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1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2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3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4页
(论文)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第4 期 ( 总第7 0 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f 矾A L0 FZ H A N G Z H O UN O 砌妊A LU N I v E R S Y (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 N o t 4 2 。0 8 G e n e r a lN o 7 0 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赖爱清 (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 6 1 0 0 2 ) ( 摘要】有诗佛之称的盛唐大诗人王维虽然生活清苦,但在精神上却实践着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 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今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前者注重超脱和自由,后者则注重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 刺激王维诗歌里体现的审美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功利的审美。 关键词 审美;生活方式;王维;泛化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4 - 4 6 8 X ( 2 0 0 8 ) 0 4 - 8 7 - 0 5 和古希腊时代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践行相同,盛唐大诗人王维把他的本真自然哲学方式的审 美导入日常的生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 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 杂思) 这两首小诗语言如日常对话般平实,王维用自然之语把日常之 思写入诗中,反映的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同生活本身在说话,应验了张 耒东山词序里的说法:“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皆天理之自 然,而性情之至道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自然”一品,王维的很多诗都可以归人此品,兴之所至,随 心而发,偶然为之,却极其自然,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正是本真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现。 王维的本真自然在山水诗中体现得更多,一切自然景物似乎都可以被王维容纳到山水诗歌当中,他 在辋川和好友裴迪纵情山水、啸咏终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元不是源于自然、发自本心。在简朴的村居生 活中,他同样陶醉于“杏树坛边渔夫,桃花源里人家”,王维以一颗平静的诗心,将隐逸生活中的四时田园 纳入自己的审美观照,以朴实恬静的田园之景为美,在日常田园隐逸生活中感悟禅趣、感悟美,王维的这 种审美活动,正可以理解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王维把自然本真审美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使审美活动成为日常生活方式,下面从诗文中举例述评: 行: 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偶然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终南别业)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千万转,趣途无百里。( 青溪)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从终南山到嵩山,从蜀地到汉江,从渭川到淇上,王维毫不疲倦地在山水中留连,在辋川里构筑他的 【收稿日期】2 0 0 8 O 卜2 0 ( 作者简介) 赖爱清( 1 9 7 2 一) ,女,福建省南平审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8 7 万方数据 2 0 0 8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水审美世界。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后湖集) 王维行走山水的精神,堪比今日热衷旅游的“驴友”。 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春日上方即事) 坐看红树不知远。( 桃源行) 兴澜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从岐王过扬氏别业应教)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登辨觉寺) 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很重视“静坐”,道家提倡通过“心斋”和“坐忘”达到忘我之境,进入审美的自 由。王维是道光禅师的俗家弟子,禅宗最讲定慧和顿悟,禅定即通过精神集中凝想获得悟解,王维常常在 静坐中观照自然,感悟人生,达到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和谐统一。 望: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坨)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赠裴十迪) 王维于山水之望中,收万千景象,阅尽人间美景,极目骋怀,达到自然本真的世界。 卧: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田园乐) 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躯。( 纳凉)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蓝田山石门精舍)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李处士山居) 卧则人处闲静。是最放松最惬意的自然之态,从诗人所卧环境之高窗、盘石、长林、莺啼、瑶席可知,诗 人如何陶醉于休憩之地,在闲适的心态下,诗人做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泛舟: 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临湖亭) 轻舟南姹去,北坨淼难即。( 南坨)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蓝天山石门精舍) 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泛前陂)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酬诸公见过)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古人没有今人上网泡吧的生活,没有让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爆炸和眼花缭乱的灯红酒绿,他们日常生 活中更多的是惬意的休闲、文雅的活动泛舟歌吟、弹琴长啸、饮酒策杖,在元目、无利害的日常生活中 8 8 万方数据 赖爱清: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4 期 实现生活的艺术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弹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田园乐)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弹琴是高雅的艺术生活,“性闲音律,妙能琵琶”的王维少不了日日抚琴抒怀。琴为心声。王维通过琴 声传递的是高山流水之音。是超越世俗的自由之美。虽然我们今天已听不到那曲打动大唐公主的郁轮 袍,但王维弹琴于幽篁中、山月下、长松畔的风雅身姿千百年来鲜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 饮酒: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临湖亭)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田园乐) 共携松叶酒,俱参竹皮巾。( 过太一观贾生房)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戏题盘石)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答张五弟)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酌酒与裴迪) 旧时的文人雅士几乎没有不沾酒的,和李白杜甫一样,“酒”是王维诗歌里经常出现的字眼。王维的酒 有时喝得热闹,有时喝得安静,送别聚会时觥筹交错,静赏美景时细斟慢酌。就山水美景下酒而达艺术审 美之境者。古今能有几人? 策杖: 倚杖柴f - J # b ,临风听暮蝉。(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 田园乐)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蓝田山石门精舍) 暮持邛竹杖,相待虎溪头。( 过感化寺昙兴上入山院)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口号又示裴迪) 策杖而行的生活即是自由地行走于山水的生活,杖之于游山者,如蓑笠之于渔翁,纸扇之于书生,绢 帕之于闺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情致,传达出的是一种自由行走的审美效果,从容不迫地悠游于山水 中,既是身体之行,也是精神之游。其闲适的境界非今天忙碌的有车族所能比,故今天的赶忙人亦难达王 摩诘自由本真、与天合一的审美之境。 长啸: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黄花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偶然作六首) 就象今人经常唱歌怡情一样。古人常常“长啸”遣怀。杨文雄先生据唐人孙广的啸旨认为:“啸是 道门中的一种修炼术。但由于和隐逸行为有关,慢慢变成诗歌隐逸的隐喻或象征。”1 1 肼啊长啸是古代文人隐 逸生活少不了的休闲活动,甚至已经成为隐逸的象征。 王维让行、坐、望、卧、泛舟、弹琴、饮酒、策杖、长啸这些生活的日常行为进入审美领域,呈现于诗歌, 不仅把每日所思带人诗歌,而且把每日所见引入诗歌。自诩“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的王维,还用他的 8 9 万方数据 2 0 0 8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丹青妙笔,描画山水美景,并成为水墨山水的鼻祖。诗画文艺对王维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创作、一种审美, 更是一种修养,是他生存的一种方式。毕宝魁先生说:“王维的诗歌创作首先是自我解脱、自我愉悦的精神 需要他要在诗歌创作中获得瞬间的宁静,达到休整灵魂的目的。”四嘲王维是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生 存的方式,在审美的愉悦中,他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审美弥补了现实的缺憾,审美活动已成为一 种生命的需要,正如尼采所说,“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同。自然本真的 王维,真正做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王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隔离了日常生活实用性、功利性后对对象形式的审美观照,它重在一种意 象情境的渲染,一种雅趣的培养。明“性灵派”的袁宏道,明确指出趣味的自然本真性:“夫趣得之自然者 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心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4 l 嗍王维正是在雅趣的陶醉中发现美的 无处不在,如前文所列的王维的行、坐、望、卧、泛舟、弹琴、策杖、饮酒、长啸等日常审美生活中追求雅趣的 审美活动,显然不同于时下的文艺界所热议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也即“审美的泛化”) 。 王维日常生活中美的体验是一种理想的纯审美状态,十分强调个人的参与,而排除外界的干扰;它重 在一种超越后达到的审美自由和愉悦,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感官的满足。今日“审美的泛化”是消费社 会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交换的逻辑,并渗透到社会生活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王维审美生活的 主体是他所代表的盛唐时代的中国士大夫,今天所言“审美泛化”的主体是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少数中产阶 级。审美的泛化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生活”。它具有鲜明的感性与享乐性,经常通过传媒夸大事实地宣 传炒作,过分强调当下的视觉冲击与感官体验,不断激发人们享受或体验的欲望,使人沉迷于肤浅的欲望 的满足中。不仅无法保持传统审美的静观审视,更难以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自始至 终充满了消费的激情与冲动,并指向以视觉刺激为中心的身体直接享乐。四另外,其对美的机械复制和批 量生产也违背了审美的基本精神。这种泛审美的局面,与审美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它使人成为被动 的、驯顺的、耽于享受的“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王维的这种日常生活方式的审美让我想到了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他代言的是审美的 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拔的人格追求和怡情悦性的美学理念。它强调恬淡自守、超脱静观,主张 切从“怡情养性”做起,净化人心、美化人生,培养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观”。朱光潜肯定这种理想的审美生 活:“它帮助我忘去许多痛苦,容耐许多人所不能容耐的人和事,并且给过我许多生命力,使我勤勤恳恳地 做人。”啾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他一生追求的文艺理想。王维这种日常生活的 审美状态和今天的“审美的泛化”不同,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使用语境和对象的不同,更在于一个旨在高扬 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一个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今天,在我们坦然面对消费时代 “审美的泛化”的同时。不能摈弃清醒的价值判断。以王维诗歌所倡导的那种“纯审美”境界为终极目标,不 断地纠正社会进程中审美的价值尺度,让审美不仅是满足于单纯的感性愉悦,而应该提升到一种完善的 精神人格层次上。“在真正意义的审美活动中,人们能够把握世界的真理,能够触及世界的秘密,能够在刹 那问获取永恒的感受,能够达到自我与世界的统一。自我与世界,不再是对立的隔绝的,两是一种融 合不是儿童的没有自我意识的融合,而是拥有更高智慧之后的复归。”哪嘲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与人生的同一性,审美感兴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本体的需求而出现的,没有 审美活动,人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人,没有审美活动,人生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人生。无论 是海德格尔所钟情的“诗意栖居”,还是福柯所主张的“生存美学”,都是想把审美活动纳人日常生活,把美 视为人生的意义。无论是将审美与人的自由相连( 席勒) ,还是将审美与人的解放相连( 马尔库塞) ,都看到 9 0 万方数据 赖爱清: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4 期 了审美对人生无可替代的作用。王维作为官职不低的京官,过的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生活,“斋中无所 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但在艺术领域,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和自由的体验上,他的富有是常人 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l 】杨文雄诗佛王维研究 M I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 9 8 8 【2 】毕宝魁超越现实后的艺术升华【A 】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 第三辑) 【C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杜,2 0 0 1 f 3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C 】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 9 8 8 【4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A 】钱伯城笺校袁宏遭集笺校【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5 】朱朝辉看上去很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思考明学术论坛,2 0 0 4 ,( 2 ) :1 3 0 一1 3 3 【6 】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7 】李晓林审美主叉:从尼采到福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 责任编辑郑镛 A e s t h e t i cA t t i t u d et ot h eD a i l yL i f ei nW a n gW e i sP o e t r y L A IA i - q i n g A b s t r a c t :W a n gW e ii sc a l l e dt h eB u d d h ai np o e t so ft h eg o l d e np e d o d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h el i v e das i m p l el i f e ,i n p r a c t i c eh el i v e da ni d e a la e s t h e t i cl i f es p i r i t u a l l y T h i sa e s t h e t i cl i f es t y l e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 “a e s t h e t i ca t t i t u d et ot h ed a i l y l i f e ” o ft o d a y sc o n s u n e rt i m e s T h ef o r m e re m p h a s i z e st h ef r e e d o ma n dd e t a c h m e n t , y e tt h el a t t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m a t e r i a la n ds e n s o r y s t i m u l a t i o n T h ea e s t h e t i cl i f es h o w ni nW a n gW e i sp o e t r yi sr e a l l ya e s t h e t i ca n dh a sa c h i e v e dt h en o n - u t i l i t a r i a nt r u ef r e e d o m K e yw o r d s :a e s t h e t i c ;l i f es t y l e ;W a n gW e i ;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9 1 万方数据 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论王维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作者:赖爱清, LAI Ai-qing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2 刊名: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而在现代美学中,“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得到了克服和超越,真正达到了审美的独立性和现实性的统 一. 7.学位论文 许衍军 中国传统造形在家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08 经过5000年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的造形艺术已经从高峰走向了低谷,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代设计使得中国传统设计日益式微。对传统的 继承与发扬成了整个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大事。长久以来盲目的“排外”或“崇洋”思想使我们的传统造形艺术失去了学习、融合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 最好时机。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以家电这一载体,系统的讨论传统造形在现代设计的应用规律,以探讨传统造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再利用问题。从而对保护、 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一种思路,并为现代设计实践提供一种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产品设计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系统,且中国传统造形都是通过手工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制作而成,与机器大工业产品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文章没 有选取某种特定的传统器物(如青铜器、剪纸等),而是将中国传统造形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解,并且将系统的各个要素应用于家电设计中,借用传统造 形要素的形式,借鉴传统造形的理念及审美,以探讨中国传统造形在现代家电设计设计中的可用性,从而归纳出传统造形在家电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方 法。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文章对中国传统造形要素、理念、审美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中国传统造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 第二,文章通过总结和分析现代产品设计的程序及方法,归纳了家电设计的程序及方法。 第三,在达成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文章归纳总结了传统造形在家电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及原则,并对传统造形应用于家电设计后对人的生活方式可能 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最后,文章以传统造形在冰箱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了传统造形的要素、理念、审美等应用到冰箱设计当中的可行性,总结出了中国传统造形在 冰箱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8.期刊论文 张芳德.ZHANG Fang-de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4(1)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具有后现代特性,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具有审美特性,影像具 有重要意义,文化媒介人成为新审美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9.学位论文 陈莉 雍容典雅的贵族生活艺术从文献典籍看周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艺术精神 2007 周代贵族创造了辉煌的礼乐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的举手抬足、周旋揖让中透露着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本文在文献资料 梳理的基础之上,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分析了周代贵族生活方式中所蕴涵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考察了周代贵族创造的器物中所包含的艺术精神和审 美意识;探讨了贵族艺术精神从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认为周代贵族是一个追求生活艺术化的阶级,在他们的举止言谈和酌献酬酢之际都蕴涵着一定的艺术性。尤其是在冠婚、燕饮、朝聘、丧葬、 祭祀等各种仪式中,程式化的礼节和礼乐使周人的生活不同于自然状态。衰麻哭泣、钟鼓干戚、婚姻冠笄、以及射享食飧,虽不是艺术,但其中却具有 了艺术的韵味。从各种文献资料看,处身肃穆庄严仪式中的贵族,并没有感到仪式的繁琐和压抑,相反,在当时这是一种先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 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正是在这些仪式中得到了强化和升华。 周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卧、吃饭穿衣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吃饭时的举食而祭,以乐侑食;如侍坐时的恭敬仪容;如细致的沐浴过程和沐浴 之后的听乐静养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着贵族优雅、高贵的气质。他们以一种诗化的态度对待生活,也使生活呈现出诗意性。 周代贵族的艺术精神还表现在对器物的文饰中。器物在周人的生活主要不是作为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作为实用器物和等级的标志而存在着。然而 ,等级制并没有遮蔽住器物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器物的质地、图案和色彩既是贵族等级的标志,又成为贵族追求的审美对象。虽然时隔千年,各等贵族 冕冠上的玉藻,文饰精美的青铜礼器,琳琅满目的玉佩还在静静地为我们讲述着周代贵族对美的追求。 诗经主要是贵族诗人对生活的审美反映。诗中所描写的礼乐仪式带有情感体验的成分,它揭开了礼的面纱,使我们看到周人生活中更纯真、更 本质的心灵状态。诗经体现了周代贵族以繁多、茂盛、硕大、有生命力为美的审美趣味。通过兴的艺术手法,随风摇曳的蒲草、菡萏开放的荷花 ,晶莹的露珠,累累的果实,翻飞的燕子都成为诗人倾情歌咏的对象。选择这样的审美对象,表现了周代贵族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诗意化的生活态度。 由于贵族统治的衰落,同时,也是由于美的发展最终要突破等级的约束,所以周代贵族的礼乐文化面临着被解构的危机,周代贵族的等级审美在春 秋之后也出现了危机。但是春秋文化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贵族文化。整个春秋时期,既有着僭越礼制的现象,又有着对礼的张扬和维护。在衰败和维持之 中,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呈现出矛盾和冲突的张力状态。“引诗”、“赋诗”的现象既是贵族礼乐文化的继续,又是在礼乐的旗帜下对贵族仪式化生活 方式的修正。 孔子是春秋晚期没落贵族的典型代表,他极力维护着周代贵族的礼乐文化,自己力求践行着贵族的生活方式,但是生于贫困,促使孔子在音乐中寻 求个体心灵的寄托,使辉煌的礼乐成为心灵的音乐;生于礼仪流于外在形式的时代,促使孔子张扬礼的社会治理目的,而超越礼的外在形式。这些都在 无形之中使礼乐文化的精神实质发生了改变。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贵族文化维持与衰落抗争阶段的状态,也反映了贵族文化不可挽回的衰败趋势。 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利益冲突的激烈化,贵族统治衰败了,士阶层的兴起取代了贵族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