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_第1页
(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_第2页
(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_第3页
(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_第4页
(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文)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姓名:董艳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罗漫 2009060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柳永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也是宋词的开拓者之一。同时期词人,晏殊 词以承前为主,张先词略显变化,至柳词则大变。他是宋词史上第一个毕生致力 于慢词创作的词人。词发展到柳永,乐工歌女之曲与诗客文人之词,音乐的谐美 与文辞的流畅,真正得到融合,也充分显示出词有别于诗的独特个性。柳永词大 量慢词长调的创制成为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宋词呈现出新的风貌,其本人也 成为宋词昌盛的奠基者。柳永的词不但为同时代人所瞩目,受到世人的崇拜与追 捧,即使是对柳永屡有鄙夷的士大夫阶层,在进行歌词创作时也不可避免的要受 到他的影响。柳永之后的宋代杰出词人如秦观、贺铸、以及名震一时的周邦彦,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无论在作词手法或艺术风格无一避免 都与柳永有继承渊源。 本文以柳永乐章集慢词居多现象为契点,分析研究在乐章集中出现 数量庞大的慢词的原因。目前只有一些词史著作提到过慢词蔚然大盛的外在原 因,但是对词人个体的原因也就是内因的研究是不够的。因此,将这个论题进行 再深入全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从柳永慢词居多这种现象入手, 去深入思考 乐 章集 中的慢词作品为何能在时代潮流中一枝独秀, 从外因至内因分别进行阐述, 试图给此独特的文学现象一个满意的解释。同时,也肯定了柳永对慢词发展所做 出的突出贡献,对确定柳永及其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一些确实的支撑并 希望能促进对柳永慢词的文化内涵和词史意义更深入的研究。 论文主体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对乐章集慢词作品进行数据统计。分为两节,第一节简介词体的 分类,界定文中所讲的慢词等于长调。第二节,通过摘取全宋词中柳永、晏殊、 张先、欧阳修四位词人作品中长调数量的比例,引出中心问题:柳永慢词数量远 超于同时代词人。 第二章分析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背后的原因。分别通过外因和内因两大部分阐 释:客观原因从时代风气、社会经济、词体发展三方面论述;主观原因则从柳永 生存需要、杰出音乐才能、对赋体的继承三方面论述。其中重点论述柳永个人杰 出的艺术天赋及遭遇的现实需求是促成他创作众多慢词的直接原因,最后,得出 结论:柳永慢词居多现象实际是柳永个体独特性在词体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 第三章就柳永慢词作品的内容进行分类,划分出恋妓词、羁旅词、都市节日 词三种类型。并重点对并对行羁词、都市节日词进行文本分析,指出柳永慢词的 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柳永;慢词居多现象;主客观原因;行羁词;都市词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II Abstract LiuYong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i poets in the Song Dynasty but also one of the pioneers in the filed of Ci .During his time, YanShus works mainly follows the predecessors footsteps and ZhangXians works just changes slightly. However, Liu Yongs works radically changes Ci of song dynasty. Liu is the first one who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the creation of Long ci-verse. He combines the sing-song girls or the musicians tune with the scholars lyrics which made Ci released the musics harmonic melody and the dictions smooth beauty. Thus, Ci shows its unique personality and made it very different from pomes. LiuYongs creation of such a large number of Long ci-verse (long-sized, more than 91 characters) become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is development. Then, Ci of the Song Dynasty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and LiuYong also has became a founder of Cis prosperity. LiuYongs work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receives the worship of a lot of people. Even though some scholar-officials often disdained for LiuYong, when write the lyrics they ve unavoidable been impacted by him. No matter whether they lives the same time with LiuYong or just after him, those outstanding Ci poets of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QinGuan 、 HeZhu 、 ZhouBangyan as well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Haofang( bold and unconstrained) Ci Lyrics like SuShi and XinQiji also follow LiuYong in some aspects from time to time .As Wang Zuos On Standard Music-My Reflection in Biji (BiJiManZhi) Volumesaid, youth in nowadays learn either from LiuJiqin(LiuYong) or from CaoYuanchong(ChaoZu).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phenomenon that a large amount of Long ci-verse appeared in LiuYongs masterpiece the Music Collection. It aims at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Even though some books on history of Ci have pointed out the external causes of the prosperity of ManCi, it is not enough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l cause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i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asons why the ManCi can outshine others .And it also gives an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to this unique phenomenon from both the external causes and the internal causes. Meanwhile, this paper acknowledges LiuYong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gress of ManCi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us some undoubted facts to ensure the position of LiuYong and his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ats more, it will promote a deeper study to the cultural intension and history value of LiuYong and his works.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whole body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has some statistics of Long ci-verse in book the Music Collection. There are two parts in Chapter One. Part one gives u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s styles and equals Man Ci to Long ci-verse. Part two searches the proportions of LiuYong、Yanshu、ZhangXian and OuYangxius Long ci-verse in the book Quan Song Ci and drown an natural conclusion that the number of LiuYongs Man Ci is much more than those Ci poets during his time.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res so many ManCi LiuYongs works. The external causes includes the social mores、soci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 While the internal causes are the survival needs of LiuYong 、his outstanding musical talent and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Han Dynasty Rhyme Prose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fact that LiuYongs marvelous individual talent of art and his survival needs are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creation with so many Man Ci.Then,it summarized as LiuYongs creation with such large numbers of ManCi is inevitable because of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pter Three divided LiuYongs ManCi into four parts as LanJici(Ci about love for the prostitute)、 Jilvci(Ci about the sorrow over stay long in a strange place or live in a strange land)、 Dushici(Ci about the daily life of the urban areas、 Jirici(Ci about some Chinese festival).It also analyses some texts of Xingici、Dushici as well as Jieqici.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impacts of LiuYongs Man Ci. Key Words: Liuyo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rge number of Man Ci Subjective reasons and objective reasons XinjiCi DushiCi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概况 词自唐发始,经五代两宋明清之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硕果累累。然而,毁 誉之最烈者,首推柳永及其词作。北宋之后,柳永及词作乃词评家评点之重心,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柳耆卿乐章集 ,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 首有尾,亦間出佳語,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 书者尤好之。 ”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 、宋张炎词源 、宋张端义贵 耳集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宋李清照词论 ,明王世贞到清代古 今词话 、 金粟词话 、 词苑萃编 、 词论 、 白雨斋词话 , 以至近人王国维 人 间词话等近百处,皆对柳词各就一端,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意见参杂。推崇 备至者誉其为北宋正宗,并与杜甫诗相提并论;贬之极者,曰其淫靡之音泛滥使 雅奏从此断绝。 但从客观而言,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可谓是承前继后的,只因他 生前社会地位卑微,死后又一直被目为轻薄浪子,故宋史没有他的传记。清 末至今词学,关于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依然争论不休,根据统计,20 世 纪的前 50 年,谈柳永的文章不足 20 篇,论题多集中在其生平事迹方面;1978 年以前的论文有 20 余篇,论题多集中在柳词的评价方面;1978 年后,柳永研究 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论文有近 200 篇。对柳词研究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的文本 研究,连带其思想人格也成为了评说的课题。20 世纪的一些文学研究者对柳词 评价偏低,与他们对柳永思想品格的认识紧密相关;80 年代后,许多学者主张 提高对柳永思想品格的评价,对柳永词艺术成就的贡献的评价大多十分中肯,如 肯定柳词在慢词发展方面的贡献、柳词的铺叙手法、柳词的高雅之处,包括柳词 的俚俗等等。近代以来,有关柳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 于柳永生平行迹的考证。1936 年,潘承弼先生柳三变事迹考略 ;唐圭璋、金 启华先生的柳永事迹新证 ( 文学研究1957、3) ;吴熊和从宋代官制考证 柳永的生平仕履 ( 文学评论1987.3) ;李思永柳永家世生平新考 ( 文学 遗产1986.1)等都是反响比较大的考证。 (二)柳词的思想和人格探讨。唐圭 璋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曾三论柳永词论柳永的词 、 再论柳永的词 、 三论柳 永的词 , 分别发表于 1957 年 3 月 3 号和 1958 年 3 月 23 号的 光明日报 、 1961 年 9 月的文汇报 。1979 年,唐圭璋与潘君昭合写论柳永词 (载徐州师 院学报 ) 。在这些文章中,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柳词的内容和成就,肯定“他的词 作很多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和他的生活、思想、感情”强调他的咏妓词体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2 现了对受压迫妓女真挚的感情,有打破等级观念、否定封建礼教的色彩;并指出 他的描绘都市繁华, 咏叹羁旅之作, 有扩大词的体裁, 提高词的社会意义的贡献。 建国之后, 对柳词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也有不同意见, 比如郁贤皓、 周福昌 必 须用批判的态度对柳永的词重新估价认为“他的词作只是证明了他象一般没落 士大夫一样是对放浪形骸生活的追逐,谈不上反封建意义;而且他的慢词创作也 谈不上开山的功劳和奠基的作用。 ”丰家骅柳永思想评价刍议一文认为柳永 的思想实际上是“风流才子”和“市井浪人”两种思想的混合物。 (三)柳词的 艺术风格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于词体发展做出的贡献。 近代以来的研究者大 多对这个问题是持充分肯定的态度的。如龙榆生词曲概论高度评价柳永打开 慢词发展的局面, “如果不是柳永打开风气于前,说不定苏轼、辛弃疾这一派豪 放作家,还只是在小令里面打圈子,找不到一片可以纵横驰骤的场地来呢” ;吴 熊和唐宋词通论中认为柳永的创调“与敦煌曲一脉相承,而与当时文人此日 趋雅淳之风有所不通。一面采用市井新声,一面又进行加工提高,形成柳词的特 有风格。 ”并指出“柳永词上承敦煌曲,下开金元曲子,在期间起着桥梁和中介 的作用”等。 在关于柳永词作方面的研究,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更多关注的除柳词对 词体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与创新,也就是柳永词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如王修华柳 词之“俗”刍议 ;孙克强 “柳俗”新论认为柳词之“俗”主要体现在情趣世 俗、审美通俗、语言俚俗方面,作为此风的“雅”与“俗“,虽有类型之分,其 实并无美丑之别, 从柳词的创作意图与接受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这一接受美学的 新角度来探究柳词“俗”的新内涵,认为柳词是迎合大众为根本特征的;李金水 柳永“俗词”的积极意义一文,则认为柳词的“俗”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 而且是由生活本质内容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因素。 然雅俗并存论者取一种中和的态 度,认为柳词不能简单以雅、俗论之,认为柳词可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谢桃坊 柳永的俗词与雅词 ,叶邦义风流之外的儒雅情怀柳永词之另一面 ,进 一步对柳永词中的儒雅情怀进行全面深入的探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于 柳永慢词的研究有不少研究者开拓了新的思路,比如:丰家骅略论柳永慢词与 赋体文学之关系 、 柳永慢词与宋代都市 ,丁芒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与开创 价值 ,陈水生柳永周邦彦慢词之比较 ,李国庭慢词的开拓者柳永等等, 专门针对柳永的慢词展开研究。 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个承前继后者, 他对宋词所做的贡献之一就是 大量创建了慢词的体制, 对于这些慢词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众多研究者已给出了答 案(上述文中已概述) 。而对同时代词人中为何柳永的慢词如此之多,有关这种 独特现象的原因在杨海明主编的唐宋词史第 239 页有论述:北宋“新声”的 竞繁,使得更多的新词来配,造成慢词长调的较大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从广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阔的社会背景来看,慢词长调的发展,还与北宋盛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有密切的关 系。同时诸葛忆兵等主编的北宋词史对慢词大盛于北宋的原因进行过类似的 论述。上述这些研究者大多都是外部因素去阐述这种文学现象,但就柳永个人而 言,为何他的慢词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词人,有关个体的原因的研究尚未深入。 笔者认为要全面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文化内涵及词史意义, 有关柳永慢词独多现 象原因分析的课题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 二、研究意义 柳永作为中国词史上最为著名的的词人之一, 对宋代及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对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定位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为学术 界关注的热点。有关柳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柳永生平行迹考证、柳永思想与人 格、柳永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贡献三个方面,而对柳永慢词居多现象的研究是不够 的。笔者对柳永慢词居多独特现象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 结合之下分析柳永慢词居多的背后原因,探讨柳永慢词的独特艺术风格,肯定柳 词对慢词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为确定柳永及其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提供一 些确实的支撑。 三、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有关柳永慢词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柳永慢词的艺术风格,对慢词发展 所作出的贡献与创新,及对后世词坛的影响等方面。而对柳永慢词居多现象存在 的原因是研究较少的,本文将柳永慢词居多现象作为切入点,探讨这种独特现象 背后的原因,试能促进对柳永及其词作的文化内涵和词史意义更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综合运用文化学、文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从多学科角 度,对柳永慢词居多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造成柳永慢词数量丰富及其艺术 成就的原因。本文将研究的主题放置在一个客观的历史条件背景下,通过与其同 时代词人类比,揭示此独特文学现象的背后原因。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4 第一章 柳永慢词几组数据统计 一 、简介词体分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这三种体裁在唐、宋、元三 代分别达到自身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成为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 词,最初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 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词体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与音乐有关的分法,即:令、引、 近、慢;一种是以词的字数而加以区分,即:小令、中调和长调。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 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宋代人谈词,一般总说令、引、近、慢,或称大小词。 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称为 “引”或“近” 。 “令”的意义,不甚可考。词本身为配以乐唱的文学形式,唐代 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引,本是一 个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近,是近拍 的省文。以旧有的曲调,另翻新腔,估称为近拍。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 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的迟缓了,因此有曼字衍出慢字。到宋代,有了慢 词,于是曲有急慢之别。大约令、引、近,节奏较为急促,慢词字句长,韵少, 节奏较为舒缓。 分词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并以引、近为中调,慢曲为长调,是明代中 叶以后开始的。唐宋时并无中调、长调之称。明嘉靖间上海顾从敬刻分调本草 堂诗余 ,始用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称,以后就沿袭下来。到了清人有更加具体 的说明,毛先舒说: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 以外为长调,此故人定例。 ”其实严格来讲,这类按字数来严格区分的说法并非十 分准确,正如清万树指出: “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 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曰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 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曰中调乎?抑长调乎?”1 不过,中调、长调之称,自清至今,已为词学研究者沿用不废。宋翔凤乐 府余论 : “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 乐家所谓长调也。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流 俗易解,又能包括众题也。 ”因此,本文将也采用此约定俗成之分法,在分析比较 柳永及几位词人作品时,文中长调一词乃等同于慢词,在此予以说明。 1万树: 词律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1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二、 “一支独秀闹枝头”柳永同欧、晏、张三位词人词比较 词自唐发始,经五代两宋下启明清之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硕果累累。然而, 毁誉之最烈者,首推柳永及其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柳永是中国词史上最为著名 的词人之一。暂且不说柳词的思想品格如何,但从柳词的艺术成就、对词体发展 所作的先驱意义、对后世词人的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同时期的词人,柳词的内容、特点均呈现出独特的特色。这一点在:关 于宋仁宗朝四位杰出的词人,即柳永、晏殊、欧阳修和张先的现存作品,比较他 们各自所用词牌,即可看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下列表格2所示: (现存作品据唐 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现存作品数 所用词牌数 六首以上作品词牌数 及其作品总数 八十字以上 作品 柳 永 212 首 126 调 3 调,31 首 87 调,122 首 晏 殊 136 首 36 调 7 调,67 首 1 调,3 首 欧 阳 修 240 首 69 调 8 调,147 首 10 调,12 首 张 先 165 首 96 调 2 调,19 首 16 调,18 首 从上表格可看出几个问题:一、柳词中长调在词集中的数量,在四个词人中 位居首位,占全部作品约 57%,其长篇之作(慢词)特多,而其他三位词人长篇 则甚少;二、相比较于欧词与晏词的作品词牌集中于有限的几个词调,柳词与张 词则没有此种倾向,特别是柳词,其作品涉及的词牌最多,如:从作品数与词牌 数对比来看, 柳词平均一个词牌创作 1.68 首, 张词平均 1 7 首; 而欧词平均 3 4 首,晏词平均 37 首。 此种现象,值得深思。柳、欧、张、晏为同一时代的词人,柳词中八十字以 上的作品高达 122 首,而晏殊仅有 3 首,欧词 12 首,张先词 18 首。这其中的悬 殊对比耐人寻味,为何柳词中长篇作品数量比起同时代词人,会如此之多?是否 有其特殊原因?其次,柳永词所用词牌数量也是多至 126 调,用调最少的晏殊只 有 36 调。柳词作品中,这种全然与人不同的特点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现象,还是 有其特殊原因? 我们知道,文学史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有社会 的、有历史的因素,有内在、有外在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的缘故。柳永慢词数 量如此之多,这个现象的背后当然也是多种力量综合的结果。在接下的第二章, 笔者试图做一些探讨。 2 村上哲见: 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8 页。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6 第二章 柳永慢词居多独特现象解析 从数量看,柳永慢词中最多的是代歌妓言与恋妓和羁旅行役之作,其次为描 绘风景胜地的都市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着培育 滋生它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要了解柳永慢词为何如此之多,我们首先要关注 词人所生活的历史社会。 一、客观原因 (一)宋朝廷崇文抑武的国策、对享受之风的倡导为慢词发展提供土壤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周世宗柴荣病死后,恭帝年幼,赵匡胤利 用手中兵权, 乘机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了宋王朝。 后 20 年间, 平定了南方的后蜀、 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中国 的同一。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赵宋王朝建国初就决定 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 禁军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一方面根除了将领拥 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免除了赵匡胤的后顾之忧。卸掉这些 统帅的兵权后,宋太祖就用丰厚的物质享受来笼络他们这些官员。 加之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 有余” 3上层统治阶级对享乐之风的鼓励与倡导,且官员们有丰厚的俸禄,可满足 奢华生活的需要,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同时,由于宋王朝崇文抑武,重 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由科举 考试而进入仕途的文人成为了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这就造成与前朝不同的 是,宋代官僚阶层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对他们而言,最好享受方式 是浅斟低唱,轻歌曼舞,如宰相寇准生活豪奢,女伶唱歌,一曲赐绫一束;晏殊 就喜招宾客宴饮,以歌乐助兴;还有欧阳修、张先等为官妓作词等事,词话屡有 记载。歌台舞榭、歌儿舞女既然成为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恰好 为词的兴盛提供了土壤。众所周知,词,也叫曲子词,最初就是配乐来唱的,在 当时的社会一旦形成一种歌舞亭台的娱乐方式,则无论是朝廷宴饮还是士大夫们 朋友相聚,都会需要大量的歌词,歌妓们只有不断得到新的歌词才能够在宴会上 献给宾客好的享受,而在晚唐五代盛行的篇幅短小的令词及其含蓄蕴藉的风格似 乎在筵席上“不够用”了。北宋建国之后,虽然国力军力无法与汉唐相比,但社 会经济的繁荣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加上经过宋初到仁宗朝 50 多年的发展, 3 赵翼: 二十二史札记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248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天下呈现出太平康阜的局面,在这样一个“升平”的大时代中,词除了抒情、叙 事、咏物,更要来再现或反映时代的面貌,小令的短小篇幅无法容纳如此复杂的 内容,慢词长调必然逐渐在更多唱和中代替小令,这样一来就推动了慢词长调的 发展。 (二)商业社会发展促进了慢词发展 词在宋代的繁荣昌盛、成为一时代的主流文学,可以说是离不开宋代的商业 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宋朝建立以来,国内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 造船、冶金、印刷、制瓷、医药等各行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同时农 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分工与经营规模扩大,货币经济的兴起,造成宋代商业 的繁荣超过前朝任何一个时代。 在高度的商业经济发展下, 产生了一大批大都市。 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宋代大都市数量多、人口众、繁华富庶、工商业和消费享 乐扩大等特点。唐代达十万户的城市有十几个,北宋增到四五十个;关于城市人 口的统计差别很大,如汴京开封人口数,同是在宋神宗时,有的说东京二十万 户百姓 ( 宋史王安石传 ) ,有的说京师志,三百万家 ( 彭城集卷三二) 。 但认为汴京开封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临安杭州有一百二十余万人左右的意见比 较普遍。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中世纪绝无仅有,当时欧洲都市人口不过十万左右。 ” 4这些规模巨大的城市成为了当时国家商业的中心,在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下,在 如此稠密的人口中间,除了皇室贵戚以及士大夫文人、禁军甲兵之外,绝大多数 便是手工业者、商人商贩以及广大的城市居民,后者就是占绝大部分城市人口的 市民阶级。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群体,必然会产生自己的文化需要。 作为城市人口的主要部分的市民阶级,其当时的审美爱好对慢词的兴起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词原本就是从民间来,带有浓厚的俗文化的气息, 早期词就有俗子词之称。从文化审美而言,市民阶层相比较士大夫阶层,文化程 度较低,词的本身比诗更“浅斟低唱” (当然不包括后来士大夫们将词雅化后的词 作) ,更容易为市民阶层所接受,况且词可配乐演唱,这对于追求声色享受的市民 无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宋代的城市格局与唐代的“坊市制”完全不同, 在城市中多设勾栏瓦肆,这也为市民欣赏词的演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勾栏 瓦肆不但打破了唐代坊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市民阶层的享受更为便捷,并且 造成对词的大量需求。较之唐代,宋代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宋代的重要商 业都市中酒楼茶肆、勾栏瓦舍遍布城中,这些营业场所受到了市民的热情追捧。 而吸引市民的除了营业场所本身,还有在此场所表演的歌妓们。宋代市民对歌妓 们的狂热追求不逊色于如今的现代城市的“追星族” 。有例为证: 诸女童队出右掖门,少年豪俊,争艺宝具供送,饮食酒果迎接,各乘骏骑而 4 叶坦: 宋辽夏金文化史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 页。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8 归。或花冠,或作男子结束,自御街驰骤,竞逞华丽,观者如堵。 5 当时目睹这狂热场面的孟元老,是生活在东京最奢侈时期的贵族,在他的笔 下竭力描述市民在大街上对女妓的追逐。我们试想一下,这些女妓们如何让普通 的市民都对她们欣喜若狂?除了仪形秀美,更难得的恐怕是女妓所具备的多方面 技艺,且不可否认的是,弹琴唱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才艺,这就促使那些歌妓们 学习更多曲子词来配乐歌唱。作为表演的需要,演唱时间不可能太短,因此从表 演适应性而言,很显然篇幅短小的小令劣势于音乐缓慢、适合演唱的慢词。作为 词的一个重要传播媒介,这些歌妓出于本身生存的需求,也会加大对词的需求, 这样一来,慢词的兴起也是理所当然。 作为歌妓演唱的一个重要场所,宋代的酒楼对于慢词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 媒介。从何说起? 城中酒楼高入田, 烹龙煮凤味肥鲜。 公孙下马闻香醉, 一饮不惜费万钱。 招 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馐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这是宋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中的一首鹧鸪天 ,是宋仁宗微服来到城 中,看见樊楼所发出的一番感叹,这首词道出了宋代酒楼的豪华与繁荣。宋代之 前, 城市中高楼并非没有,但是都市皇宫内府之中, 建筑又高又大,专供市民饮酒做 乐、专事赢利的楼房,是绝无仅有的。到了宋代,酒楼作为城市繁荣的象征,迅 速地发展起来了。宋代城市中的酒楼不但数量超过任何一个前朝,华丽宏伟的装 饰也是头筹,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汴京城中繁荣的景象,酒楼林立, 遮蔽天日。酒楼众多,酒楼的经营者为吸引顾客、笼络住光顾酒楼的客人,他们 还雇用歌妓在酒楼作招待,这些歌妓的作用就是使酒楼的气氛更加活跃,在一旁 为酒客吹拉弹唱。据载,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 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人数百,聚于 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又是歌妓招揽顾客,其中, “向前 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谓之厮波 ;又有下等妓女,不 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 ,或谓之打酒坐 ” 。6 宋代商业经济的繁华造就酒楼茶肆、勾栏瓦肆的繁荣,加之整个社会享乐主 义之风的盛行,使市井妓侍宴、色艺兼售的活动成为可能,这种市井歌舞环境, 成为慢词赖以兴盛和传播又一途径。 (三)词为音乐文学之本身发展 清宋翔凤说: 5 邓之诚: 东京梦华录注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223 页。 6 邓之诚: 东京梦华录注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717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 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 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 盛。7( 乐府余论 ) 这里宋翔凤所说的“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 ,说法虽不尽准确,但 是还是能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慢词在宋仁宗朝开始流行,继而盛行。 其实,慢词并非兴起于宋仁宗朝,在敦煌出土的词集云谣集中,已发现 有慢词。如云谣集收录有一百一十字倾杯乐 : 窈窕逶迤,体貌超群,倾国应难比。浑身挂绮罗装束,未省从天得知。脸如 花, 自然多娇媚。 翠柳画蛾眉, 横波如同秋水。 裙生石榴, 血染罗衫子。 观艳 软言轻,玉钗坠、素绾乌云髻。年二八,久锁香闺,爱引 儿鹦鹉戏。十指如玉如 葱,凝酥体、雪透罗裳里。堪娉与公子王孙,五陵年少风流婿。 另外还有一百零四字的内家娇 ,以及凤归云 、 拜新月等长调。 那又为何在晚唐五代时期,慢词与小令相比的数量如此之少呢?以唐五代文 人词集花间词为例,其中收录十八家五百首词。在这么多作品当中,字数在 六十字以上的作品仅有十三首。如下表(作品字数六十字以上词人) 词牌 字数 数量 薛昭蕴 离别难 87 1 毛文锡 赞成功 ; 甘州遍 62 63 1 2 欧阳炯 献衷心 贺明朝 凤楼春 64 61 76 1 2 1 顾 夐 遐方怨 献衷心 60 69 1 1 魏承班 黄钟乐 64 1 毛熙震 河满子 74 2 这恐怕与当时文人重诗轻词,视“词为小道”的思想有关。众所周知, 花间 集乃一部文人词集, 花间集中调极少、长调完全没有的情况,反映了在唐五 代时期, 文人中间并不流行写慢词, 而盛行小令。 清宋翔凤所说, “词自南唐以来, 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这话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没错:在南唐时期士 7 清宋翔凤: 乐府余论引自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卷三,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499 页 。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10 大夫中确实“但有小令” ,而慢曲在文人中的流行是“当起于宋仁宗朝” 。为何在 唐五代时期文人写词仅局限于小令?我想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从难易程度而言, 唐五代文人官僚在选择作词时,很容易选择小令而放弃慢词。大家知道,词的兴 起是在唐代晚期(据考证,更早在唐中期) ,在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兴起的时候,作 为新的尝试,人们几乎都会选择更容易掌握的体裁。而慢词对比小令,绝不仅仅 是字数的多少,慢词与小令在写法、押韵、曲调方面都有极大不同,对作者的音 律水平等各方面要求比小令更高,唐五代还是词的起步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选 择小令而非慢词创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二关乎文人官僚对词的认识问题。词有异 称, 为 “诗余” , 这个称呼即关系到对词的认识问题。 下面摘引代表性的说法如下: 谓之诗余者, 以词起于唐人绝句, 如太白之清平调, 即以被之乐府。 太白忆 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划壁赌唱,皆七言断句。 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 一变。则词实诗之余,遂名曰诗余。8 诗余之余,作赢余之余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 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清文节奏,并皆有余于诗,故曰 诗余。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余义,则误解此余字矣。9 上述引文中,可看出,宋翔风认为词是自诗中派生出来的,即“诗”之余意, 故称“诗余” 。 周颐指出的“世俗之说” ,把“词”解释为“诗”溢出的剩余部分。 两者之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词”是“诗”的附庸,相较于诗为正统文 学,词只是业余文学。 这种观点, 恐怕在唐五代文人思想中已是占据了主流。 而小令虽说是长短句, 但在一个句子的构造和声律及其表现手法上,与诗歌(当然这里指的是今体诗) 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 这首词俨然一首七言绝句, 不过破第三句的七言为三言两句, 并增加一韵而 已。 又如韩偓的浣溪沙 :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裘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 8 清宋翔凤: 乐府余论引自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卷三,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347 页 。 9 况周颐: 蕙风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3 页。 10 张璋、黄畲编: 全唐五代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11 这首词从句式构造来看,又是一首七律,减去一联;或则两首七绝,各减去 一句;声韵上与近体律诗、绝句没多大变化。 而对于词来说,真正脱离诗的、词作为独立的韵文样式所特有的形态,应该 是在慢词出现之后,才开始成熟的。 “正如前面反复论述的,词作为独立的韵文样 式在人们的认识中确定下来,大体上是在这个时期即北宋中叶。在此之前,虽然 很难说丝毫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只是认识是不明确的”12“唐代歌辞,多是五 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尽为 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阙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诗而已。 ”13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看出,确实对“词”认识态度,影响了唐五代文人 在作词的时候对体裁的选择选择小令,忽略慢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到了宋仁宗朝,慢词 开始兴起,堪比小令,也是词作为音乐文学本身发展的一个规律。 慢词长调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发展。据宋史乐志记载: “宋初置教坊, 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 ”又载: “太宗洞晓 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 ”又载: “太宗所制曲, 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 其急慢曲几千数。 ”14 这可说是由皇室带头、从上至下的创制新声的“运动”了。至于民间的创制 新声,那就更为频繁和活跃。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 15 可见“新声”之热闹。在北宋柳永词中也尽见新声勃兴的情态,如柳词中有: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 木兰花慢 )16 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沸腾。 ( 长寿乐 )17 省教成,几阙清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 ( 玉山枕 )18 由此可见,在北宋时期, “新声”创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时尚潮流。当然 北宋的“新声”中并不是只有慢曲子,同样也有急曲子,但据施议对词与音乐 关系研究对柳永乐章集的统计分析, “ 乐章集共存词作 204 篇,凡用十 七调,一百三十个词调,而其中除清平乐 、 西江月 、 玉楼春等十余调是 沿用唐五代旧调外,其余的一百四十余调左右,则都是采用“新声”或将前代令 11 张璋、黄畲编: 全唐五代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13 页。 12 村上哲见: 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55 页。 13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9 页。 14 元脱脱: 宋史乐志 ,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328 页。 15 邓之诚: 东京梦华录注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68 页。 16 薛瑞生: 乐章集校注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218 页。 17 薛瑞生: 乐章集校注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234 页。 18 薛瑞生: 乐章集校注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第 187 页。 柳永慢词居多现象解析及其慢词作品研究 12 曲“改造”而成” 。19如此说来,从柳永集中大部分的新词调都是慢词长调。加以 反证,也就可知北宋的“新声”应该大部分就是节奏缓慢、乐曲较长的慢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