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doc_第1页
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doc_第2页
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doc_第3页
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圃澎江告彳干学2009年第4期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盛4,4g,张发成,陈桂华,贾华凑,朱旭东,廖璇刚(1.浙江省金华市植保站,浙江金华321017;2.东阳市植保站,浙江东阳3221003.武义县植保站,浙江金华321200;4.兰溪市植物保护站,浙江兰溪321100)摘要: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高峰期与灯诱基本一致,并且5d与2d调查一致,在测报应用中可5d调查1次;性诱剂诱蛾可降低株枯梢率57.83%,保苗效果53.63%,活虫防效63.25%;性诱剂加5%氟虫腈悬浮剂40ml1次,保苗效果87.20%,活虫防效90.46%;优于单用5%氟虫腈悬浮剂40ml防治的78.61%,82.64%.性诱剂可替代灯诱用于二化螟测报工作,但不能单独用于防治.关键词:二化螟;性诱剂中图分类号:$435.1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5289017(2009)04075402二化螟是浙中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多年来用沙蚕毒素类,有机磷,氟虫腈等药剂防治,致使田间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用白炽灯诱虫对二化螟进行预测预报,受断电影响较大.为了兼顾测报及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天敌,提高综合防治效果,2008年我们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结果初报如下.l材料及方法1.1供试材料二化螟性信息诱芯,水盆诱捕器: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5%氟虫腈悬浮剂:市售,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1.2试验作物及防治对象试验作物为早稻,品种为天禾1号;防治对象为水稻二化螟1.3试验设计与方法1.3.1田间设计试验在婺城区东周村周渭祥等农户的早稻田中进行,设性诱剂应用区和标准防治区,面积各为7hm2,栽培,管理,品种相同,标准防治区设在性诱剂应用区上风口距离500m外.每区内各设2个处理,共4个处理,分别为:(1)性诱剂+5%氟虫腈40lml(667m用量,下同),(2)5%氟虫腈40ml,(3)性诱剂处理,(4)对照.其中(1),(2)2处理设在性诱剂应用区内,随机取6蚯田作为处理(1),当达到防治指标时(株枯梢率大于10%)和性诱剂应用区内的其它田块全部用5%氟虫腈4oml防治1次,并在每田中用小田埂筑取约667hl2不用氟虫腈防治作为处理(3);处理(2),(4)设在标准防治区内,具体处理方法同(1),(3).1.3.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ph值6.2,有机质含量28g?kg,肥力中等,水稻长势好,除草及肥水管理措施相同.1.3.3诱捕器设置方法性诱剂试验区平均每667it121个,诱捕器间距15m左右.诱捕器设置原则,外围多,中心少,上风多,下风少.每个诱捕器放1枚诱芯,共计100个诱捕器.1.3.4诱剂放置时间及方法试验前剪开铝箔包装袋的封口,取出1诱芯以s形嵌入诱芯架的凹槽内或挂在离水面1cm左右的高度,诱捕器中加入清水,并在水中加入少量洗衣粉,于水稻1代二化螟成虫主要发生期,即4月24日在稻苗处于2叶1心期挂入田间,放置时间为1个月即5月26日结束诱虫.诱捕器离地面1m,诱捕器四周空旷.1.3.5调查内容和方法诱蛾量调查.在性诱剂应用区的不同位置,选取有代表性诱捕器,即东,南,西,北,中5点,每点调查3个固定诱捕器,每隔2d统计诱蛾量,收稿日期:2009-0213作者简介:盛仙俏(1965一),女,浙江金华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测报工作.盛仙俏,等: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圄其它诱捕器每隔5d统计诱蛾量.35d更换诱捕器中的水.并在标准防治区和婺城区设常规测报诱蛾灯,每天统计诱蛾量.田间株枯梢率调查.从卵孵高峰后,即5月9日开始调查,每隔3d对处理(3),(4)调查1次,至枯梢高峰即5月21日结束.每处理田块采用双行直线取样,调查100丛,记载调查株数,枯梢株数,计算株枯梢率.当株枯梢率高于10%时需药剂防治的处理和其它田块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调查.在1代二化螟危害基本定型后,即6月25日调查处理(1)(4)的为害株数和残留虫量.每处理的每块田均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查20丛,共查100丛,合计6蚯田的调查株数,为害株数,残留虫量,计算为害株率,活虫株率,保苗效果,活虫防效.2结果和分析2.1诱蛾蛾峰蛾峰比较:2d查1次的蛾峰日为5月4日,蛾峰期为5月26日;5d查1次的蛾峰日为5月4日,蛾峰期4月29日至5月9日.婺城东周灯下每日查1次的蛾峰日为5月6日,蛾峰期为5月36日.2008年田间实际羽化高峰为5月46日.2.2株枯梢率处理(3)在5月9,12,15,18和21日调查的株枯梢率分别为1.93%,3.35%,7.40%,10.63%和13.73%.处理(4)分别为4.23%,10.82%,23.o0%,25.0o%,29.07%和32.56%.标准防治区药剂防治时间为5月13日,性诱剂应用区药剂防治时间为5月19日,可推迟防治时间6d.枯梢高峰5月21日调查,性诱剂处理比对照可减少枯梢57.83%.2.3防治效果处理(1)(3)保苗效果(表1)分别为87.20%,78.61%,53.63%;活虫防效分别为90.48%,82.94%,63.53%.表1性诱剂,5%氟虫腈防治.z-4螟的效果注:处理为6671112用药量.3小结与讨论参考文献:性诱剂诱蛾可降低株枯梢率57.83%,保苗效果53.63%,活虫防效63.25%;性诱剂加5%氟虫腈悬浮剂40ml1次,保苗效果87.20%,活虫防效90.46%;优于单用5%氟虫腈悬浮剂40ml防治的78.61%,82.64%.性诱剂诱蛾峰次明显,性诱剂诱蛾高峰期,蛾峰日与灯下诱蛾基本一致;性诱剂可替代灯诱用于二化螟测报工作,并且5d与2d调查1次的结果一致,在实际测报应用中可5d调查1次.由于性诱剂防效一般,尚不能单独用于当前田间防治工作,可配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蒋学辉,章强华,胡仕孟,等.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3):2729.曹明章,沈晋良,张金振,等.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和对三唑磷抗性的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1):7379.曲明静,韩召军,许新军,等.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发生动态与风险评估j.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