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4 年第4 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h “;基i 窖恐尝怒忠P 7 ( 总第1 5 9 期) 杜甫与陶渊明 越阮氏明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 0 0 0 8 9 )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继承性。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 创新、发挥,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内容思想、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一特点明显体现在唐 代杰出诗人杜甫身上。本文通过分析杜甫的生平和作品,证明杜甫不但认同伟大陶渊明的儒 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继承、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 关键词:杜甫;陶渊明;影响;继承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4 9 1 4 2 ( 2 0 0 4 ) 0 4 0 0 6 1 0 4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杰出诗人。出身官宦家庭, 从小受儒家经典熏陶,生活在盛唐末期的杜甫看似无法 像陶渊明那样对宦仕之途有着超然态度,实际上,深入考 察杜甫一生及其诗歌内容,可】三 确定,唐代“诗圣”杜甫曾 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纳、继承“避俗翁”陶渊明的思想 和诗艺。 一、陶杜相似的为官经历与相同的人生 价值体验 杜甫为官之前的作品中已流露出其向往自然,向往 陶渊明的倾向。在为官期间,杜甫的诗歌更表现出厌倦 官场,淡泊名利,认同陶渊明的态度,而最后选择辞官归 隐,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完成自己学习陶渊明的过程。 ( 一) 为官之前的杜甫把陶渊明作为归隐生活的象征 杜甫少年雄心壮志,其早年诗歌中充满“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o 的蓬勃气势( 望岳) 。玄宗开元二十 三年( 7 3 5 年) ,杜甫二十四岁,游吴越后回东都( 洛阳) 举 进士,不第o 。从开元二十四年至开元二十八年( 7 4 0 年) , 杜甫纵游齐赵。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回东都并在此地定 居下来,在目睹一幕幕变幻莫测的官场游戏后,其对于为 官参政的认识渐渐有所转变。在天宝三载( 7 4 4 年) 所作 的赠李白诗中,杜甫写道:“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杜甫在东都过着几年等待的生活,后再游齐鲁,天宝五载 又回东都,随后到长安。此时,杜甫已三十五岁,而他始 终未找到机会一展抱负。天宝六载,杜甫遭遇了人生一 次重大的打击: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杜甫与元结 皆应诏就选,遭李林甫之忌而退。在当年奉寄河南韦尹 丈人诗中,杜甫写道:“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江湖 飘短褐,双雪满飞蓬。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此时, 杜甫已经意识到他所向往的仕宦官场如此黑暗,单凭自 身才志无济于事,归隐想法从此萌芽。这是杜甫第一次 直接提到陶渊明,标志着他理解陶渊明的第一步。 从天宝六载( 7 4 7 年) 起,杜甫在两京过着穷困的生 活。他饱尝了生活的玲暖,等待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但 愈来愈失望。杜甫在天宝十一载( 7 5 2 年) 的奉留赠集贤 院崔于二学士诗中写道:“儒术诫难起,家声庶已存。故 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此年,杜甫四十一岁,在长安,作 此诗,以叙述自己的经历,吐露对当时“懦术诚难起”的失 意。“忆桃源”句证明杜甫的思想此时已经渐渐地从儒家 的人世观转向为同时怀抱道家型的避世观。 收稿日期:2 0 0 3 0 5 2 2 作者简介:阮氏明红( 1 9 7 1 一) ,女,越南胡志明市人,越南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本支援引杜甫诗,采用【清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版下同。 6 l 万方数据 阮氏明红杜甫与陶渊明 杜甫天宝十三载( 7 5 4 年) 醉时歌云:“先生早赋归 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 埃。”这首诗流露着杜甫对不受重用的现实的失望。诗中 提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似乎预示了杜甫从陶渊 明的思想中寻找自己未来走向的事实。杜甫同年所作 重过何氏五首其五诗云:“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落微禄,归山买薄田。”更流露远离官场之意。 ( 二) 为官、辞官期间,杜甫逐渐体验、理解、接受陶渊 明的选择 天宝十载( 7 5 1 年) ,杜甫因献三大礼赋被命待制集 贤院,天宝十四载( 7 5 5 年) 十月被任为河西县尉,不拜,旋 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当时作的官定后戏赠诗 云:“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 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 飚。”此诗杜甫虽题“戏赠“,却沉痛地流露出自己“折腰” 惭愧的心情。“折腰”出自陶渊明的名句“吾不能为五斗 米折腰” I ( P2 4 6 1 ) ,体现陶渊明的独立自由人格,而杜 甫的“凄凉”则表明在官场的波折中,他以自己的切身体 会真正理懈陶渊明当年的思想矛盾:既厌恶勾心斗角的 官场,又要谋生,因而只好选择了“微禄”而“逍遥”的官 衔。在这首诗中,杜甫所描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陶渊 明非常相似。陶渊明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 室,缶 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归去来兮辞) 才 勉强就彭泽令一职,杜甫也同样“为贫而仕,不得已也” 2 ( p3 8 ) 。杜甫同年所作的去矣行诗云:“君不见鞲上鹰, 一饱即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 醌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 山。”杜诗详注:“此诗欲去官而作也宁为鹰之飕, 不为燕之附,以野性旷荡,不屑醌颜侯门也。” 3 ( P P2 4 5 2 4 6 ) 。杜甫刚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不久,安禄山之乱爆 发,杜甫被困在长安。肃宗至德二载( 7 5 7 年) ,肃宗由彭 原至凤翔;四月,杜甫从长安奔赴风翔,五月,杜甫在肃宗 左右任左拾遗。杜甫至德二载独酌成诗诗云:“兵戈犹 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o - 杜诗详 注“陶叹折腰,杜愧低头,皆不肯屈节于仕者” 4 ( P 3 8 4 ) ,正是指出杜甫与陶渊明性格中不肯与黑暗政治同流 合污的共同点。为官不久,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瑭,触怒肃 宗,乾元元年( 7 5 8 年) ,房瑁被贬邻州,杜甫被贬为华州司 功参军。乾元二年是杜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杜甫的正直人格和儒家的“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 去”( 孟子万章下) 的政治原则,让他在为官不满二年 后毅然抉择弃官,不惜在饥荒时丢掉生括唯一的保障。 杜甫这一年所作立秋后题诗云:“日月不相饶,节序昨 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 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此是弃官时作,诗中大量 使用陶渊明的词语。“平生独往愿”句表明杜甫自己独立 自由的本性,不愿同流台污。“独往”即“孤往”,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罢官亦由人”句表示 杜甫主动选择弃官归隐,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决定一 样,“由人”即由自己( 作决定) 。“惆怅年半百”、“何事拘 形役”二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吴 惆怅而独悲? ”杜甫虽然“惆怅”已经过去半个人生,最终 还是决定不再让“心”为“形”所“役”,不再让自己的“独往 愿”为黑暗官场和“微禄”官职所束缚。杜甫在此弃官诗 中选用陶渊明所用的语言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反映他 在生活转折点上,在抉择人生方向时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杜甫同年作的赤谷西崦人家诗云:“鸟雀依茅茨,藩篱 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石柜阁诗云:“信 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 未自由,谢尔性所适。”这些诗句用陶之典,寄托着杜甫从 此开始的人生道路。遣兴五首其三诗云:“陶潜避俗 翁,耒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搞。达生岂是 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首诗语气 好似笑陶渊明虽然辞官归隐却还牵挂孩子后来的出路, 实际上则表露出杜甫对自己弃官影响孩子前途的焦虑, 正如陶渊明责子诗所反映对儿子前途的焦虑一样。杜 甫慈爱子女,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曾叹自 己“所愧为人父”。但杜甫此诗表明,自己与陶渊明一样, 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前途而改变自己的弃官的行动。杜甫 弃官这一行为高于家庭利害,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在 以往诗歌中,每次提起陶渊明,杜甫从未有如此诙谐的口 吻,而一直把陶渊明当作一个非常潇洒、脱俗、理想的典 范。经历与陶渊明一样的政治转变后,在面临与陶渊明 同样的艰巨生活环境后,杜甫已经真正理解、认同陶渊 明。杜甫在这个时候对陶渊明的态度已经从一般性的理 解变成个人性、独特性的理解。 二、杜甫归隐后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吸纳 肃宗乾元二年( 7 5 9 年) ,杜甫到达成都,开始过起田 园生活。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杜甫传日:“甫于成都 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睃野老相狎 荡,无拘检o - 5 ( p5 0 5 5 ) 杜甫成都时期以及整个晚年漂 泊时期有一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非常接近陶渊 明,诗中多次使用“陶公”、“陶翁”、“桃源”以及有关陶渊 明的词语。 ( 一) 描写、歌颂农村的淳朴生活 虽然辞官是由于政治立场冲突的原因,是不得已之 举,自从归隐以来,经济颇为拮据,但杜甫却能换来精神 上的解脱。杜甫经常以陶渊明诗歌惯用的形象、词语写 出农村生活的淡泊、淳朴,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轻松、愉快 心情。杜甫上元元年( 7 6 0 年) 为农诗云:“b 宅从兹老, 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杜臆评:“此 本文援引陶渊明诗文,采用逮钦立檀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6 2 万方数据 阮氏明红杜甫与陶渊明 喜避地得所,故将b 宅而终老于兹,为农以食力而 已。烟尘不到,便同仙隐,而以不得丹砂为惭,戏词 也,喜在言外。”【6 ( P1 2 3 ) “为农”,实际上是开始清贫的 生活。杜甫归隐农村的愉快心情流露正如同陶渊明“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的写照(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首其一) 。“b 宅”一词出自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诗 中的句子:“昔欲居南村,非为b 其宅。”泛溪诗云:“吾 村霭暝姿,异舍鸡亦栖。萧条欲何适,出处庶可齐。衣上 见新月,霜中登故畦。浊醪白初熟,东城多鼓鼙。”在这首 诗中,杜甫衣裳上的“新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带月荷 锄归”( ( 0 - I 园田居五首其三) 。在上元二年( 7 6 1 年) 遣 意二首其一中,杜甫写出草堂之景,而重点在表现与外 界政治断绝的农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宁静:“啭枝黄鸟近, 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 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诗言“渐喜交 游绝”,陶渊明也曾“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薛) 。杜甫 在代宗宝应元年( 7 6 2 年) 侵人诗中又云:“畏人成小筑, 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待马蹄。”陶渊明也曾多 次描写与外边社会完全断绝了关系的生活:“耕种有时 息,行者无问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 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穷巷隔深辙,颇迥故人车”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门径从榛草”更是化用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杜甫遭田父 泥饮美严中丞诗云:“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今 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 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田翁 邀请杜甫共饮春酒的情景让人想起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九诗中相似的情景:“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读杜 甫在成都时所作的田园诗会发现其与陶渊明一样沉浸在 宁静的农村生活。此时,杜甫渐渐习惯、适应、满足于农 村生活,政治社交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负担。在后期作 品中,杜甫不断提起桃源,如永泰元年( 7 6 5 年) 归草堂时 作的春日江村五首其一中写道:“农务村村急,春流岸 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 寻。艰难昧生理,飘泊刊如今。”大历元年( 7 6 6 年) 所作的 奉汉中王手札诗云:“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又同 年作的不寐诗云:“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可见,晚 年的杜甫一直渴望寻找理想的“桃源”,漂泊不定的生活 让他更理解陶渊明的“桃源”情结所在。 ( 二) 人生观的转变与人“本性”的诠释和实践 杜甫归隐后仍关心国家、人民,更表现出对人生、人 性的感悟。其诗中多次提起陶渊明。杜甫在上元二年( 7 6 1 年) 漫成二首其一诗云:“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 边凭俗物,多病也身轻。”这四旬道出杜甫内心的清静和 平衡。杜诗详注注:“漉酒,本陶潜。据陶诗云:相思 则皮衣,言笑无已时。此兼举之,盖欲与渊明同调,不屑 与俗客为伍也。” 7 ( P7 9 7 ) 此时,杜甫的人生观已经有了 巨大转变。他注重于寻找内心的安宁,只求“眼边无俗 物”,远离政治是非。同年作的可惜诗云:“花飞有底 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 酒,遣兴奠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臆评: 有底乃俗语,犹云有如此之急,违吾愿矣,故有下旬。 三四正发愿春迟之意。心难宽,兴难遣,不得已而借诗 酒;古来唯渊明得此意,而今无其人,吾生也晚,当与作神 交耳。” 6 ( P1 4 1 ) 这首诗刻画出酷似陶渊明的杜甫形象, 以“酒”、“诗”为乐,而杜甫自己认为这一点只有“陶潜 解”,或说此时他更了解陶渊明,而杜臆的评论的确指 出陶渊明和杜甫人生的相同之处,也准确指出他们人生 观的共同点。在这首诗中,杜甫似乎把陶渊明当作自己 的隔代知己。杜甫宝应元年( 7 6 2 年)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 录事诗云:“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时如按县,不 得慢陶潜。”从这首诗能看出杜甫对陶渊明的尊敬态度。 这种态度也表明杜甫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的转变。 杜甫弃官后的诗中多次用“拙”字描写自己“拙”即 是纯朴、正直的人格。杜甫同时也把“拙”和“道”、“尊”甚 至“穷”连在一起,可谓已经真正体会到陶渊明“守拙归田 园”的意义所在,如宝应元年( 7 6 2 年) 客夜诗云“计拙无 衣食途穷无仗友生”,屏迹三首其二诗云“用拙存吾 道,幽居近物情”,大历元年( 7 6 6 年) 遣愁诗云“养拙蓬 为户,茫茫何所开”,大历二年晚诗云“人见幽居僻,吾 知拙养尊”。杜甫理解陶渊明的“拙”并在这些诗句中表 现出“养拙“、“存道”的决心,即坚持自己的正直本性,高 尚人格。杜甫大历二年作的寄薛三郎中璩诗叉云:“人 生无贤愚,飘飙若尘埃。白非得神仙,谁克免其身。与子 俱白头,役役常苦辛。虽为尚书郎,不及村野人。”这首诗 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飘人 陌上尘”一句。杜甫对薛璩的肺腑之言正是他对人生的 感悟。在这一首诗中,杜甫感叹人生的无常,悟彻名利对 人的本性的束缚,同时也表现出与陶渊明如出一辙的洒 脱。可以说,杜甫了解陶渊明的过程也是他认知人生的 过程,他对陶渊明的态度是一步步从一般性认识到后来 的完全理解、赞问、推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杜甫凭自己亲身的经历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三、从内容的共鸣到艺术的学习、吸收 在艺术方面,杜甫诗歌中大量接受陶渊明的影响,使 用陶渊明诗的意象、间语表达同样的思想。这一特点贯 穿杜甫的整个创作生涯。 陶渊明诗歌中历来被后人所熟悉的最著名的艺术形 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篱菊”( 饮酒二十 首其五) 。杜甫诗歌中多处描写“菊花”,如九日寄岑 参云:“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村雨云:“松菊新藩 洗,茅斋慰远进”;又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云:“今 1 3 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又 巴岭答杜二见忆云:“江头赤叶风愁客,篱外黄花菊对 谁”;叉秋尽云:“秋尽东行且未迥,茅斋寄在少城隈。 6 3 万方数据 阮氏明红杜甫与陶渊明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复愁十二首其十 一云:“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 赊”。又有长篇写菊花,如叹庭前甘菊花云:“庭前甘菊 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 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 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在这些诗句中,“菊”与陶渊明的 形象联在一起,作为杜甫诗歌中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陶渊明涛中的“云”、“鸟”、“鱼”意象是作为自由无拘 束生活的象征,如“云无心以出岫”( 归去来兮辞) ,“孤 云独无依”( 咏贫士七首其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这些意象及其内涵意义被 杜甫把握并成功运用。杜甫诗中的“鱼”、“鸟”、“云”等意 象,也用来表现归隐生括的自由自在。如“水流心不竟, 云在意俱迟”( 江亭) ,“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 西 阁二首其一) ,“青刍适马性,好鸟知人归。晨光映远岫, 夕露见日稀”( 甘林)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秋 野五首其二) ,“孤云到来深,飞鸟不在外”( 万丈潭) , “落落出岫云,浑浑倚天石”( 雨二首其= ) ,“漉云高不 去,隐几亦无心”(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 床三首其一) ,“上有无心云,下有欲落石”( 白水崔少府 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在杜甫诗中,“云”既是“孤云”又 “无心”( 无机心) ,“鸟”也“知归”,“鱼”也“极乐”,都是归隐 生活的象征,也是内心自由的象征。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另一个为人熟悉的艺 术形象是“户庭无尘杂”,用“无尘杂”意象表达归隐生活 时的平净无杂念。杜甫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也使 用这个意象,“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用来表示对这 位汝阳王的隐士生活的赞赏。 陶渊明责子诗云,“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用 “杯中物”指酒,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 韦少府侄三首其三诗云“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槎”,戏 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一诗云“忍断杯中物,祗看座右 铭”。“杯中物”陪伴陶渊明和杜甫度过贫穷的一生,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诗云“久在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杜甫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诗云“老 被樊笼役,贫嗟出人劳”。杜甫运用陶渊明诗中“樊笼”的 形象比喻名利对人的束缚。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杜甫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云“景宴步修廊,而无车 马喧”,叉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诗云“虽有车 马客,而无人世喧”。杜甫的诗句模仿了陶渊明“无车马 喧”这一词语,表达人生自由的极高境界:心里的安宁,不 被外界所干扰。 杜甫诗中还常出现与陶渊明诗句极为相似的句法和 表达方式,如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七写道“日暮天无云”, 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诗云“一秋常苦雨,今日 始无云”。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写道“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杜甫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也写道“南 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陶渊明归园田居五 首其二写道“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杜甫范二员外 遣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作诗云“野外贫家 远,村中好客稀”。陶渊明责子诗写道“懒惰故无匹”, 杜甫堂成诗云“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写道“人生无根蒂,飘人陌上 尘”,牡甫四松诗云“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陶渊明 咏贫士七首其一写道“知音苟不存”,杜甫遣兴二首 其一诗云“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陶渊明饮酒二十 首其五写道“山气日夕佳”,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写道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杜甫五盘诗云“五盘虽云 险山色佳有馀。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陶渊 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写道“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 蔬”,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诗云“闷能过小径,自 为摘家蔬”。杜甫采用陶诗句法亲切自然而有韵味,此类 例子不胜枚举,证明在艺术方面,杜甫曾经大量吸收陶渊 明诗的影响并有所发挥。 结论:杜甫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和大量作品表示其 对陶渊明以及陶渊明的思想持肯定的态度。杜甫弃官这 勇敢的抉择一方面表现出他的儒家政治精神一方面 表现他认同陶渊明的独立自由人格,接受陶渊明的“不折 腰”思想,形成自己“不低头”原则。在诗歌内容方面杜 甫诗歌也继承陶渊明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清高节操、不肯 同流台污;保持自己的“真”、“拙”、“笨”、“愚”的自然本 性;在归臆之后,杜甫描写、歌颂农村的淳朴生活,体现出 和陶渊明一样热爱自然的性格,并在意象、句法、词语等 方面大量吸收陶诗的因素。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对陶渊明的认同态度证明唐代人 已经深刻地继承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四,第八册【M 北京:中华书 局1 9 7 4 2 明 王嗣爽杜臆:卷一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3 3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9 4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第一册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9 5 后晋 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下) ,第十五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6 明 王嗣寅杜臆:卷四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7 清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第二册 M 北京:中华书局, 1 9 7 9 ( 责任编辑:素微) 万方数据 杜甫与陶渊明杜甫与陶渊明 作者:阮氏明红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参考文献(7条) 1.房玄龄 晋书 1974 2.王嗣奭 杜臆 1983 3.仇兆鳌 杜诗详注 1979 4.仇兆鳌 杜诗详注 1979 5.刘昫 旧唐书 1975 6.王嗣奭 杜臆 1983 7.仇兆鳌 杜诗详注 1979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中文 论杜甫与陶渊明的诗学关系 -学术交流2005(11) 陶渊明和杜甫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峰,两者有着深层的诗学渊源关系.杜甫涵纳百川转益多师,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滋养了杜甫的诗歌.而诗圣杜甫 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评价、阐释、接受和发展自然提升了陶渊明的诗学地位,光大了田园诗的成就.虽然杜甫认为陶渊明“未必能达道“,且这一观点引发了 学术史上的长期争论,但是杜甫同时又充分肯定陶诗的崇高地位,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认为陶诗完全合乎、的诗学精神 ,且在自己的田家诗中自觉接受并发展了陶诗的体恤万物的情怀、“真“的诗学精神和恬淡的审美风范. 2.学位论文 刘景会 杜甫诗歌中的日常生活物象 2007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被研究得最为充分的诗人。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杜诗中物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既有对杜诗中 某种物象的具体性研究,如鹰、马物象等,还有关于杜诗中的物象与其诗歌风格、诗人心态等关系的研究。而日常生活物象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角度局限于其审美性和艺术性上;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对于日常生活物象与杜诗的关系未给予充分的肯定。本文对杜诗中 的日常生活物象进行了全面的观照,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物象与杜诗的关系。文章主体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阐述了杜诗物象中最常见的自然物象和生活物象,并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自然物象在诗歌中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具体阐述了生活 物象的类型、数量,使读者对杜诗中的生活物象有个直观的感受。 第二章从物象的角度指出了杜诗与盛唐其他诗人的不同。唐诗人的作品中,诗歌的物象大多具有写意性。为了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人在选 择物象时往往选择那些情韵悠远、能感发意兴之美的物象。于是在盛唐诗人的作品中意象出现老化、熟套化倾向。杜甫在盛唐诗出现老化、钝化、平庸 化的时候,重新到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使诗歌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不断向前的道路。 第三章根据杜甫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杜诗物象的特征。杜甫从早期以自然物象为多,使用较为单一,与盛唐其他诗人表现出同趋性,到 安史之乱前后使用生活物象展示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突破了早期诗歌物象的熟套化的常轨,再到晚期诗歌在古近体各种形式中,都能运用丰富多样的 世俗生活物象,物象使用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的提高。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杜诗日常生活物象的使用与其诗歌叙事化的关系。众所周知,杜诗有明显的写实倾向,这个倾向具体表现在不少作品有叙事化特 色,而这又与日常生活物象的使用有关。 第五章探讨了杜诗日常生活物象的诗学来源,着重从取象的角度考察杜诗与六朝咏物诗、陶渊明诗、诗经及汉乐府的渊源关系。 3.期刊论文 吴增辉.Wu Zenghui 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 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 代精神的差异. 4.学位论文 王芳 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 2006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深远。由南朝到清末,几乎没有一位重要 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山水诗的。他们的山水诗创作,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谢灵运的接受。人们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除了表现在创作上的继承与学习 之外,还体现在对其作品本身的解读与阐释。中国历代读者对谢灵运的诗歌都极为关注与重视,他们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学风气及自身的创作体会 ,从不同角度对谢灵运的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与评价。 南朝是谢灵运诗歌接受的肇始期。影响后世的几种主要说法如“清水芙蓉,自然可爱”,“出言天拔”、“元嘉之雄”、“谢康乐体”(或“谢灵运 体”)等,此时均已经成型,而且,其诗歌在创作上的影响也初具规模,学习与摹仿者不绝如缕,同时代有鲍照,之后有谢胱,伏挺、王籍、江淹、江总 等,据南齐书记载,在齐时还有专意学习谢灵运创作的一个诗歌流派。而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的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诗品及第一部诗文总集 文选,都显示出对谢灵运极高的评价:诗品将谢灵运列居上品,在南朝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将对谢灵运的评价由感性的推崇推向理性的概 括与探讨。文选中选录其作品在南朝诗人中居首位。诗品及文选对谢灵运的评价与选录,奠定了谢灵运诗歌在后世的重要地位。同时,此 期也有一些对谢灵运或学习谢灵运创作者的一些批评意见,如齐高帝、裴子野、颜之推、萧绎等,反映了时代文学风气的变化,其中有些批评不是从文 学审美角度提出的,如裴子野的批评。同时,谢灵运诗还传到了北朝。 隋唐是谢灵运诗歌接受的深化期,人们对谢灵运的性情及其诗歌创作的认识更加深入。隋代王通对谢灵运有贬抑的评价,但他并不是从诗歌审美角 度提出来的,因此,对唐代人们对谢灵运的接受影响很小。谢灵运在唐代山水诗创作上的影响体现得非常鲜明而显著,这除了与唐代隐逸之风相关外 ,还与唐代政治强盛有关,人们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祖国美丽的山水,并以审美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山水之美并加以艺术的表现。人们对谢灵运悠游山水 精神的仰慕转化为行为上的学习与效仿,他们注意用心去体会谢灵运游赏山水的闲旷情怀,同时,在描绘山水的艺术技法方面也表现出对谢灵运的接受 。此期的山水田园诗派正是在学习与继承谢灵运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的。张说、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初盛唐重要诗人的山水诗 创作都较大程度上体现出对谢灵运的接受。大历以后,由于时局的动荡、人们的诗歌创作较关注社会现实,学习借鉴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有所减少。而 皎然通过总结前人对谢灵运接受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从理论上对谢灵运诗进行了阐释,对谢灵运的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谢灵运的接受 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宋代是谢灵运诗歌接受的转折期,前期的欧阳修及梅尧臣在创作上显示出对谢灵运的学习,其后的苏轼与黄庭坚将谢灵运与陶渊明进行对比,显示 出重陶抑谢的倾向。苏轼欣赏陶渊明,固然与其身世经历及心境有关系,亦与他的年龄有关,他对陶渊明心性人品的欣赏,在创作上表现出对陶渊明作 品的学习与效仿,主要出现在其晚年。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在将谢灵运与陶渊明、杜甫进行对比时,对其诗歌审美境界有所贬抑,但他们在创作主张及实 践中仍体现出对谢灵运的学习与借鉴。他们将创作分作两个阶段,崇尚陶渊明及杜甫那种“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审美艺术境界,并以之为创作的最高理 想,同时,他们认识到,这个阶段的达到,须通过第一阶段学习借鉴的努力。以这个理想审美境界来看待谢灵运诗,他们认为谢诗多炉锤雕琢之迹,表 示出不大欣赏。但同时,在第一阶段,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具体创作方法,讲求“无一字无来处”,又表现出对谢灵运诗作的借 鉴与学习,这也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南宋对谢灵运的接受,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总结与阐释上,如诗话对谢灵运的评价。其中以葛立秋的韵语阳 秋及严羽的沧浪诗话最具代表,对谢灵运的评价较高,但也指出其不足。南宋理学家对谢灵运的评价极低,认为其叛逆不道,但在文学创作方面 ,如朱熹,亦对谢灵运的创作显示出接受借鉴的一面。此一时期对谢灵运的接受还有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人们对“池塘生春草”句显示出较浓厚的 兴趣,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性阐释。 金代对谢灵运的接受资料较少,王若虚提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显示了其一家之言,但元好问对谢灵运的评价还是非常高 的。 元代主要体现为对谢灵运作品本身的详细阐释上。前期有方回,他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及自身文学理论主张,以谢灵运的诗作为依据,对谢灵运诗歌 的思想情感及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对谢灵运的人品有所贬抑。后期有刘履,他遵循宋代真德秀的选诗宗旨及朱熹 诗集传对诗经的解释体例对谢灵运诗作进行笺释,不过,与方回比起来,他更注重谢灵运诗作本身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并多作肯定,而不像 方回那样多结合史书记载从谢灵运的诗句中去发现其不合礼法的言论,但是他对谢灵运诗的艺术表现方面的认识不及方回。 明代是谢灵运接受的又一高潮期,这一时期,人们在诗歌批评方面突破了理学的束缚,比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对前期诗歌创作进行总结 ,其中包括对谢灵运诗作的评价。与他们注重对前代诗歌进行理论总结相应,他们在创作上表现为复古。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可以发现明代复古论的 代表们诗歌创作上都受到谢灵运的较大影响。他们作诗以汉、魏、盛唐相号召,其实,创作本身则流露出对谢灵运相当的重视。李梦阳以为陆、谢不及 汉、魏,但他的览眺之作却在当时即给人“逼类康乐”的印象;何景明在理论上对谢灵运有所贬抑,但其创作中仍有明显学习借鉴谢灵运的作品。至于 黄省曾,则高标谢灵运。这是前七子一派的情形。后七子中,如王世贞,以才思对格调进行补充,说“谢灵运天质奇丽,运思精凿”,对谢灵运的评价 很高,并叙述了自己对谢灵运接受由“初不甚入”到极喜爱的接受过程,精辟地概括了后世大多数读者对谢灵运进行接受的一个心理过程,他自己还有 明标学习谢灵运的创作。而格调派的另一集大成者胡应麟对谢灵运的接受在明代亦具有代表性,他以“兴象风神”对“体格声调”之说进行补充,以 “风神朗畅”评谢灵运诗作。更为重要的是,胡应麟强调学习古人应当取其才性禀赋相近者,然后“专习凝领”之。从他的创作看,明显体现出受到谢 灵运的影响。竟陵派的钟惺与谭元春合力评选古代诗歌作品,编成诗归一书,他们以自己的心目去合古人精神,大胆突破传统,选取与他们审美情 趣相合的作品进行评价。其中,他们选、评谢诗以深幽孤峭为宗,是对谢诗美学内涵的新的发掘。而陆时雍编成诗镜,并著诗镜总论,以神韵 为宗,建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其中对谢灵运诗作作出了很高评价,着重指出其“抒写性灵”情真、趣真,富于流动的神韵。从美学艺术上对谢灵 运诗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总之,在不同时代里,谢灵运的诗歌艺术特质被读者作了不同倾向的解读与诠释,他的诗歌风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创作承传。这与接受者各自 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5.期刊论文 吴侃民.周莹.Wu Kanmin.Zhou Ying 论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在时代风气的影响 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 着重要的意义. 6.学位论文 杨小旭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2007 对陶渊明的研究和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对他充满兴趣。对陶渊明诗文的审美意蕴的探究,为本文的目标。 审美意蕴也较含混,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最终将框架定为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这三个方面基本可概括他诗文中所蕴涵的审美观 。由于他的至情至性和绝俗超越皆十分感人,涉及方面较多,所以人格(人性)审美的论述篇幅较长,这也是理解陶氏审美风格的基础;应该说重点在田 园审美的探究,从自然审美的起源、发展到陶氏对田园审美的发现,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形态特征到创造方式皆有论及;至于社会审美,历来争议不 多,故只做简略陈述。 陶渊明是一个用全部生命热情写作的人,一个真诚的人。那些浸透着他灵魂影子的诗文,蕴涵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人格结构的剖析是构建其审美大 厦的基石,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还是其宗儒宗道之辩。这方面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近代亦有名人多有阐述:如陈寅恪认为他“外儒而内道”,而朱光 潜则称他“儒家的倾向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中,大概儒道都有一些,只是偏重各异,如李白,道家成分多;而杜甫,儒家倾向大。但陶渊 明则不然,争论双方各执一词,很难说服对方。儒道表面看来相左,实际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在 陶渊明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不为物累,逍遥田园,确有仙风道骨;尊亲重友,刚正不阿,彰显的却是儒者之韵。建立在其儒道互补基础上的人格审美 ,亦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他既有对带有道家审美色彩的羲皇上人的欣赏,也对儒家审美色彩很浓的颜回、荣启期的赞美。 再说陶氏自然审美观中的田园审美。他的自然审美观固然有传统的“比德”成分,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自然审美观最大的贡献,则在对田园审美的 发现,这不但扩大了自然审美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创造出美学领域新的审美品类:冲淡美。诗歌中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如豳 风七月,但那是民歌,诗中对农村生活并未进行审美观照。文人以审美的眼光写田园风光,当始于渊明。他对虚静的审美,对和悦润畅景色的偏爱 ,无不体现着思想中儒道互补: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崇尚虚无,反对雕饰;而儒家的“吾与点也”的理想,对润畅优美景色的偏爱,也使渊明 吟出了“我爱其静”的诗句,“静”,是他观照自然时又一审美发现。正因为虚静的心态,才使渊明能发现田园所蕴涵的独特之美,而田园诗的典型意 象“采菊东篱”式的闲适飘逸,亦成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在对田园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陶渊明以“直寻“的方式(即文中所谓创作的随机性 ),使他的诗佳句天成,叮咚成韵,成为难以模拟的“这一个”;其田园诗的审美形态则属于“优美”,那和谐的人格、和谐的情志,使他能以心灵去捕 捉对象精神之优美,使自己的创造臻于物我泯一的境界。总之,其田园审美的独特创造性,使陶渊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步千古的人物。 至于他的社会审美观,应以桃花源诗并记为最典型的体现。这里所展现的淳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没有压迫和战乱,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桃源 仙境,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有浓郁的小国寡民色彩,折射出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痛苦及他们适彼乐土的愿望。当然,儒家社会审美的影子在桃花源里 也未完全隐去,那长幼有序、和谐安详的人际关系,厚道淳朴的民风,不也是儒家的理想吗?其社会审美的和谐淳朴集中显现的桃花源,在丧真的晋末社 会里虽只是一种空想,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桃花源也以其美的意境而沉淀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 对陶渊明诗文审美从人格(人性)审美、田园审美和社会审美三方面的简析,试图构建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为未来陶氏美学体系的建立,添一砖半瓦 。对当代意义的分析,则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乃有感于当代急速变幻的世界罩一些人精神家园的缺失而提出的,意在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完善的人格结 构,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够享受生活、,热爱生命,进而建构一个自在而洒脱的心灵世界。 7.期刊论文 梁桂芳.Liang Guifang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之比较为中 心 -文史哲2006(3) 杜甫被推尊为“古今诗人之首“乃至一代文化巨人,关键在于两宋时期.杜甫在宋代典范地位的确立,是宋人在其时代、社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制约 下,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它实质上反映了唐宋两种文化范型的整合与转变.在这一整合过程中,韩愈、李白也曾成为宋人的备选对象,但 他们最终没能通过宋代文化道德化、理性化等考量标准,而只有杜甫契合了宋文化的这些精神内核.陶渊明作为宋代休闲文化的典范,取得了和杜甫并称的 资格,但他提供的生活模式只是宋代儒道互补文化模式下的一种补充.杜甫才是宋代文化的主要典范. 8.学位论文 蔡华 巴赫金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调的翻译现实 2007 齐梁起,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受到关注,后经唐宋时杜甫提携、苏轼推崇,誉满学界,从此陶诗文经典地位少有异议。经典作品往往 具有跨时空的可读性和超时空的意义指向。明清时,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兼及研究的研究全面展开。1898年,陶诗德语译本问世,自此,陶诗吸引着众 多译者为之笔译不辍。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是“主义”理论的世纪,也是“翻译的时代”超越20世纪诸项研究的是巴赫金“兼顾内(复调体裁)外(狂欢化时空 ),综合研究”的全景整体诗学研究视野,其“对话整合”研究方式与其他单一向度上的诗学研究截然不同,具有不偏执的多元特质和“长远时间 ”里的开放、发展属性。同时,与其他文化研究偏重政治意识形态不同,巴氏诗学的历史感凝重。巴氏诗学的这些特点使其复调、狂欢诗学观点成为支 持文学翻译复译现象的前瞻性理论,与同期形式主义以及后来的“语言论转向”理论相比,巴学理论所弘扬的人文理想使他们相形见绌,巴氏诗学的审 美视角更是后起之秀如读者系统文论60年代的阐释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是在欣赏者那里才能被揭示出来)和60年代后期的接受美学(文本不是一 成不变的、自足的,文本意义需要文本与读者共建)当之无愧的先驱。 巴赫金的对话原则最终揭示的是他者以及他者话语在自我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是自我与他者互为主体性、双主体互动的精神。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实际上是从道德哲学领域进入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过渡,复调理论使主人公自由解放,与作者平等对话,这是复调理论的核心,体现着复调理论的反物 化内涵。“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里,作者对主人公所取的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一种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 的独立性、内在性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从1963修订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以下简称诗学问题第四章中增添了关于狂欢的 论述情况来看,复调理论在阐释着作者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之间平等逻辑关系(国内引介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钱中文明确了这是复调理论的关键 )的同时,成为狂欢化理论的前奏和萌芽。国内程正民在其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一书把复调理论和民间狂欢文化联系起来,缩短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 的距离。上述巴赫金三种核心理论概念依次经历作者控制主人公,主人公控制作者,作者与主人公平等对话的变化发展,最终指向作者和主人公两个价 值中心的外位互补关系,阐明了审美世界的事件性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因此,三个概念共同具有“打破理性主义对人的精神的禁锢,调动人们身 上绝对本质的、神圣的参与性”。体现着“兼顾内外,整合建构”的指导思想。将巴氏对话复调和狂欢化理论引进到文学翻译研究中,目的在于 消解原文至上,肯定译者审美作用,遏制翻译一元主体操纵,促进翻译各方对话交际,在使翻译对象成为过程中审美事件的同时推动翻译在复译实践中 整合创优。翻译研究从科学、艺术、技能、文化属性一路发展过来,不久前才进入斯内尔霍恩比(SnellHornby)的整合性建构阶段,而霍恩比的跨 学科本质是巴赫金对话交际理念的扩大化,是翻译研究回到巴赫金诗学方向的表现。借鉴巴赫金对话复调、狂欢化理论,文学翻译复译的现实格局 翻译结果不是单一属性的,多声部译文相对共存,共同表现为原文投射出来的、译者多边对话的多面共同体成为有据可依、有的放矢的翻译现 象。也就是说译者与原文作者、原文、译文读者对话时,复译者之间展开多元交叉对话时,他们在作者言者与原文言者的辖制下,在译文读者的期待视 域内,积极贯彻各自的翻译主张,各种翻译结果因此复译有加。 从巴赫金对话原则发展而来的对话性翻译是形成和谐翻译局面的基本理论依据。对话性翻译意味着使多元翻译主体兼容并存、互补融合理应成为翻 译常态的过程和最终势态,也说明主体性问题应该超越单边一元视角,多元翻译主体视界融合复合主体间性成为文学翻译的核心力量。在这个前提 下,决定文学翻译复译多元和谐共存的主导因素不是翻译过程中经常缺席的作者主体,静态的原文主体;不是空穴来风的译文主体;也不是翻译链最后 环节一译文读者主体,而是贯通几方主体的译者主体。作为唯一现时、在场的执行主体,译者主体的根本作用不在于发挥“审美理解”与“审美创造 ”,而在于“唯我”而又“忘我”地贯通翻译全程所有翻译主体视角与要求,为成就翻译“范本”锲而不舍地调节着。 译者成就“定译范本”的努力在对话性翻译中不断推进着。推进过程中,同一译者因时因地地调整对话方向或深化对话程度,或不同的、更多的译 者参与进来,使对话性翻译上升为复调性翻译。复调性翻译是作者和主人公两者关系的复合关系。复调声中,主人公作为思想着的人复调理论的重 要条件得到彻底解放,而作者的审美积极性依然是复调理论的重要构成。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是作者从审美积极性出发围绕思想着的主人公进行价 值建构的过程。由此联系文学翻译复译,可见,复译正是译者积极地使原文“涵义”成为审美事件中的审美对象并反复对翻译对象进行价值优化整合的 “对位”性翻译建构过程。“对位”,作为复调理论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关注不同声音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起重机械定额讲解
- 四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乡镇网格化管理的调研报告
- 小班年段期末汇报
- 碳青霉烯药物化学
- 学校国庆活动策划方案
- 学生农耕实践汇报
- 暑期篮球成果汇报
- (2025年标准)保洁清洗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包房设备转让协议书
- JJF 2137-2024 表面铂电阻温度计校准规范
- 面向工业智能化时代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架构白皮书
- 浙江省二轻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护士健康宣教指导手册系列老年病房
- 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分公司劳务企业定额
- 狼疮肾炎的营养支持策略
-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课件
- 2024年广东梅州市梅江区总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一二手联动培训课件
- 创业中的团队管理与组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