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 凝聚法治共识课时练习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2 凝聚法治共识课时练习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二 凝聚法治共识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在我国,政府的宗旨是( )A.为人民服务B.对人民负责C.为人民提供所有的服务D.做到依法行政2、近年来在食品安全上存在的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产地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淮、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要求各级政府要( ) A.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B.严厉打击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犯罪行为C.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D.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好监督的作用3、某市政府为克服各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带来的问题,将行政处罚权依法细化,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这项措施(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扩大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B.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决策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C.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D.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权4、(2019 湖北黄石)国家信访局于2019年开通了“手机信访平台”,这一举措进一步畅通了百姓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的渠道。老百姓通过手机信访有利于( )督促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办事 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乱纪现象 帮助解决老百姓所有的困难 公民更好地行使建议权、监督权A. B. C. D.5、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对此,我们每个公民应该( )积极宣传法律 遵法、学法 守法、用法 敢于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A. B. C. D.6、“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充分说明了(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法治和德治能相互代替 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A. B. C. D.7、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立法规定( )必将导致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司法成本 有助于培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 能杜绝“碰瓷”老人扶不起”等社会乱象的发生 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A. B. C. D.8、山东省潍坊市12345市长公开电话系统遍及潍坊的63个政府机关部门,形成了统一的便民电话网。市长公开电话系统有利于( )政府做到对人民负责 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府加强立法工作 政府依法治国A. B. C. D.9、(2019.江苏苏州)随着互联网发展,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等平台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相关政府部门将定向解答、限时回复解决。这一做法( )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属于社会舆论监督形式 有利于推动政府依法行政A. B. C. D.10、据报道,某省政府的红头文件在报送省长签发之前,必须先由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签署意见。这主要表明政府( )严格依法行使司法权 努力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把立法权赋予了首席法律顾问A. B. C. D.1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95部,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95部,修改废止一大批部门规章。省、市、县政府部门制定公布权责清单。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和专项督查,对积极作为、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和政策激励,对不作为的严肃问责。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强国家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要求是什么?(2)结合材料,请你分所政府如何做到依法行政。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2、材料一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注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材料二 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厉行法治。你认为厉行法治应从哪些方面去做?(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3)作为中学生,在我们国家“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前提下,应该怎样做?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