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353-2006沙棘原果汁.pdf_第1页
SL353-2006沙棘原果汁.pdf_第2页
SL353-2006沙棘原果汁.pdf_第3页
SL353-2006沙棘原果汁.pdf_第4页
SL353-2006沙棘原果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 35020062006 沙棘原果汁沙棘原果汁 Seabuckthorn juice 200 - - 发布发布 200 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2 目目 次次 前言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要求1 3.1 原料要求2 3.2 加工企业卫生要求2 3.3 感官要求2 3.4 理化指标2 3.5 卫生指标 2 3.6 食品添加剂 2 3.7 微生物指标3 3.8 净含量允差3 4 检验方法3 4.1 感官要求3 4.2 理化指标3 4.3 卫生指标3 4.4 微生物指标4 4.5 净含量 4 5 检验规则4 5.1 组批原则4 5.2 抽样方法和数量4 5.3 出厂检验 5 5.4 型式检验5 5.5 判定规则5 6 标志、标签、包装、贮存、运输和保存期5 6.1 标志、 标签5 6.2 包裝5 6.3 贮存5 6.4 运输5 6.5 保存期 6 3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规定 制定的本行业标准,作为产品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本标准编写格式按标准化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12000) 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SL12002)的有关规定要求编写。主要内容有: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标签、包装、贮存、运输和保存期 本标准的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的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的解释单位: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永海、张红梅、赵梅霞、土小宁、许 涛、徐 瑞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陈殿奎、 文剑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乐枚 沙棘原果汁 沙棘原果汁 4 1 范围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棘原果汁的指标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识、贮存和运输 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中国沙棘亚种(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的沙棘纯果或带 枝沙棘果为原料加工而成、未经调配的沙棘原果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12143.1 软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方法 折光计法 GB/T 12143.3 果蔬汁饮料中 L-抗坏血酸的测定方法 乙醚萃取法 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GB 12695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75 号令(2005)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5 3 要求 3.1 原料要求 3 要求 3.1 原料要求 应选用新鲜良好,成熟适度,风味正常,无病虫害及霉烂的沙棘果。 3.2 加工企业卫生要求 3.2 加工企业卫生要求 应符合 GB 12695 的规定。 3.3 感官要求 3.3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感官要求 表 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色泽 具有沙棘果特有的黄色或黄褐色 香气及滋味 具有沙棘果特有的气味及滋味,无异味 组织形态 均匀浑浊,允许有少量果肉沉淀和果油漂浮 杂质 无外来可见杂质 3.4 理化指标 3.4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理化指标 表 2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可溶性固形物/折光计法,20C(%) 10 总酸(以苹果酸计)/(%) 2.0 维生素 C/(mg/100g) 200 3.5 卫生指标 3.5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卫生指标 表 3 卫生指标 项 目 指 标 砷(以 As 计)/(mg/kg) 0.5 铅(以 Pb 计)/(mg/kg) 0.5 铜(以 Cu 计)/(mg/kg) 5.0 3.6 食品添加剂 3.6 食品添加剂 3.6.1 食品添加剂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3.6.2 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量应符合 GB2760 的规定。 3.7 微生物指标 3.7 微生物指标 6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微生物指标 表 4 微生物指标 项 目 指 标 菌落总数/(cfu/ml) 100 大肠菌群/(MPN/100ml) 3 酵母菌/(cfu/ml) 10 霉菌/(cfu/ml) 1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3.8 净含量允差 3.8 净含量允差 净含量允差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 75 号令(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 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4 检验方法 4.1 感官要求 4 检验方法 4.1 感官要求 4.1.1 色泽、组织形态及杂质 4.1.1 色泽、组织形态及杂质 取混合均匀的被测样品 250mL 于无色透明的容器中,置于明亮处,迎光观察其色泽、 组织形态及杂质。 4.1.2 香气和滋味 4.1.2 香气和滋味 取混合均匀的被测样品 250mL 于洁净的容器中,立即用嗅觉鉴别其气味,用味觉品尝 其滋味,检查有无异味,每次品尝样品前,须用清水漱口。 4.2 理化指标 4.2.1 可溶性固形物 4.2 理化指标 4.2.1 可溶性固形物 按 GB/T 12143.1 规定的方法测定。 4.2.2 总酸 4.2.2 总酸 按 GB/T 12456 规定的方法测定。 4.2.3 维生素 C 4.2.3 维生素 C 按 GB/T 12143.3 规定的方法测定。 4.3 卫生指标 4.3 卫生指标 7 4.3.1 砷4.3.1 砷 按 GB/T5009.11 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 铅 4.3.2 铅 按 GB/T5009.12 规定的方法测定。 4.3.3 铜 4.3.3 铜 按 GB/T5009.13 规定的方法测定。 4.4 微生物指标 4.4.1 菌落总数 4.4 微生物指标 4.4.1 菌落总数 按 GB/T4789.2 规定的方法检验。 4.4.2 大肠菌群 4.4.2 大肠菌群 按 GB/T4789.3 规定的方法检验。 4.4.3 霉菌和酵母菌 4.4.3 霉菌和酵母菌 按 GB/T4789.15 规定的方法检验。 4.4.4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4.4.4.1 沙门氏菌 4.4.4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4.4.4.1 沙门氏菌 按 GB/T4789.4 规定的方法检验。 4.4.4.2 志贺氏菌 4.4.4.2 志贺氏菌 按 GB/T4789.5 规定的方法检验。 4.4.4.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4.4.3 金黄色葡萄球菌 按 GB/T4789.10 规定的方法检验。 4.5 净含量 4.5 净含量 按 JJF1070 规定的重量法检验。 5 检验规则 5.1 组批原则 5 检验规则 5.1 组批原则 由同一批原料、同一班次、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包装完好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产品为 一组批。 5.2 抽样方法和数量 5.2 抽样方法和数量 采用无菌包装容器包装方式的产品,每批取样 3 次,在灌装过程中,分别在第一桶灌装 8 完后、中间桶灌装完后、最后一桶灌装完后取样,每次取样最少两个小无菌袋(或对于非商 业无菌灌装,可用样品瓶) ,每袋不少于 1L(对于用样品瓶取样,每次不少于 2L) 。对每次 所取样品按出厂检验项目检验。 其它包装方式的产品,随机从每一批产品中抽取 2,但不得少于 3 件。 5.3 出厂检验 5.3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出厂前, 生产厂质检部门都应对本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的项目包括 感官指标、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净含量、标签和包装。其它项目做 不定期检验,经检验合格并附合格证的产品方可出厂。 5.4 型式检验 5.4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应包括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指标,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检验。有下 列情况之一者,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原料、设备或工艺有较大改变,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b产品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时;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5.5 判定规则 5.5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中如果感官指标、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维生素 C、净含量不符合本标准要求 时,可从该批产品中抽取两倍样品,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若复检结果仍有一项指标不符 合本标准要求,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若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本标 准要求,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 标志、标签、包装、贮存、运输和保存期 6.1 标志、标签 6 标志、标签、包装、贮存、运输和保存期 6.1 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标签应符合 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