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_第1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_第2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_第3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_第4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3 卷第2 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3 月 V 0 1 4 3N o 2J o u r n a lo C e n t r a l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 M a r 2 0 0 4 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 徐柏青 (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 3 5 0 0 2 ) 摘要: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的创造才能,对于边塞诗、山水田园 诗以及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作出了 杰出贡献,成为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优秀诗人。 关键词:王维;诗歌;创造性;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六言诗 中图分类号:1 2 0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 一2 4 5 6 ( 2 0 0 4 ) 0 2 一0 1 2 4 一0 5 盛唐时期,光耀史册,彪炳千秋的诗人相继涌 现,他们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取的气 度,澎湃豪迈的创造激情,把我国诗歌艺术推向了 极致。在这些诗人中,王维是最早登上盛唐诗坛的 诗人之一,他以其非凡卓越的创造才能,从题材内 容到情思格调,从兴象境界到诗歌形式,在诗歌领 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创新,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和发 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王维在诗 歌领域中的创造性,首先就表现为对边塞诗的开 拓。以边塞征战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可以说在 诗经中就已有之。汉末建安时代五言诗入主诗坛 后,曹操、陈琳、王粲亦写有不少的边塞诗。南北朝 时期,写边塞题材的诗人逐渐增多。其中鲍照是最 杰出者。他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代 东武吟等即是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到了初唐,边 塞诗有了新的发展。“四杰”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建 功立业的豪侠意象,为盛唐边塞诗确立了高昂的基 调;陈子昂则在抒写报国壮志的同时,对边塞存在 的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盛唐边塞诗开创了关 心现实政治的优良传统n ( 邮“ 。到了盛唐时期,边塞 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瞳 ( ”,涌现 了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其中尤以王昌龄和岑参 的成就最为突出。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的第一大家,而岑参的边 塞诗成就最大口 ( m ,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把岑参与王昌龄相比,我们就会发现,王昌龄的诗 虽然大气磅礴,如洪钟高扬,声惊大宇,但以绝句名 世,长篇较少;虽然描写了边塞风光,但缺乏细致的 场景描写,地点、情致都不免泛化。岑参边塞诗则不 同,他的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大多都很具体,所描绘 的景色亦笔触细致,绝不泛化,同时他笔下风光景 物的描绘又大都和军事行动联系在一起而相得益 彰。岑参的边塞诗多用七言歌行,音节高亢急骤,章 法多有变化,亦与王昌龄“大多用乐府旧题,诗体多 用易于人乐的七绝” 2 ( P 5 4 颇有不同。总之,从王昌 龄到岑参,边塞诗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种 改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完全是岑参的个人天 赋所致,他们之间的过渡就是王维。 王维虽然不以边塞诗著称,但在盛唐诗人群体 中他不仅比较早地涉及这一题材,“于盛唐边塞诗 派之外自具特色” 4 ( 咄0 1 ,而且因其艺术上的独创 性使边塞诗得以更大的发展。这种独创性的主要表 现就是对王昌龄边塞诗的超越。与王昌龄相比,王 维的边塞诗更加注重对边关将士命运的关注,更加 注重揭示唐军将士的高尚人格,并且笔法细腻,描 写深刻。如陇头吟和老将行即是代表。陇头 吟写道: 收稿日期:2 0 0 3 一0 5 3 0 作者简介:徐柏青( 1 9 5 5 一)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1 2 4 万方数据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城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诗歌用一个少年游侠来衬托关西老将,把他们共同 安置在关山夜笛的背景之中,因而这就很能够让读 者既在少年身上看到老将的往日,也在老将身上预 见少年的未来,深刻揭示了边塞将士不幸的命运。 老将行则重在揭示边塞将士的高尚人格和高昂 的爱国精神。诗中所写的“老将”曾有“一身转战三 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辉煌历史,但后来却被朝 廷所弃置,为世人所遗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 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苍,寥落寒山对虚牖”, 过着移疋寂冷落的清苦生活。尽管如此,他心中仍然 思念“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仍然充 满了“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 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的壮志豪情。正是诗人用 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出“老将”崇高的人格精神, 为我们展示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英雄的光辉 形象。 不仅如此,王维的边塞诗还引入了边塞风光和 军营生活的内容,并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亦多有创 造。如使至塞上,诗人从奉使出塞路途所见所闻 着墨。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以粗犷的 笔法勾勒出广袤无垠的塞外雄奇景色。又如陇西 行写的是边塞战争,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事,取材的 角度颇有特色: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诗歌从军书传递为契入点,用急促的节奏,表现形 势的紧急,气氛的紧张,然后补充军书的内容及狼 烟不举的原因。诗人不仅选材角度新颖,而且惜墨 如金,全诗戛然而止,留下许多空白,供读者想象和 再创造。他的另一首名作观猎写的则是军营中的 狩猎活动。诗歌从狩猎演武人手,只作“角弓鸣”、 “鹰眼疾”、“马蹄轻”、“忽过”、“还归”几笔点染,即 将将军的威武矫健及豪兴遄飞、意气风发的神态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 【眦”。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 沈德潜叹为观止:“章句、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 诗中亦不多见。” s ( r 3 ” 王维的边塞诗对王昌龄边塞诗的超越还表现 在诗歌形式的运用上。如前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 大多用易于人乐的七绝,而王维的边塞诗则运用了 多种形式,特别是用七言歌行创作的陇头吟、老 将行等更是边塞诗中的名篇。由此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到,正是王维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有力地开 拓,在艺术上的杰出创造,唐代边塞诗在王昌龄创 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至岑参则有了更大的改 变,从而确立了岑参作为最杰出的代表诗人的地 位。因此从边塞诗创作和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岑 参地位的确立与王维的铺垫不能说没有关系。 王维是我国诗歌史上大师级的诗人,而奠定他 大师地位的作品,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 诗嘲( p 2 3 6 2 3 7 2 2 6 2 2 7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方面,王维 非凡的创造才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充分。 ( 一) 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山水风光和田园景 物自魏晋时就进入了诗歌领域,与此同时,诗歌创 作也就形成了山水和田园两个不同的流派。山水诗 重在描写清幽静谧的山林景色,代表作家是谢灵 运。田园诗重在描写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和田园景 物,代表作家是陶渊明。二者虽然着眼点不同,但都 注重描写自然风物,都带有浓厚的隐逸之风。由于 二者的表现内容和艺术追求上的接近,就有了在发 展过程中逐步融合,形成一种涵盖广泛的诗歌流派 山水田园诗派的可能。这种融合在初唐已现端 倪,但真正使其完成融合而臻于成熟,并形成一个 流派则是进入盛唐以后,而王维的贡献是最大的。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是王绩口 ( 邮”。其 代表作野望通过对秋日山野中萧瑟苍茫的黄昏 图景的勾画、点染,“展现了既平静又不乏生机的山 水美景,诗人平静而略带寂寞的心情也隐含其 间。” 7 1 诗中写景清新淡远,抒情自然质朴,语言亦 洗净浮华,不事雕饰,因而这是较早出现的标志着 唐诗风格的山水田园诗。但是王绩一生主要隐居于 田园之中,并常以陶渊明白比,所以他的诗歌表现 的往往是田园生活,描绘的常常是田园景物,带有 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8 ( 叩,与陶诗具有很大的相通 之处。其后贞观年问则有诗僧寒山。他的创作主要 以山林景物为对象,其诗意境幽远,风格幽冷,与王 绩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张九龄是最早跨入盛唐历 史门槛的诗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其诗冲淡 古远,与谢诗颇有近似之处。由此可见,山水田园诗 进入唐代以后,虽然王绩、张九龄等人的创作取得 了杰出的成就,但是他们一则以田园生活为主,一 则以山水景物为宗,二者仍然各执一端,还没有真 正完成对山水田园诗派的合一。 】2 5 万方数据 王维的创作则不同。他既创作了像终南山、 汉江临泛、过香积寺等等境界开阔,清高幽僻 的以山水景物为主的山水诗,也创作了像桃源 行、渭川旺j 家、新晴野望等等清新淡远、朴素 自然以田园生活为主的田园诗;同时也还创作了如 L L J 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情景交融, 静逸明秀,融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为一体的山水田 园诗。因而从王绩开始的唐代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合 流趋势,到了王维手中才得以完成,从此我国诗歌 史上才真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 ( 二) 创造出融诗、画、乐为一体的诗艺。王维是 诗人,也是画家。他曾融汇各家之长,自出机杼地创 造了水墨山水。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他融画法 入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 然一体的印象,并表现出诗人的性格。对此苏轼评 之为“诗中有画”。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 术特色,也是王维的杰出创造。所谓“诗中有画”,即 用文字代替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来展现具有诗意 的画面,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1 ( 邮”。如其 终南山一诗就以巧妙的构图、疏放的线条,勾勒 出终南山云烟变幻、阴阳起伏的雄姿,描绘出一幅 雄伟壮丽的江山图景;又如汉江临泛,诗人采用 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 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面的构图布局,远近相映, 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 融情于景,因而成为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 作。 8 ( 州6 1 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构图 布局亦十分巧妙,既扣住了边地景物荒凉单调的特 点,又反映出沙漠浩翰无垠、直视无碍的特色;既有 开阔深远的平面感,又有变化丰富的立体感;画面 不仅主体突出,而且色彩鲜亮,给人以壮阔苍茫的 审美享受。而“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亦是以落 日、孤烟为主要景物,然而描绘出的却是与大漠孤 烟,长河落日截然不同的画面,给人以和谐宁静的 美感。 王维善于构图布局,也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光与 色的变化,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 感L 6 【”。如“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春园即 事)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 “自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荆溪白 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 看无”( 终南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 欲然”( 辋川别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 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等等,都能极精确地捕 捉景物光与色的变化,通过合理的构图、和谐的色 12 6 泽,显示出事物之间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以 及动静、疏密、明暗的配合。当这些画面通过近体诗 对仗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更具对称、映衬 之美吣州。 王维还是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方面具有深厚 的造诣,因而他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感受到自然 山水中的音响,更善于捕捉自然界各种音响来刻画 景物,创造意境。这就使得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具 有构图美,色彩美,而且呈现出一般山水画难以表 现的动态美。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送梓 州李使君) ,表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森林交响乐;“雨 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描绘的是如 泣如诉的小夜曲。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通过石上 清泉的流动声,浣女归来的嘻笑喧闹声,舟穿莲动 的划船声,展示的是宁静秋夜中的活泼生机;“草间 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早秋山中作) ,渲 染的却是山中秋色的萧瑟悲凉。至于“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 幽”(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的以动显静;“声喧 乱石中,色静松声里”( 春溪) 、“雨中山果落,灯下 草虫鸣”( 秋夜独坐) 的动静相映,都是表现山水 动态的传神之笔。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 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所以他的这 些诗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 声画4 。 ( 三) 创造出空寂明秀的诗境。由于受母亲的影 响,王维从小就有着崇佛思想,中年以后奉佛日笃。 所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张少府) 即是他 中年以后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他既悟世事皆空, 于是便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净土慰藉心灵 4 n 邮0 4 。 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静心观照,又有助于他入 定凝神,“审象于净心”,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 物,从中悟理得趣,而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不用 禅语,时得禅理”( 沈德潜说诗啐语) 的空寂无我 的境界。如其辋川集诗二十首即多有这种创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鹿柴 竹里馆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这正是诗人所创造的空寂明秀的境界,既融化了诗 人主观领悟到的“空”与“寂”,达到了“山林吾丧我” 的空灵恬静之境,也揭示出客观存在的澄淡明秀之 万方数据 美,表面上似乎看不见诗人的存在,而诗人的情感 却默默地融化其中,无需借表示感性的词语来表 达,因而具有以再现为表现的艺术特征口删。 在唐诗领域,王维的创造性是多方面的。除了 对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两个流派的开拓和创新,他 对诗歌样式的发展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主 要表现为对七律的大力制作和对六言近体的创造。 众所周知,南齐“永明体”的产生,使得我国古 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 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到南朝末年, 诗歌对仗更为工整,韵律规范更为严格,初步形成 五律的雏形。到了初唐,经过“四杰”的努力,五律基 本形成,到了沈俭期和宋之问手里,五律就完全成 熟定型。正如王世贞所说“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律 为音律法律,天下无严于是者。知虚实平仄不得任 情,而法度明矣。”( 王世贞艺苑卮言) 尔后,沈宋 等人又成功地把五言律诗的基本规则应用于七言 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 型 6 ( ”2 2 ”。尽管如此,但七律并未完全成熟,创作七 律的人也不多。沈俭期是在七言律诗创作中较有 成就的一位,如他的成名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即 是较为成熟的七言律诗。此诗虽有拼凑的痕 迹 6 ( 比2 ”,但辞采华丽,声韵流转,粘对技巧也很 高。他的另一首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则更是 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但这样的 作品惜乎太少。总起来说,七律还处在雏形时期。 王维对近体诗的创作可谓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五律、五绝和七绝,且各有多 篇名作伟辞盛传于世,而且对于完善七言律诗的体 制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王维的七律,从数量上看, 共有二十馀首b j ( m 2 9 5 叫2 9 8 ,几乎超过了前人创作的 总和;从题材上看,虽有一些奉和应制之作,但仍然 是丰富的,诸如送别、酬答、边塞、咏物、山水、田园 等等都有所涉及。王维的七律虽不如其五律炉火纯 青,但在艺术上亦造诣深厚。不仅有如奉和圣制从 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和贾 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酬郭给事、送杨少府 贬郴州、出塞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 人不遇、积雨辋川庄作等等名篇,而且更是给后 人留下了为数颇多的历诵不衰的名句。如“云里帝 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 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山压天中 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送方尊师归嵩山) ;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人西邻”( 春日与裴迪 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 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 ;“草问蛩响临秋急,山 里蝉声薄暮悲”( 早秋山中作) ;“漠漠水田飞白 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秋雨辋川庄作) 。这些诗 句,要么描写田园景物,要么描绘帝都风光,要么状 绘色彩,要么摹写声音,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可谓 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神韵缥渺,兴象玲珑。诚如沈 德潜所说:“诗中有画。”“奇境非此奇旬不能写 出。” 5 ( ”4 3 8 即使不写景,王维也能创造格高调正的 奇句。如“九天闾阖开宫殿,万里衣冠拜冕旒”( 和 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虽为“早朝唱和 诗” 5 M 叫3 ,但其雍容伟丽,造语堂皇,足使后人兴 奋了得而难以望其项脊,因为它不仅是大唐鼎盛气 象客观的生动的展现,而且也是盛唐诗人强烈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的激动而毫无阻隔的渲泄,是典型 的盛唐之音。虽然,王维运用七律尚不够圆熟,但他 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由于他的大力制作,才使七 律在诗歌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地位,促进了七律的进 一步发展。 在王维的诸体诗歌中,六言绝旬是最值得我们 注意的,这是他在诗体方面的杰出创造。六言诗在 建安时期即已出现,如孑L 融、曹丕、曹植等皆有作品 传世,西晋至南北朝,亦有作手。从现有的资料看, 六言诗在最初阶段如孑L 融、曹丕诸家之作,都是句 句押韵,而且大多为五句一首。以后逐渐有了变化。 齐梁诗歌逐渐走上格律化的道路,因此唐以后的六 言诗,大都讲究声律,律绝区分尤其严格,已属于近 体诗。所以明代胡震亨说:“律体有五言小律,七言 小律,有六言律等,及六言绝旬。” 10 “8 8 _ 1 9 。据明 人赵宦光、黄习远万首唐人绝句统计口“,唐人六 言绝句共有五十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维在辋 川创作的田园乐七首,亦题为辋川六 言 9 ( 2 9 5 _ 1 2 9 8 。辋川六言的问世,使得我国诗歌 史上从此有了六言绝句的名作。试引三首如下: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这些诗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实为写景抒情诗中 的名篇,且意象密度较大,情语较少;注重在实实在 1 2 7 万方数据 在的景物中蕴涵无限缥渺情致。在诗歌的格式上, 皆以四句整对之体,而且偏重对仗的要求已超过了 七绝的初唐标格口2 | 。六言诗的写作向来难度很大, 故一般文人很少创作,王维的这些诗不仅用六言, 而且是用严整格律所写的六言绝句,并且写得丰姿 卓约,独标一格,这是王维卓越才华的展示,更是他 伟大创造精神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M 长沙:湖南文 艺出版社,1 9 9 2 2 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二 M 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 9 8 3 3 黄瑞云诗苑英华:唐诗卷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 0 0 2 4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 5 6 7 8 9 1 0 1 1 12 版社,1 9 9 8 沈德潜唐诗别裁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 7 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 9 9 9 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唐诗鉴赏辞典 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3 彭定求,杨中讷等全唐诗:第四册 M 北京:中华书 局,1 9 6 0 胡震亨唐音癸签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1 赵宦光,黄习远万首唐人绝句 M 北京:书目文献 出版社,1 9 8 3 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口 文学评论,2 0 0 2 , ( 5 ) 责任编辑 曾新 o nt h eC r e a t i V i t yo fW a n gW e i sP o e t r y X UB a i q i n g ( H u b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 u a n g s h i4 3 5 0 0 2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 a n gW e iw a so n eo ft h ee a r I i e s tp o e t sd u r i n gt h ep r o s p e r o u sT a n gD y n a s t y W i t h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c r e a t i V i t y ,h eb r a V e l yb r o u g h tf o r t hn e wi d e a st ob o r d e rp a s sp o e t r ya n d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a n d g a i n e dr e m a r k a b l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H ec o n t r i b u t e dal o tt ot h ef u l ip r o s p e r i t ya n dd e v e I o p m e n to fp o e t r yi n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e n t i t l e dh i m s e l fa ne x c e l l e n tp o e ts h i n i n gt h r o u g ht h ea g e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W e i ;p o e t r y ;c r e a t i v i t y ;b o r d e rp a s sp o e t r y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v e r s ew i t hs i xc h a r a c t e r s 1 0P a c h 】i n e 1 2 8 万方数据 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论王维诗歌的创造性 作者:徐柏青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43(2)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2条)参考文献(12条) 1.马积高.黄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1992 2.游国恩.王起 中国文学史:二 1983 3.黄瑞云 诗苑英华 2002 4.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1998 5.沈德潜 唐诗别裁 1979 6.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1999 7.张浩逊 唐诗分类研究 1999 8.唐诗鉴赏辞典 1983 9.彭定求.杨中讷 全唐诗 1960 10.胡震亨 唐音癸签 1981 11.赵宦光.黄习远 万首唐人绝句 1983 12.俞樟华.盖翠杰 论古代六言诗期刊论文-文学评论 2002(5)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方胜 王维诗歌用典析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0) 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用典情况,可以了解到王维诗歌所征引典故的来源,以此入手来察看他的知识构成,及其对王维思想的影响,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倾 向,并总结王维诗歌用典的特色. 2.期刊论文 许辉勋 王维诗歌与朝鲜申纬诗歌之比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2)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文学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东传到朝鲜后,在申纬身上产生了很大的接受效应.申纬诗与王维诗相较,王诗体现出清新淡远、 精美雅致的诗风,申诗则体现出淳朴闲淡、高洁雅致的诗风;王诗具有静逸明秀的诗境,而申诗则具有灵慧秀雅的诗境.总之,申纬善于吸纳王维的诗歌成果 ,以一系列追踪王维创作轨迹的会心之作,成为古代朝鲜的“诗佛“. 3.期刊论文 杨满仁 王维诗歌的人文思考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11(4) 诗中有画并非王维诗歌的全部.本文抛开常人多从艺术技巧论王维诗歌之囿,试图将王维纳入唐代社会大背景中,立足于作为人的王维及其体现在 诗歌创作中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人格守持.从人文的角度重新思考王维,从而探索一位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4.学位论文 王改娣 诗人不幸 诗之幸:约翰邓恩与王维比较研究 2003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1572-1631)主活在16、17世纪之交,他和8世纪中国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邓恩为玄 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评论界对其人其诗的研究从17世纪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18、19世纪,邓恩诗歌受到误解,但在20世纪初,由于格里厄逊 (H.J.Grierson,1866-1960)和T.S.爱略特(T.S.Eliot,1888-1965)的倡导,邓恩诗歌重新获得评论界的青睐.尤其是20世纪40、5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批评 “派,更是把“玄学派“诗歌奉为英语诗歌的圭桌.时至今日,在英语文学界,玄学诗派研究仍然是批评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在国内,对邓恩诗歌的认识还远远 不够,对邓恩诗歌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另一方面,历代学者对杰出禅诗诗人王维的研究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618-1911)各种诗论、 诗话从未少论王维,至今依然.但相对于王维在诗歌上的卓越艺术成就而言.目前对他的研究尚显单薄.在此情况下,作者希望该文对邓、王二人的研究熊对 学界有所补益.另外,邓恩和王维相似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态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中英诗歌比较的切入点,使我们能够从各别诗人身上略窥中英诗歌 和中英文化的走向,获得宝贵的启示.该文分三章.第二章主要探讨两位诗人在生活和创作上的相似性,分两节.第一节论述邓恩和王维在各自国家文学史上 原有和应有的地位.两位诗人的传统定位比较相似,都属于“二流大诗人“,这主要是种种历史和政治原因所致.而事实上,两位诗人成就斐然,影响深远,足以 也应该位列一流诗人之中.第二节简要分析邓恩、王维二人生平,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政治道路都有前后两个时期,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分为两个阶段 .接下来两章重点比较研究邓恩和王维的诗歌成就.第二章分析对比邓恩和王维第一阶段的非宗教诗作.在诗风上,两人前期都积极、昂扬,充满入世精神 .在题材上,邓恩虽然侧重爱情诗的创作,但情诗中自有人生百态.相比较而言,王维的诗歌则题材广泛,涵盖爱情、友情、亲情、边塞战争等内容.该章分三 节.第一节从文化背景出发,比较了两人关于爱情和女性的诗作.首先,邓恩诗风热情、直率,而王维则含蓄、婉转,其次,邓恩情诗充满情爱色彩,而王维却 更多地侧重精神上的爱恋.另外,两人诗中对女性的态度也截然不同.邓恩多贬抑女性,王维对女性则充满同情.最后,爱情这一主题在邓恩诗作中分量重,而 在王维诗作中则相对较轻.但从总体上来说,两人对爱情和真理的真挚追求是相似的.第二节分析邓恩和王维第一阶段诗歌中的政治因素.前期二人都充满 了匡世经济之志,对时事政治相当关心.邓恩的许多情诗都流露出他的政治倾向,而王维则创作了许多边塞诗和讽刺诗来表达政治情怀.第三节把邓恩和王 维诗中占重要地位的离别诗挑选出来做一专们分析.在邓恩的情诗中,与爱人的生死离别最为真挚动人.王维的离别诗占他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强,但绝大 多数是思乡或与友人的离别.总的来说,不论题材的侧重点怎样,邓恩和王维这一时期的诗作都体现出“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他们借助诗歌来思索人生、 慨叹社会、表露真情,彰显出各自的真性情.第三章重点对比研究了邓恩和王维的宗教诗歌.个人和政治生活上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使两位诗人越来越看 清了社会的真相,两人都是中年丧妻,备受生活和政治上的折磨.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邓恩把热情转入宗教沉思,在圣诗中冥想基督、仟悔罪过、探究死亡 、渴求上帝的恩慈和宽恕.1615年,他最终接受了圣职,了断尘缘,使自己完全投入基督教的怀抱.他的圣诗和情诗同样优秀,是构成“玄学派“诗歌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在他影响下的玄学派诗人大多也都是宗教诗人,或虽非宗教诗人却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宗教诗.后期的王维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隐居山野 ,淡泊名利,潜心佛教,把宗教意境融入诗歌创作,使诗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他的宗教诗,即通常所说的禅诗(禅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形成的一宗,也泛指中 国化的佛教)优美、独特,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基于他在诗歌上的卓越贡献和持久影响,王维被誉为“诗佛“.从邓恩和王维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遭 受挫折后转向宗教寻求安慰,也正是宗教让他们的诗有了更好的发挥,把他们的诗各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影响了后世一代一代的诗人.上述事实向我们昭示 着一条真理:诗人不幸,诗之幸.邓恩、王维苦难的经历和遭遇使他们向诗歌寻求慰籍,借诗来表达对人生、对政治和爱情的感悟,从客观上成就了他们诗歌 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都转向宗教,在诗歌和宗教的相互交融中继续着对真和美的追求.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他们的诗篇披上不同的色彩,获 得了独特的魅力:邓恩以激情和现世性见长,王维以含蓄和画意感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各为世界诗歌宝库增胜添彩.诗人不幸,诗之幸,古往今来,一个个 伟大的诗人都在验证着这条真理. “美即真,真即美“(济慈).邓恩和王维在诗歌上的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历经岁月考验毫不褪色,使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位列 一流而非二流诗人群.他们诗中那份撼人心魄的率真和不懈求索正是当今许多所谓新诗所缺者.该文作者希望通过对邓恩和王维诗歌的研究分析,为现代诗 歌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些许借鉴. 5.期刊论文 王文娟 从王维诗歌看“诗禅合一“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从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