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_第1页
(论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_第2页
(论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_第3页
(论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_第4页
(论文)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5 年第4 期 ( 总第1 9 2 期) 姓才擒毖 EN O R T H E R NF 1 0 R U M 4 2 0 0 5 T o t dN o 1 9 2 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 刘中文 (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 1 5 0 0 6 ) 【摘要】陶渊明是白居易的人生偶像之一。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精神作了全面阐释,并以自己独到 方式刻意学陶。白居易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引入“中隐”的生存方式之中,为吏隐之士找到一 种学取陶渊明的独特方法这也是白居易留给中国士人的一份特殊礼物。 【关键词】白居易;融化;陶渊明 中图分类号】1 2 0 7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一3 5 4 1 ( 2 0 Q 5 ) 0 4 0 0 0 1 3 一0 5 o nB a iJ u 一妒s 甥哦I a I l a t i o n 锄da b I a t i 伽o fT a oY l 船n m i n g U :UZ h o n g w e n lS u 小o l lU n i v e 瑙i 哆,S I l z h o l l2 1 5 0 0 6 ,C h i 腿) A t 魄鼋d :T bY u 一l 试r I g i s e0 f B a iJ u y i 8 i d o l s B a iJ u y i 啊d a i n e d 鲫翎d l y I 如Y I m r n i n g 8 i d e 0 1 0 盯m dp e 】1 a l i t y ,a f I d l e d e 】。d ms e d t d 伽s l y r a o h m 一蕊n g i n K su n 汹e 惘y 1 n “出0 n g 受n ”0 f l 涎g 哆l e 。B 8 iJ u y i 捌a t 。d Y u 一l I l i n g 8 而I l d0 f I 啪血a n d l i “n g 蛐讪e r e 8 a iJ u y i I l d e d 矾a c o e p t a b l e w a y0 f T 舯Y u 舯一I I l i n g f o rs c l “盯一。仿c i a l s w t 0h 8 d 蛔而t 商n d 。 删岫s a 靴i a l 班l l I a lB a iJ u y id m 吲oC l l i n e s es c h o l K 呵w 叫d s :B a iJ u y i ;a b l a I e ;1 舯一1 1 1 i “g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最重视陶渊明且受其影响 最深重的人,他对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作了全面阐释, 并以自己的独到方式刻意学陶。在自居易二千八百余首 诗中,有七十余首言及陶渊明,仅占总数的2 5 ,虽 然比例不大,但自居易却对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人生态 度、文学创作甚至陶潜与翟氏的伉俪之情( 见自居易 赠内) 等方面,都作了空前的、全方位的诠释、接受。 自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 醉中得上都亲友咏而 报之) ,其实自居易与陶渊明的不同,不仅在于“异 世”,还在于自居易是新时代的、特殊的“陶元亮”,是 一个始终不曾挂冠而去隐居田园的穿着官服的“陶元 亮”。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自居易引入“中 隐”的生存方式之中,即引入身处官场的现职官员的精 神世界,建构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结构。本文着力探究自 居易对陶渊明其人的解读与融化。 自居易对陶渊明实质性的认同与接受是在元和十年 ( 8 1 5 年) 被贬江州以后。唐宪宗元和十年六月,藩镇李 收稿日期 2 0 0 4 1 l 一1 0 师道、王承宗刺杀宰相武元衡,官居东宫太子赞善大夫 的自居易上疏主张捕贼雪耻。七月,执政者恶其越职言 事,贬其为江州司马。政治上的重创使自居易的思想有 了重大转变,他在心理上开始疏离现实,逐渐向“独善” 的状态调试。思想深处的质变使他更加关注陶渊明、理 解陶渊明,更深切地认同并接受陶渊明。元和十一年 ( 8 1 6 年) 二月,诗人游庐山,访陶渊明旧宅,写下了 访陶公旧宅并序,表明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 悟。 余( 或作予) 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上( 或作川) 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 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默默,又题此诗云: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 一1 3 万方数据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元和六年( 8 1 1 年) 至元和九年( 8 1 4 年) 问,自居易丁 母忧罢官,居住在故乡下( 今陕西渭南) 的渭村,期间 他写下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这组诗对陶渊明的饮 酒二十首进行出神入化的仿效,以“酒”为立足点, 对陶渊明的人文精神与诗学品格进行全面的解读与阐发, 以丰富细腻的心灵颤动准确地把握了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及陶诗的美学精神,全方位地认同了陶渊明,不仅写出 了自我思想与心态的复杂性,而且通过感悟“酒”,对陶 诗所涉及的宇宙、社会、生命、自我等重大主题进行全 面思辨,并在理性层面与陶渊明达成了灵魂的默契。访 陶公旧宅并序的思想核心是对陶渊明“为人”的阐 释、认同,同时表达了对陶渊明深深的仰慕崇敬及无限 深挚的怀念。此诗可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基础上 对陶渊明的认识的总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与访陶 公旧宅并序的创作时间相去无几,反映了自居易在仕 途失意、佛禅思想加重这样的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思想 与心态。从陶渊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表达了自居易对 陶渊明的独到阐释和全面的认同。 综观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与访陶公旧宅并序, 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认同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彰表陶渊明峻迈的志节,认同其人格精神。 颜真卿在其咏陶渊明一诗中咏道“呜呼陶渊明,奕 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并把陶渊明与张 良、龚胜并称,第一次以诗的形式提出陶渊明“忠义” 的观点。自居易对颜真卿的观点予以深化,感悟到陶渊 明“心实有所守”的即是儒家的忠义气节,不仅将陶渊 明比作洁白无瑕的玉石和高贵的凤鸟,颂扬其人格的高 洁坚贞,而且将靖节对晋朝的“忠义”同饿死首阳、舍 生取义的儒家先圣伯夷、叔齐相比埒,使陶渊明优入圣 域。这种推崇超越了前代的任何一位陶渊明接收者,使 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得以升华,极大地提高了陶渊明的文 化地位。 其二,认同陶渊明的宇宙观。对宇宙之道的深刻体 悟是陶诗的内核,陶渊明认为天道不息、生死无常、形 销神灭、神仙虚无。白居易对此给予思辨与认同,他认 为“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 川。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我无不死药, 兀兀随化迁。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效陶潜体诗 十六首其一) 、“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长生无得 者,举世如蜉蝣。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踟蹰未死 间,何苦怀百忧”( 同前,其十一) ,对宇宙之道的思辨 标志了白居易对陶渊明认同接受的深刻性。 其三,仰慕陶渊明这位“遗荣利”的“真贤”,认同 陶渊明脱略世故、淡泊高远、恬静闲适、洒脱旷达、超 一1 4 一 越世俗、遗落功名、视荣利如垢尘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 泉。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但有鸡犬声,不闻 车马喧。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同前,其九) 、 “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 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 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 同前,其三) 。这一层 面的解读恰恰是在自居易政治失意、佛禅思想加重人生 转折阶段,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自然与自居易的心灵产生 共鸣,成为白居易的精神支点和接受的重点,对此,自 居易用生命实践得最真切、深刻、彻底。元好问恰恰是 从这一点透视并解读陶、白关系的,认为“陶渊明,晋 之白乐天。”( 元好问论诗绝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自 泣) 其四,认同陶渊明酒的精神与内涵。虽然自居易称 “不慕樽有酒”,然而他每言酒常及渊明,其效陶潜体 诗十六首不仅是“篇篇有酒”,而且有六首诗是以 “酒”为主题的,歌颂酒德,揭示酒的深层文化内涵,表 现了对陶酒的深层认同。 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和访陶公旧宅并序 中,白居易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人生态度、 诗学品格进行全面的解读、阐发、认同,以丰富细腻的 心灵颤动准确地把握了陶渊明的精神风貌及陶诗的审美 情调,标志着自居易对陶渊明的接受真正进入到自觉阶 段,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已经进入他 的精神世界、融入他的人生之中。 “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 白居易足 疾) ,正像诗中宣称的这样,纵观自居易的一生,他 “处世似孤鹤,遗荣同脱蝉”( 皮日休七爱诗) ,对陶 渊明脱略世故、忧乐两忘、委时顺化、超然物外的人生 观和人生姿态的认同与接受颇为深切。 元和七年( 8 1 2 年) 自居易丁母忧,居渭村,营农 耕,作归田三首表达心曲,在生活态度刻意效仿陶 渊明,希冀由陶渊明的心“隐”而达到自我的身“适”。 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 仙。 神仙须有籍,富贵亦在天。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 山。 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金门不可入,琪树何由 攀。 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归田三首其一) 永贞革新失败后,进步人士被远放边地,阉宦藩镇 弄权,国家政治腐败。这一切让诗人有强烈的梦幻与变 万方数据 异之感,“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 归田三首其 三) 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他产生了全身远祸的退意, 他作出清醒的价值判断,放弃富贵升仙,接受隐居躬耕 的生存方式,“种田意已决自拟执犁锄”( 归田三 首其二) ,并以超脱旷达的心态安慰自己:“形骸为异 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 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倾间,将心系荣辱”( 归田三 首其三) ,这种对生命的感怀带有深刻的思辨性。这是 他人生的转折时期,因为他有归田之意,所以从此更加 倾心陶渊明了。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时有沉冥子,姓白 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 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何以洗我耳,屋头 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 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兴酣仰天歌,歌中 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时来昔捧日,老去 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溷鱼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 多险艰。(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此诗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后,于元和十二年( 8 1 7 年) 春天,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之间建成草堂所作。 诗中消失了归田三首的复杂矛盾心态,情怀变得愈 加旷达、超脱、疏放了。“本”与“误”两字道出了涉世 过深的悔意,也表白了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疏放“野” 性。诗中化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赠秀才入 军第十四章) 和陶潜“误落尘网中归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的诗句,意在表达对 魏晋名士人格精神、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的认同:委运顺 化、循性而动、超然物外、傲然独立。 苏辙认为“盖唐世士大夫达者如乐天寡矣”( 书白 乐天集后二首) ,而乐天之超脱、旷达、闲适即是刻意 学取陶渊明,他后期的闲适诗最是学陶。“邴罢不因事, 陶归非待年。归来嵩洛下,闭户何倚然。静扫林下地, 闲疏池畔泉”( 引泉)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乃 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 ( 竹窗)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 卧可终老。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玩松竹二首 其一) 、“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 在心中”( 小宅) 、“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 来”( 自诲) 、“陶庐闲自爱,颜巷陋谁知。蝼蚁谋深穴, 鹪鹩占小枝。各随其分足,焉用有余为”( 自题小苹 亭)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屋中有琴书,聊以慰 幽独”( 春日闲居三首其一) ,等等。或用陶事,或化 陶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崇拜与仰慕,以及对陶渊明旷 达、闲适、超脱、疏放的人生态度的极度认同与虔诚接 受。白居易学陶渊明而又不隐,他构筑了“中隐”这样 一种生存方式和应世策略,这是白居易学陶的独特方式。 自居易塑造了一个身在官场中的陶渊明,这样学陶仿佛 是效其心而遗其迹,其实,心与迹是不可能分开的。陶 渊明的精神在自居易那里发生了变异,蜕化为一种士大 夫的闲情逸致和化解官场烦恼的清凉剂。 由于对陶渊明的体悟与接受越来越深切,自居易闲 适、旷达、超脱、疏放心态也愈加浓重,已经成为他人 生后期心理机制的主导倾向。“天地为幕席,富贵如泥 沙”(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新楼北国偶集先归) 、 “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 自咏五首其一) 、“穷通 谅在天,忧喜即由己”( 把酒)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 徇物”( 咏兴五首其二) 、“林园傲逸真成贵,衣食单 疏不是贫”( 闲行)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 身。随富随贵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对酒五首 其二)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同王十 七庶子有感而作) 、“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 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等等。 这种感受在晚年尤为深切:“嗟吾生之几何,寄瞬息乎其 中。又如太仓之梯米,委一粒于万种。何不与道逍遥, 委化从容,纵心放志,泄泄融融。胡为乎分爱恶于生死, 系忧喜于穷通。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 ( 无可奈何歌) 。他以“适意”为人生准则和目的,鄙 弃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委运顺化、逍遥自适,真正用 生命来体验、融化陶渊明。他的醉吟先生传最能凸 现这种心态。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 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 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先 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耄。性嗜酒, 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 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 从语句、结构到行文风格都神似五柳先生传,表 述自己栖心佛禅、流连山水、乐于琴歌、志在诗酒的情 怀,胸襟旷达、超脱、闲适。陶潜曾在五柳先生传 中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自居易也曾表白“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养拙) 、 “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 松斋自题) ,在人生态度 及志趣情性等方面自觉追摹、接受陶渊明。诗与酒是陶 渊明使其人生艺术化的工具,自居易取法这种生活艺术, 以诗酒“自适”,比较而言,自居易的诗酒风流不在陶渊 明之下。 时梦得曾言:“( 乐天) 似未能全忘声色杯酒之类, 赏物太深。”( 避暑录话) 叶梦得看到了问题的根源, 自居易的人生远比陶渊明滋润,俸禄优厚,家境殷实, 无衣食之忧,无冻馁之患,繁忙而紧张的声色杯酒之欢 真得使他无暇对人生、生命、社会、宇宙进行冷静的哲 学思索,生活的安逸也会使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人生 一1 5 万方数据 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 ,陶渊明“北窗高卧人,垂老缺朝餐”( 袁宗道咏 怀效白) 、“老死无储粟,扣门语可怜”( 袁宗道咏 怀) ,即便是“秉耒欢时务”(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 田舍其二) ,还不免“饥来驱我去,叩门拙言辞” ( 陶渊明乞食) ,他几乎每天都面临生存的挑战,他自 然要冷静地思索生命,认真地对待生活。可贵且可敬的 是,陶渊明能够超越自我与现实,怡然自乐地活着。陶 渊明与自居易同是超脱、旷达、闲适、疏放,而自居易 未达到陶渊明的高远、静穆、深邃,其学陶停滞于感性 层面,而未达到理性深度与高度。 自居易把陶渊明视为吏隐生活中的偶像加以膜拜, 除了与中唐政治风云、士大夫追求享乐的风气相关外, 还有其深层的思想信仰的复杂原因。 其一,儒家的“独善”与道家的“抱朴含真”相共 鸣。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袒露心怀,云:“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 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 鸿,寂兮寥言,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 明之则为诗。”这段自白让我们豁然开朗,自居易所谓 “道”即儒家的兼济与独善,其人生理想也执著于此。谢 思炜先生体认白乐天的人生说:“兼济、独善的区别对于 他的意义,主要是帮助他在个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之间保 持一种平衡。” I 一3 圳“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 与元九书) “独善”是自居易调整由政治失意而导致 的心理失衡的一种手段,也是他被贬江州以后的思想宗 旨,身仕心隐,在大自然和自我的精神天地中自娱自适, 逍遥于尘俗之外。陶渊明也是“闻道”、“知道”之人, “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意。”( 叶梦得石林诗话) 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 然。” 2 】( p 5 7 他以道家人生哲学为旨归,“当忧则忧,遇喜 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 问。”( 蔡启蔡宽夫诗话) 顺应自然、委运顺化、抱朴 含真、乐天知命、超世遗物。其真正的人生目的是要保 存自我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即道家的“法天贵真”( 庄 子渔父) 、“全性保真”( 淮南子汜论训) 。而自居易 “独善”的思想精神恰恰与陶渊明“贵真”、“保真”的人 生态度共振共鸣。 不仅是儒家的“兼济”与“独善”,自居易也受到道 家思想与道教精神的濡染。“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 篇”( 游悟真寺诗) 自居易与道教也有密切的关系,贬 官江州以后,结识了江西的郭虚舟、萧炼师等著名道士, 也曾有过炼丹服食之举。道家哲学的齐生死、等物我, 道教的养生求仙等教义对自居易都有很大的影响。陈寅 一1 6 一 恪先生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日知足,知 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 3 】( 一拼余恕诚先 生也论证道:“从摆脱形骸之累,追求放心自得方面看, 自居易接近晋代的陶渊明,这一点自居易本人和金代元 好问等都予以承认。”H “p - 1 1 2 老庄的“知足”、“顺应自 然”、“齐物”、“逍遥”等道家哲学思想对自居易影响颇 为深刻,这是他接受陶渊明最根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 其二,佛教人生观的执著。白居易的佛教信仰终其 一生,晚年尤甚。他早年即习佛,元和以前接触密宗和 北禅宗,元和初年又习南禅宗,晚年又接触净土宗。而 南宗禅“即心即佛”、“明心见性”的思想和追求自然主 义的修行方式对自居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吕潋先生说: “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了一种 随缘任运的态度。” 5 f 耻3 聊谢思炜先生剖析了自居易的宗 教情结:“他在宗教信仰与政治生活之间划出了明确的界 限,政治上的抑佛、限佛与义理上的崇佛,和生活中的 信佛并行不悖。”【1 】( m 2 9 2 ) “佛教信仰对于他,既是现实的 逋逃所,也是人生的新境界;既是自我屏翳的迷雾,也 是自我认识的金篦。” 1 ( r 2 9 3 自居易曾表白:“近岁将心 地,回向南宗禅。”( 白居易赠杓直) 禅宗主张“于六 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 慧能坛经) 自居易用 南宗禅这种“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调节人生,在不放 弃世俗享乐的生活方式中保持陶渊明那种适意达生之心。 且佛教要求舍妄求真,舍染求净,离苦求寂,故自居易 追求足适、身适、心适的人生1 6 j 。自居易熟练地将佛教 思想与从陶渊明那里学来的原始道家的顺应自然、逍遥 自适、委心任去留的思想,以及儒家的兼济与独善的思 想协调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他对佛教人生 观的执著也促进、激励了他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接受。 虽然自居易用人生接受并融化了陶渊明脱略世故、 忧乐两忘、委时顺化、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和人生姿态, 但是他的接受却发生了变异。 自居易虽声称“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养 拙) 、“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 身火。”(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然而,对于功名利禄、 荣华富贵,他自己真的一生也没有忘掉,他最担心“世 间富贵应无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李十二) ,且“爱闲亦爱官,讳讥亦讳钱。一心持两端, 一身期万全”( 袁宗道咏怀效白) ,他对功名利禄鄙而 不弃,薄而未辞。宋人的批评是不留情面的,“乐天既退 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 铢铢较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 忘之者哉! 亦力胜之耳,惟渊明则不然。”( 蔡宽夫诗 话) 蔡启对自居易的言不由衷、言行不提出了质疑。 戴复古对白居易的批评更为巧妙幽默“白乐天,白 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 万方数据 归去,庐山正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 商妇。”( 琵琶行) 他批评自居易语达而心未释,未能 像陶渊明那样彻底放弃功名得失而归去来兮。朱熹的批 评更是直截:“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 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底涎_ 出。”( 朱子全书论 诗) 以此看来,自居易对陶渊明人生观的接受并非全 面、彻底的,而是有选择、有局限的,究其原因是价值 观念的深层差异。 何以造成这种差异? 这与中唐这个特殊时代密切相 关。中唐的社会变革和复杂化的社会思潮,导致士人的 意识形态与心理建构也十分微妙。朱易安先生认为,中 唐士人的思想心态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一个不断调整 儒学与释道关系、将释道为己所用的过程”L _ 7 、“中唐士 人儒学为体,释道为用”J ,他们的人生奉行以儒教治 世、道教治身、佛教治心的实用主义思想。自居易的人 生观也体现了鲜明的儒释道的调和与融会。“身委逍遥 篇,心付头陀经”(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何 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永崇里观居) 、“外服儒 风,内宗梵行”(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序) 、“大低宗庄 叟,私心事竺乾”(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 博士) 、“外身宗老氏,齐物学蒙庄。见乱归禅定,存神 人坐亡”( 渭村退居寄孔部崔待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 韵) 正是这种复杂的儒道释调和的人生观决定了他“中 隐”的生存方式:“大隐隐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 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 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 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 苦冻馁,贵则多忧患。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 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中隐) 这种“中隐”的生存 (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方式与无可无不可、隐心不隐迹的“朝隐”、“吏隐”在 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对世俗名利的执著。“行骸黾勉班行 内,骨肉勾留俸禄中”( 白居易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 居) ,与陶渊明躬耕田园、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与生存 方式相比较,自居易太现实、太功利,显得庸俗、鄙近, 缺少必要的哲学思辨和高远的境界。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 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池土竹下作) 、“清风两窗竹, 自露一庭松。生涯别有处,浩气在心胸”( 秋斋) 、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达哉乐天行) 。 宋人对白乐天的旷达超脱颇又颇为欣赏,晁迥认为白乐 天之旷达可陶冶情性:“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 中。”( 法藏碎金录) 陈造更加推崇其人格的完美,“乐 天人中龙,其学粹诣,其操守卓伟,尽爱君忧人之心, 而不害为放达超脱。”( 江湖长翁文集卷四十一) 这恰 与蔡启“是岂真能忘之者哉l ,( 蔡宽夫诗话) 的质疑 相反对。然而,无论白居易是真旷达还是假超脱,他用 人生来接受并融化陶渊明的旷达超脱确是客观存在,而 且自居易用自己的人生为吏隐之士找到一种学取陶渊明 的独特方法,这是自居易接受陶渊明的独到之处,也是 自居易留给中国士人的一个特殊礼物。 参考文献 1 谢思炜自居易综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 蛳 2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3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M 北京:三联书店,2 0 0 1 4 余恕诚唐诗风貌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0 5 吕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6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7 朱易安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 J 江海学刊,1 9 9 8 , ( 5 ) 责任编辑王秀臣 一1 7 一 万方数据 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论白居易对陶渊明的阐释与融化 作者:刘中文, LIU Zhong-we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名: 北方论丛 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2005,(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参考文献(7条) 1.谢思炜 白居易综论 1997 2.袁行霈 陶渊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