4 1 - 2 4 3 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 之误读的几点商榷 蔡灵美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宁8 t 0 0 0 8 ) 摘要: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作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认为红楼梦提出并 解决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问题,且红楼梦创作的主旨精神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这与曹雪芹真正 的创作意图是不完全相符合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宝玉之“玉”和宝黛爱情是持肯定和褒扬态度的,他所舍弃的是过度的贪 欲。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欲;宝黛爱情 中图分类号:1 2 0 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 0 0 8 9 7 1 3 ( 2 0 0 8 ) 0 2 - 0 2 4 1 - 0 3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贾宝玉的“玉”为叔本华哲学中“生活之欲”的代表,即“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 欲之代表而已矣。” 1 l 并认为红楼梦一书的精神便是灭绝生活之欲,寻求解脱之道。“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 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 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 王国维以“欲”为生活之欲的代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通灵宝玉与宝玉同时进入了红尘,进入了大观园,成 了红楼梦小说特别是贾宝玉故事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道具,一个具体的情节因素,一种提示,一种富有神秘与 超验意味的、宿命的、不可解的征兆、预兆。全书有许多章回写示玉、摔玉、丢玉、寻玉、送玉、得玉,与宝玉的爱 情、健康、家道关系密切。”【2 怛以为灭绝生活之欲是红楼梦的精神,不免失之偏颇,“如果红楼梦作者真是白 色悟空,走向无欲,那他就不会以悲金悼玉之情,在伤怀日、寂寥时,作此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 常的宇宙间之绝大著作了。”1 3 1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欲望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人的欲望是人的生命的重要表现,伴随着生命的产生 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伴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失。“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 吕氏春秋情欲) ,“欲 生于性”(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 。人因为有了食欲才能保存个体生命的存在,因为有了性欲才能繁衍后代、 维持种族的延续。人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欲望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更高的追求。每个人都有欲望,无论是古人 还是今人,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不同的只是在欲望的内容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 所同也。”( 苟子荣辱)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否定作为“欲”的代表的贾宝玉,反而是含着褒扬的浓情去塑造这个人物 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驳。作者将主人公命名为“宝玉”,“宝,珍也。”“玉,石 之美。”( 说文解字) 两者合而为- u p 可理解为“珍贵而美好的石头”,从命名便可初见作者的肯定的态度。通灵 宝玉原是一块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下的未用的石头,它虽“无材可去补苍天”,但“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也是 有着非同一般的才能的。经石头的一再苦求,仙僧便将其幻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 佩可拿”。( 第一回) 贾宝玉正是衔着这块宝玉而生的,而且必须要随身携带,这也预示着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 的,伴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贾宝玉自九十四回失玉后,就“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暗示只要人活着 就会有欲望,没有欲望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对于正常欲望的存在我们应当予以肯定。虽然贾宝玉有多次摔玉砸 收稿日期:2 0 0 7 - 1 0 - 2 0 作者简介:蔡灵美( 1 9 8 3 - - ) ,女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万方数据 2 4 2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 0 卷 玉的举动,但欲望是无法摆脱的,他一直要佩戴着这块与生俱来的宝玉,直至最终还玉于大荒山无稽崖。 对贾宝玉才能的赞赏,作者在书中有多次描写。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这样评价贾宝玉:“虽然淘气 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贾雨村也将其归入“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 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一类人中。第五回中,警幻仙姑应宁、荣二公之灵的请求,将 其“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的嫡孙宝玉带人太虚幻境中,“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 痴顽”。在宝玉看过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后还想再看时,警幻仙姑却掩了卷册,是因“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 把仙机泄漏。”宝玉的字写的也是很好的,第八回中,几个贾府管事的头目都赞宝玉的字好,“前儿在一处看见二 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虽然不免含有巴结奉承的意味,但也并非是捕风捉 影。他写的“绛云轩”三个字,林黛玉也说“个个都好”。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宝玉才华的一次充分集中的发挥展现。元妃省亲的大观园竣工后,宝玉到 园中戏耍,恰巧遇到带领众清客准备进园视察并题匾额对联的贾政,贾政便命他跟随,“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 何”。结果宝玉的才华使得平时对宝玉要求严格,认为他上学只不过“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 淘气”( 第九回) 的贾政,在众人面前也不免流露出赞赏的表情。宝玉用“沁芳”二字代替贾政的“泄玉”二字,贾政 “拈髯点头不语”,在听了宝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七言对联后更是“点头微笑”。宝玉在多处 的题匾题联中,引经据典,推陈出新,且信手拈来,高人一等。贾政虽没有在众人面前表扬,反而教训了宝玉,但 他几次点头微笑就可证明其实他对宝玉的表现是满意的,这次宝玉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考查。宝玉的才能也得 到了元妃的肯定,他为大观园题名的匾额和处所主要有:沁芳、有凤来仪、杏帘在望、稻香村、蓼汀花溆、蘅芷清 芬、红香绿玉等,元妃省亲时除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外,其余基本采用了宝玉的题名。 除了有一定的才能外,贾宝玉还是一个博爱的情痴,而这一点也是曹雪芹所大为赞扬的,是其“大旨谈情” 的一再表露。大观园里众多美好的女子们,不论是小姐还是丫环,贾宝玉都尽心尽力地去爱护她们。林黛玉从小 与贾宝玉一起长大,两人一闹矛盾,贾宝玉总是左一个“妹妹”、右一个“妹妹”哄到她擦干眼泪为止;薛宝钗生 病,他不但打发人去瞧,还亲自前去探视;对其他姐妹们也是有求必应、尽力帮忙。对丫鬟们,贾宝玉也很少摆出 少爷的架子,而是平等的去对待她们,甘心为诸丫鬟充役。为警告雨下画“蔷”的龄官,却忘记自己也淋了雨;袭 人、晴雯生病,他也是亲自端茶送水。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也同样得到贾宝玉的精心爱护,在他眼里这些花草都是 有生命的、可以与之对话的,大观园在宝玉眼中就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 色。”如第五十八回,宝玉病愈后在大观园内看到杏树已结果,感叹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看见一 个雀儿在枝上乱啼,就呆想道:“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 在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中,王国维提出“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者也。”其中的“问题”是 指“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即礼记礼运第九中所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王 国维提出“男女之欲”是“有害无利”的,并列举了历史上典型荒淫的君王为例,而红楼梦以主人公的解脱最终 解决了“男女之欲”的问题,即以贾宝玉的出家否定了男女爱情。“然而红楼梦的主体情节恰恰不是对男女真 爱的否定,而是对爱的执着追求;主人公的离世不是基于对爱欲的解脱,而是由于所爱被毁而愤然出走,是寤 寐求之而求之不得的痛苦促成的毅然决然之举。”细作者曹雪芹对宝黛爱情同样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他把宝 黛爱情描写的纯洁无瑕,至情至性,自然天成。 宝黛爱情是前世注定的,曹雪芹用一个美丽的神话引出了宝黛的前世之缘。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 宫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之得久延岁月。后绛珠仙草为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便随之下世为人,用 一生的眼泪报答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下世即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在人间的贾府演绎了一场超世俗的、 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因前世有缘,宝黛在第三回初次见面时都觉得对方眼熟,黛玉觉得“倒像在哪里见过一 般”,而宝玉则直接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自小在一处长大,可谓青梅竹马,自然更熟惯亲密。在人间 诸景皆备的大观园里,宝玉和众多姐妹丫鬟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宝黛爱情 万方数据 第2 期蔡灵美: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 2 4 3 也正是在这种天真烂漫的氛围中慢慢培养出来的。阳春三月,宝黛共读西厢,共同葬花。宝玉无事却派人送去 两块旧手帕,而只有黛玉才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还不避嫌疑地在手帕上题了三首诗,以表己心。 宝黛爱情是精神上的契合,他们具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曹雪芹的最高审美理 想,即向往和追求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爱情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宝玉痛恨那些科举应试之书,称那些说 文章经济、为忠为孝的人为“禄蠹”,而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走科举、仕途经济之路。第三十二回,宝玉听史湘云说 那些仕途经济的话后就要赶她走,还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 分了。”正因林妹妹没有说过那些混帐话,宝玉才没有和他生分,而是有事没事都往潇湘馆跑,两人也比别人更 亲密些。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改什么呢?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可 能是让他不要再与姐妹丫鬟们厮混;可能是让他不要再与外面那些臭男人交往;可能是让他不要再恃宠而骄 但唯一不可能让他改的是不走科举之路。宝黛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切磋,相互包容,相互欣赏,视 对方为知音。宝黛爱隋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两人爱情之路上充满诗情画意,虽有坎坷,但最终达到了心灵 上的一致。 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属性,正常的欲望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要遵从一定 的规则,过多的欲望是不可取的。论语尧日:“欲而不贪”,礼记曲礼:“欲不可从”,贪欲、纵欲给人带来的 只有痛苦。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第二章说:“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 正义也。”如果将其中“生活之欲”理解为“贪欲”将更具合理性。 曹雪芹对欲望的膨胀也是否定的,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就是曹雪芹否定纵 欲的一个表现。赵姨娘素日就常常对王熙凤、贾宝玉两个怀嫉妒之心,一日遇到见钱眼开的宝玉寄名的干娘马 道婆,两人狼狈为奸,用纸铰的青面白发鬼和纸人作法使王熙凤贾宝玉两人中了魔。宝玉满口胡话,寻死觅活 的;凤姐则手持钢刀,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这两个贾府重要人物的生病,将贾府闹得天翻地 覆,众人想尽办法也不见灵效,连后事都预备下了。正在闹得“没个开交”之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敲着木鱼、 口念佛语来了,用“稀世奇珍”的通灵宝玉将二人救活。贾政知道通灵宝玉反面嵌有“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 祸福”的字样,但以为其不灵验,而癞头和尚却说:“长官你哪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 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癞头和尚明确说通灵宝玉是因被声色货利所迷不灵验的。对声色货利的过分追求就是纵欲,也就有可能导 致身败名裂,甚至是家破人亡的恶果。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当家人,曾协理宁国府,并通过一定手段沟通官府,我 们可以将她视为社会的代表。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则可视之为个人的代表。王熙凤争强好胜,玩弄权 术,既抓钱又抓权,贪欲、权欲极为强烈,虽曾风光了几年,但最终还是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 命”的悲惨结局。贾宝玉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安身乐业,整天与女子们 在一起,以致于通灵宝玉的宝光被“粉渍脂痕”所污,一度迷失本心。曹雪芹通过第二十五回情节的设置,警告世 人,无论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不可以纵欲,否则都将会受到惩罚。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 9 9 7 【2 】王蒙贾宝玉论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0 【3 】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责任编辑赵书平】 万方数据 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欲“之误读的几点商榷 作者:蔡灵美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宁,810008 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10(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 1.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1997 2.王蒙 贾宝玉论 1990 3.俞晓红 王国维笺说 2004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永良 从红楼梦评论到红楼梦辨-王国维、俞平伯评红的贡献与不足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24(3)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和俞平伯的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二者的 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期刊论文 徐敏 红楼梦悲剧的近代思考王国维与鲁迅红楼梦评论之异同 -明清小说研究2003(2) 上个世纪,王国维与鲁迅分别对悲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阐发.比较两位学者评论的异同,揭示两者“悲剧观“所体现的生命观 ,不仅可以促进今日对悲剧的现代思考,对我们返观上个世纪初文化转型中学人精神发展的艰难历程,亦有可供借鉴之处.文中还论及一位几被忘 却的评论者陈铨. 3.期刊论文 钟明奇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2) 王国维写作,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 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 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4.期刊论文 黄晓晨.HUANG Xiao-chen 中西悲剧美学比较视域下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0(7)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是 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悲剧价值的挖掘视 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5.学位论文 赖彧煌 论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的叔本华红楼梦评论和“境界”说研究 2003 该文立足于辨析评论和“境界“说中王国维所汲取的西方资源问题.文章分两部分,首先,在逻辑的框架内进行梳理,前者以“苦痛“为焦点 展开对小说的评价;后者在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设置了一重“互证“关系:既可以从创作主体的一面推导出审美客体,也可以从审美容体中见出潜藏其后 的创作主体.其次,通过理论的辨析,论证出王国维评价红楼梦的依据在于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美学,他所论述的苦痛,就是叔本华意志论基础上的痛 苦;他的“境界“说的理论内涵,契合的是叔本华的“理念“,即审美客体是处于根据律之外的客体,创作主体是纯粹无意志的认识主体. 6.期刊论文 黄一斓.高峰.HUANG Yi-lan.GAO Feng 从红楼梦评论看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衡阳师范学 院学报2005,26(4) 王国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非理性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