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13章内能章末小结与提升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13章内能章末小结与提升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13章内能章末小结与提升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13章内能章末小结与提升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13章内能章末小结与提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小结与提升分子热运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内能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它们是等效的比热容(c)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单位: J/(kg)物理意义: 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热量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一、内能和机械能的比较定义存在情况研究对象相关因素改变大小的方法机械能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可以为零宏观物体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量等做功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不可能为零,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微观粒子质量、状态、温度等做功、热传递二、温度、内能和热量的比较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理解概念辨别表达方式存在形式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单位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物体的冷热程度不能“传递”和“转移”,只能说“是”“升高”“降低”等状态量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能量的一种形式“具有”状态量J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吸收”“放出”或“转移”过程量J典例1下列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A.内能和机械能各自包含动能和势能,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B.运动物体的内能有可能为零“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C.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它的内能永远不可能为零D.物体的机械能变化时,它的内能一定发生变化【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两者本质上不同,A项错误;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内能不可能为零,机械能是相对的,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可以为零,B项错误,C项正确;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体积、温度等因素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变化时,物体的体积和温度可能不变,则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变,D项错误。【答案】 C典例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B.物体的温度越高,它所含的热量就越多C.0 的冰,内能为零D.0 的冰和0 的水,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解析】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而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A项错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B项错误;任何物体的内能都不可能为零,C项错误;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之间不发生热传递,D项正确。【答案】 D实验: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的关系。2.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钟表和托盘天平等。3.实验装置4.实验注意事项(1)为了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在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A,再固定B;(2)为了让不同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热相同,实验过程中要用相同的酒精灯给液体加热、烧杯型号必须相同、两个实验必须在同一环境中进行。5.实验结论(1)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2)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3)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典例为研究甲、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两种液体的质量和初温都相同。(1)选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2)写出图中装置的两处错误:、;改正错误后,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液体温度,数据如表所示:加热时间/min0123456甲的温度/90929496989898乙的温度/90939699102102102(3)加热4 min后,甲、乙两种液体温度均不再升高,原因是。【解析】 (1)选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分别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时,加热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确保加热相同时间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该装置的错误之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杯底;该实验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应保持相等,由于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故体积应不同;(3)因为当液体温度到达沸点后,会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加热4 min后,甲、乙两种液体温度均不再升高,说明两种液体的温度都达到了沸点。【答案】 (1)保证加热相同时间时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2)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杯底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3)两种液体的温度都达到了沸点【针对训练】有四位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如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烧杯号液体质量/g初温/末温/加热时间/min1水200202882水100202843煤油200202844煤油20020242(1)比较1、2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