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_第1页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_第2页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_第3页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_第4页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学思考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2.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情感态度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重点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一:感知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活动二:通过类比方程,继续探索出不等式的解、解集及其表示方法。通过解决上个环节的问题,得出不等式的解,再引导学生观察解的特点,探索出解集的两种表示方法(符号表示、数轴表示),并且培养学生用估算方法求解集的技能。活动三:继续探索,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针对所学的不等式,让学生归纳出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辨析。活动四:拓展探究,深化新知。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加以解决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活动五: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质疑提问,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概念、解及解集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小结中,作好引导工作,布置好作业,并作及时反馈。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1、(多媒体展示情境)小强准备随父母乘车去武当山春游。在车上看到儿童买票所需的测身高标识线。问题:若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x满足_时,他可免票。x满足_时,他该买全票。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2、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3、巩固练习用不等式表示:a是正数;a是负数;a与5的和小于7;a与2的差大于-1;a的4倍大于8;a的一半小于3。学生回答这两个由实际生活情境设置的问题,应非常容易.问题相对难度加大了,难在题意中的条件不象上面那样直接明了,并且可从距离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七年级学生恰恰缺乏阅读分析题意、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角度估计大都集中在距离这一角度,教师可深入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并适当点拨,直到得出两种不等式。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再给出不等式概念:像前面式子一样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着不等式。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一些表示大小的式子,学生举出的不等式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含未知数的,如53等。教师此时应总结:不等式中可含有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给出表示不等关系的第三种符号,并强调:像前面式子一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巩固练习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评价。问题1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问题3作用仅仅起巩固上面所学的知识,所以采用书中的一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概念理解中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实现了: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为后面利用不等式这一模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数学化。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2问题1.(幻灯片展示)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76、73、79、80、74.9、75.1、90、60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求不等式解集有什么方法?问题2:(幻灯片展示)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x+36 2x8 x-20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评价,得出答案。教师在问完成后,类比方程,给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在问完成后,强调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尝试探究?在探究问时,是否按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避免盲目性。问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作适当地引导、讲解,找出特点并表示,教学时可先用举例法,再用性质描述法,最后再给出不等式解集定义: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问可先让学生先行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仔细倾听学生意见,参与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探究。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讨论是否有时效性、针对性。学生是否积极展示自己想法,叙述是否有条理,语言是否准确。学生是否能熟练用数轴表示解集。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解释不等式的解,然后递进到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发展到解集的两种表述方法,这样设计活动,符合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虽然解不等式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但问题1的第问设计意图是想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同它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作用,借助已有的方程知识,可以为学习不等式提供一条学习之路。活动31、让学生找出下列不等式的特点:x1.1 x1.42x150 x+362x8 x-20辨析:下列哪些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x+2y1 x2+232/x1 x/2+1学生总结不等式特点,教师再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命名,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41、让学生找出易拉罐中不等式关系,并表示出来。2、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大约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学生独立探索,互动交流。教师对问题2可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可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段完成。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活动5问题:你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何认识?布置作业:P140.T2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提问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拔总结。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程度;小组合作情况;学生梳理知识能力。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总结。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系统分析。对反馈的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信息及时处理。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通过学习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节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小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