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_第1页
(论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_第2页
(论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_第3页
(论文)论中国封建士大夫陶渊明情结的十种境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年第 $ 期湖湘论坛%“ (!“#) “$ :“)?($ 的成果。 作者简介:高文,女,江苏徐州人,湖南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0 0 泱泱中华乃诗的民族。朱自清说: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 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当我们咀嚼陶诗 韵味的时候,更应该思考的则是陶渊明现象。陶渊明特殊的 人格为中国封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为 后世提出了一个在人性异化的社会中如何回归自我这一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问题。陶诗不仅表示陶渊明诗歌这种单一内 涵,而且还标志着一种审美传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与示范 性。 纵观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生大舞台, “居庙堂之高”与 “隐山林之远”如影相随,分别构成了他们政治命运的两 极。如果说陶渊明的内心经历了反复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冲 突,最终达到圆融与和谐,那么,众多封建士大夫则以自己 的感同身受,不约而同地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从而形成了 形形色色、各富内涵的“陶渊明情结” 。这一情结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十种境界。 一、疏野真率0 逃禄归隐 作为同处于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时期的隐逸诗人,陶渊 明对王绩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闻一多先生说:“陶渊明死 后,他那种诗的风格几乎断绝,到王绩才算有了适当的继承 人” ,王绩“是继承了陶诗这一嫡系真传的。 ” ! 王绩出生于一个累世仕官的家庭,有着与陶渊明相似的 从欲济苍生到归隐田园的经历。王绩生活于隋末唐初易代之 际,国势飘摇、大道泯灭,他心念仕途,却自知难以显达而 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他在薛记室收过#见 寻率题古意以赠中说: “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梅李 夹两岸,花枝何扶疏。同志亦不多。西壮有姚徐。尝爱陶渊 明,酌醴焚枯鱼,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追念甫如昨。 奄忽成空虚。人生讵能几。岁岁常不舒。赖有北山僧,教我 以真如,使我视听遣。自觉尘累祛。何事须筌蹄。今已得兔 鱼。旧游傥多暇,同此释纷拏。 ”他的田园诗蕴涵着彷徨与 苦闷,流露出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回归情结,颇得陶诗真 趣。 但相比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 ,王绩的退隐生活却富 足而优裕。他在隐居独游中奏出疏野真率的雅调,以悠闲之 姿尽享自然之乐。然而,他对乱世生命的安危又充满着忧患 意识,他仿效魏晋名士轰饮避祸,在沉醉中忘却忧患。他的 醉乡记就描绘了一个类似“桃花源”的“其土旷然” 、 “其气和平” 、 “其俗大同” 、 “其寝于于” 、 “其行徐徐”的 美好世界。王绩一生以沉醉的方式来宣泄自我情感,既潜含 着一种孤独的生命意识,又表现出一种与现实政治不合作的 傲世之态。 二、身在魏阙0 心存山野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仕途坎坷,几度沉浮。痛苦挣 扎中他选择了一种变通的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的方式亦官 亦隐,一方面求得自我身心的解脱,另一方面继续享有王侯 贵族的优遇,表现出崇陶的特质性审美范式,即仕宦与山水 都是他所企求却不得两全的矛盾。 他效渊明体,化用陶诗句,欲学渊明弃官归隐,却未坚 决退出官场,后半生过着身心相离的生活,身在魏阙,心存 山野。他用田园山水诗歌颂隐逸生活的恬静,表现对仕途的 厌倦。但他仍混迹于官场,不可能保持陶渊明式的高洁操 守。他只是在思想上奉佛,在行为上学陶渊明, “得其性之 所近” $罢了。 首先,他不能忍受陶渊明式的草根生活。他甚至批评陶 潜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以至乞食。他在与魏居士书中 说: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因绶官而去,后 ) 万方数据 贫, 乞食诗云: 叩门拙言辞。 是屡乞而多惭也。当一 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 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至其后之累也。 ”可见王维“并不取 渊明之为人矣。 ” !他虽厌倦官场,但又恋栈怀禄,迫切地 渴望升迁,以改变自己“家贫禄既薄”的处境。 其次,他并不认同甚至还揶揄嘲讽陶渊明原生态的隐逸 方式。他说陶渊明辞官归田后,耽酒却“家贫不能有” ,巴 望有人送酒来。果然送酒来,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 那么窘迫狼狈。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兀傲”辞官?王维 处世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 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 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 这样,他不但锦衣玉食,而且能优游于自我创作天地。 三、隐居求仕“ 终以为憾 对功名的追求与绝望,不想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的孟浩 然,一生都抱着儒家济时用世的思想。他对自己生活在 “明扬逢圣代”的盛世明时而不能如发轫之剑,一往无前, 示玉于世,施仁于人,终以为憾。 无奈之际他回归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从陶渊明那里找到 了医治内心创伤的良方。他的诗集中直接或用典涉及最多的 古人便是陶渊明。但他的内心又处于极度矛盾的煎熬中。一 方面,他非常厌恶自己的尘俗不堪,称羡陶渊明的闲静少 利。另一方面,他无法平息内心对才名的焦渴。 由于未忘怀仕途,未摆脱走山水招隐之路,所以他不能 进一步批判现实,反映人民的疾苦,也未能畅抒个人的怀 抱,这与他未能进一步接近人民和深入现实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闻一多先生断言: “浩然可匹渊明,只是说他近陶而 已。 ” 陶渊明把农村当作安身立命的场所,歌斯哭斯。但孟浩 然作为一个隐居求仕者,他被迫回到田野上,就只能感受到 无限的苦楚,而这种苦楚的背后,是外界生活与自我生活的 巨大反差。他并不深恋劳动,更不曾写出农民的痛苦,他并 不象陶渊明那样,对田园劳动倾注着极大的热情,因而有很 大的局限性。 陶渊明的隐居有逃避污浊官场,追求人生真谛和愤慨晋 宋易代的意义。孟浩然的隐居则异于是,不管前期为出仕而 隐,还是后期因落第而不得不隐,即使有所憧憬、追求,有 所愤恨、不满,不无进步因素,可是毕竟不离个人穷通得失 的考虑,缺乏夺目的理想光辉,意义并不很大。 # 四、达则兼济“ 穷则独善 综观白居易的思想可谓儒、道、佛杂糅的产物,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 位。白居易前期,仕途顺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贬官 江州后,在苦闷中转向消极,他以切肤之痛去重审凶险的政 界,选择了一条反复请求外仕的避祸远害之路。可见,他对 “兼济”与“独善”的取舍,完全是随自己仕途的境遇和当 时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一个正直而软弱的封建知 识分子的精神悲剧。 他构建起一套所谓圆通实用庸俗物化的中隐理论,把隐 士分为大、中、小三类,决定取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三类隐 士各自的社会要义和文化要义,而完全取决于三种隐逸模式 对隐者的世俗功利价值。无论大隐小隐,都非明智,它们要 么“多忧患” ,要么“苦冻馁” ,唯有中隐“吉且安” 。因 此,这实际上已不是真正的隐逸,而是借隐逸之名,为自己 寻求一种安逸的生活罢了。 $对这套理论他践之以行,从根 本上违背了隐逸的主旨,是一种在“出”与“处”的夹缝 中有所挂碍的解脱。 他回归陶渊明精神家园并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并序 ,诗歌主题虽是效陶,却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 感悟,始终没跳出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从陶诗中接受的只有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 效陶诗翻来复去地谈及酒,以醉吟为乐,丝毫不关心现实, 无从进入陶渊明返朴归真的境界,转而追求一种“似隐复 似处”的隐逸生活。效陶诗体现出一种自适其适与消极颓 废的精神实质。由于白居易对“安身立命”哲学的理解与 陶渊明有着根本的区别,仅从自我需要的层面去学陶,所以 他永远没有真正回归。 五、孤高傲世“ 狷介乐道 宋代诗人林逋一生崇陶,不仅没步入仕途,而且还以此 自我标榜。他的陶渊明情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清逸幽雅 生活中的隐逸高趣;孤高傲世情怀中的狷介乐道;山水自适 心境中的闲适幽深。 对于陶渊明的隐逸,林逋有着自己深刻且独到的体认: “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 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遇不可及之徒欤。 ” % 林逋的一生既追逐着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又固守着陶渊 明的精神家园。执着于“为自己的心而活”的人性美理想, 林逋复归于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在孤寂的隐居生活中,他用 心去发现自然山水之美,并且在山水中保持着一种恬淡自适 的心境,将自我融于其中,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达到了 高度的和谐统一。 通读林逋的诗歌,我们不时地会从中窥见陶渊明的影 子。虽然,林逋的一生并未做到陶渊明那样:从“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气节操守到“桃花源”的美好理想;从个人 进退清浊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但是,他 将陶渊明奉为圭臬,把滚滚红尘间的一切杂念抛诸脑后,并 复归于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在隐逸中尽显其高雅之姿,表现 出一种独特率真的人性美。因此,我们认为,在历代众多诗 人中,林逋是崇陶效陶最为用心且最为彻底付诸行动的。 六、超旷达观“ 随遇而安 宋代文人苏轼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正是由于回归到陶 渊明的精神家园,并从陶诗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才得以解 脱。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对苏轼的影响至深。苏轼一生既经顺 境,又历逆境,所谓荣辱、祸福、穷达、得失兼于一身,但 他都能做到超然物外、随遇而安,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心 境坦然。他在雪堂记中坦陈: “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 之机。 ”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当 他遭一贬再贬时,他想到的只有“归” ,即回归到陶渊明精 神家园,纵然身不得归,心也早已归去。 苏轼一生对陶渊明心怀敬崇,向往陶渊明恬静的隐逸生 活,甚至认为“只渊明,是前生。 ” “当更磨揉以追配彭 泽” ,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他奉陶渊明为先师: “渊 &! 万方数据 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当他年岁老大尚奔波于仕途,久 未归田时,他说自己“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 ”他向往 激赏的是“渊明赋归去,谈笑便解官! ” 苏轼逐首追和陶诗一百多篇,尽吐胸中块垒,并以 “不甚陶渊明”自许。苏轼的“超然” ,是对整体人生空泛 的悔悟与淡漠,是对整个社会的质疑和无所寄托的深沉喟 叹,是经过佛学禅宗过滤的“彻悟” ,具有否定人生、否定 生活的出世倾向。 七、拂袖回归! 东篱寄傲 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早年热衷于功名却不得志。晚 号“东篱” ,以示效渊明退隐之志。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的 昏乱社会,使他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 “人间宠辱都参破” ,以隐士高人自居,回归陶渊明的精神 家园中寻求解脱: “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 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 历史变迁与人生无常促使他拂袖回归, “东篱本是风月 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 住处”就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卧一榻清风,看 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 。表现出对社会的强 烈不满: “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 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 富。 ” 马致远的陶渊明情结,反映出元代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 低落处境下的内心矛盾与思想苦闷。 八、高举远慕! 贵我轻物 由元入明的诗人高启有着高举远慕、贵我轻物的陶渊明 情结,他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气节可谓陶公风骨精神的翻 版。高启为人孤高耿介,狂放不羁,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 释、道影响,且有着深深的陶渊明情结。出于对元代政治的 绝望,他在入明前写了许多蔑视政治、蔑视权贵的隐逸精神 的诗歌。如青丘子歌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 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 十城。 ”全然是一派陶渊明式的清高。他在题逊庵墨菊 中写到: “独留铁面傲霜迟,秋蝶来寻莫自疑。须信陶翁醉 归后,西风尘土满东篱。 ”寄希望于明王朝的理想幻灭之 后,他彻底厌倦朝政,追求真我,不羡功名利禄,不肯折腰 为五斗米。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返 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并由此得罪新朝,终因苏州知府 魏观之事受株连腰斩。 高启作官仅三年,长期隐居乡里,他效法陶诗创作了许 多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田园诗,如牧牛词 、捕鱼词 、 养蚕词 、 射鸭词 、 伐木词 、 打麦词 、 采茶词 、 田家行 、 看刈禾等。这些诗不但没把田园生活理想化,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反映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高启的 陶渊明情结蕴藏着更多的对抗情绪,充满着更强的战斗精神。 九、疏篱仄径! 清雅清贫 清代诗人郑燮清廉刚正,关注民生疾苦,不肯逢迎上 司,不为恶浊环境所屈所动,竟然当了十二年的芝麻官后罢 官而去。 他对陶渊明十分景仰,如渊明一样,清雅和清贫是他一 生的写照。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说: “三间茅屋,十里 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 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 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 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 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 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 他用诗歌盛赞陶渊明不与世俯折,清高贞洁,孤傲超 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菊花人格,在题画菊中说: “真菊重重画菊斜,一般秋色在陶家。半年不费栽培力,水 墨能开顷刻花。 ”在橘菊中写到:“橘皮香与菊花香, 都入陶家漉酒缸。醉后便饶春意味,不知天地有秋霜。 ” 如陶渊明的爱菊,郑燮的诗歌以竹为意象。他洞察并参 破官场的黑暗,对下层民众寄予深刻的同情。在辞官回乡之 际,他画竹题诗表明心迹: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 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毅然决然回归 于陶渊明精神家园。 十、睥睨朽世! 激扬飞越 即便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依 然有着浓浓的陶渊明情结,而这种情结早在他青年时代的 尊隐中就已显露无疑: “少年尊隐有高文” 。 龚自珍深受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篇的感召,无数次 被咏荆轲慷慨激昂的侠义情怀所感染,愤笔抒怀“陶潜 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 侠骨恐无多。 ”窥知了陶潜“猛志固长在”的“心事” ,迳以 “卧龙”诸葛亮比拟陶潜: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枯菊 高,莫信诗人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 。 随着仕途的失意,他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中。公元一 八三九年,他结束不得志的京官生涯,回归陶渊明精神家 园,回到故乡隐居。虽已退隐,但他仍不断地关心现实社会 的重大问题,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始终不与庸俗官僚同 流合污,对腐朽无能的官僚机构深恶痛绝。 在那种衰败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龚自珍有着如同陶渊明 一样高洁的操守,他鄙视庸庸碌碌的卑恶世俗,激烈地追求 着自我,坚定地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 “天地之间,几案之 侧,方何必皆中圭,圆何必皆中璧,斜何必皆中弦,直何必 皆中墨! ”这种傲岸的精神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 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